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证门
吐证总括
诸逆上冲成呕吐,乳食伤胃或夹惊,或因痰饮或虫扰,虚实寒热要分明。
【注】呕吐一证,皆诸逆上冲所致也。夫诸逆之因,或以乳食过多,停滞中脘,致伤胃气,不能健运而上逆也;或于食时触惊,停积不化而上逆也;或痰饮壅盛,阻隔气道;或蛔虫扰乱,懊 不安而上逆也。总之,上逆之因虽不同,而皆能成呕吐也。但病有虚有实,有寒有热,治者当于临证时参合兼见之证,审慎以别之,庶不误矣。
辨呕吐哕证
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吐证名,无物有声为哕证,分别医治中病情。
【注】吐证有三∶曰呕,曰吐,曰哕。古人谓呕属阳明,有声有物,气血俱病也;吐属太阳,有物无声,血病也;哕属少阳,有声无物,气病也。独李杲谓呕、吐、哕俱属脾胃虚弱。洁古老人又从三焦以分气、积、寒之三因。然皆不外诸逆上冲也。治者能分虚实,别寒热以治之,自无不曲中病情矣。
伤乳吐
乳食过饱蓄胃中,乳片不化吐频频,身热面黄腹膨胀,消乳保和有神功。
【注】伤乳吐者,因乳食过饱,停蓄胃中,以致运化不及,吐多乳片,犹如物盛满而上溢也。其证身热面黄,肚腹膨胀。治宜消乳丸、保和丸。化其宿乳,安胃和中,节其乳食,自然止也
消乳丸
香附(制,二两) 神曲(炒) 麦芽(炒,各一两) 陈皮(八钱) 缩砂仁(炒) 甘草(炙,各五钱)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粟米大,量儿大小与之,姜汤化下。
保和丸
南山楂(二两) 神曲(炒,一两) 茯苓 半夏(姜制,各一两) 连翘(去心) 陈皮 莱菔子(炒,各五钱)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麦芽汤化服。
伤食吐
过食伤胃腹胀热,恶食口臭吐酸粘,眼胞虚浮身潮热,须服三棱和胃煎。
【注】伤食吐者,因小儿饮食无节,过食油腻、面食等物,以致壅塞中脘而成也,其证肚腹胀热,恶食口臭,频吐酸粘,眼胞虚浮,身体潮热。治宜清胃和中为主。先用三棱丸止其吐,再用和胃汤化其滞,而病渐愈矣。
三棱丸
三棱(煨) 陈皮 半夏(姜制) 神曲(炒,各一两) 黄连(姜炒) 枳实(麸炒) 丁香(各五钱)
上研细末,面和为丸,如黄米大,每服二十丸,食后姜汤下。
和胃汤
陈皮 半夏(姜制) 缩砂仁(研) 苍术(炒) 浓朴(姜炒) 藿香叶 香附(炒) 甘草(炙) 山楂 神曲(炒)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和胃汤治呕吐频,陈皮半夏缩砂仁,苍术浓朴藿香叶,香附甘草山楂神。
夹惊吐
食时触异吐清涎,身热心烦睡不安,截风观音散极妙,止吐定吐丸可痊。
【注】夹惊吐者,多因饮食之时,忽被惊邪所触而致吐也。其证频吐青涎,身体发热,心神烦躁,睡卧不宁。先用全蝎观音散截其风,次用定吐丸止其呕,而病可痊矣。
全蝎观音散
人参(三钱) 黄 (蜜炙) 扁豆(炒) 茯苓(各五钱) 莲肉(去心,三钱) 木香(煨,一钱五分) 白芷(二钱) 羌活 防风 天麻 全蝎(去毒,各三钱) 炙甘草(一钱五分)
上为细末,姜枣煎汤调服,量儿大小与之。
定吐丸
丁香(二十一粒) 蝎梢(去毒,四十九条) 半夏(姜制,三个)
上为细末令匀,煮枣肉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七丸,煎汤化服。
痰饮吐
痰饮壅盛在胸中,痰因气逆呕吐成,眩晕面青吐涎饮,香砂二陈六君宁。
【注】痰饮吐者,由小儿饮水过多,以致停留胸膈,变而为痰,痰因气逆,遂成呕吐之证。其候头目眩晕,面青,呕吐涎水痰沫也,宜用香砂二陈汤。虚者,香砂六君子汤治之。
香砂二陈汤
即二陈汤加藿香砂仁。
香砂六君子汤
藿香 缩砂仁 白术(土炒) 人参 茯苓 半夏(姜制) 陈皮 甘草(炙)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香砂六君虚痰吐,藿香缩砂共白术,人参茯苓及陈皮,半夏甘草同煎服。
虫吐
虫吐胃热或胃寒,色变时疼呕清涎,寒热当以阴阳辨,化虫加减理中痊。
【注】虫吐之证有二∶有以胃经热蒸者,有以胃经寒迫者,皆能令虫不安,扰乱胃中而作吐也。其证唇色或红或白,胃口时痛时止,频呕清涎。属寒属热,当从阴阳之证辨之,热者化虫丸主之,寒者加减理中汤主之。
化虫丸
芜荑(五钱) 鹤虱 苦楝根皮 胡粉 使君子肉 槟榔(各一两) 枯矾(二钱五分)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量儿大小与之。
加减理中汤
人参 干姜 白术(土炒) 川椒
引用乌梅一个,水煎服。
【方歌】加减理中寒吐虫,人参干姜白术从,川椒乌梅伏虫动,煎成服下即安宁。
虚吐
虚吐多因胃弱成,神倦囟动睡露睛,自利不渴频呕吐,丁沉四君药最灵。
丁沉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土炒) 茯苓 炙甘草 丁香 沉香
引用煨姜,水煎服。
【方歌】胃虚呕吐不思食,丁沉四君治最宜,参术苓草补其胃,丁香沉香温其脾。
实吐
小儿实吐腹胀满,二便不利痞硬疼,发渴思凉吐酸臭,三一承气可收功。
【注】实吐者,小儿平素壮实,偶而停滞,胸腹胀满,二便秘涩,痞硬疼痛,口渴思饮寒凉,吐多酸臭也。宜用三一承气汤下之,二便利而吐止矣。
三一承气汤
芒硝 生大黄 枳实(麸炒) 甘草(生) 浓朴(姜炒)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三一承气治实吐,涤滞通塞功最着,芒硝相配生大黄,枳实甘草同浓朴。
寒吐
朝食暮吐为冷吐,乳食不化不臭酸。四肢厥冷面唇白,姜橘丁萸理中煎。
【注】寒吐者,皆因小儿过食生冷,或乳母当风取凉,使寒气入乳,小儿饮之,则成冷吐之证,其候朝食暮吐,乳食不化,吐出之物,不臭不酸,四肢逆冷,面唇色白,治当温中定吐。胃微寒者,姜橘散主之;寒甚者,丁萸理中汤主之。
姜橘散
白姜(二钱) 陈皮(一两) 炙甘草(一钱)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温枣汤调服。
丁萸理中汤
即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温胃止呕)。
热吐
食入即吐因胃热,口渴饮冷吐酸涎,身热唇红小便赤,加味温胆汤可痊。
【注】热吐之证,或因小儿过食煎爆之物,或因乳母过食浓味,以致热积胃中,遂令食入即吐,口渴饮冷,呕吐酸涎,身热唇红,小便赤色。治宜清热为主,加味温胆汤主之。
加味温胆汤
陈皮 半夏(姜制) 茯苓 麦冬(去心) 枳实(麸炒) 生甘草 竹茹 黄连(姜炒)
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热吐须用温胆汤,陈皮半夏茯苓良,麦冬枳实生甘草,竹茹黄连水煎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