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籍 > 《药理学》 >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

甲状腺激素为碘化酪氨酸的衍化物,包括甲状腺素(thyroxin,T[XB]4[/XB])和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XB]3[/XB])。正常人每日释放T[XB]4[/XB]与T[XB]3[/XB]量分别为75及25µg。它们的结构如下: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贮存、分泌与调节】

T[XB]3[/XB]、T[XB]4[/XB]在体内的合成与贮存部分是在甲状腺球蛋白上(TG)进行的,过程如下:①血液循环中的碘化物被甲状腺细胞通过碘泵主动摄取;②碘化物在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下被氧化成活性碘或氧化碘中间产物(I[SB]+[/SB])。活性碘与TG上的酪氨酸残基结合,生成一碘酪氨酸(MIT)和二碘酪氨酸(DIT);③在过氧化物酶作用下,一分子MIT和一分子DIT偶联生成T[XB]3[/XB],二分子DIT偶联成T[XB]4[/XB]。合成的T[XB]3[/XB]、T[XB]4[/XB]贮存于滤泡腔内的胶质中;④在蛋白水解酶作用下,TG分解并释出T[XB]3[/XB]、T[XB]4[/XB]进入血液。

垂体、心、肝、肾、骨骼肌、肺、肠组织的细胞都含有甲状腺素受体。在胞膜、线粒体、核内也有该受体分布。T[XB]3[/XB]可与膜上受体结合,也可被动进入胞内,与胞浆结合蛋白(cytosol binding protein,CBP)结合并与游离的T[XB]3[/XB]形成平衡状态。甲状腺激素通过调控由核内T[XB]3[/XB]受体所中介的基因表达而发挥作用。近来证明甲状腺激素受体是具有结合DNA能力的非组蛋白,分子量为52kD,可能是原癌基因的产物。T[XB]3[/XB]也可与胞核染色质上的受体结合,使RNA多聚酶活性增加,启动、调控转录,增加mRNA及蛋白质合成。结果多种酶和细胞活性加强。

【药理作用】

1.维持生长发育 甲状腺激素为人体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其分泌不足或过量都可引起疾病。甲状腺功能不足时,躯体与智力发育均受影响,可致呆小病(克汀病),成人甲状腺功能不全时,则可引起粘液性水肿。

2.促进代谢 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物质氧化,增加氧耗,提高基础代谢率,使产热增多,而又不能很好利用。甲状腺功能亢进时有怕热、多汗等症状。

3.神经系统及心血管效应 呆小病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发生障碍。甲状腺功能亢进时出现神经过敏、急躁、震颤、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等现象。因甲状腺激素可增强心脏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体内过程】口服易吸收,T[XB]3[/XB]及T[XB]4[/XB]的生物利用度分别为50%~75%及90%~95%,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均高达99%以上。但T[XB]3[/XB]与蛋白质的亲和力低于T[XB]4[/XB],其游离量可为T[XB]4[/XB]的10倍,T[XB]3[/XB]作用快而强,维持时间短,而T[XB]4[/XB]则作用慢而弱、维持时间长。t[XB]1/2[/XB]较长,T[XB]4[/XB]为5天,T[XB]3[/XB]为2天,主要在肝、肾线粒体内脱碘,并与葡萄糖醛酸或硫酸结合而经肾排泄。甲状腺激素可通过胎盘和进入乳汁、妊娠和哺乳期应注意。

【临床应用】甲状腺激素主要用于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替代补充疗法。

1.呆小病 功能减退始于胎儿或新生儿,若尽早诊治,则发育仍可正常。若治疗过晚,则智力仍然低下,应终身治疗。

2.粘液性水肿 一般服用甲状腺片,从小量开始,逐渐增大至足量。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而加重心脏疾患。垂体功能低下的病人宜先用皮质激素再给予甲状腺激素,因易发生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粘液性水肿昏迷者必须立即静注大量L-T[XB]4[/XB](左旋甲状腺素),以后每日给50µg,待患者苏醒后改为口服。

3.单纯性甲状腺肿 其治疗取决于病因。由于缺碘所致者应补碘。临床上无明显原因发现可给予适量甲状腺激素,以补充内源性激素的不足,并可抑制甲状腺激素过多分泌,以缓解甲状腺组织代偿性增生肥大。

【不良反应】过量可引起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临床表现,在老人和心脏病患者中,可发生心绞痛和心肌梗塞,宜用β受体阻断药对抗,并应停用甲状腺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