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籍 > 《放射诊断学》 > 第二节 CT检查法概论

第二节 CT检查法概论

一、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除对病史、普通X线检查及其他特殊检查结果有所了解外,为了患者安全和提高图像质量还应作以下准备工作:①作碘过敏试验,预防发生过敏反应。②检查前4h开始禁食。③对腹部检查的患者作好清洁肠道和抑制肠蠕动的工作,以减少伪影。④进行必要的肝、肾功检查。⑤向患者作好解释工作,训练其配合检查,提高图像质量。

二、扫描条件的选择

(一)体位、层厚和层距的选择

根据检查目的、病情及受检部位,将患者按一定体位固定在检查床上。常用体位有横断面和冠状面。层厚(Slicethiekness)一般在5-10mm间,也可作1-3mm薄层扫描。层厚越薄,图像越清晰,扫描眼眶及蝶鞍等细致结构时采用薄切层。层距(Slice distance)为两个层面之间的间隔,如层厚和层距相等,为连续扫描,层距小于层厚为重叠扫描,大于层厚为间隔扫描。

(二)普通扫描和增强扫描

普通扫描(Noncontrastenhanced scanning),亦称平扫,即不同造影剂而仅利用天然密度对比的检查方法。

增强扫描(Contrastenhanced scanning)以静脉给予含碘造影剂,可使某些病变显示更为清晰,并可根据不同器官和/或不同病变的增强程度差异,作出定性诊断。

三、CT图像的阅读和分析

读CT片必须熟悉局部解剖,和普通X线读片原则一样。

(一)按顺序进行

按扫描层次和先平扫后增强扫描的次序进行观察。通过对比、分析和综合作出受检部位的正常结构和病变的定位和定性的判断。

(二)重视密度改变

以所在器官密度为准,将病变分为低密度、高密度和等密度三类。深入检查时,还可测量病变及其周围组织的CT值。如CT值为OH,则内容物为液体;如CT值为-100H,则所含为脂肪类物质。根据CT值的变化可推断病变的性质。

(三)调节适当的灰黑度

通过窗位和窗宽的调节,将几种组织和病变显示清楚。使用窄窗宽有利于与周围正常组织密度差异小的病变的检出。

(四)注意识别伪影

又称人工污迹,不代表组织真正阴影部分。产生原因有多方面:①器官组织固有结构所致,如后颅窝观察岩锥之间的亨氏暗区。②患者扫描期间移动位置及生理运动造成伪影。③CT机的电器和机械问题都可产生不同形式伪影。上述伪影必须加以识别,否则容易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

四、CT检查的限度

CT检查应用范围广泛,而且准确性高,但仍有其限度。主要是检出病变的敏感性高,但定性诊断有一定限制。例如颅内肿瘤的检出率高达98%,但定性正确率在85%。对胸部可以查出普通X线片不能显示的隐匿性病变,但对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仍有赖于临床资料和细胞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