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证类
感寒
感寒者,触受风寒也。四时俱有感寒之证,脉浮或紧,头痛发热无汗,或恶寒,或咳嗽不禁,即伤寒之浅者。以桑防汤主之。此时俗通治之法也,重者仍以伤寒法治之。
桑防汤
桑叶(三钱) 防风(三钱) 甘草(二钱) 白芍(三钱) 杏仁(三钱) 生姜(三钱片) 桔梗(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覆衣取微汗。
伤风
伤风者,中虚而受外感也。其人肺经素有湿气,一旦风寒闭其皮毛,肺气壅遏,鼻流清涕,时出嚏喷,或三五日,或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从口鼻出,肺尚无伤,若不出即肺伤而死矣。勿以病浅而忽之也。以紫苏姜苓汤主之。
紫苏姜苓汤
苏叶(三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橘皮(三钱) 砂仁(二钱) 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微汗。
温证
《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又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盖人于冬时,宜顺寒水之令,以藏阳气。倘阴精失藏,相火泄露,阳根不密,火旺水亏,津液被伤,及至春夏受感,而温热之病作矣。其证与伤寒不同,伤寒初病,外虽受邪,而内本无热。温病初起,即内外俱热,其头痛发热自汗,颇类伤寒,但伤寒必传阳明而始作渴,温病初起而即发热作渴,口燥心烦,且脉动数,不恶寒,反恶热,午后热益甚,与伤寒颇异。如邪在六经之表,并未入腑入脏者,法宜清解以防风解温汤,随证加减主之。但咳身不甚热者,以桑杏甘桔汤主之。如方入阳明之经,肺热津枯,法宜清热生津者,以人参白虎汤主之。如已入阳明之府,肠胃燥结,法宜泄热滋阴者,以大承气汤加味主之。
防风解温汤
防风(三钱) 桔梗(三钱) 桑叶(三钱) 连翘(三钱) 杏仁(三钱) 芍药(三钱) 丹皮(三钱) 甘草(二钱) 流水三杯,煎八分,温服,覆衣饮热粥,取微汗。治太阳经头项痛,腰脊强,发热作渴者。如入阳明经,身热、目痛、鼻干、不卧、胸燥、口渴者,去防风、桑叶、桔梗、杏仁,加葛根,热加元参,再热加石膏,呕加半夏。如入少阳经,胸胁疼痛,耳聋,口苦咽干作渴者,去防风、桑叶、桔梗、杏仁,加柴胡、黄芩、半夏,热加元参。如入太阴经,腹满嗌干,发热作渴者,去连翘、桔梗、杏仁,加生地。如入少阴经,口燥舌干,发热作渴者,去连翘、桔梗、杏仁、芍药,加生地、天冬、元参。如入厥阴经,烦满囊缩,发热作渴者,去连翘、桔梗、杏仁,加生地、当归。
桑杏甘桔汤
桑叶(三钱) 杏仁(三钱) 麦冬(三钱) 桔梗(二钱) 紫菀(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制) 茯苓(三钱) 水煎服。治温病初感,但咳嗽者。
人参白虎汤
石膏(四钱) 知母(三钱)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粳米(半杯)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但取微汗。
治温病二日,方传阳明之经,腑热未作,法宜清热而发表者。
大承气加味汤
大黄(五钱生) 芒硝(三钱) 枳实(二钱炒) 浓朴(二钱炒) 芍药(三钱) 生地(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温病已入阳明之腑,肠胃燥结者。如肠胃未至燥结,第用滋阴法,不用承气。即燥结未甚,亦当俟之六日经尽之后,腑热内实,用泄热滋阴之法,一下而清矣。若燥结已甚,即三五日内,亦可急下。
暑证
暑气之中人也,每乘虚而入。人当盛暑之时,往往热郁于内,元气先伤。及偶被外邪束闭,而内热不宣,气愈耗而津愈伤,则热病作矣。其证发热恶寒,口渴心烦,面赤齿燥,小水赤,脉洪而虚,纯属表里俱热之证。如舌白口渴无汗,邪在气分,而表实者,以防翘桑杏汤主之。如舌赤口渴无汗,邪在血分而表实者,以防翘桑杏汤,去银花、杏仁、滑石、豆豉,加生地、丹皮、白芍主之。如大汗大渴,脉虚大而芤,热在气分而表虚者,以人参白虎汤主之。如舌赤口渴汗多,热在血分而表虚者,以加减生脉散主之。如入阳明,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苔黄滑,渴欲饮水,得水反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水结在胸者,以小陷胸汤加枳实主之。如入阳明,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以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如入阳明,湿气已化,热结独存,口燥咽干,渴欲饮水,面目俱赤,舌燥黄、脉沉实者,以小承气汤,各等分下之。此专治暑热之法。如伏暑停食,以致吐泻者,仍属寒证,应以霍乱之法治之。如暑月伤寒,而内本无热者,仍以伤寒法治之。
防翘桑杏汤
连翘(三钱) 银花(三钱) 桔梗(二钱) 桑叶(二钱) 竹叶(一钱) 甘草(二钱) 防风(三钱) 豆豉(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滑石(三钱)
以鲜芦根汤煎服,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病不解,再作服。呕而痰多者,加半夏、茯苓。小便短,加薏仁。
防翘桑杏汤去银花杏仁滑石豆豉加生地丹皮白芍方
连翘(三钱) 桔梗(二钱) 桑叶(二钱)竹叶(一钱) 甘草(二钱) 防风(三钱) 生地(二钱) 丹皮(一钱) 白芍(二钱) 服法如前。
人参白虎汤
石膏(五钱研)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半杯) 人参(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加减生脉散方
沙参(三钱) 麦冬(三钱) 五味子(一钱) 丹皮(一钱) 生地(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小陷胸加枳实汤
黄连(二钱) 栝蒌(三钱) 枳实(二钱) 半夏(五钱) 急流水煎大半杯,温服。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方
半夏(五钱) 黄连(一钱) 黄芩(二钱) 枳实(二钱) 杏仁(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虚者,复纳人参二钱,大枣三枚。
小承气汤
大黄(三钱) 浓朴(三钱) 枳实(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湿证
湿病者,太阴湿旺,而感风寒也,湿气浸淫,弥漫于周身,一遇风寒感冒,闭其皮毛,通身经络之气,壅滞不行,则疼痛热烦之病作矣。湿凌上焦,则痛在头目。湿淫下部,则痛在膝踝。湿浸肝肾,则痛在腰腹。湿遍一身,上下表里,无处不疼,而关窍骨节尤甚。其水盛者,淫 而为湿寒。其火盛者,郁蒸而为湿热。法当内通其膀胱,外开其汗孔,俾表里双泄,其病自除矣。如湿寒日晡烦疼者,以茵陈五苓散主之。如风湿相搏,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以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如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以甘草附子汤主之。如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以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主之。如湿温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或渴,午后身热,脉浮虚者,以三仁汤主之。如湿旺脾郁肺壅,而生上热,法宜清金利水以泄热者,以元滑苓甘散主之。如腹满尿涩,木郁而生下热,法宜利水以泄湿热者,以苓甘栀子茵陈汤主之。
茵陈五苓散
白术 桂枝 茯苓 猪苓 泽泻等分为散,每用五钱,调茵陈蒿末一两,和匀,空腹米饮调服一汤匙,日三服。多饮热汤取汗。如发热恶寒,是表邪闭固,再加紫苏,以发其汗。
桂枝附子汤
桂枝(四钱) 甘草(二钱炙) 生姜(三钱) 附子(三钱炮) 大枣(三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
去桂枝加白术汤
甘草(一钱) 大枣(三枚) 生姜(三钱) 附子(三钱炮) 白术(四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甘草附子汤
甘草(二钱炙) 附子(二钱炮) 白术(二钱) 桂枝(四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二钱) 杏仁(三钱) 薏仁(三钱) 甘草(一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三仁汤
杏仁(三钱) 白蔻仁(二钱) 生薏仁(三钱) 滑石(三钱) 竹叶(一钱) 桑叶(三钱) 白通草(二钱) 半夏(二钱) 甘澜水煎大半杯,温服。方中仍有温药者,以湿属阴邪,非温行则湿不去也。
元滑苓甘散
元明粉 滑石 茯苓 甘草等分为末,大麦粥汁和服一汤匙,日三服,湿从大小便去,尿黄粪黑,是其候也。如湿邪在腹,肺气壅滞,以致头痛鼻塞,声音重浊,神气郁烦,当于发汗利水之中,加橘皮、杏仁以泄肺气。
苓甘栀子茵陈汤
茵陈(三钱) 栀子(二钱) 甘草(二钱生) 茯苓(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服后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其色正赤,一宿腹减,湿从小便去矣。若湿热在脾,当加大黄、芒硝。如湿热但在肝家,而脾肾寒湿,当加干姜、附子。若膀胱无热,但用猪苓汤利其小便可也。
燥证
燥病者,感秋气而得之也。其证或发热,或咳嗽,或清窍不利,或诸气 郁,诸痿喘呕,因燥而得者。
如初起右脉数大,燥伤手太阴气分者,以桑杏汤主之。如感燥而咳者,以桑菊饮主之。如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以沙参、麦冬汤主之。如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以翘荷汤主之。如诸气 郁,诸痿喘呕,因燥而得者,以清燥救肺汤主之。
桑杏汤
桑叶(二钱) 杏仁(三钱) 沙参(三钱) 贝母(二钱) 香豉(二钱) 栀皮(一钱)梨皮(二钱) 水煎大半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
桑菊饮
杏仁(三钱) 连翘(二钱) 薄荷(一钱) 桑叶(三钱) 菊花(二钱) 桔梗(二钱)甘草(一钱) 苇根(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日服二次。热甚加元参,热在血分,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生地、丹皮。肺热甚,加黄芩。渴加天花粉。
沙参麦冬汤
沙参(三钱) 玉竹(二钱) 甘草(一钱) 桑叶(二钱) 麦冬(三钱) 扁豆(二钱生) 花粉(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久热久嗽者,加地骨皮三钱。
翘荷汤
薄荷(二钱) 连翘(二钱) 甘草(二钱) 黑栀皮(二钱)桔梗(二钱) 绿豆皮(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日服二剂。
清燥救肺汤
石膏(三钱) 甘草(一钱) 桑叶(三钱) 人参(一钱) 银杏仁(二钱) 胡麻仁(二钱炒研) 阿胶(二钱) 麦冬(三钱不去心) 枇杷叶(二钱炙去毛) 水煎大半杯,温服。
瘟疫
疫病者,感受天地之疠气也。其证头痛发热,或有汗,或无汗,胸满或渴,乡里传染,人人相同。盖人与天地相通,天地之六气不正,而人气感之则病生焉。然六气均能致病,惟寒温之气居多。温疫之证,发热出汗,得之于风。寒疫之证,寒热无汗,得之于寒。风为阳邪,寒为阴邪,风伤卫而病在营,寒伤营而病在卫,阳盛必传阳明而为热,阴盛必传太阴而为寒。温疫多病于春夏,寒疫多病于秋冬,其气使之然也。如温疫在太阳经,发热头痛项强者,以防风汤主之。如太阳经罢,烦热燥渴者,以白虎加元麦汤主之。气虚烦渴者,以人参白虎加元麦汤主之。如入阳明经,目痛鼻干,呕吐泄利者,以葛根汤,葛根芍药汤,葛根半夏汤主之。如入阳明腑,潮热汗出,谵语腹痛便秘者,以三承气汤加味主之。如入少阳经,目眩耳聋,口苦咽干,胸痛胁痞,呕吐内实者,以大小柴胡汤加味主之。如入太阴经,腹满嗌干者,以防风地黄汤主之。如入少阴经,口燥舌干者,以防风天冬汤主之。如入厥阴经,烦满发斑者,以防风当归汤主之。如温疫烦渴,饮冷而水积胃腑不消,以致腹胁胀满,小便不利者,以猪苓汤主之。如温疫咽痛喉肿,耳前后肿,颊肿面赤耳聋,俗名大头瘟者,以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芩、连主之。如寒疫在太阳经,头痛发热恶寒者,以紫苏汤主之。如血升鼻衄未作以前,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者,以紫苏地黄汤主之。如外寒未解,而水气内停者,以苏桂姜辛汤主之。如太阳经罢,烦躁发渴者,以白虎加元麦汤主之。气虚烦渴者,以人参白虎加元麦汤主之。如入阳明经,呕吐泄利者,以苏叶、葛根、升麻汤,苏叶葛根半夏汤主之。如入阳明腑,潮热汗出,谵语腹满便秘者,以三承气汤加味主之。如入少阳经,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胸痛胁痞,寒热往来者,以小柴胡汤主之。如胸胁痞满泄利者,以黄芩汤主之。胸胁痞满呕吐者,以黄芩半夏生姜汤主之。如少阳经传阳明腑,胸胁痞满,内实宜下者,以大柴胡汤主之。如少阳经传太阴脏,胸胁痞满泄利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如少阳经,传太阴脏,胸胁痞满,呕吐者,以柴胡桂姜半夏汤主之。如传入太阴腹满者,以苓参浓朴汤主之。
腹痛者,以苓参椒附汤主之。呕吐者,以参苓半夏汤主之。泄利者,以茯苓四逆加石脂汤主之。如传入少阴,厥逆吐泄者,以茯苓四逆加半夏汤主之。如传入厥阴,厥逆泄利者,以茯苓参甘姜附归脂汤主之。发热消渴者,以参甘归芍麦冬栝蒌汤主之。
防风汤
防风(三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桑叶(三钱) 杏仁(三钱) 桔梗(二钱) 连翘(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治温疫太阳经,发热头痛者。
白虎加元麦汤
石膏(五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一杯) 元参(三钱) 麦冬(三钱)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热服。治温疫太阳经罢,烦热燥渴者。
人参白虎加元麦汤
石膏(五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三钱) 元参(三钱)麦冬(三钱) 粳米(一杯) 流水煎至米熟,取大半杯,热服。治温疫太阳经罢,气虚烦渴者。
葛根汤
葛根(三钱) 石膏(三钱) 元参(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温疫阳明经证,目痛鼻干,烦热不卧者。
葛根芍药汤
葛根(三钱) 石膏(三钱) 元参(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温疫阳明经证泄利者。
葛根半夏汤
葛根(三钱) 石膏(三钱) 元参(三钱) 甘草(二钱) 芍药(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温疫阳明经证呕吐者。
调胃承气加芍药地黄汤
大黄(三钱生) 甘草(二钱) 芒硝(三钱) 芍药(三钱) 生地(五钱) 流水煎一杯,去渣,入芒硝,火化温服。
小承气加芍药地黄汤
大黄(五钱生) 浓朴(三钱生) 枳实(三钱炒) 芍药(三钱) 生地(五钱) 流水煎一杯,温服。不便,再服。
大承气加芍药地黄汤
大黄(八钱生) 芒硝(三钱) 浓朴(四钱) 枳实(四钱) 芍药(三钱)生地(八钱) 流水煎一杯,去渣,入芒硝,火化温服,不下再服。以上三方,治温疫阳明腑证,潮热汗出,谵语腹痛便秘者。
小柴胡去人参加芍药栝蒌根汤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生)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芍药(三钱) 栝蒌根(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饮热粥,取微汗。
治温疫少阳经,目眩耳聋,口苦咽干,胸痛胁痞者。
大柴胡加元参地黄汤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半夏(三钱) 芍药(三钱) 枳实(三钱)大黄(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元参(三钱) 地黄(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温疫少阳经,传阳明腑,呕吐内实可下者。
防风地黄汤
防风(三钱) 生地(三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温疫太阴经,腹满嗌干者。
防风天冬汤
防风(三钱) 天冬(三钱) 生地(三钱) 丹皮(三钱) 元参(三钱) 生姜(三钱) 栝蒌根 甘草(二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温疫少阴经,口燥舌干者。
防风当归汤
防风(三钱) 当归(三钱) 生地(三钱) 丹皮(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温疫厥阴经,烦满发斑者。
猪苓汤
猪苓(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三钱) 滑石(三钱研) 阿胶(三钱炒研) 流水煎大半杯,入阿胶消化,温服。治温疫烦渴饮冷,而水积胃腑不消,以致腹胁胀满,小便不利者。
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芩连方
连翘(一两) 薄荷(三钱) 马勃(四钱) 牛蒡子(六钱) 芥穗(三钱) 僵蚕(五钱) 元参(一两) 银花(一两) 板蓝根(五钱) 桔梗(一两) 甘草(五钱)
上共为粗末,每服六钱,重者八钱,鲜芦根汤煎,去渣服。约二时许一服,重者一时许一服。治温疫咽痛喉肿,耳前后肿,颊肿面赤耳聋,俗名大头瘟者。
紫苏汤
苏叶(三钱) 防风(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白芍(三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治太阳寒疫,头痛发热恶寒者。
紫苏地黄汤
苏叶(二钱) 防风(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生地(三钱) 白芍(三钱) 丹皮(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汗。治寒疫在太阳经,血升鼻衄未作以前,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者。
苏桂姜辛汤
苏叶(二钱) 桂枝(三钱) 甘草(二钱) 半夏(三钱) 白芍(三钱) 细辛(一钱) 干姜(二钱) 五味子(一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若下利,加赤石脂一钱。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钱。若小便不利,加茯苓三钱。若喘者,加杏仁三钱。若噫者,加附子三钱。治寒疫在太阳经,外寒未解,而水气内停者。
紫苏葛根升麻汤
苏叶(二钱) 葛根(三钱) 白芍(三钱) 甘草(二钱) 升麻(二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阳明经证泄利者。
苏叶葛根半夏汤
苏叶(二钱) 葛根(三钱) 白芍(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甘草(二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寒疫阳明经证,呕吐者。
调胃承气加麦冬元参汤
大黄(三钱) 芒硝(三钱) 甘草(二钱) 麦冬(三钱) 元参(三钱)白蜜(一杯) 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热服。
小承气加麦冬元参汤
大黄(四钱) 浓朴(三钱) 枳实(三钱炒) 麦冬(三钱) 元参(三钱) 白蜜(一杯) 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热服。
大承气加麦冬元参汤
大黄(三钱) 芒硝(三钱) 枳实(三钱) 浓朴(三钱) 麦冬(五钱)元参(三钱) 白蜜(一杯) 流水煎大半杯,入白蜜热服。以上三方,治寒疫阳明腑证,潮热汗出,谵语腹满便秘者。
小柴胡汤
柴胡(四钱) 黄芩(二钱) 半夏(三钱) 人参(二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治寒疫少阳经证,口苦咽干,目眩耳聋、胸痛胁痞,寒热往来者。
黄芩汤
黄芩(三钱) 白芍(三钱) 甘草(二钱) 大枣(三枚)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寒疫少阳经证,胸胁痞满泄利者。
黄芩半夏生姜汤
黄芩(三钱) 白芍(三钱) 甘草(二钱) 大枣(三枚)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寒疫少阳经证,胸胁痞满呕吐者。
大柴胡汤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芍药(三钱) 枳实(三钱) 大黄(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寒疫少阳经证,传阳明腑,胸胁痞满呕吐内实可下者。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甘草(二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牡蛎(二钱) 栝蒌(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寒疫,少阳经传太阴脏,胸胁痞满泄利者。
柴胡桂姜半夏汤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干姜(三钱) 桂枝(二钱) 甘草(二钱) 牡蛎(二钱) 栝蒌(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少阳经,传太阴脏,胸胁痞满呕吐者。寒疫之少阳,与伤寒之少阳病同,而法亦不殊。凡见少阳诸证,非内传于腑,即内传于脏,内连脏腑,而后少阳经证,日久不罢,方宜小柴胡汤加减治之。若不连脏腑,而但经络外病,则是三日少阳之证,总以太阳为主,第宜紫苏汤发表,无事大、小柴胡汤也。
苓参浓朴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浓朴(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太阴腹满者。
苓参椒附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蜀椒(三钱去目) 附子(三钱炮) 芍药(三钱) 粳米半杯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太阴腹痛者。
苓参半夏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太阴呕吐者。
茯苓四逆加石脂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茯苓(三钱) 附子(三钱)石脂(三钱生研)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太阴泄利者。
茯苓四逆加半夏汤
人参(三钱) 茯苓(五钱) 甘草(二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半夏(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少阴厥逆吐泄者。如呕吐与泄利并见,加石脂。但见泄利,用茯苓四逆,加石脂汤。如四肢厥冷,蜷卧恶寒而不吐泄,但用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参甘姜附归脂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 干姜(三钱) 附子(三钱) 当归(三钱) 石脂(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温服。治寒疫厥阴,厥逆泄利者。
参甘归芍麦冬栝蒌汤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生) 当归(三钱) 芍药(三钱) 麦冬(三钱) 栝蒌根(三钱) 流水煎大半杯,热服。治寒疫厥阴,发热消渴者。
斑疹
斑疹者,实时行之温疫也。斑由脖项中发,渐至周身,四肢光润成片,色如丹砂,细看点点稠密,其斑上皆出白痧,惟头面不出者,毒火尤盛。疹由头面上发,红点高起,颗粒有尖。斑疹初起,身中壮热,二三日周身出红点,红者轻,紫者重,黑者不救。其证神昏谵语,烦满狂乱,若不及早投以辛凉,佐以咸寒之品,则危在旦夕矣。如温斑发重,色紫神气不清,毒火太盛者,以加味清毒化斑汤主之。如壮热渐退,大伤真阴者,以养阴复液汤主之。如温疹初出,以防风松肌败毒汤主之。应温散者,宜用荆防透疹汤主之。如斑疹出后,两腮脖项作肿而疼,此乃余毒未尽,以消毒散主之。如或温病出疹,忽然周身涌出,红紫成片,鼻扇气促,壮热思凉,狂言乱语,乃毒火太重,以清营解毒汤主之。此专治温斑温疹之方,若寒斑寒疹宜另择方治之。
加味清毒化斑汤
犀角(三钱研细末冲) 薄荷(二钱) 石膏(四钱生) 知母(三钱) 大青叶(三钱) 甘草(二钱生) 生地(三钱) 丹皮(三钱) 金银花(三钱) 连翘(三钱) 粳米(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小儿减半服。
养阴复液汤
生地(五钱) 元参(三钱) 麦冬(三钱) 甘草(一钱生) 贝母(二钱) 沙参(三钱) 白芍(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防风松肌败毒汤
防风(三钱) 薄荷(二钱) 蝉蜕(二钱去头足) 杏仁(三钱) 白芍(三钱)丹皮(三钱) 连翘(二钱) 桔梗(二钱) 甘草(一钱生) 加鲜芦根一两,水煎大半杯,温服。如身热渐退,疹毒渐回,即去防风、薄荷、蝉蜕、杏仁,加生地三钱。服三四剂,疹回尽,自身凉而安矣。瘟疫六经方,均可用。
荆防透疹汤
芥穗(三钱) 防风(三钱) 当归(三钱) 白芍(三钱) 川芎(三钱) 杏仁(三钱) 甘草(二钱) 应温散者,宜用此方。
消毒散
薄荷(一钱) 白芷(一钱) 桔梗(二钱) 甘草(一钱生) 天花粉(三钱) 连翘(二钱) 僵蚕(二钱) 贝母(三钱捣碎) 金银花(三钱) 加竹叶十五片,水煎大半杯,温服。数剂全消。
清营解毒汤
羚羊角(三钱) 生地(五钱) 冬桑叶(三钱) 薄荷(二钱) 丹皮(三钱) 白芍(三钱) 桔梗(二钱) 连翘(三钱) 金银花(三钱) 元参(三钱) 竹叶(一钱) 防风(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服此壮热不减,仍神急狂叫,再加犀角末一钱冲入,再用金汁三四两,代茶饮。如壮热退,神清,疹渐回,去犀角、羚羊、薄荷,加麦冬,服数剂可愈矣。
喉风(后咽喉门宜与此参看)
喉风一证,内有郁热,而外受风寒也。此证伤寒有之,温病亦有之。如伤寒证咽喉肿痛,发热微恶寒,或微呕者,以柴胡桂枝汤去人参主之。如伤寒少阴咽痛,以甘桔汤主之。如温证咽喉肿痛,口燥心烦,内阴亏而火炽者,以防风汤主之。如无外证,仅喉内生疮肿疼者,以甘草桔梗射干汤主之。如脖项或颐下红肿作痛者,以辛乌散洗之,敷之。
柴胡桂枝汤
柴胡(三钱) 黄芩(一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生)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生姜(三钱) 大枣(二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
甘桔汤
甘草(四钱生)桔梗(二钱) 水二杯,煎一杯,温服。
防风汤
冬桑叶(三钱) 连翘(二钱) 防风(二钱) 竹叶(一钱) 杏仁(三钱)芍药(二钱) 丹皮(二钱) 桔梗(二钱) 甘草(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甘草、桔梗、射干汤
方见咽喉。
养阴清肺汤
生地(四钱) 麦冬(三钱) 白芍(三钱) 薄荷(二钱) 元参(三钱)丹皮(三钱) 贝母(二钱) 甘草(二钱) 火盛者,宜用此方。
辛乌散
赤芍梢(五钱) 草乌(五钱) 桔梗(二钱半) 芥穗(三钱半) 甘草(二钱半)柴胡(一钱半) 赤小豆(三钱) 连翘(二钱半) 细辛(二钱半) 紫荆皮(五钱) 皂角(二钱)生地(二钱半) 上共研为细末,凡颈项及口外红肿,即以此药合水敷之。并可以此药加荆芥一两作为汤剂,用砂锅煎水,频频洗之。或用手巾沾水烫之,洗后再敷面药。
痉证
痉病者,汗亡津血而感风寒也。其证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目俱赤,头摇口噤,背反张,总由风寒乘虚入太阳经而成此证也。太阳兼统营卫,风寒伤人,营卫攸分。其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风伤卫也。其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寒伤营也。如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KTKT然,脉反沉迟,此为柔痉,栝蒌桂枝汤主之。如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如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 齿,可与大承气汤。如妇人产后,或男子患金疮,伤血过多而成痉证者,以当归补血汤,合桂枝汤主之。
栝蒌桂枝汤
栝蒌根(四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生姜(三钱)大枣(四枚)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饮热稀粥,取微汗。
葛根汤
葛根(四钱) 麻黄(三钱先煎去沫) 桂枝(二钱) 芍药(二钱) 甘草(二钱)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取微汗。
大承气汤
大黄(五钱生) 芒硝(三钱) 枳实(三钱) 浓朴(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此汤所治之证,乃阳明燥热,筋脉焦枯之故。宜用清凉滋润之味。甚者乃用此汤,泄其胃热乃愈。
当归补血汤合桂枝汤方
黄 (一两) 当归(三钱)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生姜(三钱) 大枣(四枚) 水煎大半杯,温服。
疟疾
疟病者,阴邪闭束,郁其少阳之卫气也。以暑蒸汗泄,寒入汗孔,舍于肠胃之外,经脏之间,秋伤于风,而疟作矣。其证阴阳交争,阴胜于阳则发寒,阳胜于阴则发热。阳旺而发之速,则寒少而热多。阳虚而发之迟,则寒多而热少。阳气日盛,则其作日早。阳气日衰,则其作日晏。阳气退败,不能日与邪争,则间日乃作。如先寒后热,而为寒疟,以柴胡栝蒌干姜汤主之。如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而为牡疟,以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如先热后寒,而为温疟,及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而为瘅疟,统以白虎桂枝柴胡汤主之。如疟证脾湿有寒属虚者,以六君子汤主之。如久疟不愈,结为 瘕,名曰疟母者,以减味鳖甲煎、丸主之。
柴胡栝蒌干姜汤
柴胡(三钱) 黄芩(二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生姜(三钱) 大枣(三枚) 干姜(三钱) 栝蒌(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呕,加半夏。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三钱) 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 茯苓(三钱) 桂枝(三钱)干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白虎桂枝柴胡汤
石膏(三钱) 知母(三钱) 甘草(二钱) 粳米(半杯) 桂枝(三钱)柴胡(三钱) 水煎大半杯,热服覆衣。
六君子汤
人参(三钱) 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甘草(二钱) 陈皮(三钱) 倍加柴胡,并加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煎大半杯,温服。
减味鳖甲煎丸
鳖甲(二两四钱) 柴胡(一两二钱) 黄芩(六钱) 人参(二钱) 半夏(二钱)甘草(二钱) 桂枝(六钱) 芍药(一两) 丹皮(一两) 桃仁(四钱) 阿胶(六钱) 大黄(六钱) 干姜(六钱) 葶苈(二钱) 上为末,用清酒一坛,入灶下灰一升,着鳖甲于中,煮令消化,绞汁去渣,入诸药煎浓,留药末,调和为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七丸,日三服。
痧证
病起于骤然,或气逆面青,肢冷目暗, 俗称迷痧是也。或腹中绞痛,俗称绞肠痧是也。身上有斑点,如痧,或用麻刮之,累累如朱砂,故名曰痧。此乃风寒湿邪,或山岚瘴气,袭于肌表之间,而成此证。浅者刮之,深者刺之,宜急救。迟者邪干于脏,而气机不转,即不能救矣。
刺法
以针刺手腕中,足委中,及十指出血。(按∶手腕中,当是内关穴)
刮法
用手掌着热汤,重打手腕、足委中,至红紫有大斑如痘大。(按∶此刮法,实为拍打法也。)
中风
中风之家,其人素有土湿木郁之病,土湿则脾弱,而气不能达四肢,手足或有时顽麻。
木郁则肝虚,而血不能荣诸筋,支节或有时枯硬。一旦猝受风邪,外而皮毛窍闭,内而经藏气郁,其脏腑湿盛者,必至痰壅心肺,故神迷言拙,则痴喑之病作矣。其经络燥盛者,必至火铄血脉,故筋挛支拳,则瘫痪之病成矣。人必本气先伤,而后风邪得以中之。故邪中于络,口眼 斜。邪中于经,手足不遂。邪中于腑,语言错乱,即不识人。邪中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如中风之浅者,只口眼 邪,以驱风活血汤主之,此散微邪法也。如血分虚,而左半偏枯者,以桂枝归苓汤主之。如气分虚而右半偏枯者,以黄 姜苓汤主之。如中风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言,小续命汤主之。如风邪国中,手足不遂者,以祛风汤主之。如痰涎胶塞,迷惑不清者,以葶苈散主之。此证明明是风,即可以风治之,不可与脱证相提并论。凡一切补益之药,万勿轻施,庶可以治风病矣。
驱风活血汤
竹沥(五钱) 独活(三钱) 生地汁(五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取微汗。
桂枝归苓汤
桂枝(三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当归(三钱) 茯苓(三钱) 川芎(二钱)生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中下寒,加干姜、附子。
黄 姜苓汤
黄 (三钱) 人参(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 半夏(三钱) 生姜(三钱)杏仁(三钱) 麻黄(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中下寒,加干姜、附子。病重者,黄 、生姜可用一、二两。如中风血枯筋燥,阿胶、首乌之类,亦可暂用,要当适可而止。如大便结燥者,宜用阿胶、苁蓉以滑大肠。
如风家,肢节拳缩,宜用熨法。右半用黄 、茯苓、生姜、附子,左半用首乌、茯苓、桂枝、附子,研末用布包,外以布巾缚住,以火钏温之,汗出即舒矣。
小续命汤
麻黄(二钱) 防己(二钱) 防风(三钱) 芍药(二钱) 黄芩(二钱) 甘草(二钱)生姜(五钱) 人参(二钱) 杏仁(二钱) 附子(二钱) 川芎(二钱) 桂枝(二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如痰火太盛,附子可去。
祛风汤
防风(三钱) 桑叶(三钱) 秦艽(三钱) 天麻(三钱) 甘草(二钱) 茯苓(三钱)半夏(三钱) 杏仁(三钱) 白芍(三钱) 生姜(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葶苈散
葶苈(三钱) 白芥子(三钱) 甘遂(一钱) 共研末,每服五分,宿痰即从便下。
历节风
历节风者,风寒湿之邪,伤于筋骨者也。其证支节疼痛,足肿头眩,短气欲吐,身羸发热,黄汗沾衣,色如柏汁。此缘饮酒,汗出当风取凉,酒气在经,为风所闭,湿邪淫 ,伤于筋骨。其经络之中,则是湿热。其骨髓之中,则是湿寒。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四钱) 芍药(三钱) 甘草(二钱) 白术(二钱) 附子(二钱) 知母(四钱) 防风(四钱) 麻黄(二钱) 生姜(五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如病剧不能捷效,加黄 以行经络,乌头以驱寒湿,无有不愈。
痹证
痹证者,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病也。其病有定处,或痛中带麻,仍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如血痹,并一切痹证之属虚者,以黄 五物汤主之。
桂枝芍药知母汤(见上)
黄 五物汤
黄 (三钱) 桂枝(三钱) 白芍(三钱) 大枣(四枚) 生姜(四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
鹤膝风
鹤膝风者,胫细而膝肿是也。为风、寒、湿三气合痹于膝,而成此证,仍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如气血两虚者,以十全大补汤加味主之。如初起用白芥子研末,以姜葱汁调涂之,敷时患处起泡,泡干脱皮自愈。
桂枝芍药知母汤(见上)
十全大补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炙) 熟地 当归 黄 肉桂 白芍(各二钱)川芎(一钱) 加姜枣,水煎大半杯,温服。防风、附子、牛膝、杜仲、独活、可随便加之。
白芥子敷法
以白芥子研细末,照法敷之。
脚气
香港脚者,足履地而受寒暑风湿之气,致成此证也。其初从足起,渐入小腹,甚乃上攻心胸,若不急治,遂至杀人。然其证有干湿之不同,湿香港脚者,两脚肿大,或下注生疮,浸淫滋水,以鸡鸣散主之。干香港脚者,两胫不肿,或顽麻,或挛急,或纵缓,为血虚而兼湿气,以四物汤加味主之。如脚气疼痛,不可屈伸者,以乌头汤主之。若上气喘急,及小腹不仁,恐攻心不救者,以肾气丸主之。如香港脚冲心者,以矾石汤浸之。
鸡鸣散
槟榔(七粒) 吴茱萸(三钱泡) 苏叶(三钱) 桔梗(五钱) 橘红(一两)木瓜(三两) 生姜(五钱) 水三大碗,煎至一小碗,取汁;再入水二碗,煎取一小碗,取汁;
两汁相和,次日五更,分三五次,冷服之。冬月略温亦可,天明当下黑粪。
四物加味汤
熟地(三钱) 当归(三钱) 川芎(一钱半) 白芍(二钱酒炒) 牛膝(二钱)独活(二钱) 苍术(一钱) 泽泻(三钱) 水煎大半杯,温服。热者,加黄柏、知母、茵陈。寒者,加干姜、附子、吴茱萸、肉桂之类。
乌头汤
麻黄(三钱) 芍药(三钱) 黄 (三钱) 甘草(二钱炙) 乌头(三钱)上将乌头 咀,用蜜一杯,煎取五分,即出乌头。另四味,以水三杯,煎取一杯,去渣。纳蜜,再煎八分,温服。用茵陈五苓汤,亦效。
肾气丸
熟地(八两) 山萸肉(四两) 山药(四两) 丹皮(三两) 茯苓(三两)泽泻(三两) 附子(一两) 肉桂(一两) 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钱,淡盐汤送下。
矾石汤
矾石(三两) 水煎三五沸,浸脚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