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籍 > 《古今医统大全》 > 取穴尺寸图说

取穴尺寸图说

人身经脉十四,络脉十五,原穴十二,诚为一身枢要。纲维之大,不可以不熟会于胸中。至于取法,如《标幽赋》云∶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今世之医惟取中指中节,谓之同身寸,凡取诸穴悉根据之,其亦未之思耳。殊不知同身之义,随身之大小肥瘦长短,随处分折而取之,则自无此长彼短之弊,而庶几乎同身之义有准矣。若以中指为法,如瘦人指长而身小,则背腹之横寸岂不太阔耶;如肥人指短而身大,则背腹之横寸岂不太狭耶。古人所以特谓同身寸法者,盖必同其身体,随在而分析之,固无肥瘦长短之差讹也。如头部则以前眉中直上至后大杼骨共折一尺八寸,眼内 角至外 角为一寸,头部直横寸法悉根据此准。如背部自大椎下至尾 共折三尺,横寸第二行连脊分开各二寸,第三行连脊分开各三寸半,背部直横寸法悉根据此准。如腹部天突至膻中折六寸,歧骨至脐折八寸,脐下至毛际折五寸,两乳对折八寸,腹部直横寸法悉根据此准。如四肢尺寸,手肘内曲泽穴至经渠为一尺,足膝至踝尖为一尺六寸,踝尖至地为三寸,亦不独以中指为法也。何后世不论背腹,概以中指谓之同身,简面是行简,讹而愈讹。愚故悉图背腹,总较尺寸,以备考取之便。倘考有未尽、法有未周,惟同志者订之,庶斯集之无遗憾也。

背部穴俞歌

二节大椎,风门肺俞,厥阴心督,肝膈胆脾,胃俞三焦,肾俞气海,大肠关元,小肠膀俞,中膂白环,上次中下,(皆□也。)膏肓肓门,四花六穴,腰俞命门,穴皆可彻。

腹部中穴歌

天突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鸠尾。巨阙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阙交海。

石门关元,中极曲骨。膀门二寸,夹脐天枢。期章二门,不可不知。

头部

前发际至后发际折作十二节,为一尺二寸。前发际不明者,取眉心直上行三寸。后发际不明者,取大椎上行三寸。前后俱不明者,折作一尺八寸,头部直寸并根据此法取。眼内 角至外 角为一寸,头部横穴并根据此穴寸法。

神庭穴至曲差穴,曲差穴至本神穴,本神穴至头维穴各一寸半,自神庭至头维共四寸半。

背部

大椎穴下尾 骨穴共计二十一椎,通作三尺。(故谓人为三尺之躯者此也。)上七椎每椎一寸四分一厘。(共九寸八分七厘。)中七椎每椎一寸六分一厘,十四椎与脐平。(共二尺一寸一分四厘。)下七椎每椎一寸二分六厘。(共八寸八分二厘。)

第二行,夹脊各一寸半,除脊一寸,共折作四寸分两傍。

第三行,夹脊各三寸,除脊一寸,共折作七寸分两傍。

腹部

膺部腹部横寸,并用对乳间横折作八寸,膺腹横寸取穴悉根据上法。直寸取穴,根据心胸歧骨下至脐共折八寸,脐下至毛际横骨折作五寸,天突至膻中折作六寸八分,下行一寸六分为中庭,上取天突至中庭共折八寸四分。手足穴并用中指寸取之。

谨按同身尺寸,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 KT 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 KT 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及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短狭。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才。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下至内踝长一尺三寸,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 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两髀之间广六寸半。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至其末节长四寸半。

项发以下至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 二十一节长三尺。(周身经穴随处而取之,则其长短阔狭各合其度,而自无过与不及之弊矣。今人悉以中指一寸通身取之,乌得为之同身?当曰同指。必其随所处而取其穴道,故曰同身寸。)

十四经脉长短尺寸

手之六阳经脉从手至头,长五尺,共计五六合三丈。

手之六阴经脉从胸走手,长三尺五寸,共计三六一丈八尺,五六合三尺,合二丈一尺。

足之六阳经脉从头走至足,长八尺,共计六八四丈八尺。

足之六阴经脉从足走入胸中,长六尺五寸,共计六六三十六,五六当三尺,合三丈九尺。

督脉、任脉各长四尺五寸,共合九尺。

两跷脉从足至目,各长七尺五寸,共合一丈五尺。

十四脉都合十六丈二尺,此气之大经隧也。

经脉说

夫所谓经者,以其气血流行之大经常而不息者。谓之脉者,以其血理分袤(音谋,言相去也。)

行体者而言也。谓之络者,本经之旁支而别出以联系于十二经者也。如手太阴经之支者,从腕后出次指端而交于阳明经者是也。

中指同身寸图

中指同身寸图(图缺)

凡量四肢穴道必用此中指寸法,盖四肢长短无不同者。量身上穴当同身。

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内廷两横纹头相去为一寸,取稻秆心量,或用薄篾量,皆易折而不伸缩为准,用绳则伸缩不便,故多不准。

肺脏形(图缺)

手太阴肺经穴图

手太阴肺经穴图(图缺)

《内经》曰∶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其液涕。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阳,通于秋气。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其主心也。肺色白,欲如鹅毛,不欲如盐。

肺气绝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死不治。

手太阴肺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喉咙是也)横出腋下,循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凡十一穴,左右共二十二穴。

经穴歌

手太阴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列。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直出大指终,络过阳明大肠接。

肺经步穴歌

太阴肺兮出中府,云门之下一寸许。云门气户旁二寸,人迎之下二骨数。天府腋下三寸求,侠白去肘五寸主。尺泽肘中约文论,孔最腕中七寸许。列缺腕侧一寸半,经渠寸口陷中是。太渊掌后横纹头,鱼际节后(大指本节后)散脉举。少商大指内侧端,此穴若针疾咸愈。

中府(一名膺俞) 在云门下一寸,乳上三肋间,动脉应手陷中,去中行六寸,肺之募,(募犹结募也、经气聚此。)手足太阴二脉之会。针入三分,灸五壮。(《埤雅》云∶壮者,以壮人为法也。)

【主治】腹胀食不下,四肢肿,喘气胸满,肩背痛,呕 ,咳逆上气。肺系急,肺寒热,胸悚悚。胆热浊涕,风汗出,面肿少气不得卧,伤寒胸中热,飞尸遁注,瘿瘤。

云门 在巨骨下侠气户旁二寸陷中,动脉应手,举臂取之,去胸中行任脉两旁,相去各六寸。

针入三分,不宜深,深则使人气逆,灸五壮。

【主治】伤寒四肢热不已,咳逆短气上冲心胸,胁彻背痛,喉痹,臂不得举,瘿气。

天府 在腋下三寸,臂 内廉动脉陷中,以鼻取之。

《铜人》针四分,灸二七壮至百壮。(《资生》云∶非大急不灸。)《甲乙经》禁灸,灸之使人逆气。

【主治】暴痹内逆,肝脉相搏,血溢鼻口,鼻衄血不止,卒中恶风邪气,泣出,喜忘,飞尸恶疰,鬼语遁下,喘不得息,疟寒热目眩,远视KT KT ,瘿气。

侠白 在天府下去肘五寸动脉中。针三分,灸五壮。

【主治】心痛短气,干呕烦满。

尺泽 在肘中约纹上,屈肘横纹筋骨罅陷中,手太阴肺脉所入为合水,肺实泻之。

针三分,灸三壮。(《铜人》禁灸,《素问》灸五壮。)

【主治】肩背痛,汗出中风,小便数而久溺色变,遗失无度,面白善嚏,悲愁不乐,洒淅寒热,风瘅,肘挛,手臂不得举,喉痹上气,呕吐口舌干,咳嗽 疟,四肢肿臂寒,短气心痛,肺积息贲,小儿慢惊风。

孔最 去腕上七寸,《铜人》针三分,灸五壮。

【主治】热病汗不出,咳逆,肘臂屈伸难,吐血失音,咽痛头痛。

列缺 手太阴别络走阳明,去腕侧上一寸五分,滑氏以手交叉,头食指末筋罅中是穴。《铜人》针二分,灸三壮。(《明堂》针三分,灸七壮。)

【主治】偏风口面 斜,手肘无力,半身不遂,口噤不开,寒热疟,呕沫,咳嗽,善笑惊痫妄见,面目四肢痈肿,肩痹,胸背寒栗,少气不足以息,尸厥寒厥。

按《素问》曰∶直行者谓之经,旁出者谓之络。手太阴之支,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是列缺,为太阴别走阳明之络。人或有寸关尺三部脉不见,自列缺至阳溪脉见者,俗谓反关脉。此经脉虚而络脉满,《千金翼》谓阳脉逆反大于寸口三倍。惜叔和尚未之及,而况高阳生哉?

经渠 在寸口陷中。针三分,禁灸。(灸伤人神明。)

【主治】疟寒热,胸背拘急,臌胀喉痹,咳逆上气,伤寒热病汗不出,心痛呕吐。

太渊(一名太泉,避唐祖讳。) 在掌后陷中,肺脉所注为俞。经曰∶脉会太渊。

疏曰∶脉病治此。平旦寅时气血从。此始,故曰寸口者,脉之大要会,手太阴之动也。针一分,灸三壮。

【主治】胸痹逆气善呕哕,饮水咳嗽,烦躁不得眠,肺胀鼓,眼痛,眼青生翳赤筋,缺盆痛引臂肩背痛,寒喘不息,气上逆,心痛,咳血,狂言,溺色变,遗失无度。

鱼际 在大指本节后内侧陷中,又云散脉中,肺脉所溜为荥。针一分,灸三壮。

【主治】酒病,身热恶风寒,虚热,舌上黄,头痛咳嗽哕,伤寒汗不出,痹走胸背痛,目眩烦心少气,腹痛不下食,肘挛支满,喉中干燥,寒栗溺出,呕血悲恐,心痹乳痈。

少商 在大指端内侧,去爪甲角如菲叶,白肉际宛宛中。肺脉所出为井木。针一分,灸一壮。

【主治】项肿喉痹,烦心善呕心下满,汗出而烦,咳逆, 疟振寒,腹满,唾沫引饮,食不下,小儿乳鹅。(唐刺史项肿如升,喉中闭塞,水粒不下,甄权以三棱针刺之,微出血而立愈。)

大肠腑形

大肠腑形图(图缺)

《内经》曰∶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又云∶大肠为白肠。

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

手阳明大肠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大指之次指谓食指也。凡经脉之道,阴脉行手足之里,阳脉行手足之外。此经多血多气,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循 外前廉,上肩出 骨之前廉,上出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别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缝中,远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凡二十穴,左右共四十穴。

商阳(一名绝阳) 手大指次指内侧,去爪甲角如韭叶,手阳明大肠脉所出为井金。

针一分,灸三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