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籍 > 《思考中医》 > 二、少阳病提纲

二、少阳病提纲

少阳病提纲的讨论主要以少阳篇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为依据。这部分的讨论拟分两个方面。

1、总义

(1)少阳病机

提纲条文其实就是病机条文,这在太阳及阳明篇中已作过论述,既然是病机条文,那它的涵义就关系到整个少阳篇。因此,在这一条上必须多花功夫。为了显示病机条文的重要性,我们还是给它一个病机格式,就是:“诸口苦,咽干,目眩,皆属于少阳。”

(2)三窍的特殊性

我们看提纲条文中讲到三个非常简单的证,就是“口苦,咽干,目眩”,这样三个证好像不痛不痒,怎么可以用它来作少阳病的提纲?说实在,就口苦、咽干、目眩这三证的本身而言,确实有些不打紧,但是,我们一想到经典的特性是“一字之安,坚若盘石,一义之出,灿若星辰。”就知道三证的简单中必然蕴涵着不简单。

表法的运用。口苦、咽干、目眩,它主要讲了口、咽、目这三窍,现在我们暂且撇下苦、干、眩,看看这三窍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窍者孔穴也,以供出入者也,山川的窍以及人身的窍都不外乎这个出入的作用。既然是出入,那就关系到一个开合的问题。我们看看人身的诸窍中,哪些窍的开合最灵敏,哪些窍的开合最频繁呢?只有口、咽、目这三窍。而且这三窍的开合是最直观的,最易于感觉到的。我们说话的时候,一个最重要的过程就是口在不停的开合,而我们的讲话,连带我们进食、呼吸的吞咽动作,这个咽也在不停的开合,只是这个开合稍深了一层。目呢?目的开合更容易感受到。所以,口、咽、目它的一个最大特征,也是一个我们最容易感受到的特征,就是它的开合性。讲开合,开合这个过程的实现,它靠什么呢?它靠一个枢机。开合越频繁,开合越灵敏,那必然是枢机越灵敏。开合的特征越显著,必然就是枢机的特征越显著。因此,谈口、咽、目,它实际上把一个什么问题带出来了呢?它把枢机的问题带出来了,它把少阳带出来了。你看口、咽、目,你感觉到它的开合,你感觉到它们在“位”的变化上异常灵活,那这个“开合”,这个“位”的变化从哪里来?当然是从“枢”上来。因此,谈一个口、咽、目,便将少阳主枢,便将相火以位的内在涵义活脱脱地呈现出来。还有什么比这个口、咽、目更适合于作少阳的提纲?还有什么比这个口、咽、目更能透出枢机的要义?这时你真有一种非此莫属的感觉。

以口、咽、目为少阳提纲,并不是说这三窍就由少阳所主,而是透过这三窍表现出少阳病最最关键的机要。醉翁之意不在酒,诸如此类的手笔,不由得你不叹服。

(3)苦、干、眩义

接下来我们看苦、干、眩,苦是什么呢?苦是火的本味,火味为苦。干呢?凡物近火则干,故干者火之性也。眩者则如《释名》所言:“悬也,目视动乱如悬物,遥遥然不定也。”是什么东西具备这个“遥遥然不定也”之性呢?很显然,风(木)具备这个性,火具备这个性。因此,谈苦、干、眩,并不是说苦、干、眩只限于少阳病所有,而是透过苦、干、眩表出少阳枢机的木火之性、相火之性。

另外,对于少阳提纲的讨论我们还可以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比如这个苦的问题,苦于五行属火,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苦不但属火味,亦与心相关。而我们稍作深入,就会发现与苦联系最密切的痛它也与心相关,苦生于心,乐亦生于心。故《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痛苦与心相关,而在五志中,喜乐亦与心相关。痛苦属心,痛苦生于心,喜乐亦属心,喜乐亦生于心。痛苦、喜乐与心的这个特殊关系,便将宇宙人生的一个大问题引发出来。

痛苦本为生理现象,但由于生理与心理的相互影响之深、之大,我们很难将它们分割开来,因此,对于痛苦和喜乐我们完全应该从综合的角度来看。人类的问题千千万,但是,这些千差万别的问题能不能归结到一个点上,或者说一个问题上来呢?从最根本的意义,从最究竟的意义去思考,

这是完全可以的,这个点、这个问题就是痛苦与喜乐,简称苦乐。我们可以从纵向来看,也可以从横向来看,看看人类付之的所有努力是不是都是为了解决这么一个问题。古代的也好,现代的也好,科学的也好,艺术的也好,宗教的也好,是不是都是在这个上面用功,是不是都是为了减少一些痛苦,增加一些喜乐。人类的所有行为,所有努力是不是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这样一个宗旨?至少在动机上,在主观愿望上没有一个例外。因此,只要我们从苦乐的问题上去作意、去思考,那就把人类的复杂问题、人生的复杂问题简单化了,真实化了。将人生的问题简单化、真实化以后,对这个根本问题的解决,便有了一个直截了当的思考和判断。

毫无疑问,解决人的根本问题,使人少苦多乐,甚至离苦得乐,是人类一切行为和努力的动机和宗旨,过去如是,现在如是,将来亦如是。而我们从本质上对所有的这些行为和努力作一个划分,则不外两类,一类行为和努力是在形而上的这个层面用功,一类行为和努力是在形而下的这个层面用功。物质手段在解决人生根本问题上的能力究竟有多大?而更具体地说,形而下的这个层面就是物质的层面,形而上的这个层面就是精神的层面,就是心的层面。上述这个划分建立以后,很多问题就十分清楚了,整个现代科学它是在哪个层面用功呢?她在形而下这个层面,在物质这个层面。她的一切努力都集中在这个点上,企图用改造物质的方法来作用人类,用这个物质手段来使人类离苦得乐。物质手段能不能使人离苦得乐呢?当然可以。肚子饿了,给你吃的,身子冷了,给你穿的,饥寒交迫的苦一下子得到了解决。但是,温饱的问题解决以后,物质手段还能在多少程度上使人离苦得乐呢?这个问题我想大家都会有感受,感受过了你就应该有思考。百万富翁、亿万富翁有没有烦恼,有没有痛苦,是不是他们已经完全地解决了人生的根本问题?他们已经拥有了太多的物质,已经占有了太多的形而下这个层面,是不是他们就已经完完全全地离苦得乐了?如果不是这么回事,如果他们的人生仍然充满了烦恼和痛苦,那用物质手段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能力就会让人产生怀疑。

物质手段在解决人生根本问题的能力上为什么有限?我们回观前文便能明白,因为人生这个根本问题的根源,人生这个苦乐的根源,它不来自于形而下这个层面,它不来自物质这个层面,它们来自于形而上,来自于心这个层面。因此,用物质手段来着眼这个问题就很难从根上去解决。它是间接的,它始终绕着圈子。在温饱没有解决前,在饥寒交迫的这个阶段,物质的作用好像很强,但是,这个层面的问题一旦解决了,物质手段的能力就基本达到饱和。再往下走,物质手段所能起的作用便只是隔靴搔痒了。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直截了当,就必须从根本上抓,连根拔起,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那么,根在哪儿呢?当然就在形而上,就在心这个层面。笔走于斯,我们才恍然大悟,传统的学问,传统的儒、释、道为什么都强调“修心”?修心是为了什么?为什么都把在形而上这个层面、心这个层面的用功放在第一位?原来就是要解决这个人生的最根本问题。你看《老子》,他不叫你去追求物质,他不叫你去不断地丰富这个物质手段,他叫你“知足者乐”。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参透了,他知道这个人生的乐不可能最终从物质这个层面得到,在物质这个层面上只要你不知足,那千万、亿万的家产、身价你也不乐,你也可能痛苦。因此,沿着物质这条路,沿着形而下这条路,你就是走到天上去了,走到太空,甚至外太空,人生的这个根本问题你还是没法解决。到时醒悟了你还得回头,你还得走形而上这条根本的道路。老子的致富之道。老子看清了这一点,看透了这一点。所以,他不鼓励人们走物质探索的这条路,在这条路上他告诉你知足就行了。“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你干吗要去干吃力不讨好的事?从这个层面你去看中国为什么没有率先走向现代化这条道,为什么没有率先走向物质发展这条道,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中医的认识,尤其是对中医价值的认识,我们不能光局限在几个病上,应该放开来看。古人云: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从少阳提纲条文的讨论,从对苦这样一个问题的引申,我们看到中医的内涵确实包括了上述三个层次的东西,只看你能不能真正地把握它,受用它。

2、别义

(1)五窍之特点

少阳提纲条文谈到口、咽、目三窍,这使我们想到五窍的问题。五窍即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窍是什么?《说文》云:“穴也,空也。”《礼·礼运》曰:“地秉窍于山川。”《疏》谓:“谓地秉持于阴气,为孔于山川以出纳其气。”综《说文》、《礼经》所云,窍就是山川中的孔穴,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山洞,这些孔穴有什么作用呢?就是出纳地气。地虽然属阴,虽然藏而不泻,但它也要交换,与天交换,与阳交换。它也要有呼吸。这个交换,这个呼吸就是通过位于山川的孔窍来进行的。可见自然天成的每一样造化都不是没用处的,都不会闲置,只是你没有认识到。认识到上述这个“窍”的涵义,我们来看五藏的窍就非常清楚了。何以藏有窍而府无窍?首先在中医里只有五藏有窍,六府没有窍。为什么呢?六府属阳,五藏属阴,六府应天,故泻而不藏,五藏应地,故藏而不泻。应天则本就空灵,何需有窍?应地则实而厚深,故需有窍以供出纳。所以,我们一再强调中医理论它的基础很深厚,它的背景很深厚,而这个深厚处就是自然。因此,谈中医你处处在在都不要忘记自然。你道法自然了,你的理论的根基自然就深厚了,你的层次也就自然地上去了。你对这个理论就会坚信不移。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你心中有数,了了分明。像这个五藏主窍的问题,一联系到自然,你就很清楚了。

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看肝、脾、肺、肾这几窍,这几窍皆符合于《说文》、《礼经》所给出的窍的涵义,即皆位于山川(头者身之山川也),皆具空穴孔窍之性。而且在这几窍中,肝窍目、肾窍耳、肺窍鼻皆分左右两窍,脾窍口虽不分左右两窍,然由上下两唇相构,且诸窍皆直通于外。惟独心之窍不具这个特性,它既不直通于外,亦非空穴之窍,且不分左右、上下,而为一独“窍”。五藏之中,肝脾肺肾诸藏皆实,而其窍却虚;心藏本虚,而其窍却实。五藏之中,心为君主。君主为孤为寡,故无有左右,无有上下。余则为百官而有左右、上下之分。五窍的这样一个特性,既使我们看到了自然的一面,也使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一面,二者似不可分。

(2)九窍之布局

谈完五窍的问题,接下来我们看九窍。泰卦的格局。九窍即二耳、二目、二鼻、一口、一前阴、一后阴。九窍的布局很有意思,双窍的有三,单窍的亦有三。双窍的耳、目、鼻居于上,单窍的口、前阴、后阴居于下。双窍之构成恰似易卦之阴爻(--),而单窍之构成则恰似易卦之阳爻(—),且双数偶亦为阴,单数奇亦为阳。上三阴是为坤,下三阳是为干,上坤下干是一个什么卦象呢?正好是一个泰卦。所以,九窍的布局就正好构成一个天然的地天泰卦。而连接这个地天的又是什么呢?就是处于口鼻之间的人中。

人中的意义。人中的称谓过去我们也许不理解,它不过是鼻口之间的一个沟渠,为什么要叫人中?其实人中的这个称谓,甚得中医的三昧。它就像是一个机关,这个机关解开了,中医的许多东西就能一目了然。何谓人中?天在上,地在下,人在其中矣。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五味入口,藏于胃。因此,鼻口实际就是天地与人身的一个重要连接处,天气通过鼻与人身连接,地味通过口与人身连接。经云:“人以天地之气生。”人何以天地之气生?天地之气何以生人?显然这个口鼻担当了重要的作用。而鼻为肺窍,口为脾窍,肺主乎天,脾主乎地。故鼻口者,天地之谓也。即以鼻口言天地,那处于其间的这道沟渠不为人中为何?因此,人中的这个称谓非它莫属。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言天者求之本,言地者求之位,言人者求之气交。”研究人气交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什么是气交呢?气交就是指天地的气交,阴阳的气交。天气要下降,地气要上升,阳气要下降,阴气要上升,天降地升这就气交了。气交了就有万物化生,气交了就有人的产生。故曰:天地气交而人生焉。天地气交,乾天之气下降,坤地之气上升,这是一个什么格局呢?这正好是一个泰卦的格局。所以,人身这个九窍的布局,它要三个双窍在上,三个单窍在下,这就正好体现了天地的气交,就正好体现了泰卦这个格局。这好像是巧合,又好像不是巧合。总之,造化的奇妙着实令人赞叹。天地要气交,阴阳要气交,这个气交的过程总要有一个通道,而人中生就的是一个沟渠,这样一个结构就正好可以作为气交的通道。有诸内必形诸外,人中这个通道虽然是外在的,但它必然反映内在天地气交、阴阳气交的情况。因此,人中的这个结构,人中的这个长相就非常的重要。相家看人中可以看人的寿元,为什么呢?因为人中的结构反映了人体气交的状况,“言人者求之气交”,人的身体状况,人的健康,人的长寿,它由什么来决定呢?就由这个气交来决定。气交好的人,你当然就有了健康和长寿的基础,气交不好,天地之气不生你,四时之法不成你,你从哪里去找健康?你从哪里去找长寿?基础没有,根基没有,你没法获得健康和长寿。所以,看人中实际上就是看气交,看气交实际上就是看生命的根本。生命的根本你都看到了,那你为什么不知道他的寿命,当然就知道了。因此,大家不要以为看相就是迷信,孙真人要求一个大医必须精通诸家相法,这不是没有道理的。只需管家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你从基因去了解一个人的生命状况,去了解一个人的寿命长短,那我为什么就不能从人中去研究、去了解呢?难道从基因看出的就是科学,从人中看出的就是迷信吗?我看天底下没有这样的道理。怎么只许官家点火,不许百姓点灯呢?重要的应该来考究它能不能看出?能不能看准?如果看不出,看不准,你又说能看出,能看准,那当然是骗人!当然是迷信!倘若他能看出,且又能看准,与基因研究的结果不相上下,那这个问题就严重了。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不需要借助任何外部条件,却能与一个高科技的、复杂的方法所得出的结果相近,甚至相符。单就这个事实就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就足以让我们对这个简单的方法刮目相看。简单了难道就不科学,难道就注定是土气、是朴素,难道就登不了大雅之堂。让我们看拉丁的一则箴言:“简单是真的标志。———Simplexsigillumveri.”科学所要追求的是什么?难道不是这个“真”吗?简单的其实就意味着真,越真的就越简单,越简单的就越真。复杂了那是没办法,那是不得已,而复杂了往往容易失真。

《老子》讲:“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这个简不简单,真是够简单。可正因为这个简单,它透发出真实。人生的真实,社会的真实,都包含在这个简单里面。可就因为这个简单,“天下莫能知,天下莫能晓”。人性是不是都有喜复杂的一面呢?本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可人总觉得这样简单不过瘾,还是复杂一些好。你摸脉摸出这个病来,他觉得不保险,不放心,还是要搞一些现代手段的检查。另外,现在你开医院如果就是望、闻、问、切,就是开几剂中药,即使你把病人治好了,那你的医院也要倒闭。为什么呢?经济在制约你,你的经济指标上不去,医院怎么能开下去?除非你到国外去开!所以,你必须开大量的检查,也必须上西药。这是现实,中医也还得食人间烟火吧,那你就得随行就市。

人为天地气交的产物,这一气交就变成泰的格局,而九窍的布局就正好符合这个格局。天地气交通过什么道路进行呢?通过人中这个道路进行。故人中之道宜深、宜长、宜广。人中深、长、广了,那么,它所代表的这个内在的道也必然会深、长、广,这就为气交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气交好了,生命当然就会长久,这是必然的道理。掐按人中为什么可以起死回生?人昏过去以后,人的生命危急的时候,很多人都知道去掐按人中。许多人就因为这一掐,苏醒过来了,转危为安了,为什么呢?气交的道疏通了,打开了,气交恢复了,生命也就自然回复到原来的状态。人中是不是一个重要的机关?人中这个称谓是不是真透着中医的三昧?大家可以思考。

(3)否极泰来

九窍的分布充分体现了泰的格局,泰其实就是宇宙演变到有生命的这个阶段的一个标志。而人体的外部结构正好记录下了这个标志。这便提示我们,要想透彻地理解生命的过程,泰卦便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

泰卦的布局已如上述,它正好与否卦的布局相对相反。宇宙演变到生命阶段的标志。所以,自“易”始,否泰就分别用来表示两个截然相反的事态。诸如善恶,好坏,吉凶,小人君子等。而泰卦当然代表着好的一面,否卦就代表着坏的一面。否泰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呢?让我们看一看《易经》否泰二卦的象辞即知。否的布局是干天在上,坤地在下,故否卦卦辞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尚秉和注云:“阳上升,阴下降。乃阳即在上,阴即在下,愈去愈远,故天地不交而为否。否闭也。”又彖曰:“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小来。则是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内人小而外君子。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尚秉和注云:“天气本上腾而在外,地气本下降而在内。愈去愈远,故气不交。气不交故万物不通而死矣。”由是可知。否之所以为否,否之所以为诸困顿不吉,关键就在于天地不交。

那么泰呢?泰的布局上坤下乾,卦辞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尚秉和注云:“阳性上升,阴性下降。乃阴在上,阳在下,故其气相接相交而为泰。泰通也。”又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内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由是亦知,泰之所以为泰,泰之所以为诸通达吉亨,其关键就是天地交通。

疾病的治疗实际上是“否”、“泰”的转化。由上述否泰二卦的象辞我们可以看到,否泰二卦的涵义非常深广,有自然科学的方面,有社会科学的方面,也包括了很深厚的人文内涵。这些诸多方面的内涵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实践。从自然方面而言,《易·系辞》曰:“天地聗?,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天地为什么会絪缊,男女为什么会构精?其实这就是泰的状态。而反过来,天地要是处于否的状态,那就没法絪缊,没法构精了。没法聗?,没法构精,就不可能有万物的化醇,万物的化生。没有化醇,没有化生,生命怎么得以诞生?即便是诞生了,又怎么能够健康的维持下去呢?所以,我们将生命的产生,以及生命过程的诸多正常和不正常态作一个根本意义上的归纳,其实它就是一个否泰的问题。否代表着不健康态,也就是疾病态,而泰当然就代表着健康态。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医学的一个很根本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实现由否至泰的转变。

否是乾上坤下,由于处在这样一个状态下,天地不能交通,阴阳的气交不能很好地实现,五藏的元真不能很好地通畅,因此,人的诸多疾病其实就是由这个因素渐渐演变而来的。那么,怎么实现由否向泰的转变呢?一个就是要设法使乾阳下降,另一个就是设法使坤阴上升。而这两个方法孰轻孰重,以及是否同时进行,则完全取决于引起否的这个因素。在天地絪缊,男女构精以后,生命本来应该处于泰的状态,健康的状态。而现在为什么会沦入到否的状态上来呢?说到底还是阴阳的问题,还是升降的问题。一方面乾阳太过,升而不降,可致否的形成;另一方面坤阴太沉,降而不升,亦可致否的形成;而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如果调节升降的枢机出现问题,就更容易导致否的形成。当然有的时候引起否的因素是综合的,是错综复杂的。

由否转泰的具体过程,反映在太阳篇的痞证里,这个“痞”其实就是上述“否”的状态在人身上的一个具体表现。痞应该有非常多的表现,可是在《伤寒论》里却把这诸多的表现集中在一个“心下”,谓之“心下痞”。为什么要将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证用“心下”来表述呢?心下不是讲五藏的心下,而是指剑突以下,腹以上的脘域,这个脘域称为心下,这个脘域正好是脾胃所居。脾胃在这里有什么意义呢?它的一个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升降之枢纽。如果脾胃出现问题,那升降就必然会有问题。升降出现障碍,天地之气怎么相接相交,这便有了否的形成。所以,一个心下痞其实已把形成否的这个症结道明了。

对于痞证的治疗,《伤寒论》用的是泻心汤,共计有大黄黄连、附子、半夏、甘草、生姜等五个泻心汤。治痞为什么要用泻心汤呢?泻非言补泻,泻者言其通也。心即上述之脘域,即上述之脾胃,即上述之升降枢纽所居处。这个地方闭塞了,不通了,升降怎么能够正常的进行,这就会有痞证的发生。故泻心者,决其壅阻,通其闭塞,使复升降也。升降得复,则升者降之,降者升之,自然转否为泰矣。因此,泻心汤实际上是一个转否成泰之方。以上述诸泻心汤而言,大黄黄连泻心汤者,降阳之方也。举凡阳明胃不降则乾阳不降,乾阳不降而生否者,宜此大黄黄连泻心汤。服之令乾阳下降,自成泰之格局。半夏、生姜、甘草诸泻心汤者,降阳升阴之方也。举凡阳明胃不降则乾阳不降,太阴脾不升则坤阴不升,乾阳不降,坤阴不升而致否者,宜此诸泻心汤。方中所用芩连,即降阳也;所用参、姜、草、枣即升阴也;半夏则开通闭塞,交通上下也。服之自然阳降阴升而转否成泰。附子泻心汤亦为降阳升阴反否为泰之类。

转否为泰的典范。否者闭也。闭则天地不交而否。泻心汤能通其闭塞,交其天地,故用之而能“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用之而能“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泻心虽只五方,若能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则何愁不能于天地间立此泻心一派,以扫荡诸疾哉!建立泻心一派。曾记去岁治一藏族同胞,肝病下利之后,胸中热如火燎,腰以下冷如冰雪,经某县医院西医治疗,下利得止,而余证不减。渐至昼而烦躁,夜不安卧。观此胸热如燎者,乃阳不得降也;脚冷如冰者,乃阴不得升也。阳不降,阴不升,非否而何?故径投半夏泻心汤加肉桂,加肉桂者,以桂配黄连又成交泰之势(古方有交泰丸即由黄连、肉桂相伍而成)。服之半月余,胸热渐平,脚冷渐温,诸证皆除,否去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