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方剂 > 赤小豆

赤小豆

《外治方》赤小豆

制法 共研细末,鸡蛋清调成糊状。
功能主治 据报道,用本方治疗流行性腮腺炎79例,经1-3天治疗均痊愈。
用法用量 涂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摘录 《外治方》

《中药学》第四章 利水渗湿药 >> 赤小豆

【药用】豆科本草植物赤小豆PhaseoluscalcartusRoxb.或赤豆P.angularis Wight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甘、酸,平。归心、小肠经。
【功效】利水消肿,利湿退黄,消肿排脓。
【临床应用】1.用于水肿,脚气等症。
赤小豆性善于下行,通利水道,使水湿下泄而消肿,故适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等症。可单味煎服,或与猪苓、泽泻、茯苓皮等药配伍同用。
2.用于湿热黄疸。
赤小豆能清热利湿退黄,用于湿热黄疸轻症,可与麻黄、连翘、桑白皮等同用。
3.用于疮疡肿痛。
本品能消肿排脓,故可用于于疮疡肿毒之症,可配赤芍、连翘等煎汁内服,亦可配芙蓉叶、陈小粉,研末外敷。
【处方用名】赤小豆、野赤豆、杜赤豆、饭赤豆(洗净,晒干,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外用适量。
【方剂举例】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麻黄、连翘、赤小豆、生梓白皮、杏仁、生姜、大枣。治湿热黄疸轻症,身发黄,发热无汗。
【文献摘录】《名医别录》:「主寒热,热中,消渴,止泻,利小便,吐逆,卒澼,下胀满。」
《药性论》:「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能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疮肿;通气,健脾胃。」
《本草经疏》:「凡水肿、胀满、泄泻,皆湿气伤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湿,故主下水肿胀满,止泻,利小便也。」


《神农本草经》米谷 >> 赤小豆

神农黄帝咸,雷公甘,九月采(《御览》)。
《名医》曰:生大山,九月采。
案《说文》云:椒豆也,象豆生之形也。荅,小椒也,藿椒之少也。《广雅》云:大豆,椒也,小豆,荅也,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尔雅》云,戎叔,谓之荏叔,孙炎云大豆也。


《本草纲目》谷部 >> 赤小豆

「释名」赤豆、红豆,叶名藿
「主治」
1、水气肿胀。和赤小豆五合、大蒜一颗、生姜五钱、商陆根一条,一起碎破,同水煮烂,去药,空心食豆,慢慢饮汁令尽,肿立消。又方:用赤小豆一斗煮极烂,取汁五升,乘热浸泡脚和膝。若肿已到腹部,只须吃小豆即可。
2、痢疾。用小豆一合、熔蜡三两,一次服下,有效。
3、肠痔下血。用小豆三升、苦酒五升,煮熟晒干,再浸至酒尽乃止,然后研豆为末。每服一钱,酒送下。一天服三次。
4、牙齿疼痛。用赤小豆擦牙吐涎及吹鼻中。一方:加阿青少许。一方:加花咸少许。
5、乳汁不通。用赤小豆煮汁饮之。
6、前疽初作。用赤小豆末调水敷涂。
7、肋颊热肿。用赤小豆和蜜敷涂,一夜即消。或加芙蓉叶末更好。
8、丹毒如火。用赤小豆末调鸡蛋白,随时敷涂。
9、小便频数。用小豆叶一斤,在豉汁中煮成汤吃下。
10、小儿遗尿。用小豆叶捣汁服下。


《雷公炮制药性解》谷部 >> 赤小豆

味甘酸,性平无毒,入心经,主消热毒,排痈肿,解烦热,补血脉,止泄泻,下水气,利小便,除大便血,解小麦毒。
按∶赤小豆,南方心火之色也,故独入之。经曰∶诸疮痛痒,皆属心火,又曰∶心主血也,故主疗如上。小肠者,即受盛而与心应者,故亦能利之。衍义曰;久服令人黑瘦结燥,亦以利小便之故耳。


《千金翼方》米谷部 >> 赤小豆

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排痈肿脓血,寒热热中,消渴,止泻,利小便,吐逆猝 ,下胀满。


《食物疗法》赤小豆

赤小豆又名红豆、朱小豆、红饭豆等。其营养价值很高,每100克中含蛋白质21.7克,碳水化合物60.7克,钙76毫克,磷386毫克,铁4.5毫克。此外还含有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皂素等。它性平,味甘、酸,功可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善治营养不良性水肿以及一切痈疽疥疮和丹毒。还可用于通乳。
【应用实例】
赤小豆芽为赤小豆经水浸泡发芽而成的豆芽。性味甘平,具有行水消肿,止血治痢的功效,用治便血和妊娠胎漏等。
赤小豆叶善治小便频数和遗尿。
赤小豆花又名腐婢,味辛,平,无毒。能清热、止渴、醒酒、解毒。用治疟疾、痢疾、消渴、丹毒等。
1.水肿:赤小豆120克,水煎当茶饮;或以赤小豆研细末,每次9克,日以温开水冲服3次。或赤小豆与鲤鱼、鲫鱼、雌鸡等煮食。
2.肝硬化腹水:取赤小豆500克,活鲤鱼1条(重500克以上),同放锅内,加水2000~3000毫升清炖,至赤小豆烂透为止。将赤小豆、鱼和汤分数次服下。
3.丹毒:赤小豆捣为细末,与鸡蛋清调和均匀,涂敷患处,效佳。
4.妊娠出血:赤小豆温水浸出芽,取一撮煎汤,黄酒为引,温服。
5.下乳:赤小豆100克,煮粥食之。
6.腮腺炎:赤小豆1撮,捣为细面,水调糊状,敷腮部。
7.小儿遗尿:赤小豆叶捣汁服之。
8.营养不良性水肿:以赤小豆60~90克,冬瓜150克,煮汤服。
9.预防麻疹:赤小豆、绿豆、黑豆、甘草各适量。将三豆共煮熟,晒干,与甘草同研细粉,开水冲服。1岁每次3克,2岁每次6克,3岁9克,每日3次,连服7日。


《饮膳正要》米谷品 >> 赤小豆

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排脓血,去热肿,止泻痢,通小便。解小麦毒。


《新修本草》米中 >> 赤小豆

味甘、酸,平、温,无毒。主下水,排痈肿脓血。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 ,下胀满。
大、小豆共条,犹如葱、薤义也。以大豆为 ,芽生便干之,名为黄卷,用之亦熬,服食家所须。煮大豆,主温毒、水肿殊效。复有白大豆,不入药。小豆性逐津液,久食令人枯燥矣。
〔谨案〕《别录》云∶叶名藿,止小便数,去烦热。


《吴普本草》米食类 >> 赤小豆

《御览》卷八百四十一
神农、黄帝∶咸。雷公∶甘。九月采。


《食疗本草》卷下 >> 赤小豆

(一)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香港脚及大腹水肿。别有诸治,具在鱼条中。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证〕
(二)止痢。暴痢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即愈。〔心·证〕
(三)(毒肿)末赤小豆和鸡子白,薄之,立瘥。〔心〕
(四)(风搔隐疹)∶煮赤小豆,取汁停冷洗之,不过三、四。〔心〕


《本草衍义》卷二十 >> 赤小豆

食之行小便,久则虚人,令人黑瘦枯燥。关西、河北、京东西多食之。花治宿酒渴病。


《汤液本草》米谷部 >> 赤小豆

气温,味辛、甘、酸,阴中之阳。无毒。
《本草》云∶主下水,排脓,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 ,下胀满。又治水肿,通健脾胃。赤小豆,食之行小便,久食则虚人,令人黑瘦枯燥。赤小豆花,治宿酒渴病,即腐婢也。花有腐气,故以名之。与葛花末,服方寸匕,饮酒不知醉。气味平辛。大豆黄卷,是以生豆为 ,待其芽出,便曝干用。方书名黄卷皮,产妇药中用之。性平。


《本草备要》谷菜部 >> 赤小豆

通,行水,散血。十剂作燥
甘酸(思邈∶咸冷)。色赤,心之谷也。性下行,通小肠,利小便(心与小肠相表里),行水散血,消肿排脓,清热解毒。治泻痢香港脚(昔有患香港脚者,用袋盛赤小豆,朝夕践踏之,遂愈。同鲤鱼煮汁食,能消水肿,煮粥亦佳),敷一切疮疽(鸡子白调末箍之,性极粘,干则难揭,入苎根末则不粘。宋仁宗患 腮,道士赞能,取赤小豆四十九粒咒之,杂他药敷之而愈。中贵任承亮亲见,后任自患恶疮,付永投以药立愈。问之∶赤小豆也。承亮始悟道士之咒伪也。后过豫章,见医治胁疽甚捷,任曰∶莫非赤小豆耶?医惊拜曰∶用此活三十余口,愿勿复宣),止渴解酒,通乳下胎。然渗津液,久服令人枯瘦(《十剂》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按∶二药未可言燥,盖取其行水之功,然以木通,防己为通剂,通、燥二义似重。故本集改热药为燥剂,而以行水为通剂)。


《本草蒙筌》谷部 >> 赤小豆

味辛、甘、酸,气温而平。阴中之阳。无毒。地土各处俱种,胭脂赤者为良。驴食脚轻,人食脚重。外科称要剂,香港脚为捷方。散痈肿,末调鸡子清箍;下水气,末入通草汤服。小儿急黄烂疮,取汁洗之,不过三度;大人酒醉燥热,煎汁饮下,只消一瓯。和桑白皮煎,治湿痹延手足胀大;同活鲤鱼煮,疗香港脚入脐腹突高。但专利水逐津,久服令人枯燥。
赤豆粉解油衣沾缀,赤豆叶止小便数频。腐婢花名,因气腐臭,虽称卑贱,解酒诚良。共葛酒多不醉。又种绿豆,粒小而圆。味甘皮寒肉平,能行十二经络。煎汤解酒毒,烦热兼除;作敷肿痈,丹毒且压。益气力,润皮肉,浓肠胃,养精神。五脏能和,常食不忌。筑枕夜卧,明目疏风。
花采曝收藏,解酲汤亦用。
白豆色白,气味平咸。因走肾经,故云肾谷。(孙思邈曰∶此肾家谷,肾病宜食。)杀鬼气益肾,暖肠胃调中。
下气,和五脏尤灵,嫩作蔬,生啖之益妙。豌豆即蚕豆别号,益中而荣卫兼调。
作酱弥佳,发气须记。
刀豆长有尺许,亦堪入酱用之。 仍有筋豆蛾眉豆虎爪豆羊眼豆豇豆,只可供茶,别无他用。


《饮食须知》谷类 >> 赤小豆

味甘辛,性平下行。不可同鱼 食,久服则降令太过,使津血渗泄,令人肌瘦身重。凡色赤者食之,助热损人。豆粉能去衣上油迹。花名腐婢,解酒毒,食之令人多饮不醉。


《冯氏锦囊秘录》谷部 >> 赤小豆

禀秋燥之气以生,味甘酸兼辛、气平,无毒。甘酸有敛逆之功,辛平有散湿热之力,所以为排脓消肿、胀满湿痹、止渴止泄、健脾燥湿之用。色赤为心之谷,其性下行,入阴分,通小肠,治有形之病,消痰散肿,虽溃烂几绝者,为末敷之无不立效。
赤小豆,性下行。而通小肠,入阴分。治久形之积,下水气,散消肿,止呕吐,陈泻痢,解热毒。和桑白皮煎,治湿痹。延手足胀大。同活鲤鱼煮,疗脾气。人脐腹突高,利小便去胀满,除消渴下胞衣,通乳汁。久服令人枯燥,肌瘦身重,以其专健脾胃,行津液,消水湿,降令太过也。
主治(痘疹合参) 善利小便,散毒排脓,消渴止泻。凡小儿未出疮疹者可常食。
疮疹作渴,以此煎汤饮之亦可。


《医学入门》治湿门 >> 赤小豆

赤小豆甘酸性平,腹肿香港脚热寒宁,止吐泻与卒下血,消渴痈疽亦有情。
色赤形小。无毒。阴中阳也。主下水,大腹水肿,皮肌胀满及香港脚肿满入腹,利小便,止小便数,除烦满寒热,止泻及吐逆卒 、肠痔下血及舌忽出血不止,消渴,大能解毒,排痈肿脓血,散恶血不尽。兼催难产,下乳汁及产后心闷烦满不食,乃行水通气健脾之剂。久服燥津,令人虚且黑瘦。入药炒用,捣末醋调,或鸡子清调敷疮肿乳肿丹毒,取汁洗小儿急黄烂疮。赤豆粉,治烦解热,补血脉,坚筋骨,解小麦热毒。叶,食之明目。
花,味辛,平,有腐气,故名腐婢。主下水气, 疟,寒热邪气,散气满不能食,止泻痢,明眼目,起阴气,止消渴,酒病头痛,兼治小儿丹毒热肿。


《证类本草》赤小豆

(赤小豆_图缺)
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排痈肿脓血,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疝,下胀满。
陶隐居云∶大、小豆共条,犹如葱、薤义也。以大豆为 芽,生便干之,名为黄卷。用之亦熬,服食所须。煮大豆,主温毒水肿殊效。复有白大豆,不入药。小豆性逐津液,久服令人枯燥矣。唐本注云∶《别录》云,叶名藿,止小便数,去烦热。今按∶陈藏器本草云∶赤小豆和桑根白皮煮食之,主湿气痹肿。小豆和通草煮食之,当下气无限,名脱气丸。驴食脚轻,蜀本注云∶病酒热饮汁即愈。药性论云∶赤小豆,使,味甘。能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人美食。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瘥。通气,健脾胃。陈士良云∶赤小豆,微寒。缩气行风,抽肌肉。久食瘦人,坚筋骨,疗水气。解小麦热毒。日华子云∶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解油衣粘缀甚妙。叶食之明目。
图经曰∶赤小豆,旧与大豆同条,苏恭分之。今江淮间尤多种莳。主水气,香港脚方∶最急用。其法用此豆五合,葫一头,生姜一分,并碎破,商陆根一条,切,同水煮豆烂,汤成,适寒温腹食之,旋旋啜汁令尽,肿立消便止。韦宙《独行方》疗水肿,从脚起入腹则杀人。亦用赤小豆一斗,煮令极烂,取汁四、五升,温渍膝以下。若已入腹,但李绛《兵部手集方》亦着此法,云曾得效。昔有人患香港脚,用此豆作袋置足下,朝夕展转践踏之,其疾遂愈。亦主丹毒。《短剧方》以赤小豆末和鸡子白,消也。其遍体者,亦遍涂如上法。又诸肿毒欲作痈疽者,以水和往用之有效。
食疗云∶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香港脚及大腹水肿。别有诸治,具在鱼条中。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暴痢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即愈。千金方∶小豆三七枚,烧作屑,筛,冷水顿服之佳。肘后方∶辟温病。取小豆,新布囊盛之,置井中,三日出。举家服,男十枚,女二十枚。又方∶治肠痔,大便常血。小豆一升,苦酒五升,煮豆熟,出干,复纳法酒中,候酒尽止,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度又方∶舌上忽出血如簪孔。小豆一升,杵碎,水三升和,搅取汁饮。又方∶产后心闷目生赤小豆杵末,东流水服方寸匕。不瘥更服。梅师方∶治热毒下血,或因食热物发动。以寸匕。又方∶治妇人乳肿不得消。小豆、莽草等分,为末,苦酒和敷之豆酱合鱼 食之成口疮。食医心镜∶理脚肿满转上暖之。又方∶主小便数豆叶一斤,于豉汁中煮,调和作羹食之,煮粥亦佳。广利方∶治小儿火丹热如火,绕腰即损人,救急。杵赤小豆末,和鸡子白敷之,干即易。必效方∶治水谷痢。小豆一合,和蜡三两,醋敷之亦消。产宝治难产方∶赤小豆生吞七枚出,若是女,二七枚佳。产书云∶下乳汁。煮衍义曰∶赤小豆,食之行小便,久则虚人,令人黑瘦、枯燥,关西河北、京东、西多食之。
花治宿酒,渴病。


《本草求真》泻湿 >> 赤小豆

(菽豆)利小肠湿热
赤小豆(专入小肠。)甘酸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入阴。通小肠而利有形之病。故与桑白皮同为利水除湿之剂。(十剂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是以水气内停。而见溺闭腹肿。手足挛痹。痈肿疮疽。非此莫治。(朱氏集验方云。宋仁宗在东宫时患 腮。命道士赞宁治之。取小豆七七粒为末。敷之而愈。中贵人任承亮后患恶疮近死。尚书郎傅永授以药。立愈。叩其方。赤小豆也。予苦胁疽。既至五脏。医以药治之。甚验。承亮曰。得非赤小豆耶。医谢曰。某用此活三十口。愿勿复言。有僧发背如烂瓜。邻家乳婢用此治之如神。但其性最粘。敷毒。干则难揭。入苎根末。即不粘。此法尤佳。)且能止湿解酒。通胎下乳。(陈自明。予妇食素。产后七日乳脉不行。服药无效。偶得赤小豆一升。煮粥食之。当夜遂行。)至十剂取此为燥。亦以水行而燥自生之意。并非因其药性本燥而言也。故书又戒多服。则令人津液枯槁而燥。取紧小而赤黯色者良。(若半黑半红为相思子。非赤小豆也。)


《本草新编》赤小豆

赤小豆,味辛、甘、酸,气温而平,阴中之阳,无毒。入脾经。下水,治黄烂疮,解酒醉,燥湿浸手足肿大,疗香港脚入脐高突。但专利水逐津,久服令人枯燥,亦可暂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渗湿。湿症多属气虚,气虚利水,转利转虚,而湿愈不能去矣,况赤小豆专利下体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湿。盖下体之湿,真湿也,用之而效。上身之湿,虚湿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也。
或问赤小豆,即家园之红豆乎?曰∶别是一种,其色如朱而发光,头上一点黑如漆。若家园之红豆,名曰红,而色实紫,能疗饥,而不能利水去湿,多食亦败血,功用与赤小豆迥别。
切勿以家园之红豆,而错用之也。


《本草从新》麻麦稻类 稷粟类 菽豆类 造酿类 >> 赤小豆

通、行水散血.
甘酸平.色赤.心之谷也.性下行而通小肠.(心与小肠相为表里、行水.同鲤鱼煮食、能消水肿、煮粥亦佳.)散血消肿.排脓清热解毒.治泻痢呕吐香港脚.(昔有患香港脚者、用赤小豆袋盛、朝夕践踏之、遂愈.)敷一切疮疽.(鸡子白调末箍之、性极粘、干则难揭、入苎根末则不粘、宋仁宗患 腮、道士赞宁、取赤小豆四十九粒咒之、杂他药敷之而愈、中贵任承亮所亲见、后任自患恶疮、傅永授以药、立愈、问之、赤小豆也、承亮始悟道士之咒伪也、后过豫章、见医治胁疽甚捷、任曰∶莫非赤小豆耶、医惊拜曰∶予用此活三十余口、愿勿复宣、凡溃烂几绝者、为末敷之、无不立效.)止渴解酒.通乳汁.下胞胎.最渗津液.久服令人枯瘦身重.(十剂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
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今肆中半粒红半粒黑者.是相思子.(一名红豆、苦平有毒、吐心腹邪气、风痰瘴疟、虫蛊毒、研二七枚服.)


《得配本草》谷部(豆类七种) >> 赤小豆

甘、酸。入手少阴、太阳经。行水散血,消肿排脓。通乳汁,下胞衣。得鲤鱼,治香港脚。
得通草,下心气。得杏仁,泄肉里湿热。配鸡子白,敷痘后痈毒。配苎根末,治痈疽神效。佐桑皮,去水肿。合黄蜡,治水谷积痢。
多服泄津液,令人枯燥。


《本草崇原》赤小豆

气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肿,排痈肿脓血。
(赤豆出江淮间,今关西、河北、汴洛皆有,夏至后下种,苗科高尺许,枝叶似豇豆,至秋开花淡银褐色,有腐气,结荚长二三寸,皮色微白带红,豆如绿豆而色赤,可作粥饭,煮熟 黯,可作香豉入药,以紧小而赤黯者为良。豆谷类也,赤小豆乃赤豆之小者,今药肆中知以何物,草子赤黑相间者,伪充赤小豆,其谬已甚。夫既名为豆,岂可于谷外求之耶。)
赤豆煮熟,其味则甘,生时其气微酸,故曰甘酸平。豆者,水之谷也,其性下沉,是主从上属火,又主从下而上,由内而外。《本经》主下水肿,乃从上而下,由外而内也。排痈肿脓血,乃从下而上,由内而外矣。


《本草便读》谷类 >> 赤小豆

赤小豆(图缺)
能通心与小肠.行瘀利水.可排脓而散肿.治豉消瘅.味甘微酸.性平无毒.绿豆甘寒专解毒.蠲除水热并和脾.其色可以入肝.其治似疑归胃.(赤小豆即今之杜赤豆.以紧小色赤者为佳.今药店中之赤小豆.半红半黑.谓之相思子.即红豆也.有毒不堪用.杜赤豆之性.甘酸而平.入心与小肠.功专消水行血.故内而水鼓血鼓.以及一切香港脚.外而痈疽肿毒.或服或敷.皆有神效.然总不过消水行血之功.古人言其多食令人消瘦者.概可想见矣.
○绿豆味甘性寒.行水之功.相同赤豆.而清热解毒.惟此为胜.故一切丹石诸毒.皆可解之.且能浓肠胃.非如赤豆之能令人消瘦也.)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三品 >> 赤小豆

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排痈肿脓血,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猝,下胀满。《药性论》云∶使。能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主黄,烂疮。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瘥,通气,健脾胃。日华子云∶赤豆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解油衣粘缀。叶∶明目。一云∶昔有人患香港脚,用此作袋,置足下朝夕展转践踏之,其疾遂愈。亦主丹毒,涂之。


《名医别录》卷第二 >> 赤小豆

味甘,酸,平,温,无毒.主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 ,满.又,叶名藿,主治小便数,去烦热.
《本经》原文∶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生平泽.


《本草分经》手少阴心 >> 赤小豆

甘酸平,色赤入心,性下行而通小肠,行水散血,清热解毒敷疮,通乳汁下胞胎,最渗精液不宜久服。相思子苦平,研服,能吐邪气及蛊毒。


《本草择要纲目》赤小豆

(俗呼红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
【气味】
甘酸平无毒.
【主治】
赤小豆而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 .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血渗泄.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及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耳.水气香港脚最为急用.今之治水者.惟知治水.而不知补胃则失之壅滞.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乃其药也.


《本草害利》泻心 >> 赤小豆

〔害〕最渗津液,久服令人枯燥,肌瘦身重。凡水肿胀满,总属脾虚,当杂补脾胃药中用之,病已即去,勿过剂也。
〔利〕甘酸平,入心小肠,性下行而通,行水散血,去虫止渴,行津液,清气分,涤烦蒸,通乳汁,胎产最要,除痢疾,止呕吐,脾胃最宜。
治有形之病,消胀散肿,凡疮疽溃烂几绝者,为末敷,无不立效。鸡子青调涂,性粘,干则难揭,入苎根末,则不粘。未溃者箍之,则四敛中起,已溃者敷之就瘥。相想子苦平,研服,能治心腹邪气,风痰瘴疟及蛊毒。
〔修治〕深秋八月采,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今肆中半粒黑者,是相思子,一名红豆,有毒。


《本草撮要》五谷部 >> 赤小豆

味甘酸平.入手少阴太阳经.功专散血利水.得桑皮去湿肿.得通草能下气.得鸡子敷痈疡.同鲤鱼煮食消水肿.凡外疡溃烂.为末敷之立效.性极粘.入苎根末则不粘.止渴解酒.通乳汁.下胞胎.久食令人瘦.半红半黑者名相思子.一名红豆.苦平有毒.吐心腹邪气.风痰瘴疟虫蛊毒.研二十七枚服.


《药性切用》谷部(麻麦 稻稷 粟 菽 豆 造酿) >> 赤小豆

甘酸性平,色赤入心,能下行而散血利水。久服令人瘦。紧小色暗者入药。半红半名相思子,性平有毒,吐心腹邪气,世每以此伪充。


《药征续编》赤小豆

瓜蒂散。
上一方,赤小豆一分。
赤小豆当归散。
上一方,赤小豆三升。
上二方之外,用赤小豆之方,皆非仲景之意,今不取焉。


《本草乘雅半偈》赤小豆

(本经中品)
【气味】甘酸平,无毒。
【主治】主下水肿,排痈肿脓血。
【核】曰∶赤小豆,广雅称答。苏恭单称赤豆。叶曰藿。近世咸用赤黑相间之草实为赤小豆者,谬甚矣。此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最良,稍大而鲜红,及淡红色者,仅堪供食,并不疗疾。俱于夏至后下种,苗科高尺许,枝叶似豇豆叶,微圆峭而小。至秋开花,亦似豇豆花,淡银褐色而有腐气。荚长二、三寸,似绿豆荚而稍大,皮色微白带红。三青二黄时,收之可食。入药用者,必须老赤也。
【 】曰∶豆为肾水之主谷,赤小者,又为肾之心物,水之用药矣。故主水用不行,致作水肿及痈脓尔。别录广之治寒热,热中消渴者,以寒本之气,入通于肾,而病热标之,亦肾气不周于胸,消渴引饮也。泄利癃闭,正水无用,腹满为枢机转阖,吐逆卒 ,为开阖两持。仲景用赤小豆汤,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之义,可默悟矣。


《药笼小品》赤小豆

细而色暗者入药。
通小肠,行水散血,消肿解毒排脓。
同芙蓉花捣烂,敷一切疮疽,取效甚速。须出疮顶,腐豆水浸胖捣烂,涂痘疮翻疤,亦有神效。


《长沙药解》赤小豆

【本经】大豆黄卷。味甘平。主湿痹,筋挛,膝痛。生大豆,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生平泽。
味甘,入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经。利水而泻湿热,止血而消痈肿。
《金匮》赤小豆当归散赤小豆三升,当归十两。为散,浆水服方寸匕,日三服。治狐惑脓成,脉数心烦,默默欲卧,目赤眦青,汗出能食。以湿旺木郁,郁而生热,湿热淫蒸,肉腐脓化。赤小豆利水而泻湿热,当归养血而排脓秽也。又治先血后便者。以土湿木遏,郁而生风,疏泄不藏,以致便血。其下在大便之先者,是缘肝血之陷漏,其来近也。赤小豆利水而泻湿热,当归养血而清风木也。
《伤寒》瓜蒂散方在瓜蒂。用之,治胸有寒瘀,心中痞硬,气冲咽喉,以其涤胸中之湿淫也。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在连翘。用之,治太阴病,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以其泻经络之湿邪也。
赤小豆利水泻湿,行郁退热,安胎下乳,善治一切痈肿,及诸下血之病。
浸令毛出,曝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