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籍 > 《古今医统大全》 > 幼幼汇集(中)\ 肿胀门(第十一)

幼幼汇集(中)\ 肿胀门(第十一)

丹溪云∶脾虚不能制水,肾虚不能行水。胃与脾合为水谷之海,因脾虚而不能传化,肾水泛滥,反得以浸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发肿也。其状,自目胞下微起,肢体重着,咳嗽怔忡,股间清冷,小便涩黄,皮薄而光,手按成凹,举手即满是也。古方有十种论证∶以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两胁紧痛为肝水,大便鸭溏为肺水,四肢苦重为脾水,腰痛足冷为肾水,口苦咽干为胆水,下虚上实为大肠水,腹急肢瘦为膀胱水,小便秘涩为胃水,小腹急满为小肠水。诸家只知治湿多利小便之说,执此一途,用诸利水之药,往往多死。殊不知脾极虚损,虽劫目前,水气复来,束手待毙。大都小儿尤是饮食伤脾,不能行水而作胀肿。只用实脾为主,佐之分证治而得之矣。

脉候

《脉经》云∶水病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不可治。水病胀闭,其脉大软者生;沉细虚小者死。水病腹大如鼓,实者生,虚者死。

治法

水肿不治证

凡水肿先起于四肢,而后归于腹者不治。大便滑泄与夫唇黑、缺盆平、脐突、足平、背平,或肉硬,或手掌平,或男从脚下肿而上,女从身上肿而下,并皆不治。

药方

分气饮 治小儿肿胀作喘,气短而急,四肢浮肿。

桔梗(炒) 赤茯苓 陈皮 桑白皮 大腹皮(洗) 枳壳(炒) 半夏(泡) 甘草(炙)真苏子(微炒) 紫苏(各二钱) 草果(一钱,煨去壳) 加木通

上咀,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

温脾散 治小儿脾不和,虚胀不乳食,憎寒壮热,困倦无力。

诃子肉(炮) 人参(各七钱半) 甘草(二钱半,炙) 白术 木香 茯苓 藿香(泡)陈皮 黄 桔梗(各半两)

上未,每服二钱,姜、枣煎服。

大橘皮汤 治湿热内攻,腹胀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

陈皮(两半) 木香(二钱半) 滑石(六两) 槟榔(三钱) 茯苓(一两) 猪苓 白术 泽泻 肉桂(各半两) 甘草(一钱)

上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服。

实脾散 治小儿阴水发肿,用此先实脾土。

浓朴(姜炒) 白术 木瓜 木香 干姜(炮。各一两) 草果仁 大腹皮 附子 白茯苓 甘草(炙。各半两)

上咀,每服三钱,姜、枣水煎服。

疏凿饮子 治水气通身浮肿,喘呼气急,烦渴,大小便不利。(方见大人门。)

加味五皮饮 治小儿四肢肿满,阳水、阴水皆可服之。

茯苓皮(咀,一钱,内加姜黄一钱) 五加皮 地骨皮 生姜皮 大腹皮 木瓜(各五分)

上作一服,水煎。一方用陈皮、桑白皮,无五加皮。

消肿丸 治小儿水肿喘满,小便不利。

滑石 木通 白术 黑牵牛(炒) 通脱木 茯苓 茯神 半夏 陈皮(各一两) 木香瞿麦穗 丁香(各半两)

上为末,酒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麦门冬、灯芯汤下。

退肿塌气散 治惊木、积水。用饮过多,停积于脾,故四肢浮肿。

萝卜子 赤小豆(炒) 陈皮(各半两) 木香(一钱) 甘草(三钱)

上咀,姜、枣煎,三岁儿每服二钱。

匀气散 治脾肺气逆喘嗽,面浮,小便不利。

桑白皮(炙) 桔梗(炒) 赤茯苓 甘草(各半两) 陈皮(七钱) 藿香(三钱) 木通(二两)

上咀,每服二钱,姜、灯芯煎服。

三棱丸 治小儿停积,腹胁胀满,干呕恶心,全不入食。

三棱(炮) 木香 神曲(炒) 陈皮 半夏(制。各一两) 丁香 桂心(各半两)

上为末,面糊丸,粟米大。乳食后姜汤下二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