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第二篇
《症方发明》
书名。清·顾靖远撰。十一卷(即《顾松园医镜》卷六-十六)。作者博览前人方书,结合自己的学术见解和临证经验着成此书。论述各科病证证治,剖析病情,介绍治法及治疗方剂颇详。并用医案举例,可供临床参考。现有抄本和《顾氏医镜》本。
《郑彤园医书四种》
医学丛书。二十二卷。清·郑玉坛撰。刊于1796年。本书包括《伤寒杂病心法集解》(附《医方合编》)、《幼科心法集解》、《彤园妇科》、《外科图形脉证》(附(医方便考》)四种。系在《医宗金鉴》编次的基础上,旁采诸家医论、医方补订而成。现有清刻本。
《郑观应》
清末著名思想家。1842-1921年,一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别号罗浮山人、杞忧生、慕雍山人等。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少多病,及长,游历四方,襄办军务,屡赴南洋。尝经办工商业。倡“主以中学,辅以医学”的学习西方原则,为近代改良主义者。光绪十二年(1886年)得病,研究养性之法,谓中医“慎起居、节饮食、寡欲清心、存神养气”,与西医“光、热、空气、水、饮食、运动”等均为养生要素,故辑中外先哲要语名言;兼录食疗、外功、按摩、导引,为《中外卫生要旨》四册(1890年)。另辑《备急验方》两卷(1889年)。
《证治准绳》
医学丛书。一名《六科证治准绳》。明·王肯堂撰。刊于1602年。全书阐述临床各科证治为主。包括《证治准绳·杂病》八卷,《证治准绳·类方》八卷,《证治准绳·伤寒》八卷,《证治准绳·疡医》六卷,《证治准绳·幼科》九卷,《证治准绳·女科》五卷。各详专条。现存初刻本,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影印本。
《证治针经》
综合性医书。四卷。清·郭诚勋辑于1823年。全书以歌赋体裁分述内科、妇科病证证治,赋文之后均有简注,各篇之末附列治疗方剂。为医学入门书。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
《证治要诀类方》
医方著作。四卷。明·戴元礼撰。撰年不详,约刊于1443年。作者取其《证治要诀》中各门病症所引诸方,分为汤、饮、散、丸、丹、膏六类编成此书。简要地说明所列诸方的主治、配伍及服用法等。1955年商务印书馆将此书与《证治要诀》合刊出版,题名《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现存多种明、清刻本。
《证治要诀》
综合性医书。又名《秘传证治要诀》。十二卷。明·戴元礼撰。作者以朱丹溪学说为本,集《内经》、《难经》直至宋元的医学文献并诸家学术经验,参以个人的心得见解,论述多种内科杂病兼及疮疡、妇科、五官科等常见病证的证治。全书共分为诸中、诸伤、诸气、诸血、诸痛、诸嗽、诸热、寒热、大小腑、虚损、拾遗、疮毒,妇人共十二门。每门列述若干病证,先论病因、病源,然后分析病证,介绍治法。全书叙述扼要,条理比较清楚。亦有论其在论述病因和治疗方药方面,或失于笼统者。1955年商务印书馆将此书与戴氏《证治要诀类方》合刊出版,题名《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现存多种明、清刻本。
《证治心传》
医论著作。明·袁班辑。约刊于崇祯年间。此书在辑录历代医家临证经验的基础上综合作者个人的心得,着重阐述辨证论治等医学理论问题。书中阐论证治总纲,治病必详于望闻问切,明虚实、别标本、因人、因地、因时用药等颇为细腻。在治病须明阴阳虚实,必审四时用药,辨证订方必先审四诊等方面发挥尤多。此书原系抄本。后经清·赵双湖加评,收入《三三医书》。
《证治汇补》
内科著作。八卷。清·李用粹撰。刊于1687年。本书汇集了内科杂病的各家(包括作者本人在内)论述和经验。书中将80余种内科杂病分为提纲、内因、外体、上窍、胸膈、腹胁、腰膝及下窍八类,每类分别记载了多种疾病的证治,内容比较丰富。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证治合参》
综合性医书。十八卷。清·叶盛辑。刊于1729年。本书系选录《内经》及历代医籍之精要,分门别类整理的资料汇辑。卷一-二阐述脏腑、病机、四诊、用药等;卷三-十七为内、妇、儿、外科疾病证治,每病先列证候,次列治法、脉象、方药、并附方解;卷十八食物单方。全书搜罗宏富,纲目清晰,较切实用。现存初刻本。
《证治百问》
医论著作。四卷。又名《证治石镜录》。清·刘默撰。原书名《青瑶疑问》,系据刘默和他的学生问答医理加以记录整理而成。1673年始由石楷等校刊,改为此名。书中对于中风、中寒等62种内科杂病的病因与治法用问答体裁作了探讨,内容比较丰富,于后学多有启发。1953年,林开燧将此书略加改编补充,易名《(林氏)活人录汇编》。此后又有名为《活人方》、《活人方汇编》者,都是后者的复刻本。现有初刻本等。
《正体类要》
骨伤科专着。二卷。明·薛己撰。刊于1529年。上卷首载正体主治大法凡19条,次载作者扑伤、坠跌、金伤及汤火伤等类共64种病证的医案。每证1-3例不等;下卷为伤科所用方剂。全书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紧密。解放后有排印本。
《正骨学》
骨伤科专着。郑怀贤编。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整理。全书共11章,分述正骨学简史,人体正常骨骼,骨折与脱位,软组织损伤及其他骨伤的原因、症状、治疗、验案等。本书突出的特点有二,其一是比较系统完整,其二是对手法操作附有较多的插图,而又切合实用。
《正骨心法要旨》
骨伤科专着。四卷(即《医宗金鉴》卷八十七-九十)。清·吴谦等撰。首载手法总论及《内经》中有关记述,次为全身各部骨骼名称及其伤损、骨折、脱臼等病的症治,后述伤损内症及其兼症的治疗。
《诊宗三昧》
脉学著作。全称《石顽老人诊宗三昧》。一卷,共十二篇。清·张珞着,张登编纂,书成于1689年。前篇阐明撰着此书宗旨,并批判前人的某些脉学著作,提出“入门宗脉不慎,未免流入异端”,力陈“吾当以三昧水涤除尘见。”故撰此书。三-六篇,叙述脉位、脉象、经络;第七篇师传三十二则,详述浮、沉、迟、数等32种脉象;第八篇口问十二则,列叙古今辨证论脉之异同;第九-十二篇为逆顺、异脉、妇女及婴儿诸脉等。全书分析脉学理论比较全面深入,在医学界确实具有较大的影响。但书中也有部分芜杂的内容,如论述清脉、浊脉时,未完全脱出太素脉之臆说。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诊余举隅录》
医案著作。二卷。清·陈廷儒撰于1897年。作者强调按证论治。每一验案皆注重辨证、审脉和病人的体质因素。夹叙夹议,不厌其详。医理与治案结合较好。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诊余集》
医案著作。清·余听鸿撰。刊于1918年。作者擅治内外科疾病,本书所载医案以内科为主,多为作者治愈之大症及疑难杂症,兼及平日搜集师友间治案。皆可以立论而于己于人多有启发者。这与作者辨证论治细致灵活,切于病情,颇为合契。于某些病并能阐析其治疗规律,便于读者掌握要领。1949年后有排印本,并改名为《余听鸿医案》。
《诊脉三十二辨》
脉学著作。清·管玉衡撰。本书论述了诊脉大法,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领。所统二十九脉的阴阳所属及其形象;详细辨析十二经脉源流、循行及病状,对于切脉法也作了较为深刻的探讨。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诊家直诀》
脉学著作。《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二卷。清·周学海撰。本书撷取《脉义简摩》、《脉简补义》之精要,综论脉象、指法及主病。并用两两对比的方式阐述二十四脉之脉象,又以位、数、形、势、微、甚、兼、独八字真言作为分析正脉、变脉之提纲,内容较为简要。本书后经作者增补了不少内容,改名《重订诊家直诀》。现存光绪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诊家正眼》
脉学著作。二卷。明·李中梓撰于1642年。原刻本已散佚,1667年,李氏门人尤乘将此书与《病机沙篆》、《本草通玄》合刊为《士材三书》,后世或单行镌版,但内容已经尤氏增补。卷一以《内经》、《难经》理论为主论述脉学基本理论及其临床应用,文中还征引王叔和、李东垣、朱震亨、滑寿、戴共父、李时珍等诸家脉诊学说,予以分析阐论,作者本人则另加注按,颇有发挥;此外,还择要地叙述了望、闻、问三诊;卷二考核各家脉学理论,用四言歌诀的形式分述28种脉象;并对高阳生《脉诀》进行了辨误和评述,末附脉法总论以为结语。本书曾多次刊印,现有多种清刻本。1966年上海科技出版社作了删节,重于出版。
《诊家索隐》
脉学著作。二卷。清·罗浩辑。刊于1799年。罗氏参阅《脉经》以下有关论脉的著作45种,其中辑录崔紫虚、余抑庵、张石顽三家学说尤多。取其精华,参附自己的见解,加以归纳整理而成此书。书中以李士材所论二十八脉为主体,益以张石顽所增附之脉;又据宋·刘立之以浮、沉、迟、数为大纲,对诸脉的脉象、考证、主病及参变等方面给予简要的论述。现存初刻本、抄本。
《诊家枢要》
脉学著作。一卷。元·滑寿约撰于1359年。首论脉象大旨及辨脉法,结合临床实践,颇多独到的见解;继之阐析浮、沉、迟、数等29种脉的脉体、脉象及其主病。后述妇人及小儿,阐明妇女、小儿因生理特点所决定的不同脉法。本书有清·周学海评注本,周氏于卷后附录诸脉条辨(出程丈囿《医述》)及持脉总论(出李中梓《士材三书》)。现存明、清刻本等。1949年后有影印本。
《诊病奇侅》
腹诊专着。二卷。日本·丹波元坚撰。此书专谈腹诊,认为腹诊非四诊正法,故名“奇侅”。作者广泛收集有关腹诊资料,并联系各科病症予以阐发。书末附载五云子诊腹法。1888年由丹波氏再传弟子松井操译成汉文刊行。
《珍珠囊药性赋》
药学著作。又名《雷公药性赋》、《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四卷。原题李杲编辑。本书卷首有“元山道人”的原叙一篇,自称为本书的作者,但无年月。实不知为何人何时之作。内容有总赋,包括寒、热、温、平四赋,其次为用药发明,总论用药大法;再次为主治指掌,记90种常用药的功用和主治;再次为用药须知;最后(卷三、卷四部分)分别将玉石、草、木、人、禽兽、虫鱼、果品、米谷、蔬菜等9部中主要药物的性味、功能和主治编成歌赋,便于习诵。以其深受众多医家喜爱,故版本较多、流传较广,适用于初学药性的名著。现存几十种清刻本及多种近代刊本。
《珍本医书集成》
医学丛书。裘庆元辑。刊于1936年。裘氏从众多的祖国医学文献中,选取较实用的精本、孤本、抄本、未刊稿等九十种分门汇聚而成此书。计医经类五种、本草类五种、脉学类三种、伤寒类四种、通治类八种、内科类十二种、外科类三种、妇科类四种、儿科类二种、方书类十七种、医案类十五种、杂着类(医话、医论)十二种。内容丰富,校勘较为精细。尤其可贵的是有一些著作不见于《四库全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也被辑到本书中来。这对保存祖国医药学文献有重要意义。
《针灸纂要》
针灸著作。二册。吴炳耀撰,吴韵桐绘图。书成于1933年。上册论内景、阴阳、五行、诊法、经络等中医基础理论、针灸法及各种病症的针灸取穴法;下册包括十四经的经穴分寸歌、循环歌、主病歌等,便于读者记诵,每经绘有精细的经脉经穴彩色图,图上逐一标明各穴部位,图后附记该穴之局部解剖。图文并茂,足资参考。
《针灸资生经》
针灸著作。七卷。宋·王执中撰。刊于1220年。本书广泛参考历代针灸文献,结合作者本人的针灸临床经验和心得对针灸作了较系统的介绍。卷一论人体各部分的腧穴,并附图46幅;卷二论针灸法;卷三-七为多种疾病的针灸用穴。本书很重视医疗实践,提出不可拘泥于人神禁忌的主张,同时纠正了古书中的一些错误。现有元刻本,明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针灸指南》
针灸著作。
①即《医技便巧针灸指南》。四卷。作者佚名。刊于1925年。本书卷一-三针灸指南说,泛论有关性命,摄养等内容;其后又有山灵示德图、行乐图,似与医学无关;卷四载多种病症的针灸取穴,将穴位分为头阳(前)、头阴(后)、胸腹、背脊、手阴、手阳、足阴、足阳等,并附其中的要穴图。这种分法与前人略有不同。
②三卷。余纯编。全书分歌诀总要、穴位总要。病状总要三部分。1953年由上海明善书局出版。
《针灸择日编集》
针灸著作。一卷。明·金循义、金义孙撰。刊于1447年。本书主要辑录历代文献中有关针灸选择日时的资料,加以比较对照,此种针法来自古代“人神流注”学说。是否与现代“时辰生理学”有相似之处,尚须进一步研究。现存几种清刻本。
《针灸易学》
针灸著作。二卷。清·李守先撰于1798年。卷上为针灸源流、手法和认症三部分,重点介绍了针灸的方法及要穴的应用,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卷下记述十四经穴及奇穴。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针灸学简编》
针灸著作。中医研究院编。共六篇:针灸的发展及特点、经络、穴位、针法、灸法、临床治疗,书中根据中医理论体系,对传统的针灸文献加以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可供西医学习针灸及中医进修参考。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初版。1976年二版时又补充了若干新内容。
《针灸学》
针灸著作。
①江苏省中医学校针灸学教研组编。分经络、腧穴、刺法、灸法、治疗、参考六篇。系统整理了古代针灸学的主要成就。是参考各种针灸文献及临床教学编写的讲义。1957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上海中医学院编。分经络篇、穴位篇、刺灸法篇、治疗篇。此书除较系统地整理了古代针灸学文献外,并记载了1974年以前中西结合的部分资料。取材广泛,是针灸临床教学等常用的参考书。197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针灸薪传集》
针灸著作。夏少泉等编,刊于1937年。本书系作者根据其师承淡安讲授针灸时的笔记整理汇编而成。第一编经穴考证;第二编取穴法、要穴功用;第三编为针灸歌赋的简注;第四编针灸治疗各论,汇集了多种针灸配方。现存初刊本、抄本。
《针灸问对》
针灸著作。又名《针灸问答》。三卷。明·汪机撰。刊于1503年。本书以问答形式阐述了针灸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上、中二卷论述针法;下卷论述灸法及经络腧穴。全书以《内经》、《难经》等书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而对于金、元以后的各种针灸学说则采取批判或否定的态度,并批判了某些不负责任的医疗作风。现存初刻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针灸素难要旨》
针灸著作。又名《针灸节要》、《针灸要旨》。明·高武撰。刊于1531年。共三卷。本书系将《黄帝内经》与《难经》中有关针灸理论予以分类汇编而成。除高氏本人有个别按语外,没有更多的解释与发挥。现存清刻本等。1959年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针灸四书》
针灸丛书。元·窦桂芳辑。1311年刊行。系《子午流注针经》、《针经指南》、《黄帝明堂灸经》和《灸膏肓腧穴法》四书的合称。附刊窦桂芳《针灸杂说》。《针灸四书》的主要内容后收录于《普济方》卷四百○九-四百一十三。现存初刻本。198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针灸全生》
针灸著作。二卷。又名《同人针灸》。清·肖福庵撰。刊于1831年。首为周身经穴及十四经经穴图解歌诀,其次为多种病症的针灸取穴。内容简要。现存四种清刻本。
《针灸聚英》
针灸著作。又名《针灸聚英发挥》。四卷。明·高武撰。刊于1529年。卷一论脏腑、经络、腧穴;卷二集录各家针灸取穴方法;卷三论针法、灸法及禁灸;卷四为各种针灸歌赋。编者于书中多以按语的形式,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批判了针灸禁忌方面的某些迷信说法。是一部有较大影响的著作。时至今日,对继承和发展针灸学术仍起着积极作用。现存初刻本、日刻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针灸经穴图考》
针灸著作。黄竹斋编。本书以《类经图翼》一书为基础将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的古今各家记述予以补充、整理汇编。书内附有十四经穴的点穴照片图。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针灸甲乙经》
医经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皇甫谧撰于259年左右。共十卷,后改编为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本书是将《素问》、《针经》(即《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因此它较之《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更为丰富。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是我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一部针灸著作,也是研究《黄帝内经》古传本的重要文献。本书对古代针灸疗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在针灸学的发展上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从文献学角度来说,《甲乙经》可以校正《素问》、《灵枢》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误。现存明刻本、多种清刻本。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针灸集成》
针灸著作。又名《勉学堂针灸集成》。四卷。清·廖润鸿撰。刊于1874年。卷一论针灸法、禁针灸穴、别穴、要穴、奇穴、针灸禁忌时日等;卷二论骨度法及诸病针灸法;卷三-四为十四经经穴及经外奇穴。本书引用了大量针灸文献。但多系转录自张介宾《类经·图翼》一书。1949年后有影印本。
《针灸逢源》
针灸著作。六卷。清·李学川撰。刊于1817年。卷一-二为“灵枢经文”、“素问经文”。系节录《内经》中有关针灸原文并加注释;卷三“群书汇粹”辑自历代医书中有关针灸的论述与歌赋;卷四“经穴考证”;卷五为各种病症针灸取穴;卷六为各科病候及药物处方。全书旨在摘要汇集历代针灸文献,而作者本人并无甚发挥。现存二种清刻本。
《针灸大全》
针灸著作。
①一名《针灸捷法大全》。六卷。明·徐凤撰于1439年左右。卷一-二载针灸歌赋;卷三为周身经穴歌;卷四载窦氏八法流注;卷五载金针赋及子午流注;卷六为灸法。书中除收录多种针灸资料外,并附插图,是一部综合性的针灸书。此书为其后杨继洲《针灸大成》的编纂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存明刻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②即《针灸大成》的文名,见该条。
《针灸大成》
针灸著作。十卷。一名《针灸大全》。明·杨继洲撰,靳贤校正。刊于1601年。杨氏在早年撰写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已佚)一书基础上,进一步汇集了明以前历代针灸文献编纂整理而成此书。卷一,摘录了《内经》、《难经》等书的针灸理论;卷二-三为针灸歌赋;卷四为针法;卷五为子午流注及灵龟飞腾针法;卷六-七为经络及腧穴;卷八诸症针灸法;卷九选录各家针灸方法、灸法及杨氏医案;卷十录陈氏(佚名)《小儿按摩经》一书。由于本书较全面地总结了明以前历代医家有关针灸的学术经验和成就,是一部集大成的著作,因而在临床和研究方面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现存初刻本、几十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针灸传真》
针灸丛书。又名《绘图针灸传真名医刺法》。赵熙、孙秉彝、王秉礼合编。全书包括四种针灸著述:
①《针灸传真》二卷,书中对于针灸手法及理论治疗等根据作者的临床实践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②《名医刺法》二卷,为抄录各书中有关针灸的论述。
③《内经刺法》二卷,节录《内经》有关刺法原文并加以简注。
④《考正穴法》二卷,分论十四经穴。1923年出版石印本。
《针经指南》
针灸著作。一卷。金·窦杰撰。初刊于1295年。主要内容为《标幽赋》、《通玄指要赋》,还有经络循行、流注之八穴,针灸的补泻与禁忌等有关论述。此书现有日抄本。后收入《针灸四书》中。
《针经摘英录》
针灸著作。一卷。撰人佚名。约成书于宋末元初之际,后辑入元代著名的医学丛书《济生拔萃》中。首为九针式,及图、为了解《内经》所载九针式样提供了参考依据。又载折量取腧穴法、补泻法、用针呼吸法;次为治病直诀刺,其中列举了针灸治疗偏正头痛、眉攒内疼痛等69种内科及妇科病证,并紧密结合临床介绍其取穴及针刺手法。颇有独到之处,切于实用。现有涵芬楼影印本。
《针经节要》
针灸著作。一卷。撰人佚名。约成书于金元之际,后辑入元代著名的医学丛书《济生拔萃》中,本书系节录《针经》(即《灵枢》)中十二经脉的五腧穴流注部分并加以发挥而成。首论十二经气血多少、十二经流注孔穴(66穴)、十二经是动病所生病,最后为十二经穴治症,分述六十六穴的部位、主治及针刺法等。现有涵芬楼影印本。
《针方六集》
针灸丛书。六卷。明·吴昆撰。刊于1618年。卷一《神照集》,论经脉流注经穴及奇穴;卷二《开蒙集》,载《窦太师标幽赋》(吴注)、八法针方(八穴)、五门针方(五腧穴),及十二经补母泻子法;卷三《尊经集》,集录《内经》中有关针灸的内容共148节;卷四《旁通集》,为作者阐发针灸学的一些短论45节,修金针赋24条,对于八法的理论尤多独特的见解;卷五《纷署集》,详述身体各部位的腧穴的取穴方法和主病;卷六《兼罗集》,载玉龙歌等歌赋注释以及灸法等。现存初刻本、抄本。
《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药学著作。浙江省卫生厅主编。本书是在天目山地区药物普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民间的医疗经验、中药生产和利用等进行系统整理而成。书中除介绍天目山地区自然植物分布外,按植物学科对1184年草药分别作了介绍,所绘生物图亦较逼真。1965年由浙江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上集。
《折狱龟鉴》
刑法与法医著作。八卷。宋·郑克撰。约成书于十三世纪。本书收集了历代文献中有关刑法折狱(判决)的一些典型案件,加以分类汇编。其中也有一些法医鉴定的内容,但并非专门的法医学著作。
《折肱漫录》
医话著作。六卷(一作七卷)。明·黄承昊撰。初刊于1635年。作者幼年多病,自称“凡方书所载之症十患四五,本草所载之药亦十尝四五”。遂取“三折肱成良医”之义,题名为《折肱漫录》。书中记录了黄氏亲身阅历之医事,分养神、养气、医药三门,有医理、医案,可资借鉴。现存初刻本、明崇祯本、多种清刻本。此书又收入《六醴斋医书十种》。
《瘴疟指南》
疟疾专着。二卷。明·郑全望撰于1609年。作者鉴于福建、广东地区瘴疟流行,遂予悉心研究,颇有心得。后得宋·李待制(佚名)所辑《瘴疟卫生方》,以为可取。遂以之为基础,附以己见编成此书。书中论述瘴疟源流,伤寒、内伤与诸症之鉴别,以及瘴疟药用宜忌、预后等。内容全面、条理清晰。但对本病病因、病理等方面杂有某些不切合实际的论述。现有清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等。
《章太炎医论》
医论著作。又名《猝病新论》。章太炎撰。刊于1938年。内容广泛,有医学理论探讨、病症论述、古典医着的考证和评价等医论三十八篇。作者对不少学术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即便是对《内经》也认为应采取“舍瑕取瑾”的态度,提出五脏配五行之说“不可拘滞类比”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章季》
着《医经脉要录》一卷,已佚。
《张仲景五脏论》
书名。见《崇文总目》。一卷,已佚。
《张畹香医案》
医案著作。清·张畹香撰。本书大多为内科杂病、时症治验,兼有少量妇科医案。记述简要,少有繁芜。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滋补托邪的调治法较有心得。本书原系抄本,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张氏医通》
①综合性医书。十六卷。清·张璐撰于1695年。本书主要论述内科及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证治。分门分证,征引古代文献及历代医家有关医论,结合作者临证实践加以阐述。此书取法于《证治准绳》,而较之选辑更精。并附治例、处方。书中以病症分门,列专方三卷,并有方解。祖方一卷,专论方祖源委,分析其配伍,功能与主病。全书内容较丰富,叙述系统,自刊行以来,流传颇广。现存多种清刻本,多种石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②丛书名。又名《张氏医书七种》。清·张璐等撰。刊于1699年。包括《张氏医通》、《本经逢源》、《诊宗三昧》、《伤寒绪论》、《伤寒缵论》、《伤寒舌鉴》、《伤寒兼证析义》七种。现存多种清刻本,石印本。
《张氏温暑医旨》
温暑病证专书。不分卷。清·张畹香撰。撰年不详。本书介绍作者有关温暑病症的临床心得。包括舌苔辨、伤寒治论、湿邪、瘄疹、风温、热入心室、痢、疟、暑湿、伏暑等内容。结合个人治案较深入地论析病症、用药强调因地制宜,构成本书特点。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张卿子伤寒论》
伤寒著作。七卷。明末张卿子参订。张氏推崇成无己,认为成氏《注解伤寒论》“引经析义,尤称详洽,虽抵牾附会,间或时有,然诸家莫能胜之”(见凡例)。遂据此本旁采朱肱、许叔衡、庞安时、王履、王肯堂等诸家学说之精华。以补充发明。此书最早有明刊本,几种清刻本。近代有《中国医学大成》本,并于1949年后重印出版。
《张千里医案》
医案著作。五卷。清·张千里撰。邵庆槐编。本书以内科杂病为主,间有外科、五官科治案。分成中风、暑湿、温、燥、火等类。强调“凭脉症去病,去病即所以顾正也”,反对一味投以腻补。甚至主张停药以待胃气恢复,然后再议是否可补。治病用药颇有独到之处。本书原系清道光十六年邵庆槐手抄本,后收入《三三医书》。
《摘星楼治痘全书》
痘疹专着。又名《治痘大成》、《痘科大成》。十八卷。明·朱一麟撰。刊于1619年。本书采集古今痘疹著作。加以综合归纳。首列痘症总论,然后对痘疹各阶段及其症状、治疗等作了详尽的论述。并收载了作者治痘验案、古方、药性释义以及痘症杂论、种人痘法等。书中并附“灯火攻痘法”一文及穴位图,是为本书的特色。现存几种清刻本。
《增删喉科心法》
喉科著作。一卷。清·刘序鹓撰,潘诚增订。刊于1853年。本书共记述32种咽喉、舌牙病证的辨证及治法。内容简要。
《增辑伤寒类方》
医方著作。四卷。清·徐大椿编释,潘蔚增辑。刊于1865年。本书既有方论,又有方歌,而且是每方一论,相应一歌。其方论乃潘氏据徐大椿《伤寒类方》予以增订重辑。在此书所论各方的上栏载有相应的经潘霨、肖庭滋二氏增辑的《长沙方歌括》(陈修园撰)作为参照,便于读者进一步学习理解《伤寒论》方。现有清刻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增广和剂局方用药总论》
药学著作。三卷。北宋·陈师文等编。后经多次修订。约刊于12世纪初(北宋末)。本书原为《和剂局方》(后改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的附录部分,后抽出印单行本。内容系选录《证类本草》中的常用药(也是《和剂局方》中的常用药物)432种,删去序例,分类法不变,内容作了适当删节。是《证类本草》的一种节要著作。现有《学津讨源》本。
《增订本草附方》
医方著作。二卷。清·撰人不详。本书以全身各种病证为纲,又以与该病相关若干证候为子目,然后将历代本草文献中的单方验方按照证治原则引述于后,全书共约万余方。由于取材较广,分类较细,便于查索资料与参考之用。
《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
经脉著作。又名《人镜经附录全书》,简称《人镜经》,八卷。原撰人不详。本书根据十二经及奇经八脉次序,分别联系五脏六腑重点论述脏腑功能、病状及治法。后经明·钱雷补充二卷,名《人镜经附录》。清初张俊英补充二卷,名《人镜经续录》,均广泛征引了《人镜经附录全书》,刊于1662年。
《脏腑性鉴》
脏腑学说著作。三卷。清·尤乘撰。为丛书《博物知本》中的一种。重点介绍脏腑生理。全书以《人镜经》内容为主线,兼辑《内经》及历代诸家对脏腑功能的论述。卷首为脏腑总论及阴阳五行论;卷上、下依据脏腑的性质特点分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病证表现、诊断大法、治疗原则及针灸穴位等,间附辑者的心得、按语。内容较为丰富。但其中脏腑结构图,尚存在一些可商之处。
《脏腑图说症治要言合璧》
脏腑学说著作。又名《中西医粹》三卷。清·罗定昌撰于1882年。上、中卷为脏腑论说及图解。以脏象学说配合易理阐论脏腑的形象部位和功能。附录王清任《改正脏腑图》及西医解剖图。下卷为十二经病证治法。现存清刻本、石印本及《中国医学全书》本。
《杂症会心录》
医论著作。二卷。清·汪蕴谷撰于1754年。本书为作者数十年研究古典医籍心得及临床经验总结的汇辑。其中有三篇医学总论,五十余篇有关内科、妇科、杂症症治的论述,辨证析因细致,不乏独特见解,并列医方、医案。治法宗张介宾,以扶阳养心为主。此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现存乾隆自余堂刻本。
《杂证谟》
内科专着。二十九卷(即《景岳全书》卷九-三十七)。明·张介宾撰。内容为内科杂病(共70余种,不包括伤寒病)证治,对每种病证均引录古说,论述详备,参以己见,议论恢宏。作者长于温补,其温补学说的见解,在本书多种病证的论述和治疗中均有较充分的体现。
《杂证汇参》
内科著作。八卷。清·程杏轩辑。刊于1826年。本书系《医述》第五-十二卷。介绍以内科杂病为主的多种疾病证治。每一病种。选列《内经》、《脉经》及后世有关医论,记述病名、病因、病状、治法及方药。间附医案以为佐证。眉目清晰资料丰富。辨证详审,说理透彻。
《杂疫证治》
温病著作。二卷。清代作品。不着撰人(或题清·刘一明辑),撰年不详。现存最早为1820年刊本。所谓“杂疫”,亦即广义的瘟疫。此书主要根据《松峰说疫》、《敬信录》等书记载,论述杂疫72证证治。治法包括方药、外治、针灸等,其中不乏方士口授、村老传闻的民间效方和疗法,可供临床参阅。现存三种清刻本和罗礼堂铅印本。
《杂病源流犀烛》
内科著作。三十卷。清·沈金鳌撰。刊于1773年。本书为《沈氏尊生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卷首载有《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全书内容以介绍杂病为主,包括脏腑门、奇经入脉门、六淫门、内伤外感门、面部门、身形门等。每门分若干病证,每病各着源流一篇,并详述病证原委,悉其形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依法立方,按方遣药。理法方药比较契合。每病在介绍方治外,并附导引等治法。沈氏博采前人著述,结合个人见解予以整理编写,论述较为完备,在杂病著作中有相当影响。直到今天,此书仍不失为内科名着而受到极大重视。现存乾隆、同治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杂病心法要诀》
内科著作。五卷(即《医宗金鉴》卷三十九-四十三)清·吴谦等撰。本书正文以七言歌诀的形式重点论述内科杂病(包括中风、类中风、痉病等四十余种病证)的证治。并用注释加以说明与补充,内容比较简要,选方切于实用。
《杂病广要》
内科著作。三十卷。日本·丹波元坚撰。刊于1853年。本书广泛选集了我国历代医籍中有关内科杂病(不包括伤寒)的论述分类编辑而成。共分外因类、内因类、诸气病、诸血病及脏腑类五类。每类包括若干病证,对于每种病证的名义、病因、脉候、症状、治疗及方药等均作了系统全面的介绍。所引文献比较精要准确,对临床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存稿本、日本跻寿馆活字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云岐子脉诀》
脉学著作。全称《云岐子七表八里九道脉诀论并治法》。元·张璧撰。撰年不详。此书参考《内经》、《脉经》、仲景脉法理论,结合后世有关论述及其家传脉学,分述七表八里九道脉主病及方治,颇多个人识见。后辑入《济生拔粹》。现存《济生拔粹》本。
《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
针灸著作。又名《洁古云岐针法》,一卷。金·张璧撰(按:张璧即云岐子,其父为张洁古)。本书主要论述针法补泻和部分针刺治疗经验,文字简略。内有:论迎随补泻、经络取原(穴)法、王海藏拔原例、经络腧穴配合法,以及针刺伤寒,热痛诸法,洁古刺诸痛法等短论。现有涵芬楼影印本。《济生拔粹》本,195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云岐子保命集论类要》
伤寒著作。又名《伤寒保命集》。二卷。元·张璧撰。书中分述伤寒六经痛证。伤寒主方、变方及其适应症。辨别伤寒与温病。介绍伤寒症候的刺法,伤寒杂证,伤寒传变诸证和一些较常见的内科杂病的证治。主治明确,选方大多可取。末附小儿病证。后编入《济生拔粹》中。现存明宣德钱氏刻本,《济生拔萃》本及丛书集成本。
《云林神彀》
综合性医书。四卷。明·龚廷贤撰。刊于1591年。内容包括临床各科病证证治。多编成歌诀,论述较简略。但选方颇多,包括一部分内府秘方。现存多种明、清刻本。
《云笈七签》
道教著作。北宋张君房辑。一百二十二卷。天禧三年(1019年)张君房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后,又撮其精要,包括经教宗旨、仙真位籍、斋戒科仪、服食炼气、养神守一、内外丹法、方药符图、赞颂诗词、神仙传记等,辑成本书。道教称书箱为“云笈”,道书分为三洞四辅,总称“七签”,故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赞此书:“类例既明,指归略毕,纲条科格,无不兼赅。《道藏》菁华,亦大略具于是矣。”其中收存了大量汉唐以来的养生文献。如收载气功著作达百种以上,功种功法有五百种。不少养生方药也很有价值。收入《道藏》第677至702册,《道藏辑要》参集、井集及《四部丛刊》。
《愿体医话》
医话著作。又名《愿体医话良方》。清·史典撰。刊于1838年。前载医话12则,后载各种急救法及20多种急症的简易治法,大多为民间效方。切于临床实用。现有《潜斋医学丛书》本。
《原病集》
综合性医书。五卷。明·康椿撰于1502年。本书共分元、亨、利、贞四类。“元类要法”上下二卷,总论医学习业,诊候、药性、察病、治法、经络等。“亨类钤法”、“利类钤法”各一卷,分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病证。“贞类钤方”一卷,论述用药之法,及汤、散、饮、丸(圆)、丹、膏诸剂及杂法。现存明刻本、明抄本。
《毓芝堂医书四种》
医学丛书。清·汪和鼎辑。刊于1812年。包括《宜麟策》、《达生篇》、《保婴易知录》、《丛桂堂集验良方》。现有初刻本。
《寓意草》
医方著作。清·喻昌撰于1643年。全书收辑以内科杂病为主的疑难治案六十余则。前有医论二篇,作者强调“先议病,后用药”,其“议病式”就是一份比较完整的病历格式。在治案中喻氏对病因、病情记述较详;辨证剖析明彻、治法稳妥灵活。并以层层设问的方式,阐明治案中的关键和疑难之点,每能给读者以启迪。喻氏善用古方,又有个人的见解和发挥,故本书在医案著作中有相当的影响。但不少治案只议病情而无处方。现存初刻本、多种清刻本、石印本等。1949年后有排印本。
《喻选古方试验》
医方著作。旧题清·喻嘉言选辑,王兆杏录。四卷。刊于1838年。作者选录《本草纲目》中的附方,予以分类编辑而成。卷一合药分剂法则、服药、宜忌及通治方;卷二——四分为头病、目病、面病、鼻病等92种病证的单验方。此外,王氏对于一些耳闻目见、试用有效的单方验方亦予附录。现有清刻本及《珍本医书集成》本。
《喻氏医书三种》
医学丛书。清·喻昌撰。刊于1763年。包括《医门法律》、《尚论篇》、《寓意草》。各详该条。
《育婴秘诀》
儿科著作。四卷。又名《万氏家传育婴秘诀发微赋》、《育婴家秘》。明·万全撰。约刊于16世纪中期。本书首载幼科发微赋一篇,阐论儿科诊治要点;卷一叙述有关保胎、养胎、小儿诊法及五脏症治;卷二论胎疾、脐风、变蒸及惊痫等症;卷三-四论述儿科的四时外感及内伤杂症;末附医案问答。每证之前均编成歌诀。现有《万密斋医书十种》本。
《玉楸药解》
药物学著作。八卷。清·黄元御撰。刊于1754年。本书分草、木、金石、果、禽兽、及鳞介鱼虫六部,共收药290种。内容论述简要,不尚旁征博引,颇多个人见解。黄元御自号玉楸子,故以为书名。现有《黄氏医学八种》本。
《玉龙赋》
针灸歌赋名。撰人不详。内容据《玉龙歌》而文字简括,便于诵习。《针灸聚英》:“……《玉龙赋》又总辑其要旨尔。”参见《玉龙歌》条。
《玉机微义》
综合性医书。五十卷。明·徐彦纯撰,刘宗厚续增。书成于1396年。徐氏原著撰于洪武初(1368),书名《医学折衷》,立论以《内经》为本,旁采金元诸家学说以阐析中风、痿证、伤风、痰饮、滞下、泄泻、疟、头痛、头眩、咳逆、痞满、吐酸、痓、疠风、风痫、破伤风、损伤,计17门。刘氏除对徐氏原撰17门病证内容有所补充外,又较有系统。此书流传颇广,影响亦大,现存大量明清刻本及日本刻本,仿其体例续增咳嗽、热、火、暑、湿、燥、寒、疮疡、气、血、内伤、虚损、喉痹、眼目、牙齿、腰痛、心痛、黄疸、痹、妇人、小儿等共33门,改名《玉机微义》。全书以内科杂病为主,分门详述,有论有按,证方俱备。
《玉函经》
脉学著作。又名《广成先生玉函经》。三卷(一作1卷)。原题唐·杜光庭撰(或认为是托名著作)。本书论述脉理,编为“生死歌诀”上、中、下三篇。重点阐析脉证关系以及脉象的生理、病理情况。后世的流通本,一般认为是宋·崔嘉彦引述古典医籍结合个人见解的注释本。但近年来已有人提出不同见解。认为崔嘉彦虽于脉学颇多贡献,但却与《玉函经》无涉。
《玉函方》
方书名。一百卷。晋·葛洪撰。葛氏疗病,主张用简便易得之方,反对用贵重难求之药。因此,广为选集民间草药和效方验方,撰成此书。自谓“篱陌之间,顾眄皆药;众急之病,无不毕备”(《抱朴子·内篇》卷三))。堪彰本书特色,惜佚。
《虞庶注难经》
医经著作。五卷。宋·虞庶注。《郡斋读书后志》称:“虞庶……为此书,以补吕(广)、杨(玄操)所未尽。”原书已佚,其内容大多保留于《难经集注》中。
《(鱼孚)溪外治方选》
医方著作。二卷。陆锦燧辑。刊于1918年。书中专门辑录各科疾病的外治方,分为关窍、筋、骨、身形等120门,约一千数百余首,多属简易实用。现存初刊石印本。
《(鱼孚)溪陆氏医述》
医学丛书。陈锦燧(晋笙)辑选。刊1920年。原书称十五种,现存九种。即《要药选》(陆咏媞辑)、《用药禁忌书》(陆循一辑)、《外候答问》(陆晋笙辑)、《病症辨异》(陆成一辑)、《(鱼孚)溪单方选》、《(鱼孚)溪外治方选》、《重古三河间医案》(以上三书均为陆晋笙辑)、《(鱼孚)溪医案选摘要》)(陆咏xx辑)、《景景医话》附《医话录旧》(陆晋笙辑)。现存绍兴医药学报社铅印本。
《余注伤寒论翼》
伤寒著作。四卷,清·柯韵伯撰,余听鸿注。刊于1893年。余氏认为柯氏著述“条理疏畅,议论明晰”,遂将《伤寒论翼》的抄本予以补缀加注,而成此书。据余氏自称,其补缀的阙字与柯氏原文或微有不合之处。现存稿本、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幼幼新书》
儿科著作。四十卷。宋·刘昉撰。刊于1132年。本书整理汇集了宋以前有关儿科学的成就,是一部儿科集大成之作。卷一-三为综述部分,包括求子、方书叙例、小儿调理、用药及诊法;卷四-五为初生儿的保育及诊治;卷六为先天疾病;卷七-十二论蒸忤,鬾、啼、惊、痫;卷十三-十七论风寒时气、咳、疟诸病;卷十八为斑疹麻痘;卷十九-二十二为热痰、汗、疸、寒逆、症积诸病;卷二十三-二十六为各种疳症;卷二十七-三十为霍乱、泄痢、血证、痔、淋等;卷三十-三十二为虫病、疝瘕、水饮;卷三十三-三十四为五官诸病;卷三十五-三十九为痈疽、疮疥、丹毒、外伤;卷四十论药叙方及引用方书。全书共分547门,凡所征引皆注明出处,取材广博,有较高的临床参考价值。该书还保存了现已失传的古代儿科典籍的佚文。因此更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明·陈履端重刊本书时作了部分删节。现存明刻本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铅印本。
《幼幼心裁》
儿科著作。二卷。明·乔采撰。刊于1638年。书中首论儿科疾病及诊治大法,其次对婴幼儿的多种常见疾病的辨证论治,分别作了简要的记述。论辨清晰,突出了小儿脏腑易虚易实的特点。选材亦多轻灵有验。现存康熙四十七年刻本等三种清刻本。
《幼幼近编》
儿科著作。又名《证治大还幼幼近编》。四卷。清·陈治撰。十七世纪末刊行。本书为《证治大还》之一种。前三卷主论痘疮症治,后一卷论小儿杂病诊法及证治。本书收集总结了前人有关痘疹病因、主证和治疗大法。对儿科常见病也有一些独到见解。现存清贞白堂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