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籍 > 《中医眼科学》 > 第八节 高风内障

第八节 高风内障

高风内障是以夜盲和视野日渐缩窄为主症的眼病。其记载以《太平圣惠方》为早,又名高风雀目。《原机启微》称之为“阳衰不能抗阴之病”。本病具有遗传倾向,多于青少年时期发病。一般双眼罹患,病程漫长,日久则成青盲,或瞳内变生翳障。相当于西医学之视网膜色素变性。

[病因病机]

一、禀赋不足,命门火衰。

二、肝肾亏损,精血不足。

三、脾胃虚弱,清阳不升。

以上诸种不足,均可使脉道不得充盈,血流滞涩,目失所养,以致神光衰微,夜不见物,视野缩窄。

[临床表现]

初起人暮或黑暗处视物不清,行动困难,至天明或光亮处视力复常;日久病情加重,视野日渐缩窄,甚至缩窄如管状,仅见眼前事物,不能看到周围空间,因而行动极为困难,最终可失明。

眼外观无异常;眼底检查可见视神经乳头颜色蜡黄,视网膜血管显著变细,周边部视网膜有星状、骨细胞样或不规则形状色素沉着,渐向后部中央发展;整个眼底颜色污秽后期晶状体可变混浊。

[诊断依据]

一、多为双眼发病,有家族史,眼外观无异常。

二、早期只有夜盲,暗适应差。后期可见视野缩窄如管状,甚至视野消失。

三、眼底检查可见视乳头颜色蜡黄,视网膜血管变细,尤以动脉为明显。

四、视网膜赤道部有骨细胞样色素沉着,随病情加重而逐渐增多,并向后部中心发展,最后布满整个网膜。

五、视觉电生理检查呈异常改变。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肝虚雀目相鉴别。后者多发于小儿,初期虽有夜盲,但视野不缩窄,眼底无异常。而且肝虚雀目继续发展,则出现白睛、黑睛干燥失泽,红赤羞明等症。严重者,黑睛穿孔,晶珠、神膏脱出,眼珠塌陷而失明。

[辨证论治]

一、内治

(一)肾阳不足

[主证]眼症如上,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脉沉。

[证候分析]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温煦失职,生化不力,气虚血少,不荣于目,且阳衰不能抗阴,神光衰微,故夜盲而昼明,视野日窄。阳虚阴盛者血凝脉涩,瘀阻不通,致目窍萎闭而失明。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肢体,故形寒肢冷。腰为肾之府,命门火衰,下元衰惫,则腰膝酸软。舌淡脉沉为阳虚阴盛之象。

[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右归丸加减。原方温补肾阳,益精养血,用于本证,宜加川芎、牛膝,以助肉桂、当归温阳活血通络。

(二)肝肾阴虚

[主证]眼部主症具备,且眼内干涩不适,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精亏血少,不濡目窍,目络枯涩,玄府渐闭,则眼罹本症。头晕耳鸣,失眠多梦,皆由肝肾阴亏,虚火上扰清窍及心神不宁所致。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滋养肝肾。

[方药]明目地黄丸加减。原方滋养肝肾,益精明目,用于眼底血管变细或色素堆积,视网膜颜色污秽者,宜加丹参、牛膝、夜明砂、毛冬青之类活血化瘀,通络消滞。虚热重者,酌加知母、黄柏。

(三)脾气虚弱

[主证]眼部主症具备,面白神疲,食少乏力,舌淡苔白,脉弱。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受纳运化失职,脏腑精气不足,清阳不升,目失濡养,且气虚血滞,脉道不利,眼络枯涩,遂致眼部诸症。脾虚气血生化不足,不荣头面则面白,无以养神故神疲。脾胃失于健运则食少、苔白。精气不足以充养四肢肌肉,故乏力。脉弱乃气虚血少所致。

[治法]补脾益气。

[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本方主要作用为补中益气升阳。因气虚血滞,脉道不利,故选加丹参、三七、川芎活血通络。

二、针灸疗法

(一)体针

常用穴:睛明、球后、上明、太阳、风池、养老、肝俞、脾俞、肾俞、足三里、足光明、三阴交等。每次局部取l一2穴,远端配用2穴,每日针1次,10次为一个疗程。久病阳虚者,远端穴位可施灸法,或针灸并用。

(二)穴位注射

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灵芝注射液或西药维生素D1、维生素Bl2等取双侧肝俞、肾俞穴交替注射,每穴注射0.5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预后]

本病为慢性进行性眼病。发病主要与遗传有关,一般疗效不佳。目前对早期患者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稳定病情,延缓发展;对晚期患者力求维持视力,避免发展成青盲而失明,至今尚无理想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