泻泄门

病机

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又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泻。又曰∶湿胜则濡泄。又曰∶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又曰∶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又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泻。(此少阳壮火食气,气虚而泻泄也。)

又曰∶脾病者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东垣云∶运气土令不行,水为太过,金肃愈严,木虚明矣。木气既虚,火令不及,是所生者受病,不胜者侮之。是以土来木之分,故木之清气不得出外,郁在肋下,变为飧泄。发于夏者,以其湿令当权,故治用麻黄汤。麻黄味苦,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从水中补木而泻水,发显阳于上也。

《机要》云∶春宜缓形,形缓动则肝木乃荣。反静密,则是行秋令。金能制木,风内藏。

夏至则火盛而金去,独火木旺而脾土损矣。轻则飧泄滑泄,谷不化,重则下利脓血稠粘。《良方》云∶飧泄者,始春之时,风木盛行,脾土受风木之邪,不能运化,因成积滞。夏以伏阴在内,再感暑湿风冷之气,过食生冷,复伤脾胃,不能克化饮食,水谷完出而成飧泄也。

《机要》云∶夫脾胃同湿土之化,主腐熟水谷。胃气和平,饮食入胃,精气则输于脾土,归于肺,行于百脉,而成荣卫。若饮食一伤,起居不时,伤其脾胃,则不输化上升,精华之气反下降,是为飧泄,久则太阴传于少阴而为肠 。

脏腑泻利,其证多端,大抵从风湿热论,是知寒少热多,寒则不能久也。故曰暴泻非阴,久泻非阳。大便完谷而下,有寒有热。如热者脉疾,身多动,声响亮,暴注下迫,此阳也;寒者脉沉而细,身不动,目睛不了了,饮食不下,鼻准气息者,姜附汤主之。若身重四肢不举,木附汤主之。

《原病式》曰∶泻白为寒,青红黄赤黑为热。大抵泻利小便清利不涩为寒,赤涩者为热。又完谷不化而色不变,吐利腥秽,澄澈清冷,小便清白不涩,身凉不渴,脉迟细而微者,寒也。谷虽不化,而色变非白,烦渴,小便赤涩者,热也。凡谷消化,无问色及他证,便为热也。寒泻而谷消化者,未之有也。或火性急速,传化失常,谷虽不化而飧泄者亦有之矣。仲景云∶邪热不杀谷,然热得湿则飧泄也。

陈氏《三因》云∶泻泄一证,经中所谓洞泄、飧泄、溏泄、溢泄、濡泄。所因有内外不内外之殊。经云∶春伤于风,夏必飧泄,此外因也。又云∶湿胜则濡泄,寒甚则为泄,暑热亦为泄。至于七情感动,脏气不平,亦致溏泄,此内因也。其余饮食不节,过食生冷而成泻泄者,乃脾胃有伤,此不内外因也。但停滞泻泄一证,直须积滞已消,然后用以断下药,今人往往便固止之,多成滞下。治法宜先理中焦,次分水道;治中不效,然后断下。

《难经》云∶凡泻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

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即呕吐逆。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小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此五泄之要也。

肾泄者由肾虚,每于五更时溏泄一二次,而连月经年勿止者是,此多肾经湿注,饮酒之人多有之。

泻者,少腹生寒而为此证。盖阴中之至阴,脾也。脾胃虚弱,为风寒所胜,则阴气太盛,阴盛则脏寒,脏寒则糟粕不化,大便黑,状似 溏者是也。大肠有寒,证亦如之。

水泻者,脏腑虚寒,四肢厥冷,暴顿洞下者是也。有伤暑热霍乱,倾泻如水者有之。

洞泄者,手足厥冷,心腹痛,脚转筋而洞泻者是也。

其余伤食泄泻,失饥伤饱,胃不能消则胀满,所下酸臭可验,此证当疏利消导。

大抵诸泻泄证各宜以类推求,必先分利,后实脾土,益元气,无不万全。

丹溪曰∶泻有气虚,有火,有痰,有食积。戴氏云∶泻水而腹不痛者,湿也。饮食入胃不住,完谷不化者,气虚也。腹痛泻水肠鸣,痛一阵泻一阵者,火也。或泻或不泻,或多或少者,痰也。腹痛甚而泻,泻后痛减者,食积也。水谷不化而完出者,湿兼风也。(即飧泄是也。)渐下污积粘垢者,湿兼热也。(即溏泄是也。)所下澄澈清冷,小便清白,湿兼寒也。(即 泄也。)体重软弱,泻下多水,湿自甚也。(即濡泄是也。)久下不能禁固,湿胜气脱也。(即滑泄也。)泻证病机不同,有如此,岂可不察所因而能治哉?

脉候

《内经》曰∶脉细,皮寒,少气,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是谓五虚,死。其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脉经》曰∶泄注脉缓时小结者生,浮大数者死。又洞泄食不化,不得留,下脓血,脉微小流连者生,紧急者死。

凡泻而脉沉细者为虚为寒,疾而数者为热为积。心脉歇至者惊泻。泻久而脉洪大急数,皆难治。

治法

丹溪曰∶世俗例用涩药治泻。若泻而虚者,或可行之;初得之者,必变他证,为祸不小。殊不知泻多因湿,惟分利小水,最为上策。

张子和云∶夫暴注水泻不已,即《内经》所谓注下者也。注下,水利也。暴速甚者属火,宜冷水调桂苓甘露饮、五苓益元散,或以长流水煎放冷服凉膈通圣散亦能治之,慎不可骤用罂粟壳、干姜、豆蔻之类,纵泻止亦转生他疾。只可分阴阳,利水道而已。

经曰∶下者举之。久泻下陷者,用升阳益胃不效,当用吐法以提之也。经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泻。此则完谷不化,宜发汗而愈,则当用麻黄桂枝汤,仲景柴苓汤之类是也。经曰∶通因通用,则因食积湿热,然须因其泻而泻之,使积滞去尽而泻自止矣。若拘之以三法兼施,则执一也,而可乎哉?

子和治一僧,脏腑不调,三年不效,此洞泄也,以谋虑不决而成。肝主谋虑,甚则乘脾,脾湿不流,乃上涌痰半盆,又以舟车丸、浚川散下数行,仍使澡浴出汗。自尔日胜一日,常以胃风汤、白术散调养之。若斯疾斯治,惟子和能之。其宜三法并用者,万百一二耳。知者审之。

东垣案云∶予病脾胃久衰,视听半失,此阴盛乘阳。加之气短精神不足,此由脉弦令虚,多言之过。阳气衰弱,不能舒伸,伏匿于阴中耳。又值淫雨阴寒,时人多病泄利。此湿多成五泄故也。一曰体重肢节痛,大便泻并下者三,时小便秘涩,思其治法。按经云∶大小便不利,无问标本,先利大小便。又云∶在下者,引而竭之,亦是先利小便也。又云∶诸泻痢小便不利,先分利之。又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皆当利其小便,多用淡味渗泄之剂利之,是其法也。

噫!圣人之法,虽布在方册,其不尽者,可以求责耳。今客邪寒湿之淫,从外而入里,以暴加之。若从以上法度,用淡渗之剂,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是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是阳愈削而精神愈短矣,是阴重强而阳重衰,反助其邪也。故必用升阳风药,以羌活、独活、柴胡、升麻各一钱,防风根截半钱,炙甘草根截半钱煎服大法云∶寒湿之胜,助风以平之。又曰∶下者举之,得阳气升腾而去矣。又云∶客者除之,是因曲而为之直也。夫圣人之法可以类推,举一而知百也。若不达升降浮沉之理,而概施治,其愈者幸也。

王节斋云∶泄本属湿,然多因饮食不节致伤脾胃而作,须看时令,分寒热新久而施治。

治法补脾消食,燥湿利小便,亦有升提下陷之气,用风药以胜湿。亦有久泄肠胃虚滑不禁者,宜收涩之。脾泻已久,大肠不禁者,此脾脱也,宜急涩之。

泻宜汗解者,经云∶久风为飧泄,若《保命集》用苍术、麻黄、防风之属是也。

泻宜吐痰而愈者,《格致余论》云∶夏月患泄,百方不效,久病而神不瘁,小便赤,脉滑而颇弦,膈闷食减。此久积为所郁成湿痰,留于肺中,宜大肠之不固也。导其源则流自清,以茱萸等作汤,温服碗许,探喉中吐痰半升,利减半,再吐而安。

泻宜逐下而安者,若长沙太守言下痢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痢已瘥,至其时复发者,此为下未尽,更下之。

泻宜补益而愈者,若东垣《脾胃论》言脉弦气弱自汗,四肢发热,大便泻泄,宜黄建中汤。

泻宜调理脾胃而止春,若洁古老言四肢懒倦,小便不利,大便走泄,沉困,饮食减少,以白术、茯苓、芍药治之。

有宜升举而安者,若《试效方》脾湿胃弱,不能营运,食下即泄,助甲胆风胜以克之,以升阳之药,羌活、独活、升麻、防风、炙甘草之属。

泻宜燥湿而后愈者,若《脾胃论》言湿土有余,脉缓而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泄泻,从平胃散合二陈汤。

泻用寒凉而愈者,若张长沙言协热自利,黄芩、芍药主之。

泻宜温补而愈者,若长沙言下利脉迟紧,痛未止,当温之。下利心痛,急当救里;下利清白,水液澄澈清冷,可与理中、四逆辈主之。

泻以分利而愈者,若刘河间言湿胜则濡泻,小便不利者,五苓散、益元散分导之。

泻以收涩而愈者,若东垣谓寒滑气泄不固,诃子散以涩之之类。湿胜而泻,四苓散加二术。甚者二术炒为末,米饮调服。

气虚者,用参、术、升麻、芍药,或以四君子汤加芍药、升麻。

火宜伐火,利小便,四苓散加黄芩、活石、栀子、木通。

痰宜豁痰,二陈汤加海石、音黛、黄芩、神曲、蛤粉,或用吐法。

食积宜消导之,疏涤之,用神曲、大黄、枳实,或保和丸。

泄泻水多者,必用五苓散,或用苍术、浓朴、陈皮、炒曲、泽泻、地榆、甘草等分,冬加干姜。夏月水泻,桂苓甘露饮。

脾胃不和伤食者,胃苓汤。

凡治泻药宜作丸散服。

泄泻注下如水,用生料五苓散加苍术、车前子倍白术,为末,米汤调服。

湿热甚者泻下如热汤,四苓散加滑石、黄芩、栀子、木通之类。腹中疼痛,泻下清冷,喜热手荡熨,口不燥渴,乃寒泻也,五苓散倍桂加肉豆蔻。有气加木香,病甚者更加木香、附子作丸,服之效。

久泻谷道不合,或脱肛,此元气下陷及大肠不行收令而然,用白术、芍药、神曲、陈皮、肉豆蔻、诃子肉、五倍子、乌梅为丸,以四君子汤加防风、升麻煎汤送下。

食积时常腹痛泄泻,先以木香槟榔丸,或束垣枳实导滞丸推逐之,而后以四苓散加浓朴、苍术、神曲、麦芽之类作丸服之,以安胃气。

泻水而腹不痛者,属气虚,宜四君子汤倍白术加黄 、升麻、柴胡、防风之类,补以提之而愈。

治案

沧州翁治一人,病下利完谷,众以洞泄中寒,服理中、四逆辈,转剧。脉两尺寸俱弦长,右关浮于左关一倍,自外皆如草滋,知肝风传脾,因成飧泄,非脏寒也,以小续命汤损麻黄加白术,服三五升利止。续命非止利之药,饮不终剂而利止者,以从本治故也。

又治一夫人,病飧泄弥年,医以休息利治之以苦坚卒燥之剂,弗效。时秋半,脉弦而浮。

曰∶夫人之病盖病惊风,非饮食劳倦所致也。肝主惊,故虚风自甚,因乘脾而成泄。今者金气正隆,尚未至明春,则病将益加,法官平木之太过,扶土之不及,而泻自止。夫人曰∶侬寓南闽时,平章燕公以铜符密授,因失心惧,由是疾作。公言信然。以黄 牛肝,和以攻风健脾之药愈。

张子和治一人,泻利不止如倾。众以为寒,治近二十载。脉之,两寸皆滑,予不以为寒,所以寒者,水也。以茶调散涌寒水五七升,又以无忧散泻水数十行,次以淡剂利水道,后愈。

此通因通用法也。

丹溪治一老人,右手风挛,泻泄,百方不效。左脉洪滑,此太阴经有积,肺气壅遏,不能下降,大肠虚而作泻,当治上焦,用萝卜子擂和浆水,密探吐大块胶痰碗许,随愈。

一老人浓味伤脾,常常泻泄,亦是脾泻,用白芍酒炒白术各二两、神曲、山楂各一两、黄芩半两、炒半夏一两为末,荷叶煨饭为丸服。

一老人禀浓形瘦,夏未患泻利,至秋深治不愈。神不瘁,溺涩少不赤,脉涩颇弦,膈微满闷食减。因悟曰∶必多年陈积,僻在肠胃。询知嗜鲤鱼,三年无一日缺。予曰∶此痰积在肺,肺为大肠之脏,宜大肠之不固也。当澄其源而流自清,以茱萸、陈皮、青葱、鹿苜根、生姜浓煎和砂糖,饮一碗,探吐痰半升加胶,利减半,再饮而利止。与平胃散加白术、黄连调理。

治一富儿,面黄善啖易饥,非肉不食,泻泄一月,脉大。以为湿热,当脾困而食少;今反形健而多食不渴,此必疳虫也。验其大便,果有蛔,治虫而愈。次年夏初,复泻,不痛而口干。

予曰∶昔治虫而不治疳故也。以去疳热之药白术汤下,三日而愈。后用白术为君,芍药为臣,川芎、陈皮、黄连、胡黄连入芦荟为丸,白术汤下,禁肉防再举。

药方

术茯车前子汤 治一切泻泄,用此为主。

白术 茯苓 车前子 泽泻 芍药 陈皮 炙甘草(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钱,水盏半加姜三片、枣一枚,灯心煎七分服。伤食泄黄或食积,加神曲、麦芽、山楂子(各八分),黄连七分以消之。腹中窄狭饱闷,再加浓朴、枳实、木香(各五分)。

小便赤涩短少,加猪苓、木通、山栀(各五钱)、湿泻者,加茵陈、苍术(各一钱)。若夏秋之间,湿热大行,暴注水泻,加炒黄连、苍术、升麻、木通(各五分)。发热燥渴,加干葛、石膏(各一钱)。口渴引饮,加葛根、人参、麦门冬(各一钱)、廾麻、乌梅肉(各一分)。

暑月泻泄,加香薷、浓朴。寒月溏泻清冷,腹痛或伤冷食,加神曲、麦芽、干姜(煨,各一钱)、砂仁、木香、益智(各五分)。胜湿须加防风、羌活、白芷、苍术、半夏。胃气下陷,加人参、黄 、升麻、柴胡,以升清气。

久泻肠胃虚滑不禁,加肉蔻(煨)、石脂( )、诃子(煨)、木香、炒干姜各五分。清晨溏泄,加破故纸(炒)、茴香(炒)、肉蔻(煨)。

(《局方》)胃苓汤 治男妇暑湿停饮泄泻,不服水土等证。

苍术(制) 浓朴(制) 陈皮 甘草(减半)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二枚煎七分,食远服。

(《局方》)平胃散 治伤湿泄泻,姜枣煎成为末,米调皆可。

(《良方》)加味五苓散 治伏暑泄泻,发烦渴,小水不利。

猪苓 白术 白茯苓 泽泻 车前子(隔纸炒研,一钱) 肉桂(五分)

上作一服,水盏半,加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服。

(《局方》)薷苓汤 治夏月暑泻,欲成痢疾。

香薷 黄连(姜汁炒) 浓朴(姜炒) 扁豆(炒) 猪苓 泽泻 白术 茯苓(各等分)

上咀,每服五六钱,水盏半、姜三片,煎七分服。

(《辨疑》)倍术二陈汤 治湿痰泻泄。

白术(加倍) 陈皮 半夏(制) 白茯苓(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咀,水盏半加姜三片,煎服。

(《局方》)六一散(一名益元散)治夏伤暑水泻。

桂府滑石(水飞,六两) 炙甘草末(一两)

上和匀,每服二钱,米饮调下。

(丹溪)青六丸 去三焦湿热,治泄泻,多与清化丸同用,并不单用,兼治产后腹痛或自利,能补脾裨血,亦治血痢。

六一散(七两) 红曲(炒,二两)

上为末,饭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五十丸,白汤下。

(丹溪)温六丸 泄泻而呕吐者神效。

六一散用生姜汤调服。或以末和入七分之一汤调。

(《局方》)戊已丸 治胃经受热,泻痢不止。

黄连(酒炒,四两) 吴茱萸(泡炒,二两) 白芍药(三两)

上为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食前下。

(秘方)既济丸 治一切泻泄不止。

黄连(切如豆大,四两) 生姜(二两,切成粗丝,同黄连炒黄燥)

上二味为细末,醋打硬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集成》)脾泄丸 治食积酒湿等泻。

白术(土炒,二两) 苍术(炒) 半夏(制。各两半) 山楂 神曲(炒) 芍药(炒)黄芩(炒。各一两)

上为末,荷叶煨饭为丸。后重者,加木香、槟榔。

(《局方》)太平丸 治泻泄。

黄连(一味,同茱萸炒,去萸不用) 芍药(炒,减半)

上为末,老米糊丸。同干姜炒,加阿胶一半为丸,名驻车丸。

(东垣)升麻除湿汤 白下而上者,引而去之。

苍术(一钱) 柴胡 羌活 半夏 升麻 神曲 泽泻 防风 炙甘草 陈皮 麦芽曲(各五分)益智仁(三分)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七分,空心服。胃寒肠鸣,加益智仁,半夏曲各五分,生姜三片、大枣二枚煎,非肠鸣勿用。

(东垣)茯苓汤 治因伤冷冻饮料水,泄泻注下,一夜十余次,变作白痢,或变赤痢,腹中痛,食减热躁,四肢沉困无力。

茯苓 猪苓 泽泻(各五分) 当归 生黄芩(各钱半) 白芍药(七分) 苍术 生甘草 升麻 柴胡(各一钱) 炙甘草 肉桂(各一分半)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煎八分,温服。

(草窗)白术芍药散 治痛泻要方。

白术(炒) 芍药(炒。各二两) 陈皮(两半) 防风(一两)

上咀,或煎或散或丸,皆可服。久泻者加升麻六钱。

(《机要》)白术芍药汤 治太阴受湿,水泻注下,水谷不化,不欲饮食,困弱无力,宜此和之。身重暴下,大势来也,亦宜和之。

白术(炒) 芍药(炒。各四钱) 甘草(二钱)

水煎服。

(《机要》)白术茯苓汤 治湿泻,又治食积,湿热作泻。

白术 茯苓(各五钱)

上作一服,水煎食前服。一方有芍药,三味各等分,名白术散。为末,米汤调下。

(《机要》)苍术芍药汤 治前证。

苍术 芍药(二钱半) 淡桂(五分)

水煎服。

(《良方》)神术散 治春伤于风,夏必飧泻。

苍术(半斤) 本 川芎(各三两) 羌活(二两) 细辛 粉草(各八钱)

上为粗未,每服三钱,姜三片、葱白三寸,煎服出汗。

(《良方》)高良姜汤 治肠胃受风,久为飧泄,下痢呕逆,腹内 痛。

高良姜 木香 槟榔 赤茯苓 人参(各三分) 肉豆蔻 吴茱萸(泡炒) 陈皮(去白)缩砂仁(五分) 干姜(一分,炮)

上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煎七分,不拘时,日三服。

(《良方》)干姜丸 治肠胃风冷,飧泄注下,腹痛不止。

干姜(炮) 浓朴(去皮制) 当归 阿胶(炮成珠) 龙骨(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枣汤下。

(《机要》)防风芍药汤 治飧泄身热脉弦,腰痛微汗。

防风 芍药 黄芩(各二钱)

水煎空心服。

(《机要》)苍术防风汤 治泄泻脉弦头痛。

苍术 防风 麻黄(各一钱) 白术(二钱)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生姜五片,煎八分,食前服。

(《局方》)胃风汤 治前证,及治大人小儿风冷乘虚,入客肠胃,水谷不化,泄泻注下,及久泻下后如豆汁,或下瘀血如鱼脑,日夜无度,久不得愈者,三服必愈如神。(方见胃风门。)

(《宣明》)桂苓甘露饮 治水不消,暑热泄泻,呕吐或下痢。(方见暑门。)

(《和剂》)六和汤 治心脾不调,气不升降,伤暑霍乱吐泻,寒热交作,小便赤涩。(方见暑门。)

(《局方》)香薷饮 治脾泄,暑泻尤宜,水酒各一盏煎,水中沉冷服。

(仲景)五苓散 治泄泻,暑热呕吐泻泄,煎姜汤调。(方见伤寒门。)

(《局方》)来复丹 治正气不足,暑热霍乱泄泻。

硝石 硫黄(各五钱,瓦器内用柳枝搅匀,慢火炒如法用) 五灵脂 陈皮 青皮(各五钱)玄精石(三钱)

上各研为细末和匀,醋糊丸,如豆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用清米饮下,或淡姜汤下。《易简》云∶硝石性寒,佐以陈皮,其性疏快。硫黄且能利人,苦作暖药以止泻,误矣。盖由啖食生冷,或胃暑热之气,中脘闭结,挥霍变乱。此药通利三焦,分理阴阳,服之甚验。

(丹溪)酒蒸黄连丸 治一切热泻。

黄连(半斤净,酒二斤,浸以瓦器,置甑上蒸至烂,取出晒干)

上为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水下。

(《局方》)理中汤、治中丸 治脏腑停寒泄泻不已。(方见伤寒门。)

(《机要》)浆水散 治暴泻如水,周身汗出,一身尽冷,脉微而弱,气少不能语,甚者加吐,此为急病。

半夏(一两,姜制) 附子(半两,制) 干姜(炮) 肉桂 良姜(各二钱半)炙甘草(五钱)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浆水盏半煎至半盏,和渣热服。

(《机要》)白术散 治泄泻。

白术(炒) 芍药(炒) 甘草(炙。各三钱) 干姜(炮半两)

上如前法煎服,甚者加附子(三钱)。

(《百选》)大藿香散 治一切脾胃虚寒,呕吐霍乱,心腹撮痛,泄泻不已。

藿香叶(二两) 陈皮(去白) 浓朴(制) 青皮 木香 人参 肉豆蔻(面煨) 良姜(炒)大麦芽(炒研) 神曲 诃子(煨去核) 白茯苓 甘草(炙。各一两) 白干姜(半两)

上为粗未,每服六钱,水盏半、煨生姜一块、盐一捻煎服。水泻滑泻肠风脏毒,陈米饮入盐热调下。赤白痢,甘草黑豆汤下。脾胃虚冷,宿滞酒食,痰气作晕,入盐少许,嚼姜枣汤热服,胃气呃噫,生姜自然汁一呷入盐点服。此药大能消食,顺气利膈。

(《济生》)大轮丸 治肠胃虚寒,心腹冷痛,泄泻不止。

干姜(炮) 附子(制) 肉豆蔻(煨)

上为末,每服五十丸,米糊丸,空心米饮下。

(《和剂》)肉豆蔻丸 治脾胃虚弱胀满,水谷不消,脏腑滑泄。

苍术(制) 干姜(炮) 肉豆蔻(面煨) 浓朴(制) 陈皮(各四两) 甘草(炙) 茴香(炒)肉桂 川乌(炮去皮脐) 诃子肉(各二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盏半、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温服。

金锁正元丹 治肾虚泄泻,小便频数,盗汗遗精,一切虚证。(方见虚冷门。)

豆附丸 治肠胃虚弱,内受风冷,水谷不化,泻泄注下。

肉豆蔻(面煨,四两) 木香(二两,不见火) 白茯苓(四两) 干姜(炮) 肉桂 附子(制) 丁香(不见火。各一两)

上为细末,姜汁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饮下。

(《良方》)茱萸断下丸 治脏腑虚寒,腹痛不止泄泻,甚效。

吴茱萸(二两,炒) 赤石脂 川姜(各两半) 艾叶(炒) 缩砂仁 肉豆蔻 附子(制。各一分)

上为细末,面糊丸。每服五七十丸,食前米饮送下。昔赵从简通判丁母忧,食素日久,苦泻不止,日七八行,岁余。每服健中不过一二日复作。得此方而愈。后数年间遇泄泻,服之即效。

(《百选》)缩脾丸 治滑泻不禁。

白术(炒) 赤石脂 肉豆蔻(面煨) 浓朴(姜制) 白姜(炮。各一两) 附子(制)荜茇 神曲(炒)

上为细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和剂》)大已寒丸 治沉寒痼冷,脏腑虚惫,心腹 痛,胁肋胀满,泻泄肠鸣,自利自汗。

荜茇 肉桂(各四两) 干姜 高良姜(各六两)

上为末,水煮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

(丹溪)保和丸 治食积泻泄。(方见食积门。)

(《良方》)调中汤 治食滞泻泄呕吐,不思饮食。

藿香 砂仁 蓬术(炮) 干姜(炮) 肉桂 茴香 草果(各一钱) 麦芽(炒) 益智 橘红 苍术 神曲(炒) 桔梗 甘草(炙。各半钱)

上咀,作一服,水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七分,不拘时服。

脾积丸 因食积作泻。

青皮 陈皮 三棱 莪术(煨。各三钱) 香附子(炒) 肉果 山楂 丁香 砂仁 槟榔 姜黄 浓朴(炒。各二钱) 黄连(三钱) 木香(钱半) 檀香 麦芽(各二钱) 荜茇 白豆蔻(各一钱)

上为细末,溶蜡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温水下。

(《和剂》)木香槟榔丸 治伤食泻。(方见积滞门。)

(《宝藏》)感应丸 治食滞泻泄将成痢疾。

木香(不见火,二两半) 肉豆蔻(二十个) 丁香(一两半) 巴豆(二十粒,去膜去油)杏仁(二百四十粒,汤泡去皮尖用) 百草霜(另研细,二两)干姜(炮,一两)

上四味为末,外入百草霜二两研,与豆杏七味同和匀,用好蜡六两溶化成汁,以重绢滤去渣,更以好酒一升,于银石器内煮蜡数沸倾出,待酒冷其蜡自浮于上,取蜡称用。春夏修合,用清油一两,铫内熬令香熟,次下蜡四两同化成汁,就铫内乘热拌和前项药末成剂,油纸裹旋丸。每服三十丸,空心姜汤下。

(经曰下者举之是也。)

(东垣)升阳除湿汤(方见前。)

升阳除湿防风汤 如大便秘塞,或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或有白脓血,慎勿利之。利之必致重病,郁结而不通也。以故举其阳则阴气自降。

苍术(制,四两) 防风(二钱) 白术 茯苓 白芍药(各一钱)

上水二盏半先煎苍术,至二盏内诸药同煎,至一盏,食前热服。

(东垣)升阳益胃汤 治阳气下陷。泄泻加桔梗。(方见脾胃门。)

(东垣)补中益气汤 加豆蔻诃子 治内伤脾胃,气虚下泄。(方见内伤门。)

(《秘藏》)黄 补胃汤 治大便一日三四次,溏而不多,有时泄腹中鸣。

当归身 黄 柴胡 益智 陈皮(各三钱) 甘草(炙,二钱) 升麻(二分) 红花(少许)

上咀,作二帖,每帖水盏半煎七分,去渣食远服。

(经曰滑者涩之是也。)

(《发明》)禹余粮丸 治滑泄脱下。

禹粮石(煨) 赤石脂( ) 龙骨(煨) 荜茇 肉豆蔻(制) 诃子(煨去核)干姜(炮。各等分)

上为细末,醋煮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八十丸,空心米饮下。

(《发明》)五神丸 劫泻不止。

肉豆蔻(制) 龙骨( ) 赤石脂( ) 南木香 川木通(各等分)

上为末,为梅肉捣烂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

(《医林》)固肠丸 治泄泻及痢疾,日夜无度。

肉豆蔻(制) 附子(制) 龙骨(研) 阿胶(炒) 赤石脂(煨醋淬) 干姜(炮)木香 人参(各一两) 沉香(五钱) 白术(炒二两) 诃子肉(二两)

上为末,粳米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米饮下。

震灵丹 治肾泄滑泄不止。

禹粮石(火 醋淬不计遍次,手捻得碎为度) 代赭石(制同上) 赤石脂(煨)紫石英(各四两,杵碎入干锅内,以瓦盖口,盐泥固济,候干,用硬炭火 通红为度,出火毒二宿,研末用) 滴乳香(另研) 没药(另研) 五灵脂(各二两) 朱砂(一两,研)

上为细末,糯米粉糊丸,小鸡头大,风干。每服三丸,用炒故纸入枣煎汤,调钟乳粉少许,空心送下。

(《良方》)敛肠丸 治久泻不止。

木香 丁香 附子(制) 砂仁 诃子肉 罂栗壳(去筋穣) 川姜 没石子 白龙骨 肉豆蔻(面煨) 赤石脂( ) 梓州浓朴(姜炒) 禹余粮(醋淬七次。各一两)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米饮下。

(《良方》)实肠散 治泄泻不止。

苍术(二钱,炒) 诃子(炮) 砂仁 肉豆蔻 陈皮 茯苓(各一钱) 木香 甘草(炙。各五分)浓朴(姜制,一钱)

上水盏半、姜五片、枣三枚,煎七分,食前服。

(《良方》)丸宝饮调理脾胃止泄泻。

人参 白术 干姜(炮) 诃子(去核) 茯苓 木香 藿香(去土) 炙甘草 肉豆蔻(面煨。各一钱)

上水盏半姜枣煎,食前服。

诃子皮散 治肠胃虚寒泄泻,米谷不化,肠鸣腹痛脱肛,或作脓血,日夜无度。

诃子皮(七分) 干姜(六分) 栗壳(去筋膜蜜炒) 橘皮(各五分)

《本草十剂》云∶涩可以去脱。以粟壳之酸,微涩止收,固气去脱,主用为君也。以诃皮之微酸,止收固血,治其形脱。橘皮微苦温,益真气升阳,为之使。以干姜大辛热之剂除寒,为臣。上为细末,水盏半煎分,和滓热服,空心再服全愈。

枣肉丸 治脾胃虚寒,或肠鸣泄泻,腹胁虚胀,或胸膈不快,宜服。

破故纸(四两,炒) 木香(一两,不见火) 肉豆蔻(二两,面煨)

上为细末,灯心煮枣肉丸,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姜汤下。

(《本事》)五味子散 治肾泄。

五味子(二两) 吴茱萸(半两)

上二味炒香熟为细末,每服二钱,陈米饮下。一人每五更初晓时必溏泄二次,名肾泄,服此而愈。

(《发明》)白术中和汤 治脾胃虚弱,飧泄不化者。

白术(二两) 陈皮(一两) 半夏(八钱) 诃子肉(煨,八钱) 御米壳(七钱) 木香(三钱)山楂(五钱) 炙甘草(七钱) 白芍药(一两,煨) 白茯苓(半两) 干姜(炮,半两)

上咀,每服八钱,加姜三片、乌梅一个水煎,或米糊丸亦可。

(《良方》)橘皮散 治脾胃虚寒,洞泻不止,肠内雷鸣,气胀膨满,冷气痛。

陈皮 白术(炒。各二两) 诃梨勒(煨) 干姜(炮) 枳壳 官桂(去皮) 木香 甘草(炙) 人参(各一两) 槟榔(炮,一枚) 草豆蔻(煨,五枚) 半夏(制,三分)浓朴(姜制。各两半)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前姜枣汤调下。

(《澹寮》)四神丸 治脾泄肾泄,清晨溏泻。

肉豆蔻(二两) 破故纸(炒,四两) 木香(半两) 茴香(炒,一两)

上为末,生姜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盐汤下。

(《本事》)二神丸 治脾胃虚弱,不思饮食,泄泻不止。

肉豆蔻(生用,二两) 破故纸(四两,炒)

上为末,以大肥枣四十九枚、生姜四两切同煮,枣烂去姜,取枣肉研膏入药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盐汤下。

秘方∶治水泻及妇带并效。风化锻石五钱、白茯苓一两半,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白汤下。

一方∶用车前子炒焦为末,米饮调下一钱服。

一方∶用生姜一块打破,入艾一把同煎汤一盏,热服。

一方∶治水泻不止,用黄连、浓朴各二钱或四钱,以生姜汁拌匀炒干,仍用生姜三片,水一盏煎七分服。

《千金方》∶治水泻无度,干姜末粥饮调一钱服之。

《集效方》∶治吐泻不止,四肢逆厥虚风,不省人事。服此四肢渐暖,神识便省回阳,用天南星为末,每五钱姜三片枣三枚,煎七分温服,未省再服。

《衍义》云∶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知益脾止泻,盖能分水故也。脾恶湿,湿则濡而困,困则不能治水。经曰∶水胜则泻。一男子夜数如厕。或教以生姜一两碎之,半夏汤泡大枣各三十枚,水一升,瓷瓶内慢火烧为熟水,时时呷,数日便已。

孙尚药∶治虚气伤冷,便作水泻,日夜三二十行,泄不止。夏月行路暴泻,以此备急,名朝真丹。用硫黄二两,牛角研令极细,枯白矾半两同研细匀,蒸饼丸梧桐子大,朱砂为衣,每服五十丸,盐汤下。蜡矾丸亦能解急止泻。(方见痈疽门。)

《经验方》∶治泄验,少进饮食,用糯米一升,水浸一宿沥干,慢火炒令极熟,磨细罗过如飞面,怀庆山药一两,碾末入米粉内,每日清晨用半盏,再入砂糖二茶匙、川椒末少许,将极滚汤调食,其味甚佳,且不厌人,大有资补。久服之,其精寒不能成孕者亦孕矣,盖有山药在内故也。

灸法

百会(一穴,在前顶心上中央旋毛中,治久泻下陷脱滑者,灸三壮。)

脾俞(二穴,在十二椎下两旁各开寸半,治泄泻,灸三壮。)

中脘(一穴,在上脘下一寸,灸七壮。)

关元(一穴,在脐下三寸,治泄不止可灸七壮。)

肾俞(二穴,在十四椎下两傍各开一寸半,与脐平,可灸五壮,治洞泻不止。)

大肠俞(一穴,在十六椎两傍各寸半,可灸三壮,治肠鸣腹胀暴泻。)

天枢(二穴,在夹脐中两旁各二寸陷中。)

气海(一穴,在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