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胆

钱乙论黄相似云∶身皮目皆黄者,黄病也。身疼膊背强,大小便涩,一身尽黄,面目指爪皆黄,小便如屋尘色,看物皆黄,渴者难治,此黄胆也。二证多病于大病后。别有一证,不因病后、身微黄者,胃热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黄腹大,食土渴者,脾疳也。又有自生而身黄者,胎疸也。古书云∶诸疸皆热也,深黄者是也,若淡黄兼白者,胃怯,胃不和也。《难知》云∶色如熏黄,乃湿病也。一身尽痛。色如橘子黄者,黄病也,身不痛。干黄燥也,小便自利,四肢不沉重,渴而引饮者,栀子柏皮汤。湿黄脾也,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渴不欲饮者,大茵陈汤。大便自利而黄者,茵陈栀子黄连三物汤。往来寒热,一身尽黄者,小柴胡加栀子汤。洁古云∶阳黄则大小便赤涩身热,是脾土与心火相搏,为阳病,法当先利小便,后下大便。阴黄则清便自调,面目及身黄,四肢冷,是脾虚不能制肾水,当用益黄散,下使君子丸(益黄散方见脾,使君子丸方见疳。)凡治黄病腹胀,当用茵陈蒿汤调下五苓散,若欲利小便,去大黄。欲利大便,则加大黄之类。有阳证可服,谓面赤饮水者是也。汤氏云∶身疼膊背疼,大小便涩,皮肤面目齿爪皆黄,小便如屋尘色,利者易治,涩者难治,宜服五苓散加茵陈煎汤调,又宜服导赤散加茵陈煎。或身热,宜服小柴胡汤,甚者服承气汤。〔曾〕凡黄病者,不可一概而论,标本不同,证治亦异,乃脾胃气虚,感受湿热,郁于腠理,淫于皮肤,蕴积成黄,熏发于外,故有此证。或脾胃虚弱,内因症癖,攻之而成。然疳泻亦主皮黄发竖,肚大青筋,肌肉消瘦,外无色泽,身必发黄,此又本于疳病而作,致有是证。治法,若感湿热而得,身黄如烟熏之色,以 咀五苓散加麻黄、水姜煎投,汗之即愈。或用茵陈蒿汤调下五苓散亦好。若得于疳癖者,其形如黄土相类,以醒脾散(慢惊)、化癖丸(积)醒脾快胃,磨积理疳,胃气既和,饮食倍进,运化精微,荣养百骸,灌溉脏腑,五色各见于本部,精华乃形于面貌,其黄自除。〔薛〕经曰∶中央黄色,入通于脾,故黄胆者,脾之色也,夫人身之神,贵于藏而默,用见于外,则内虚矣。其证皆因脾气有亏,运化失职,湿热留于肌肤,发而为疸,钱仲阳所谓身痛背强,二便涩滞,遍身面目爪甲皆黄是也,小便褐色者难治。疗法宜固脾为先,如专用克伐宽中,澹泄利水之药,则鲜有不至危者矣。若初生及百日半年之间,不因病而身黄者,胃热胎黄也,腹大食土为脾疳,兼作渴饮冷者,用泻黄散(脾)。小便不利者,茵陈汤。病后发黄,肢体浮肿者用白术散(渴)。清便自调,肢冷嗜卧者益黄散(脾)。身澹黄白者调中丸(腹痛)及补中益气汤(虚热)加茵陈。身热膈满,肌肤面目皆黄者加减泻黄散。辨其所以,若闭目壮热,多哭不已,大小便赤涩,口中热气者,乃妊娠浓味,胎毒之候也,母子并服生地黄汤(胎黄),仍忌酒面五辛热物。设不自慎,误伤脾土,急则变为惊风吐泻,缓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眼目障闭,多成疳疾矣。又有脾虚发黄者,当于脾胃中求之。

阳黄诸方

茵陈汤 治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宜此。

茵陈蒿(嫩者,一两) 大黄(三钱半) 栀子(大者,三枚)

上锉散,以水一大盏,先煎茵陈减半,次纳二味,煎八分,去滓温服,日三服。

小盒饭利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中去也,量大小加减。

栀子柏皮汤 治伤寒身黄发热。

栀子(八枚) 黄柏(一两) 甘草(半两,炙)

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服。

犀角散 治小儿黄胆,一身尽黄。

犀角(镑,一两) 茵陈 干葛 升麻 龙胆草 生地黄(各半两) 寒水石(七钱半)

上锉散,水煎服。一方,治小儿忽发黄,面目皮肉尽黄,葛根捣汁和蜜服。

连翘赤小豆汤 治小儿伤寒,发黄身热。

麻黄(去节) 连翘 甘草 生姜 赤小豆 生梓白皮(各二两) 杏仁(四十一个) 大枣(十二枚)

上锉散,白水煎。又一方,生小麦苗捣汁服之,立效。

罗谦甫治一小儿,季夏身体蒸热,胸膈烦满,皮肤如渍橘之黄,眼中白睛亦黄,筋骨痿弱,不能行立。此由季夏之热,加以湿气,而蒸热搏于经络,入于骨髓,使脏气不平,故脾遂乘心,湿热相合,而成此疾也。盖心火实则身体蒸热、胸膈烦满,脾湿胜则皮肤如渍橘之黄,有余之气,必乘己所胜,而侮不胜,是肾肝受邪而筋骨痿弱,不能行立。《内经》言∶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又言∶湿热成痿。信哉斯言也,所谓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也,盖脾土退其本位,肾水得复,心火自平矣。

又《内经》曰∶治痿独取于阳明。正谓此也,加减泻黄散主之。

加减泻黄散方 此药退脾土,复肾水,降心火。

黄连 茵陈(各五分) 黄柏 黄芩 山栀 茯苓(各三分) 泽泻(二分)

上 咀,都作一服,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稍热服,食后。一服减半,待五日再服而良愈。

经云∶土位之主,其泻以苦。又云∶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故用黄连、茵陈之苦寒除湿热为君。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所以黄柏之苦辛寒、强筋骨为臣。

湿热成烦,以苦泻之,故以黄芩、山栀子之苦寒止烦满为佐。湿淫于内,以淡泄之,故以茯苓、泽泻之甘淡,利小便、导湿为使也。

〔张涣〕芦根汤 治黄病。

芦根(一两,锉) 茵陈 山栀子 黄芩 甘草(四味。各半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入薄荷三叶,煎至五分,去滓,放温服。

子芩散 治黄病。

黄芩 枯蒌根 茯神(各一两) 甘草 胡黄连(各半两)

上件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煎五分,去滓,温服。

茵陈汤 治小儿发黄等病,身如橘色。

山茵陈 山栀子仁(各一两) 川大黄 川芒硝 木通 寒水石(各半两)

上煎服,法同前。

三黄散 治小儿黄胆。

川大黄(锉,微炒,一两) 黄芩 黄连(去须。各半两)

上煎法同前,食后服。

双连丹 治疸病。

川黄连(去须) 胡黄连(各一两)

上件捣,罗为细末,用黄瓜一枚,去穣,留一小盖子,入二药末后以盖子盖定,用面裹,慢火烧,令面焦,去面,捣熟,如绿豆大。每服七粒至十粒,温水下,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阴黄诸方

当归散(见悲哭门夜啼条。)

当归丸 治小儿冷热不调,大便青黄,心腹多痛,或腹中气满,或时呕逆,不欲饮食。(加枳壳尤妙)

当归 白芍药 人参 川芎(各三钱) 甘草(炙) 白术(各半两)

上为末,水煮面糊为丸,如麻子大。三岁儿每服十丸,粥饮下,日三服,量大小加减。冷甚,加陈皮。

小半夏汤 治黄胆,小便色不异,欲自利腹满而喘者,不可除热,热去必哕。

半夏(汤洗七次)

上锉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姜十片,煎七分,去滓温服。

渗湿

茯苓渗湿汤 治小儿黄胆,寒热呕吐而渴欲饮水,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得安卧,不思饮食。

茯苓(五分) 泽泻(三分) 茵陈(六分) 猪苓 黄芩 山栀 黄连 防己 白术 苍术 陈皮 青皮 枳壳(各二钱)

上 咀,水煎。徐徐温服。

消食

消食丸 治小儿脾胃不和,常服、宽中快气,消乳食,正颜色。

缩砂仁 陈皮 三棱 蓬术 神曲(炒) 麦芽(炒) 香附子(米泔浸,炒) 枳壳 槟榔 乌梅(各半两) 丁香(二钱半)

上为末,面糊丸绿豆大。食后紫苏汤下二三十丸。

〔丹溪〕治小儿吐泻黄胆方三棱 蓬术 青皮 陈皮 神曲 麦芽 黄连 甘草 白术 茯苓(各等分)

上为末。温熟水调服。若伤乳食吐泻加山楂。时气吐泻加滑石。发热加薄荷。

和胃

淡黄白者胃不和也,平胃散(不乳食)、调中丸(腹痛),渴者,白术散(渴)。

搐鼻

瓜蒂散 治小儿忽发心满坚硬,脚手心热,变为黄胆,不急治,则杀人。

瓜蒂(七枚) 赤小豆(七粒) 秫米(七粒)

上为末。用一字吹两鼻内。令黄水出,余末尽,水调服之,得吐出黄水即愈。

一方,瓜蒂(一两)、赤小豆(四两,为末),每一钱,温汤调服,服后即卧,当吐清黄汁为效,虚者不宜服。

《千金翼》秦王九疸散 兼治大人小儿方。

胃疸,食多喜饮,栀子仁主之。心疸,烦心心中热,茜根主之。肾疸,唇干,葶苈子主之(熬)。脾疸,尿赤出少,惕惕恐,栝蒌主之。膏疸,饮水尿多,秦椒、瓜蒂主之(椒汁,膏一作肺)。舌疸,渴而数便,钟乳主之。肉疸,小便白,凝水石主之。髓疸,目深,多嗜卧,牡蛎、泽泻主之。肝疸,胃热饮多,水激肝,白术主之。

上一十一味,等分,随病所在加半,捣筛为散。饮服五分匕,日三,稍稍加至方寸匕。儿小者,量与之。

黑疸

《千金翼》治大人小儿黄胆变成黑疸,医所不能治方上用土瓜根捣汁一升,顿服之。病当从小便出,小儿分减服。葛氏亦治小儿四岁发黄者。

《千金冀》治大人小儿黄黑等疸方当归(三两) 桂心(六两) 干枣(十七枚,去核) 麦门冬(一升) 大黄(一两) 茵陈 黄芩 黄 (一本无) 干姜 茯苓 芍药 黄连 石膏(碎) 人参 甘草(各二两)

上十五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四服,小儿分减服。

《千金翼》赤苓散 主黑疸身皮大便皆黑,通治大人小儿。

赤小豆(三十枚) 茯苓 女萎(各六铢) 雄黄(一铢) 瓜丁(四铢) 甘草(二铢)

上六味,以水三升,煮豆、茯苓取八合,捣四味为散。和半钱匕服之。须臾当吐,吐则愈。亦主一切黄。小儿服半字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