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躁论治

内热为烦,外热为躁,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热传肺肾,则烦躁俱作。然烦为阳,属有根之火,故但频不躁,及先烦后躁者,皆易治。躁为阴,系无根之火,故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者,皆难治。伤寒论中有微烦、反烦、复烦、烦满、烦热、烦渴、胸烦、心烦、虚烦、大烦,皆热也。先烦渐躁者为烦躁,先躁复烦者为躁烦。

烦多属热,亦有阴寒而烦者,伤寒热在表而烦,宜散。桂枝汤。在里而烦,宜下。承气汤。在半表半里而烦,宜和。小柴胡汤。在胸膈以上而烦,宜吐。栀豉汤。其阴寒而烦,则有恶寒蜷卧,及下利厥逆,吐蛔之症,宜温。温用四逆汤,蛔用乌梅丸。若烦而足冷脉沉微者,此阴症之烦也,急用参附热剂温之。悸而烦为虚,建中汤。烦而悸为热,调胃承气汤。如内伤阴虚火动而烦,宜生脉散加生地黄、熟地黄、茯神、枣仁。或不得卧而烦,朱砂安神丸。若不烦而躁,欲卧泥水中,但饮水不得入口者,此为阴盛格阳。《活人书》用霹雳散,或附子理中汤、附子四逆汤。其脉必沉细疾,肢体厥冷,躁扰不欲饮水是也。若误认为热,投以凉药,顷刻死矣。伤寒有邪在表而烦躁者,脉浮紧,发热身痛,汗之则定。大青龙汤。有邪在里而烦躁者,脉数实有力,不大便,绕脐痛,下之则定。承气汤。有阳虚而烦躁者,汗下后,昼烦躁,夜安静,脉沉微,身无大热。干姜附子汤。有阴盛而烦躁者,少阴症,吐利手足冷,烦躁欲死。吴茱萸汤。

更有阴中伏阳烦躁者,头疼身温,指末冷,胸满恶心,脉沉伏,按至骨若有力,须破散阴气,导达真火。

《本事》用破阴丹。阴中伏阳症,用热药助阳,则为阴所隔绝,不能导引真阳。用冷药,则所伏真火,立见消亡,用破阴丹,使水升火降,得汗而解矣。其杂症虚烦,因津涸燥结而烦者,人参固本丸加枣仁、竹叶。

因血虚烦渴,至夜躁热尤甚者,当归补血汤。因肾水下竭,心火上炎而烦者,生料六味丸煎服。病后余热欲吐,虚烦不安者,人参竹叶汤、竹茹汤。病久烦热不止,六味汤加枣仁。肥人虚烦不眠为痰,温胆汤。烦而溺涩者,五苓散加滑石。烦而呕者,橘皮汤。

《活人书》曰∶阴气少,阳气胜,则热而烦,故太阳经伤风,多烦而躁也。戴元礼曰∶烦躁,阴阳经皆有之,阳明经有燥屎故烦,此当下。承气汤。太阳经已得汗,渴烦者,五苓散。少阳胸满而烦,小柴胡汤。

阴烦,少阴为多,由阳气传入阴经,阴得阳而烦,自利而渴,烦不眠者,辰砂五苓散。若非是阳气传阴,阴气犯阴经,吐利,手足厥冷而烦。经云∶阳虚阴乘之,故烦。又云∶阴盛发躁,欲坐井中。吴茱萸汤,甚者四逆汤加葱白二茎。外有虚烦一症,乃病愈后阴阳未复,时发烦热。竹叶石膏汤。

李东垣曰∶血虚发躁,烦渴引饮,至夜尤甚,脉洪大,按之无力。当归补血汤。若以白虎汤服之,则误矣。

若脉浮大,按之散,此虚极将脱。人参生脉散。

许学士治李信道,六脉沉伏不见,按至骨,若有力,头痛身温,烦躁指冷,胸中满,恶心,此阴中伏阳,仲景法中无此症。用冷药则所伏真火愈消,即用热剂助阳,先为阴遏,绝不能导引真阳,须用破散阴气,导达真火之药,使水升火降,然后得汗而解。与破阴丹二百粒,作一服,冷盐汤下。不时烦躁狂热,手足躁扰,其家大惊。许曰∶俗所谓换阳也。须臾稍定,略睡身汗凉解。又治一人,伤寒身热,无汗谵语、下后大便不通三日矣,非躁非烦、终夜不得卧,时发叹息。许曰∶此懊 怫郁二症俱作,由胃中有燥屎也。与承气汤下之,愈。《素问》云∶胃不和则卧不安。仲景云∶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微烦,有燥屎者,可攻。又云∶有微热,怫郁不卧者,有燥屎。又云∶胃中燥,大便坚,必谵语,皆承气汤症也。

附方

〔表症〕桂枝汤 桂 芍 草 姜 枣

〔里症〕大承气汤 见一卷温。

〔半表里〕小柴胡汤 见一卷温。

〔虚烦〕栀豉汤 栀子 豆豉

〔阴寒〕四逆汤 见一卷暑。

〔蛔烦〕乌梅丸 见三卷呕吐。

〔悸烦〕建中汤 见二卷衄血。小建中汤加黄 ,名黄 建中汤。

〔烦实〕调胃承气汤 见二卷汗。

〔内伤〕生脉散 参 味 麦

〔神烦〕朱砂安神丸 见二卷汗。

〔阴盛〕霹雳散 川附子一枚 烧灰存性,为末,作一服,蜜水调。

〔阴躁〕附子理中汤 见一卷中风。

〔表汗〕大青龙汤 麻 桂 杏 膏 草 姜 枣

〔阳虚〕干姜附子汤 四逆汤去甘草。

〔阴盛〕吴茱萸汤 见三卷呕吐。

〔伏阳〕破阴丹 硫黄 水银(各一两) 陈皮 青皮(各半两) 先将硫黄熔化,次下水银打匀,令无星,细研,入后二味,面糊丸。

〔津少〕人参固本丸 见一卷中风。

〔血虚〕当归补血汤 黄 (一两) 当归(二钱)

〔肾虚〕六味丸 见一卷中风。

〔病后〕人参竹叶汤 一名竹叶石膏汤,见一卷伤风。

〔除热〕竹茹汤 麦冬 小麦 炙草 参 夏 苓 竹茹

〔痰多〕温胆汤 见一卷温。

〔溺少〕五苓散 见一卷温。

〔少阴〕辰砂五苓散 五苓散加辰砂。

〔烦呕〕橘皮汤 橘皮 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