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口腔

(一)口腔粘膜的一般结构

口腔粘膜只有上皮和固有层,无粘膜肌。上皮为复层扁平,仅在硬腭部出现角化。固有层结缔组织突向上皮形成乳头,其内富有毛细血管,故新鲜粘膜呈红色。乳头及上皮内有许多感觉神经末梢。固有层中尚有粘液性和浆液性的小唾液腺。固有层下连骨骼肌(于唇、颊等处)或骨(于硬腭)。

(二)舌

舌由表面的粘膜和深部的舌肌组成。舌肌由纵行、横行及垂直走行的骨骼肌纤维束交织构成。粘膜由复层扁平上皮与固有层组成。粘膜由复层扁平上皮与固有层组成。舌根部粘膜内有许多淋巴小结,构成舌扁桃体。舌背部粘膜形成许多乳头状隆起,称舌乳头(lingual papillae),可分为四种。

1.丝状乳头 丝状乳头(filiform papillae)数目最多,遍布于舌背各处。乳头呈圆锥形,尖端略向咽部倾斜,浅层上皮细胞角化脱落,外观白色,称舌苔(图12-2)。

2.菌状乳头 菌状乳头(fungif[alt] [/alt][/img]2[/XB]在碳酸酐酶作用下与H[XB]2[/XB]O结合形成H[XB]2[/XB]CO[XB]3[/XB];H[XB]2[/XB]CO[XB]3[/XB]解离为H[SB]+[/SB]和HCO[XB]3[/XB][SB]-[/SB],H[SB]+[/SB]被主动运输至分泌小管,而HCO[XB]3[/XB][SB]-[/SB]与血液中的CL[SB]-[/SB]次换;CL[SB]-[/SB]也被运输入分泌小管,与H[SB]+[/SB]结合成盐酸(图12-11)。盐酸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成为胃蛋白酶,对蛋白质进行初步分解;盐酸还有杀菌作用。人的壁细胞还分泌内因子(intrinsic factor),这种糖蛋白在胃腔内与食物中的维生素B[XB]12[/XB]结合成复合物,使 B[XB]12[/XB]在肠管内不被酶分解,并能促进回肠吸收B[XB]12[/XB]入血,供红细胞生成所需。如内因子缺乏,维生素B[XB]12[/XB]吸收障碍,可导致恶性贫血。

颈粘液细胞(nedk mucous cell):数量很少,位于腺颈部,多呈楔形夹于其它细胞间。核多呈扁平形,居细胞基底,核上方有很多粘原颗粒,HE染色浅淡,故常不易与主细胞相区分,其分泌物为含酸性粘多糖的可溶性粘液。

壁细胞合成盐酸示意图

图12-11 壁细胞合成盐酸示意图

内分泌和细胞:见后述。

主细胞和壁细胞的寿命为200余天,衰老的细胞在胃底腺底部脱落,新增殖的细胞从颈部向底部缓慢迁移。由于在颈部尚未发现典型的未分化细胞,故目前一般认为颈粘液细胞可分化为其它胃底腺细胞;主细胞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分裂能力。

(2)贲门腺(cardiac gland):分布于近贲门处宽5~30mm的狭窄区域,为分支管状的粘液腺,可有少量壁细胞。

(3)幽门腺(phloric gland):分布于幽门部宽4~5cm的区域,此区胃小凹甚深。幽门腺为分支较多而弯曲的管状粘液腺,内有较多内分泌细胞。

3.粘膜肌层由内环行与外纵行两层平滑肌组成。内环肌的部分细胞伸入固有层腺体之间,其收缩有助于腺分泌物的排出。

胃粘膜的自我保护机制:胃液含高浓度盐酸,PH值为2,腐蚀力极强,胃蛋白酶能分解蛋白质,而胃粘膜却不受破坏,这主要是由于胃粘膜表面存在粘液-碳酸氢盐屏障(mucous-HCO[XB]3[/XB][SB]-[/SB] barrier)。胃上皮表面覆盖的粘液层厚0.25~0.5mm ,主要由不可溶性粘液凝胶(mucingel)构成,并含大量HCO[XB]3[/XB][SB]-[/SB],后者部分由表面粘液细胞产生,部分来自壁细胞(图12-12)。凝胶层将上皮与胃蛋白酶相隔离,并减缓H[SB]+[/SB]向粘膜方向的弥散;HCO[SB]-[/SB][XB]3[/XB]可中和H[SB]+[/SB],形成H[XB]2[/XB]CO[XB]3[/XB],后者被胃上皮细胞的碳酸酐酶迅速分解为H[XB]2[/XB]O和CO[XB]2[/XB]。此外,胃上皮细胞的快速更新也使胃能及时修复损伤。

 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示意图

图12-12 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示意图

(二)粘膜下层

为疏松结缔组织,内含较粗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尚可见成群的脂肪细胞。

(三)肌层

较厚,一般由内斜行、中环行及外纵行三层平滑肌构成。环形肌在贲门和幽门部增厚,分别形成贲门括约肌和幽门括约肌。

(四)外膜

为浆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