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望机体局部辨病
小儿机体局部的望诊包括皮肤、头形、囟门、眼睛、鼻、口腔、指纹、胸部等。观察小儿机体局变可以及早发现小儿发育异常情况和某些局部病变。因此具有重要意义。
一 皮肤粘膜异常辨病
小儿肌肤娇嫩、反应灵敏、脏腑的病证较成人更易表现于外。正常小儿皮肤娇嫩、纹理细致、红润光泽、弹性好,若皮肤异常时则应注意疾病的发生。常见皮肤粘膜异常及辨病如下:
1.青紫辨病
青紫是指皮肤粘膜略显绿色或蓝色。检查青紫应在自然光下进行。在皮肤薄,色素沉着少和毛细血管丰富的地方,如甲床、耳轮、鼻尖、口唇、舌、口腔粘膜等处,青紫易于显现。
(1)新生儿及不足月婴儿青紫辨病 青紫呈阵发性,喂奶后发生或伴呼吸暂停、无力者多见于未足月分娩儿。喂奶当时发作,见于气管食管瘘、先天性膈疝、鼻后孔闭锁等。安静时青紫、哭后好转见于小颌巨舌畸形综合征。
经胎盘输血的婴儿,出现青紫可为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青紫大多持续2周左右,然后消失。
青紫呈局限性,见于分娩时局部受压,可渐消失。局部受冻至小动脉收缩出现的青紫、保暖后恢复;青紫上肢重而下肢轻,为大血管错位伴动脉导管未闭的特征。仅下肢青紫而上肢不青紫见于主动脉缩窄伴动脉导管未闭。
(2)婴儿青紫辨病 持续性青紫,主要应考虑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如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狭窄、法洛三联症、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永存动脉干、右室双出口伴肺动脉狭窄。
青紫突然发生,不伴呼吸困难,见于后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青紫伴声嘶及吸气性呼吸困难,见于喉痉挛,喉异物。
青紫呈进行性伴声嘶,见于急性或过敏性喉炎、白喉、咽后壁脓肿等;进行性青紫、呼吸困难而无心脏病者,见于肺炎、气胸、脓胸。
(3)儿童青紫辨病 持续性青紫伴手指末端显著增大,见于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及艾森曼格综合征。
青紫伴呼吸困难应考虑哮喘,慢性肺疾病如肺纤维化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
青紫突然发作可能为后天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各种原因的中毒、休克及少见的血紫质病。
青紫呈局限性,见于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
总之,青紫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缺氧、毛细血管内还原血红蛋白量达到一定水平(5g/Dl),即出现青紫。因此当青紫发生时,应警惕心肺疾病致缺氧,应及时就诊。
2.黄疸辨病
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是指皮肤、粘膜、白眼球等处因胆红素沉着而呈现黄染。常提示胆红素增高。黄疸的检查必须在良好光线下进行,变色光下极易漏诊。以下就真假黄疸的区分及黄疸伴随症状辨病进行讨论。
(1)真假黄疸的区分 血清胆红素增高所致的白眼球、皮肤、粘膜黄染称真性黄疸;血清胆红素不增高,而由其他原因所致的皮肤、粘膜黄染称假性黄疸。长期大量摄食含胡萝卜素丰富的胡萝卜、西红柿、南瓜、菠菜、柑橘等,手(足)掌、额部、鼻翼等处皮肤可出现黄染。有胡萝卜素代谢障碍的其他全身性疾病患者更明显。哺乳母亲大量食用以上食物,其婴儿亦可发生假性黄疸。此外口服大量阿的平和苦味酸盐也可出现假性黄疸,这时甚至白眼球也可以发生黄染。但到医院检查,血胆红素不增高。
(2)黄疸伴随症状辨病 患儿反复出现黄疸,尿色呈葡萄酒色,贫血、脾大,应考虑溶血性贫血。
黄疸伴发热、肝肿大、触痛、厌食、腹泻,应考虑肝炎性黄疸。
黄疸伴胆绞痛、发热、便(呕)蛔虫者,可能为胆道蛔虫伴感染。
(3)黄疸颜色辨病 黄疸呈柠檬和淡黄色多为溶血性和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多为间接胆红素增高所致。
黄疸呈暗黄或黄绿色、搔痒常较明显,见于阻塞性或肝炎性黄疸,多为直接胆红素增高所致。
总之,当黄疸发生时,应注意黄疸的颜色、伴随症状,与饮食的关系,以便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区分开来,并据黄疸时的伴随症状判别黄疸的病机,以利于临床应用,药物治疗。
3.皮肤粘膜出血辨病
皮肤粘膜出血是指皮肤粘膜的广泛或局限性出血。出血常形成红色或暗红色的斑,压之不褪色。出血如为针帽大,直径在2mm以内者,称出血点;3~5mm大者,称紫癜;大于5mm者称瘀斑。它常提示机体有出血倾向。
(1)发病年龄辨病 发病年龄较早的皮肤粘膜出血应考虑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如巨大血小板病、血小板无力症,贮存池病和原发性释放缺陷。皮肤粘膜出血发病年龄较晚应考虑获得性出血性疾病,如获得性血管性假性血友病、聚集障碍、释放障碍(白血病、尿毒症等)。
(2)发病性别辨病 例如血友病几乎为男孩子罹患。
(3)发病诱因辨病 感染常是引起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重要诱因。
过敏性紫癜可能与食物过敏、细菌或寄生虫感染有关。
接触某些药物及服用某些药物可引起血小板量和质的改变。
严重感染后突然发生的严重出血,要考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4)出血部位、性质、程度辨病 皮肤粘膜出血呈离心性分布,且突出表现为双下肢及臀部对称性紫癜,伴有过敏性皮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者应考虑过敏性紫癜。
不规则分布的瘀斑且以针尖大细小出血点为主者多见于血小板病变。
皮下血肿、关节内出血、皮肤粘膜轻微伤而持续渗血多者见于血友病。
粘膜毛囊周围和骨膜下出血多见于坏血病。
部位较恒定的小出血点多见于毛细血管病变。
颜面(特别是唇舌)或手足点状成簇并聚合成红色斑片状的毛细血管扩张,可能为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总之,当皮肤粘膜出血发生时,为提示出凝血机制发生异常,由于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小儿,其出血发病原因不同,出血部位、程度不同,所主疾病亦会不同。所以当小儿皮肤粘膜出血时,应仔细观察,辨清出血的大致原因,及时就诊。
4.皮疹辨病
皮疹是儿科疾病的常见体症,根据不同疾病的前驱表现,皮疹形态、分布、出疹和退疹演变过程均不相同,分析皮疹的特征,有助于对原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皮诊前驱期表现辨病 麻疹前驱期3~4天,发热、结合膜炎、鼻炎、咳嗽。
风疹无前驱期,出疹前只有淋巴结肿大。
幼儿急疹前驱期3~4天,高热、激惹、发热骤退时立即出疹。
猩红热前驱期12小时,发热、咽痛、呕吐。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前驱期24小时,发热、呕吐、激惹、头痛。
肠道病毒感染前驱期3~4天,低热。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前驱期4~6天,发热、咽痛、淋巴结肿大。
(2)皮疹特征辨病 皮疹的特征应注意检查皮疹的形态、分布、大小、数量、颜色、坚实度等,并注意观察出疹和退疹的演变过程。
疹色红棕,先出现于面、颈,以后向下发展出现于躯干、四肢,出疹后3天,面、颈、躯干皮疹常较融合,而下肢较分散,5~6月皮疹消退,棕色素沉着、糠麸样脱屑、而手脚不脱屑。若出现以上表现应考虑麻疹。
猩红热皮疹呈针尖样尖状红疹,成片分布,压之退色。皮疹先出现于肢体屈侧,24小时内迅速分布于全身,前额、颊部潮红,环口苍白圈、颈、腋、腹股沟、胭窝部皮肤皱褶处皮疹连成红色线纹,退疹后大片脱皮,包括手掌、足底也脱皮。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先出现前驱疹,呈红色斑丘疹,以后转变成瘀点,瘀斑,分布不规则。
肠道病毒感染皮疹为红色斑丘疹,全身分散分布,无色素沉着,也不脱屑。
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全身分布斑疹丘疹,分散而不融合,手掌、足底红肿,唇、口腔粘膜、舌、结合膜干燥潮红,数天至数周后脱屑。
(3)伴随特异症状辨病 麻疹病人可伴有粘膜斑,即口腔颊粘膜处有成片呈黄白色细沙粒样小白点。周围呈红晕。
风疹病人常有耳后、枕部淋巴结长大。
猩红热患儿常有舌起粗大红刺状如杨梅,渗出性或脓性扁桃体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儿有头痛、恶心、喷射状呕吐。
总之,皮疹的出现多是局部或全身感染的信号。通过对出疹前驱症状、皮疹的特点、出疹伴随症状等的综合观察,可大致判别出疹的病因。但是,由于出疹多与感染有关,所以当小儿皮疹时,应及时就诊,不应拖延病情。
二 头形、囟门辨病
头形和囟门是反映脑和颅骨发育程度的一个指标。头形过大过小,不合年龄标准,都是疾病的表现。而囟门早闭、晚闭以及囟门突出、凹陷亦多为病态表现。
1.
(1)正常头围 用软卷尺自双眉上最突出处,经过枕后结节绕头一圈的长度,即为头围。新生儿头围平均为34厘米。随着脑的发育,前半年增长8厘米,后半年增长4厘米,周岁时约46厘米。第二年增长2厘米,约为48厘米。5周岁时约为50厘米,已逐渐接近成年人。
(2)头形异常辨病 头颅的大小异常或畸形可成一些疾病的典型体症,临床常见者如下:
①小颅 头围小于同年龄、性别平均值的2.5标准差。由于小儿囟门早闭所致,大脑发育差,故智力低下。
②尖颅 头顶部尖突高起,与颜面造成比例异常。见于先天性疾患尖颅并指(趾)畸形。
③方颅 前额左右突出,头顶平坦呈方形。见于小儿佝偻病及先天性梅毒。
④巨颅 头围和脑量超过同年龄、性别平均值的2.5标准差,新生儿大于36~37厘米,额、顶、颞及枕后突出膨大呈圆形,对比之下颜面很小。因为颅内压增高,压迫眼球,形成双目下视、白睛外露的特殊表情,称为“落目现象”,见于脑积水。
2.囟门辨病
囟门有前囟和囟后。后囟是顶骨和枕骨之间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前囟是额骨和顶骨之间形成的菱形间隙。
(1)囟门的测量方法及囟门正常值 囟门的测量方法以对边中点连线为准,而不用对角之间的距离。因为某些小儿额缝开得较长,不易表示。
后囟在生后2~4个月内闭合(约25%于初生时已闭)。前囟在出生时对边距离为2.5厘米。12~18个月关闭。颅骨缝一般在生后3~4个月闭合。
(2)囟门早闭辨病 正常小儿前囟在出生后12~18个月关闭,若前囟关闭提前,且头围小于同年龄、同性别小儿,应考虑小头畸形。
(3)囟门关闭延迟辨病 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和骨骼系统代谢的因素均可导致囟门闭合延迟。常见原因有:
①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家族性低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和范可尼综合征。
②遗传性疾病 例如先天愚型、软骨营养障碍、先天性成骨不全、先天性骨骼畸形(锁骨、颅骨发育不良等)。
③内分泌疾病 多见于呆小病、侏儒症。
④全身性疾病 如宫内或生后感染以及营养不良、脂肪泻、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疾病。
⑤颅内压力增高 颅内肿瘤、脑膜炎、脑炎、脑积水和使用四环素等所致颅内压力增高均可引起囟门扩大和关闭延迟。
在发现小儿囟门关闭延迟时,一般可据以下几个方面来辨病:
①喂养以及家庭环境 日照等可能影响小儿骨骼发育的因素,若平时喂养小儿时含维生素D的食物喂养不够,平时老让孩子呆在家中,日照不足,再加上小儿囟门关闭延迟,则应警惕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②有无感染及使用药物情况 若小儿囟门迟闭,伴感染、发热,应注意脑膜炎、脑炎所致颅内压力增高、囟门迟闭。若平素家长予小儿四环素等药,则囟门迟闭可能是由于药物引起囟内压增高所致。
③并存症状 囟门闭合延迟伴易惊、颅骨软化,肋骨串珠等骨骼改变者多系佝偻病;伴头大、囟门张力增高、颅缝裂开多系脑积水和颅内压力增高;伴智能低下者多系先天愚型和呆小病。
(4)囟门凹陷及凸出辨病 若小儿吐、泻以后出现囟门凹陷应高度警惕脱水。若小儿囟门突出,一般提示颅内压增高,可见于各种脑炎、脑膜炎、颅内肿瘤、及服用四环素以后引起颅内压增高。
小儿头形和囟门的观察对于观测小儿骨骼发育和大脑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头围的测量和囟门闭合时间的观察更是重要。在生活中若发现小儿囟门迟闭时,要及时就诊,查明原因,及早治疗。
三 眼睛辨病
眼睛与全身尤其是脑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许多病证发生时可以影响到眼睛,而在眼部出现相应的症状。由于小儿不能叙述病情,因此当发现小儿眼睛异常时,观眼辨病就显得很重要。
1.红眼辨病
正常情况下,通过眼球表面透明的球结膜,要见到白色的巩膜。球结膜和巩膜上组织的血管均为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故在眼球正常时血管并不明显。发生病变时,血管扩张充血或出血,眼球表面出现全部或局部的红眼。红眼是许多疾病常见症状之一。现就红眼发生时,症状分析简介如下:
红眼伴有异物感及烧灼感,或伴有轻度怕光线、流泪等症状,而无视力障碍时,应考虑有急性结膜炎可能性。
观察眼部分泌物性质和量的多少。如眼部出现红眼,并伴有大量脓性或脓粘性分泌物,晨起时,分泌物粘着而不能睁眼,个别病人有血性分泌物者多为细菌性急性卡他性结膜炎。如分泌物量不多,且为水样或带粘性者,多为病毒性结膜炎。
红眼伴有严重异物感,并合并有畏光、流泪、眼痛等炎症症状,应考虑结膜异物或角膜异物存留,或为急性角结膜炎等。
眼球出现红眼而无分泌物、畏光、流泪、眼痛等症状,红眼局限在球结膜的全部或某个部位者,多为结膜下出血。
红眼伴有畏光、流泪、眼痛及视力障碍者,应考虑角膜炎。如有眼部疼痛放射至眼眶部,角膜后有沉着物,瞳孔缩小,形不规则时,多为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如果以上刺激症状出现,视力明显障碍,则应考虑为眼内炎。
2.眼球突出辨病
眼球突出是儿童眼病常见症状之一。多为单眼发病,也可发生于双眼。眼球突出轻者眼睑尚能闭合,重者则眼球暴露、影响视力、造成失明。部分患者,还可危及生命。因此,对患儿眼球突出与否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
眼球突出伴全身发热不适,皮疹等,应考虑炎症所致突眼。
眼球突出,伴情绪易于激动暴躁、食欲亢进、代谢增高,心率快、消瘦、怕热易汗等应考虑内分泌性突眼的可能性,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所致的眼球突出。
眼球突出伴发热、乏力、肝脾肿大或有出血倾向时,应考虑为有无白血病眶骨浸润造成眼球突出的可能。
眼球突出如合并有移动性肿块或伴有咳嗽、胸痛或脑膜刺激等症状体征,应考虑有肺吸虫可能。
眼球突出伴头痛剧烈,消瘦应考虑颅内肿瘤可能性。
总之,当发现小儿眼睛异常时,特别是眼球突出时,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小儿眼球突出可由颅内肿瘤挤压所致,故应提高警惕,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就诊。
四 口腔辨病
观察口腔包括观察口唇、口腔粘膜、齿、牙龈、腮、咽喉等部位。现将各部异常表现和辨病阐述如下:
1.口唇辨病
正常小儿口唇颜色嫩红而润泽。唇色淡白为脾虚血少,多见于贫血;唇色鲜红为邪热初盛;焦红为心脾郁热;唇焦紫黑,为血热伤阴;环唇色青为肝木乘脾,须防抽搐;唇红肿痛,是脾经火热上炽。唇内及舌出现白点应注意有否虫积。
2.口腔粘膜糜烂及白色损害辨病
病前2~3天常有发热、烦躁、啼哭、拒食、涎多等症状。当口腔损伤产生后,全身症状逐渐减退,口腔粘膜有疱疹,甚至在口周皮肤上也可出现一簇或几簇小水疱,聚集如大头针帽大小,口腔粘膜发红。以上这些病证可见于疱疹性口炎。
鹅口疮是由霉菌—白色念珠菌感染,致口腔粘膜浅表组织损害所致。可见口腔粘膜明显充血,有微微隆起的、散在的、色白如雪片的柔软小点。白色小点很快相互融合,有如牛奶皮,为白色丝绒状斑片,口内出现红白分明的损害。
若口腔粘膜内有界线清楚的充血和糜烂的粘膜,上有灰白色和黄白色假膜。这种假膜光滑致密,稍突出粘膜,似在糜烂的粘膜上覆盖了一层塑料薄膜。假膜与粘膜结合较紧,不易拭去。强行拭去后,形成出血创面,疼痛较显著。可见于球菌性口炎。
3.牙齿辨病
牙齿辨病包括出牙过晚,牙齿排列不齐,牙齿不白及牙面不平,牙龈出血等。
(1)出牙延迟辨病 正常小儿的乳牙萌齐后为20个。乳牙开始萌出的时间差异很大,个别婴儿出生时即有1~2个牙齿,有的则晚至一岁才开始萌出。正常小儿4~10月龄开始萌牙,最迟2~2.5岁萌齐。2岁以内小儿乳牙总数约等于月龄减4~6。6岁左右开始更换、萌出恒牙。先出第一磨牙,7~8岁后按乳牙萌出次序逐个脱落,代之以恒牙。12岁左右出第二磨牙,18岁后出第三磨牙,一般20~30岁出齐,共32个。出牙晚于正常出牙年龄者称为出牙延迟。
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和骨骼系统代谢的因素均可能导致出牙延迟。常见原因有:
①佝偻病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家族性低磷性抗维生素D佝偻病、肝病性佝偻病、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和范可尼综合征。
②遗传性疾病 先天愚型、软骨营养障碍、先天性成骨不全、先天性骨骼畸形(锁骨、颅骨发育不良),家族性无牙型。
③内分泌疾病 如呆小病、侏儒症。
④全身性疾病 如宫内或生后感染以及营养不良,脂肪泻、肠道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疾病。
⑤其他 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牙龈增生肥大,因下颌骨过小牙齿拥挤,牙周炎等均可能延缓乳牙和恒牙的萌出。
(2)牙齿排列不齐辨病 牙齿排列不齐是常见的一种牙颌畸形,其表现是多种多样的,由简单到复杂。简单的是个别牙的错位,离开牙弓的正常位置;复杂的是由于牙弓本身形态异常,牙弓狭窄、腭盖高拱,致牙齿排列紊乱拥挤,或因上下牙弓相互关系的异常致开?(?称地包天)或深覆?,以及牙弓,颌骨与颅面关系的异常致牙?、超?等畸形。以上统称为牙颌畸形。牙颌畸形不仅影响颜面的美观,而且影响发育、咀嚼、消化,并且影响小儿的发育生长和心理状态。个别严重的牙颌畸形会导致小儿性格的变化,产生自卑感。平日不敢说话,不愿露齿,很少有笑容,最后可形成孤僻的性格。
产生牙颌畸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遗传因素目前尚不能控制外,其他因素如营养不良,功能紊乱,不良习惯,替牙期障碍和疾病,可以采取措施有效地预防。由于牙颌畸形的诊断是比较复杂而细致的工作,一般由正畸专科医生担任。所以以下主要介绍萌牙过程中暂时性排列不齐,以便家长朋友在除外暂时性错?后能及时就医,使孩子尽早得到治疗。
①丑牙期中切牙的八字形排列 小儿6~7岁,上颌恒中切牙萌出初期,有人称为丑牙期。在牙槽骨内的恒中切牙牙根,受到恒侧切牙牙胚的挤压,使恒中切牙牙根向近中倾斜,则使刚萌出的中切牙牙冠稍向远中倾斜,使二中切牙之间出现间隙,形成八字形。这是萌牙过程中暂时的表现,不需进行任何处理。随着年龄增长,恒侧切牙萌出后,中切牙恢复到与中线平行的位置上。
②恒牙萌出初期切牙区排列拥挤 常因恒切牙明显大于乳切牙。萌牙初期可出现暂时性排列不齐。个别牙向唇侧或向舌侧排列,甚至出现重叠性排列。如果牙齿行使正常的咀嚼功能,颌骨得以迅速发育,进而双尖牙替换乳磨牙后,切牙可自行调整而排列整齐。
③尖牙萌出初期的过高位置 尖牙正常的位置正处于口角处。在其萌出初期,口角处龈上可出现一白色硬块,且靠近于牙根区,使小儿说话或进食感到不适。
(3)牙齿不白及牙面不平辨病 发育良好、钙化正常的牙齿呈透明的黄白色,牙齿的形态虽因不同功能而有切迹、牙尖及沟窝的区别,但牙冠表面应平整光滑,且有光泽。有些小儿口内的牙齿并不光洁,牙齿呈黄色或墨液样灰褐色,有的出现黄褐色花纹,并在牙面上出现凹陷的蜂窝状缺损,个别牙面上出现一块块暗白色,不透明的白垩状斑块,或出现黑褐色凹陷,甚至有个别小儿全口牙齿都是黑色且呈钉状,像被火烧焦似的,造成牙齿不白。牙面不平的常见病因及发病机理叙述如下:
牙齿不白,牙面不平的常见病因有:牙齿发育不全和钙化不良、四环素染色、斑釉、龋齿。
常见的能引起牙齿不白,牙面不平的疾病所致牙表现如下:
①釉质发育不全症 轻型特点为:釉质形态基本完整,无实质性缺损,牙齿色泽和透明度改变,初为粉笔样暗白色,此后釉质疏松,渗透性增加,随着进食,外界色素浸入,变成黄褐色。牙齿横纹明显,但硬度正常。重型特点为:牙齿实质性缺损,牙面出现带状凹陷、点窝状或蜂窝状缺损,甚至整个牙面无釉质覆盖,伴有色素沉着,多为棕褐色凹陷区,前区切缘变薄,易出现牙折,后牙牙尖向中聚集或牙尖消失,?面呈不规则的小结节和凹陷。
②四环素染色 小儿多有患病及服用四环素史。口内多数牙齿均为黄色,经日光照射后牙齿染色逐渐加深。
③斑釉症 是慢性氟中毒的一种症状。在同一时期发育的牙齿上有颜色的改变及实质的缺损。颜色有白垩色、黄褐色及暗棕色。重型中毒的牙齿上有线状或点状釉质缺损。
④龋齿 好发于食物滞留区,如?面的点隙沟窝、邻面牙颈部、上中切齿邻面,可在牙冠点隙、沟裂处早期有不透明的垩状,继之因外来色素沉着,呈现黄褐色、棕褐色或黑褐色。可有实质性缺损,即龋洞。
当牙齿出现异常,由于牙科专业性较强,家长朋友在大致判断出疾病可能性后,应及早带患儿到牙科就诊,及早得到治疗。
五 胸围辨病
用软卷尺由背部平肩胛骨下方,经过乳头绕一周的长度即为胸围。应取呼气和吸气的平均值。
正常胸围初生时约32厘米。一般一周岁内胸围小于头围(肥胖者例外),一周岁时,头胸围相等,一周岁后超过头围,其差数约等于小儿的岁数。如二岁时胸围50厘米,头围48厘米,其差数为2,正是其岁数。
胸围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正常头围、胸围交叉在6月至1岁左右。胸围过小是疾病的表现,如佝偻病、营养不良等。
六 指纹辨病
指纹辨病是中医诊断学中很有特色的一项内容,观察指纹对于观察小儿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观察指纹主要是观察三岁以下小儿食指掌面靠拇指一侧的浅表静脉。指纹可分为风、气、命三关,即食指根部指节为风关,中间指节为气关,末端指节为命关。
1.观察方法
观察指纹应该抱小儿到向光之处,家长用食中两指夹住小儿指端,以拇指从命关向风关轻轻推按,使指纹容易显露,以便于观察。
2.正常指纹
指纹可分为风、气、命三关。指纹只有婴乳儿才比较明显,较大儿童已经不易显露。正常小儿指纹应该红黄隐隐,不显于风关之上。若发生疾病,则指纹的浮沉、色泽、部位等都能随之发生变化。
3.病理指纹
小儿患病后,指纹的变化,可用“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这四句话来概括。
浮沉分表里——浮主表、沉主里。疾病在表,则指纹浮而显露,久病或病邪在里,则指纹沉而不易显露。
红紫辨寒热——红主寒、紫主热。指纹色泽鲜红为感风寒,淡红不露为虚寒,沉红暗紫为邪热郁滞,紫黑为热邪深重,闭郁血络,证属危重。
淡滞定虚实——淡主虚、滞为实(滞即推之不畅)。色淡是气血不足,淡青是体虚有风,淡紫是体虚有热。指纹郁滞是病邪稽留,营已阻滞,常因痰湿、食滞、邪热郁结所致。
三关测轻重——即是以风、气、命三关部位,来推测疾病之深浅轻重。当指纹现于风关,是病邪初入,证尚轻浅。达于气关,为疾病进一步深入加重,是病邪方盛之时。达于命关,表示疾病危重。如果直透指甲,即“透关射甲”,是疾病到了十分危险的阶段。
一般认为指纹的充盈变化,可能与静脉压的变化有关。所以在心力衰竭、重症肺炎、以及休克循环障碍时,血液动力学改变,组织缺氧、静脉压上升,都可以造成指纹向命关伸展。指纹的色泽,当缺氧严重,血中还原血红蛋白增高,指纹的青紫也就越明显。而贫血的小儿由于血红蛋白减少,其指纹颜色就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