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籍 >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 > 第十六节 鼻特异感染性疾病

第十六节 鼻特异感染性疾病

鼻部特异感染常为全身特种感染的局部表现。鼻粘膜炎症多以溃疡、结痂及肉芽肿表现,常致鼻部畸形及瘢痕。确诊需作病理检查。

一、鼻结核

鼻结核为结核杆菌原发或继发感染所致。鼻粘膜及分泌物对结核杆菌具有抵抗力,故鼻结核发病率不高。只有当全身抵抗力降低,鼻粘膜又有损伤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致病。

【诊断】

1.症状为鼻痛、鼻阻塞、鼻臭等。

2.检查可见鼻翼、鼻中隔及鼻甲有溃疡、肉芽,表面附有痂皮,去除痂皮易出血。病变可破坏中隔软骨,形成穿孔。

3.直接涂片不易找到结核杆菌,活检是可靠的诊断方法。

4.

【治疗】

全身抗痨治疗,局部应清洁鼻腔,三氯醋酸或硝酸银腐蚀溃疡、肉芽,并以1%链霉素液滴鼻。

二、鼻寻常狼疮

鼻寻常狼疮是鼻部皮肤、粘膜的极慢性、轻度的结核杆菌感染,多由面部皮肤狼疮扩散而来。青春期女性发病较多。病程长,病变多始于鼻前庭皮肤与粘膜交界处,向内扩展,常侵及鼻中隔前部、鼻底及下鼻甲前端。治疗效果一般良好,但也有经久不愈者。

【诊断】

1.轻度鼻阻塞、鼻部疼痛感。鼻分泌物呈水样,逐渐变粘稠,结脓痂有臭味。常为双侧性。

2.鼻前庭及中隔可见溃疡、结节及瘢痕,由于病程缓慢,上述3种病变可同时存在。

3.活组织检查可以确诊。结核菌素试验亦有助于诊断。

【治疗】

全身抗痨治疗,辅以维生素D2及紫外线治疗。狼疮肉芽面可用20%硝酸银腐蚀或刮除。

三、鼻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所致的系统慢性传染病。分先天性与后天性两种,先天性感染系宫内胎传,后天性感染多系不洁性交直接传染。先天性梅毒分早期和晚期,后天性梅毒分3期.以上各期梅毒均可在鼻部发生,其中以Ⅲ期鼻梅毒为多见。

【诊断】

1.先天性晚期梅毒多发生于3岁至青春期,其特征为因梅毒瘤破坏鼻中隔骨架而致塌鼻,还可伴有感音性耳聋等。

2.后天性梅毒Ⅰ期自传染后3~6周发生症状,于鼻前庭及中隔软骨部出现癌肿样改变,无痛有渗出。附近淋巴结肿大明显。Ⅱ期鼻梅毒主要症状似鼻炎症状,鼻粘膜红肿、糜烂,自传染6~9周发生症状。Ⅲ期鼻梅毒通常自传染1~5年后发生,鼻部初为坚硬无痛的梅毒瘤,继而破溃成溃疡,鼻骨部及软骨均发生梅毒性骨炎而毁损,并导致塌鼻畸形。

3.血清华康氏反应呈阳性亦可助诊,但要注意的是Ⅲ期梅毒的血清反应阳性率,随发病时间的增长而逐渐降低。应结合病史全身检查,方可确诊。

【治疗】

按梅毒进行全身治疗,青霉素治疗梅毒有良好效果。对青霉素有过敏反应者可改用四环素或红霉素。鼻腔局部应保持清洁,腐骨必须清除。在梅毒控制后,鼻畸形可考虑手术整形。

四、鼻雅司

雅司是由雅司螺旋体引起的一种地方性慢性全身性传染病,流行于热带地区。与梅毒相同的是病原体均为螺旋体,也分为3期,为一种接触传染病;不同之处为不属于性接触传染,亦无先天遗传性。

【诊断】

1.雅司Ⅰ、Ⅱ期病变主要是侵犯身体暴露部位皮肤,鼻部皮肤可受累,但不侵犯粘膜,因而鼻粘膜也不受累,这是与鼻梅毒不同之处。Ⅲ期病变鼻中隔受累,可致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并可侵犯上颌骨、腭部,造成与鼻咽部相通的畸形,称毁形性鼻咽炎。

2.血清华康氏反应亦呈阳性,尤其是Ⅲ期雅司病人,阳性率占90%以上,这和Ⅲ期梅毒该项血清反应阳性率降低的现象不同。

【治疗】

全身治疗与梅毒基本相同,但用药量较少。局部治疗与鼻梅毒相同。

五、鼻硬结病

鼻硬结病系鼻硬结杆菌感染的较为少见的地区性慢性传染性肉芽肿。多先发于鼻腔,可发展至咽、喉、气管各部,故也称为呼吸道硬结病。

【诊断】

1.鼻硬结病初起时发展缓慢,临床可分为3期:萎缩期、肉芽肿-硬结增殖期与纤维化瘢痕期。萎缩期应与萎缩性鼻炎鉴别,以后两期应注意与鼻结核、鼻梅毒瘤及其癌肿区别。

2.诊断要结合病理检查、细菌培养和血清补体结合试验。

【治疗】

链霉素治疗,全身用药及局部滴鼻。配合放射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

六、鼻麻风

鼻部麻风系麻风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在鼻部的表现。麻风常侵及皮肤、粘膜和某些周围神经,在耳鼻咽喉麻风病变中,鼻部受损多见。

【诊断】

1.全身症状、皮肤感觉麻木、出汗障碍和某些浅表神经变粗等。鼻部表现为重度萎缩性鼻炎、鼻中隔穿孔及塌鼻畸形等。

2.病变粘膜涂片进行细菌检查、活组织检查均可查出麻

风杆菌。

【治疗】

鼻麻风治疗主要以全身治疗为主,局部治疗为辅。全身治疗用砜类药物、硫脲化合物和抗生素;局部溃疡可用烧灼或电烙,鼻腔滴用油剂或链霉素液。

七、鼻霉菌病

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霉菌可侵入上呼吸道,侵犯鼻腔及鼻窦而发病。侵犯鼻部的霉菌菌种多,现就我国常见的几种分述于后。

(一)鼻孢子虫病 

该病系鼻孢子虫感染所致的鼻腔、鼻窦的慢性病变。

【诊断】

该病的症状表现为长期鼻出血,鼻前庭或鼻中隔有乳头状出血性息肉样组织,质脆,表面下可见白点,形同草莓。病变组织或鼻分泌物中找到病原体可确诊。

【治疗】

手术切除,电烙基底部。全身治疗可用锑剂或两性霉素B。

(二)鼻孢子丝菌病 

此病为孢子丝菌经损伤的鼻外皮肤感染所致。

【诊断】

多见于园艺工作者处理花草时,不慎刺伤皮肤,霉菌入侵。表现为外鼻皮肤外伤处出现丘疹和结节、溃疡,常伴有淋巴管和淋巴结感染。局部涂片,培养查出孢子丝虫体,可以确诊。

【治疗】

碘化钾治疗,效果甚佳。内服饱和碘化钾15滴,每日增5滴,可增到30~40滴为止。

(三)鼻念珠菌病 

此病为白色念珠菌引起,又称鹅口疮,常发生于口、鼻或鼻咽处。

【诊断】

多发生于消化和营养不良的小儿,常先发于口腔,鼻中隔亦可受累。鼻粘膜上可见白雪样聚集小点,或为散在性。小白点状物易于除去,涂片检查可见念珠菌。

【治疗】

制霉菌素50万U每日3~4次内服,局部以4%硼酸水清洗后涂硼酸甘油或0.5%甲紫液。

八、鼻咽利什曼病

该病又称粘膜皮肤性利什曼病,属黑热病3种临床形态中的1种。为利什曼原虫感染所致。

【诊断】

1.病变初期极似鼻炎,以后渐形成肉芽、溃疡,可以破坏鼻中隔,致中隔穿孔,进一步扩展可延及咽喉部。

2.鼻、咽和喉分泌物涂片或培养,查出致病原虫或活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

【治疗】

全身用锑剂、葡萄糖酸锑钠或尿素斯锑巴明。两性霉素B静脉注射。局部可刮除病变,用固体二氧化碳或10%硫酸黄连素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