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药

三品(上品、中品、下品)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和《神农本草经》。是古代的一种药物分类法。当时认为没有毒性,可以多服久服不会损害人体的,列为上品;没有毒或有毒而只须斟酌施用,可以治病补虚的,列为中品;多毒而不能长期服用,能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的列为下品。这在当时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上品药中也有一些有剧毒的药物在内,所以这种分类法是此较原始的。

分为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散剂是把药物研成粗末或细末。粗末可加水煮服,细末用白汤、茶、米汤或酒调服。外用散剂须把药物研成极细末,或撤布(掺)于局部,或用酒、醋、蜜等调敷于患处,多用于外科或五官科。

涩剂

涩可去脱,如牡蛎、龙骨之类。涩有收敛的意思,脱是滑脱不巩固,当用收敛药物治疗。例如病后自汗,是卫气不固,用“牡蛎散”(麻黄根、黄耆、牡蛎)。肾虚而遗精,或睡中精出而不自知,用“金锁固精丸”(沙苑蒺藜、芡实、莲须、龙骨、牡蛎)。

烧存性

把植物药制成炭剂,要烧到外部枯黑,里面焦黄为度,使药物一部分炭化,另一部分仍能尝出原有的气味,这就是存性。作为止血药的炭剂,常用此法炮制(烧存性是直接用火烧;炒存性是用间接的火处理,目的是一样的。)

升剂

升可去降,如升麻、柴胡之类。升是有升提作用的药物,降是气虚下陷的病证,当用升提药治疗。例如因气虚而患脱肛或子宫下垂,可用“补中益气汤”(黄耆、甘草、党参、当归、橘皮、白朮、升麻、柴胡)。

升降浮沉

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沉降药下行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渗湿、泻下等作用。凡气属于温热、味用于辛甘的阳性药物,大多有升浮作用,如麻黄、桂枝、黄耆之类;如果气属于寒凉,味属于苦酸的阴性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如大黄、芒硝、黄柏之类。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如辛夷、荷叶、升麻等(但旋覆花不升,也有例外的);子、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能沉降、如苏子、枳实、寒水石等(但蔓荆子不沉是其例外)。炮炙方面,如酒炒能升,盐炒能降,姜炒能散,醋炒能收敛。

湿剂

湿可去枯。如麦门冬、地黄之类。湿是滋润,枯是津血枯燥。例如秋季气候炎热干燥,肺受燥热,咳嗽无痰而胁痛,口舌干燥,舌红无苔,可用“清燥救肺汤”(麦冬、甘草、桑叶、石膏、黑芝麻、党参、杏仁、阿胶、枇杷叶,血虚的加地黄)。

十八反

中药配伍禁忌的一类。两种药物同用,发生剧烈的副作用,叫做相反。相传有十八种药物相反,即: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芨;藜芦反人参、丹参、沙参、苦参、玄参、细辛、芍药(藜芦所反的参,原来只有人参、丹参、沙参、苦参四种,李时珍《本草纲目》又加入玄参,所以实际有十九种药物)。十八反是否完全符合客观实际,还须进一步研究确定。

十二剂

有两种说法:即十剂加寒剂、热剂(系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提出)。即十剂加升剂、降剂(系明.缪仲淳《本草经疏》提出)。

十剂

从方剂的功用分类,有十剂的名称。即:宣剂、通剂、补剂、泄剂、轻剂、重剂、滑剂、涩剂、燥剂、湿剂(十剂之说,近人从《千金要方》考证,认为系唐.陈藏器《本草拾遗》提出)。

十九畏

中药配伍禁忌的一类。加两种药物同用,一种药物受到另一种药物的抑制,减低其毒性或功效,甚至完全丧失功效,叫做相畏。相传有十九种药物相畏,即:硫黄畏朴硝;水银畏毗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肉桂畏赤石脂。十九畏是否完全确实,还须进一步研究确定。

时方

指张仲景以后的医家所制订的方剂。它在经方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据清.陈修园《时方歌括.小引》说:「唐宋以后始有通行之时方。」按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及王焘的《外台秘要》所记载的方剂,主要包括晋以后的方剂。

食远服

即离开正常进食时间较远时服药。治疗脾胃病的药可以食远服,泻下药也可以食远服。

食治(食疗)

应用食物对于疾病进行治疗或调理,称为食治。食物有不同的性味,对于各个脏器的疾病有治疗作用。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有食治门,搜集《内经》至唐以前的食物治疗学说,并叙述多种食物的性味和治疗作用,是着名的食治专着之一。

水飞(飞)

有的药物用水飞,即先碾成末,再放在乳钵内加水同研极细,又加入多量的水抗拌,将含有药粉的水倾出,分出药粉,使之干燥,至成极细粉为度。如滑石、矿石、朱砂、炉甘石等,多经过水飞。

四气(四性)

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药性的寒凉和温热是与病证性质的热性病证、寒性病证相对而说的。能够治疗热性病症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如黄连是寒药,治热病泻痢;茵陈蒿微寒,即是凉药,治黄疸身热。能治寒性病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如附子是热药,能治因大汗而阳气衰竭、四肢寒冷等;草果是温药,即是微热,能治胸腹冷痛和发冷较重的疟疾。寒药和凉药,热药和温药,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此外还有平性药,性质此较平和,但实际上也有偏寒偏热的不同,如白茯苓甘平而偏温,猪苓甘平而偏凉。所以仍称为四气,而不称为五气。

送服(送下)

服丸剂须用汤水送服。一般丸剂用温开水送服;宜温及监制寒药的用生姜汤;清热的丸剂或用薄荷汤;清头目的用清茶;滋补药或调剂峻药以及补肾的均用淡盐汤;袪瘀活血药用酒送服,以助药力,医书中在丸剂后说明服法的“下”字即是送服。

酸苦涌泄为阴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涌是吐;泄是泻。酸苦二味的药能催吐能导泻的,其性质属于阴。例如胆矾味酸,瓜蒂味苦,能催吐;大黄味苦能泻下。

酸咸无升、甘辛无降

语出《本草纲目.序列》。酸、咸味的药性是向里向下,没有“升”的趋向;甘、辛味的药性是向外向表发散,没有“降”的趋向。但这不是绝对的,例如苏子辛温、沉香辛微温,从性味说都应升,不过由于质重,所以是降的。

汤液

指清酒,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汤液,现在称为“汤剂”。把药物加水煎成汤,去渣,取汁内服。汤的吸收较快,作用易于发挥,常用于新病急病。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系临床着作。

通剂

通可去滞,如通草,防己之类。通是通利,滞是留滞之证。如产后气血壅盛,乳汁不下,宜通草、漏芦等药以通窍下乳。又加湿痹由于湿邪留滞,四肢缓弱,皮肤不仁,天阴雨时身体沉重酸痛,宜防已、威灵仙等药去留滞的湿邪。

是把药物研成细末,用蜜或水或糊或药汁等拌和,制成圆球形的大小不等的药丸。它服用便利,吸收较缓慢,药力较持久。凡药物不耐高热,虽溶于水、容易挥发,毒性较剧烈的,多适合做丸。丸剂常用于慢性病,尤其是攻磨症积。但也有可用于急证的丸剂,平时制成保存,随时用水化开服用或水送服。

用湿纸或面糊包裹药物,放热灰中煨,待湿纸或面糊焦黑为止,剥去纸或面糊,能吸去油质,如肉豆蔻即用此法,以免引起呕吐。或把生姜放火灰内煨,称为煨姜,减轻其发散性,而能温中。

未发病前服

如疟疾,应在症状未发作前的适当时间服药。

温服

即药汤不冷不热时服下。一般的补托、温养等药都可温服。现在多种性质的药汤都用温服法。

文火,武火

文火是火力小而缓,武火是火力大而猛。微火、慢火属于文火,“紧火”属于武火。煎煮药物时须按需要而使用不同火力。

无灰酒

是不放石灰的酒。古人在酒内加石灰以防酒酸,但能聚痰,所以药用须无灰酒。

五代时蜀

韩保升说:「药有玉石草木虫兽而云本草者,为诸药中草类最多也。」又:北宋时苏颂编的《图经本草》,是药物图谱一类。

五谷

五谷的解释较多。《素问.脏气法时论》王冰注认为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黄黍即黄米,小豆有多种)。

五色五味所入

药物归经学说的内容之一。这是古人从五行学说出发,通过五色五味与五行所属,与脏腑经脉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即:色青、味酸属木,入足厥阴肝,足少阳胆。色赤、味苦属火,入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色黄、味甘属土,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色白、味辛属金,入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色黑、味咸属水,入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

五味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另有淡味,因为它的味道不显者,所以仍称为五味,但实际是六味。味不同,作用也不同。辛味能散能行,如荆芥散风寒,砂仁行气,川芎活血。甘味能补能缓,如黄耆补气,阿胶补血,甘草能缓解挛急。酸味能收能涩,如山茱萸收敛虚汗,金樱子止遗精,五倍子涩肠止久泻。苦味能泻能燥,如黄连泻火,大黄泻下通便,苍朮燥湿。咸味能软坚润下,如海藻、牡蛎治瘰历,芒硝润下燥结的大便。淡味能渗湿利小便,如通草、茯苓等。近人认为药味道的不同,与所含的化学成分有关,如味辛的多含挥发油,味酸的多含有机酸,味甘的多含醣类,味苦的则可能含生物碱、甘类或苦味质等。

五宜

语出《灵枢.五味篇》。五类谷、肉、果、菜适合于五脏病的,称为五宜。如脾病宜食秔米饭、牛肉、枣、葵。心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粟、藿。肝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宜食黄麦、鹅肉、桃、葱。五宜的说法迁就五行学说,其中可能有的有些道理,但多数是牵强附会的。

五走

语出《灵枢.九针篇》。如“酸走筋,辛走气,咸走骨,苦走血,甘走肉。语出《灵枢.五味篇》。指五味所走的脏器。即: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骨。注:《素问.至真要大论》作“先入”,意义相同。

用水洗去药物表面附着的泥沙或其它不洁物。

先煎

矿物药、介壳药不容易煎出气味,都要捣碎先煎。加石膏代赭石、鹅管石、牡蛎、鳖甲等。处方中的麻黄须先煎两三沸,掠去水面的浮沫,再加水,然后投入其余药物。据说麻黄如不先煎去沫,服后会出现心烦。

咸味涌泄为阴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咸味药能催吐能润下的,其药性属于阴。例如盐汤可用于吐食积,芒硝能润下大便。

相恶

“七情”之一。一种药物能减弱另一种药物的性能,叫做相恶。如生姜恶黄芩,因黄芩能减弱生姜的温性。

相反

“七情“之一。两种药物冈用后会产生强烈的副作用,叫做相反。如乌头反半夏。

相杀

“七情”之一。一种药物能消除另一种药物的中毒反应,叫做相杀。如绿豆杀巴豆毒。

相使

“七情”之一。两种以上药物向用,一种药为主,其余药为辅,以提高其药效,叫做相使。加款冬花用杏仁为使。

相畏

“七情”之一。是药物互相抑制。例如某些有毒性的药物,须配合制服其毒性的药物,以免发生有害作用。如半夏有毒而畏生姜,以半夏配生姜同用,就能抑制半夏的毒性。

相须

“七情”之一。两种性能相类的药物同用,能互相增强作用,叫做相须。如知母和黄柏。

小方

对于邪气轻浅、病无兼证的,使用小方。小方有三种意义:病势轻浅,不必用猛剂;能治上焦病,分量要轻;病无兼证,药味须少。小方如汗法中的“葱豉汤”(葱白、淡豆豉)即是。

泄剂

泄可去闭,如葶苈、大黄之类。泄就是泻,闭是病邪形成实证。里实须用泻法,如肺实证而咳嗽气急痰多,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大枣)袪痰。又如因气郁而引起便秘,患者时常噫气,胸胁胀满,想大便但虽以排出,甚至腹中胀痛,苔黄腻,脉弦,用“六磨汤”(沉香、木香、槟榔、乌药、枳实、大黄)。

泻下禁例

有下列情况时,不宜使用泻下法:病邪在表或半表半里;老年血虚肠燥的;新产妇血虚大便秘的;病后津液损耗而大便秘的;大失血的病人;热邪在里,大便秘结,成为可下的证候,但病人脐部上下左右有动气;脉微弱或浮大而按之无力或脉迟的;气喘而胸部胀满的;欲呕吐的;病人平日胃弱,食欲不振的;病人平时气虚,行动就气喘的;病人肚子胀,有时减轻,不久又胀的;孕妇或行经期。有以上这些情况的也不能泻下。以上不可泻下的仅是举例。如果不宜泻下而又不得不泻下的,可参阅“表里双解”、“攻补兼施”、“润下”、“蜜煎导”、“猪胆汁导”等条。

辛甘发散为阳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辛味甘味药能发散的,其药性属于阳。例如桂枝、防风的性味辛甘,能发汗解肌。

分内服外用两种。内服的膏剂,是用药物加水,再三煮熬,滤去渣滓,加入冰糖、蜂蜜等,熬成稠厚的膏,可长期服用。膏剂有补养治疗用,常用于慢性疾病或身体虚弱者。外用油膏,一称药膏,把蜂蜡加入棉子油或花生油中,加热溶化,乘热加入药物细粉,不断搅拌,待冷凝即成。如有饮片,须先把油烧开,将饮片炸枯,去渣再加入药物细粉。冰片、樟脑等容易挥发的药,可在油膏冷后加入搅匀。外用药膏一般用来外涂皮肤疮疡疥癣等。

性能

概指“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等而言,实际就是药物的作用。

修事

语出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即炮制。清.张仲岩着有《修事指南》。

修治

语出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该书中有《修治药法》,即炮制。

宣剂

宣可去壅,加生姜、橘皮之类。宣是散的意思,壅是郁塞的病。如胸中胀闷、呕吐、恶心等症,可用“二陈汤”(陈橘皮、半夏、茯苓、甘草),利气散郁。如果是胃有痰饮,还可以用“瓜蒂散”等吐法,也是宣的另一种方式。

烊化

凡芒硝(或玄明粉)、饴糖、蜂蜜、阿胶(预先加水炖烊)都在药汤煎成去滓后加入,再把药罐搁火上稍煎,使芒硝等完全熔化于药汤内。至宝丹、抱龙丸等,放在小盏内,药汤浸,用汤匙轻按,使它烊化,再内服。

阴阳水(生熟水)

即生水与熟水混合。

引经报使

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它药物到达病变部位的作用,好象向导一样,所以叫做引经报使。一种是引向经脉,如太阳经病,用羌活、防风为引;阳明经病,用升麻、葛根、白芷为引;少阳经病,用柴胡为引;太阴经病,用苍朮为引;少阴经病,用独活为引;厥阴经病,用细辛、川芎、青皮为引。这种引经的说法是不可靠的,因为药性不是每一种病都适合的。例如少阴病四肢寒冷,手足屈曲而睡,精神衰乏,脉沉须用附子、干姜、甘草等回阳救逆,就不能用独活这种发表药。另一种是引向疾病所在。例如咽喉病须用桔梗载药上浮,到达咽喉部;又如治下肢病用牛膝为引,治上肢病用桑枝为引。只能认为这些药治疗咽喉、下肢、上肢的某些病有效,加果认为必须用这些药为引,那就不切合实际了。

汤剂需要冷服的,叫做饮,如香薷饮。不规定时间饮服的叫做“饮子”,如《宣明论》的地黄饮子。厚腻药物稍煎一、二沸即取汁饮服的,后世称为“浊药轻投”。

饮片(咀片)

药材经过加工处理后,成为片、丝、块、段等形式,便于煎汤饮服。

涌吐禁例

有以下情况的,不宜使用吐法:手足寒冷的;脾胃虚弱,面色萎黄,脉微弱或虚大无力的;气虚而胀,不能运化,不可误认为实证;虚喘不安;脚气冲心的;病人恶寒而不想盖衣被的,这是内真热而外假寒;孕妇;老人虚弱的;产后;失血患者。以上不宜用吐法的仅是举例。

燥剂

燥可去湿,如桑白皮、赤小豆之类。例如水肿病,水湿停蓄于皮肤间,面目四肢都肿,脘腹胀满,气喘,小便不利,可用“五皮饮”(桑白皮、陈橘皮、生姜皮、大腹皮、茯苓皮)。“赤小豆桑白皮汤”(即以上二味)也可治水湿停蓄于皮肤间的水肿。一般所说的燥湿多指袪中焦湿邪。寒湿用“苦温燥湿”,如苍朮、厚朴等;湿热剂“苦寒燥湿”,如黄连、黄柏等。

将药物放在蒸笼中隔水蒸熟,以便于制剂,如茯苓、厚朴蒸后才易于切片。或加酒拌蒸,加大黄、地黄经蒸制后,熟大黄的泻下作用减弱,熟地黄由生地的凉血变为温性而补血。

蒸露

有些药物通过蒸馏法而制成药露。加金银花露、藿香露、薄荷露等。

制绒

将药材的纤维捣成绒状,使其易于点燃,如把艾叶制成艾绒,用于灸法。

制霜

种子类药材去油后的粉末,加巴豆霜、苏子霜、杏仁霜等。某些药材析出的桔晶,加柿霜。某些动物药去胶后的骨质粉末,如鹿角霜。

治削

语出《金匮玉函经》。包括药材的去杂、切削等操作技术。如:“挑拣”:除去非药用部分,保留药用部分,加桑螵蛸去梗、牡丹皮去心。“颠簸”:用柳条或竹制工具,上下左右振动;除去药材中泥土、灰渣杂质。“筛”:用以区分药物大小和清除杂质,选用不同孔径的竹筛、铜筛、马尾筛。“刷”:刷去药物表面的绒毛、尘土等。“刮”:用金属或角质的工具,除去药物表面的非药用部分,加肉桂、厚朴去粗皮、虎骨去筋肉。“捣”:用石、铁或铜制的臼和捣杵,用以捣碎或去皮,加白果、词子去皮。生石膏、龙齿等捣碎。“碾”:多用铁制的药碾子把药物眼成粉末。“镑”:用特制镑刀将药物削成薄片,如犀角、羚羊角等。“切”: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切碎、切块、切丝、切段、切节、切片等。

即将药材与液体辅料共炒,使辅料渗入药材之内,也称“合炒”。酒炙:多用黄酒,个别用白酒。有二种方法,一是先将药材与酒拌匀,再加热炒至微黄;二是先将药材炒至微黄,再将酒喷入微炒。加炙制当归、川连等。醋炙:用米醋炙。如炙制香附子、三棱等。盐炙:先将盐加水溶化,再与药材同炒。加炙制橘核、杜仲等。姜炙:先将姜捣烂取汁,再与药材同炒。如炙制竹茹等。蜜炙:将药材与蜜拌匀后,再加热同炒。加炙制甘草,枇杷叶等。米泔水炙:用米泔水浸后再炒。如炙制苍朮等。羊脂炙:取羊脂与药材同炒,如炙制淫羊藿等。童便炙:取药材与童便同炒。如炙制香附子等。鳖血炙:先将鳖血加少量清水与药材同拌匀后,放置一小时左右,同入锅中炒至变色即可。加鳖血炙柴胡等。矾炙:先将矾加水溶化,喷入炒热的药材中,再同炒至干。如炙制郁金等。药汁炙:取药材兴药汁同炒,如甘草汁炙吴茱萸等。辅料指制药时的辅助物质。液体辅料如酒、醋等,非液体辅料如淀粉、糖、盐等,但盐也可以溶于水而变成为液体辅料。

中草药

一般认为中药书上有记载、中药店经常出售的中药商品,与民间或草药医使用的草药,合称为中草药。其实草药有些还是有记载的,或古来开始是草药,以后成为经常和比较普遍使用的中药,所以中药与草药也很难划分,因而现在常合称为中草药。

重方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卸先用奇方,病不去,再用偶方。

重剂

重可去怯,磁石、朱砂之类。重是质重药能镇坠、镇静。怯是精神紊乱,惊恐健忘。如癫痫病用“磁朱丸”(磁石、朱砂、神曲)治疗。

将某些药物放在清水内或液体辅料(加醋、药汁等)内略煮,可减弱其毒性或使药物纯净。如莞花用醋煮,可减弱它的毒性;朴硝夹杂泥土杂质,加果用白萝卜同煮后冷却,成为玄明粉,质量比朴硝纯净。

煮散

把药物制成粗末的散剂,加水煮汤,去渣服用,叫做煮散。

乳细

即把药末放在乳钵内研极细。乳钵系瓷制,形如臼,里面较糙,用瓷槌把药物研磨。点眼药和吹喉药等都可在乳钵内研极细。

[口父]咀

[口父](fu府),语出《灵枢.寿夭刚柔篇》。[口父]咀,就是咬嚼的意思。古代没有刀的时候;把药物咬成粗粒,加水煎服。后人改用刀切或捣,剉等法。

君臣佐使(主、辅、佐、引)

方剂的组成,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就是“君、臣、佐、使”的配合。它的含义应加说明,才能了解古人处方的用意。“君”药是方剂中治疗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照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协助主药起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协助主药治疗兼证或抑制主药的毒性和峻烈的性味,或是反佐的药物。“使”药是引导各药直达疾病所在或有调和各药的作用。例如:麻黄汤治疗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疼痛、脉浮紧、无汗而喘,其中麻黄是君药,发汗解表;桂枝是臣药,助麻黄解表;杏仁是佐药,助麻黄平喘;甘草是使药,调和诸药。目前,有的把“君、臣、佐、使”改为主药、辅药、佐药、引药,有的把佐药改为次辅药。

把药物放在火内烧红,或放于耐火容器中间接火,使它的质地松脆。如牡蛎、瓦楞子,血余、明矾等即用此法。

熬是煮烂或煎干。煮烂:如猪肤汤(张仲景《伤寒论》方。猪肝一斤,用水二斗,煮取五升,去渣;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匀)中的熬香,就是煮烂而有香气。煎干:例如煎膏药(指薄贴)又称熬膏药,把药物放在麻油内熬成稠厚而能凝固的膏。

包煎

有毛的植物药须用布包煎,如旋覆花有毛须包煎。散剂、丸剂与饮片同煎,为了防止药汤腻浑难喝,也可以包煎。或核仁捣泥(如桃仁泥),为了防止散在药汤内,也用包煎。

本草

我国古来记载药物的着作,包括图谱之类,称为本草。本草记载的药物有植物、动物、矿物和酿造的饮料食品及少数化学制品等。其中以草类为最多,所以名为本草。

某些药物在煎煮前应先用手指擘破,使它容易煎出药味。如桂枝汤中的大枣须擘破。

补剂

补可去弱,如人参、黄耆之类。弱是虚弱的病证,须用补益的药物治疗。人参、黄耆合用熬膏,名“参耆膏”,可治脾肺气虚。如脾胃衰弱,消化力弱,食欲不振等,可用“四君子汤”(党参、白朮、茯苓、甘草)。

草药

某些药用植物在一般中药书中没有记载,或有记载而现在一般医生很少使用,但在民间或草药医却能掌握使用,这些药用植物称为草药。

将药物轧成粗末,制成块状,用沸水泡或煎汁,代茶服用,如午时茶。

将药材放锅中加热,并不断拌炒。微炒:炒去水分,至药物表面微干,但无显着着化。炒爆:炒至药材爆裂为度,种子类药物如王不留行,系用文火炒至爆开。炒黄:炒至药材微带黄色,有特殊香气发出为度,加炒麦芽、炒谷芽等。炒焦:将药材炒至表面焦褐,内部深黄,如神鷮、白朮等。炒炭:炒至药材全部焦黑色,但中间仍呈黄褐色为度,也称为“炒存性”,如地榆、生地等。

冲服

方剂中的沉香,木香等芳香药的饮片,先放碗内。其余药加水煎好,趁热冲入碗内,浸渍一会,待温单喝药汤,也有把少量散剂用药汤冲,待温搅匀服下,与“调服”相同。

冲服剂

是将中药提炼成稠浸膏,加入适量的糖粉、矫味剂等,制成颗粒状散剂,分剂量装入塑料袋或玻璃瓶,封口。服用时加开水冲服。

把药物用火烧红后,立刻投入水内或醋内,这样反复多次。此法又称“煅淬”。矿物类药物如磁石,代赭石、自然铜等多用此法。

大毒、常毒、小毒、无毒

语出《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是药物毒性剧烈的。常毒药的毒性次于大毒。小毒药的毒性小。无毒药即平性药。

大方

对于邪气强盛,病有兼证的,使用大方。大方有五种意义:矣力雄猛;药味多;药量多;量多而一次服完;能治疗下焦重病。大方如下法中的“大承气汤”(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即是。

分为内服,外用两种。外用的含有汞、硫等矿物药,经过加热升华或熔化提炼而成的制剂,为粉末状。如白降丹、红升丹等(参阅“灵矣”条)。内服的,有的是散剂,如紫雪丹;有的是丸剂,如至宝丹、五粒回春丹;有的是锭剂,如辟瘟丹。丹剂也有同时供内服及外用的,如玉枢丹(一名紫金锭),是丸剂或锭剂。古代有炼丹术,丹的原意指升炼的丹。如白降丹、红升丹即其遗法。以后有丹之名,而实际已不是升炼。后人又说“丸散中药性峻烈而用量小的称为丹”。如紫雪丹,至宝丹确是加此,但《伤寒论》“白散”峻烈而用量甚小也不称丹,所以后人此说也只能作为参考。

单方

是简单的方剂,用药不过一、二味,适应不过一、二证,药力专一而取效迅速。作为急救或专门攻逐一病,也是可取的。例如“甘草绿豆汤”治疗毒菌中毒,或用半边莲一两煎汤连服,驱除腹水等。

单行

“七情”之一。是单用一药以发挥效能,如“甘草汤”、“独参汤”(参阅第四类的“七情“条)。

淡味渗泄为阳

语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渗泄是渗利排泄水湿的意思。淡味药能使水湿向下渗利排泄而出,其药性属于阳。例如通草和薏苡仁味淡,都能利小便而去水湿。

等分

等是相等,分是分量。等分即是方剂中各个药物的用量相同。

调服

凡方剂中的犀角、羚羊角、鹿角、牛黄、朱砂等药,须另制细末,把药汤煎后,取药汤少量,调入犀角末(或其它药)和匀服下,再服其余药汤。服紫雪丹也是加此。

把药物研成极细粉末,一般用糊混合后,制成如纺锤、圆锥、长方等不同形状的固体制剂。内服时可将锭捣碎,温开水送服。外用是用醋或麻油等磨汁涂患处。

毒药攻邪

语出《素问.脏气法时论》。即使用有毒的药物以治病。毒的意义有几种:指药物的特性。如干姜偏热,黄苓偏寒,升麻升提,苏子降气,就利用其特性以袪扶正。药物有副作用的。加常山能截疟,但有引起呕吐的副作用。药物中也确有一些有剧毒的药,加轻粉,藤黄等,其使用须严格掌握,以防中毒。

顿服

病在下部,宜多量一次服完。病不在下部而危重,也有用这种服法的。

将药材与辅料同入金属罐内,密封,于开水锅中加热,加酒炖地黄、大黄等。

发汗禁例

有下列情况时,不宜使用汗法:(1)头痛、发热,类似外感,但患者鼻不塞,声音不重,疲倦无力,脉虚弱,是内伤证元气不足;(2)阴虚内热,傍晚时低热显着,脉细数无力;(3)伤食病,胸脘胀闷,吞酸水,嗳出腐臭的气味,身热,寸脉紧;(4)内有寒痰,手足寒冷,脉沉滑;(5)脚气病肿胀;(6)生于脏腑的内痈;(7)身体发斑;(8)风温初起,不恶寒,但恶热,不能辛温发汗;(9)湿温身热,只能化湿清热;(10)暑证身热自汗;(11)外感病应汗,但病人脐部附近的一个部位有动气(即跳动的感觉);(12)身热而脉沉,咽中干燥,病已入里;(13)少阴病手足寒冷,无汗;(14)身热而脉弱的;(15)少阳病往来塞热,胸胁痞胀,口苦咽干目眩等症;(16)失血的患者;(17)剧吐之后;(18)峻下之后;(19)淋症患者;(20)妇女月经刚来。以上对于不宜发汗的仅是举例。也有不宜汗而必须用汗法的,可以参阅汗法的“养阴解表”、“助阳解表”、“益气解表”、“养血解表”等条。

饭后服

病在上焦的,须在饭后服药。一般认为除补养药,驱虫英外,多数药都可以饭后服(《神农本草经》说:「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

饭前服

病在下焦的,可在饭前服。一般认为补养药尤其是补肾药可以饭前服。(《神农本草经》说:「病在心腹以下者,克服药而后食」。)

即方剂,是按照治疗原则,由多少不等的药物配合组织而成,并制成一定的剂型,应用于医疗预防。通过配合组织,药物可以发挥更好的和多方面的作用。例如:比较全面地适应病情:如“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黄芩、黄连、甘草)既能解表,又能清里。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如“大承气汤”,用大黄加枳实、厚朴、芒硝,加强了泻下作用。抑制某药的毒性:如“小半夏汤”,以半夏与生姜同用,生姜能抑制半夏的毒性。另一方面,方剂的配合不同,作用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白朮与枳实同用,名“枳朮丸”,能强胃消食;白朮与干姜、茯苓、甘草同用,名“肾着汤”,治伤湿而身痛腰冷;白朮与黄耆、防风同用,名“玉屏风散”,治自汗不止;白朮与生姜皮、陈皮、茯苓皮、大腹皮同用,名“白朮散”,治妊娠脾虚,面目、肢体虚浮等。

方剂配伍

即“君、臣、佐、使”的配伍。参见“君臣佐使条”。

复方(复方)

以二方或数方结合使用的,叫做复方。还有另外两种意义:本方之外,又加其它药味;方剂各药用量都一样的。适用于病情复杂或慢性病久治不愈的。如“柴胡四物汤”,即“小柴胡汤”合“四物汤”(柴胡、人参、黄芩、甘草、半夏、川芎、当归、芍药、熟地、生姜、大枣。治虚劳日久,微有寒热,脉沉而数)。

甘澜水(劳水)

即把水放在盆内,用瓢将水扬起来,倒下去,如此多次,看到水面上有无数水珠滚来滚去便是。

归经

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脏腑经脉的关系结合起来,说明某药对某些脏腑经脉的病变起一定的治疗作用。例如桔梗、款冬花能治疗咳嗽气喘的肺经病,归入肺经;羚羊角、天麻、全蝎能治疗手足抽搐的肝经病,归入肝经。所以归经是观察疗效后总结出来的。一种药物而归入二经或数经的,说明它的治疗范围较大,例加杏仁人入肺、大肠,能治疗肺经的咳嗽、大肠的大便燥结。泽泻入脾、胃、肾、膀胱,这四经有水湿的病,常用泽泻治疗。

寒剂

寒能去热,如黄连、黄芩之类。即寒药治热证。例如表里火热俱盛,大热烦躁,甚则发狂,干呕,小便赤色,吐血,鼻出血,发斑,及疮疡疔毒等实热证,用“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寒无浮、热无沉

语出《本草纲目·序例》。寒性药的作用是向里向下,所以没有“浮”。热性药的作用是向上向外,所以没有“沉”,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例如桑叶性寒,能上行明目;巴豆性热,能向下通大便。

合剂

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中草药经水煎,浓缩成一定容量,或中草药的提取物以水为溶剂配制而成的液体制剂。必要时可加入适当的防腐剂,供内服(合剂不应有发霉、发酵等现象,允许有少量沉淀,但振荡后,沉淀应能均匀分散,不能有结块)。

烘、焙

都是用微火对药物加热使它干燥的方法。“烘”是把药物(如菊花、金银花等)放在烘房或烘柜内,使药物干燥而不焦黑。“焙”,是把药物放在净瓦上或锅内焙燥,但不使烧焦。烘的热力比焙要弱一些。

后下

为了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某些药需要后下(即迟一些投入煎煮)。例如钩藤久煎会失去药力,须待药快要煎好时投入,两三沸即使药汤离火。发表药的薄荷,久煎即失去药气,也要后下。泻下药的大黄。先用少量水浸,等药汤将煎好时投入,煎几沸即可。

滑剂

滑可去着,如冬葵子、榆白皮之类。滑是滑利,着是有形之邪凝及结于体内,当用性质滑利的药去掉它。例如石淋,尿中有时挟砂石,排尿困难,或突然阻塞,尿来中断,或尿时疼痛难忍,或突然腰痛如折,牵连少腹,尿色黄赤而浑或带血,苔白或黄腻,脉数,用“葵子散”(冬葵子、石楠、榆白皮、石韦、木通)加金钱草、海金砂,尿内有血加大小蓟。

缓方

适用于慢性虚弱的病证。有六种意义:药味多,互相制约,没有单独直达的力量;用无毒的药物治病,使病邪缓缓除去,免伤正气;药物的气味薄,不要求迅速取得效果;搀用甘药,利用其甘缓的药性,减弱猛烈药物的作用;用丸药缓缓攻逐邪气;用缓和药治本,增进人体的抗病力,疾病自然除去。缓方如补法中的“四君子汤”(人参、白朮、茯苓、甘草)即是。

急方

是治疗急病重病的方剂。有四种意义:病势危急,应迅速救治的;用汤剂荡涤的作用较速;药性剧烈,气味都很雄厚;急则治标的方。急方如温法中回阳救逆的“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即是。参见“热剂”条。

忌口

患病服药,往往由于治疗的需要,要求病人忌食某些食物。《灵枢.五味篇》:「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金匮要略,禽兽虫鱼禁忌并治》等也都有所强调。实验证明,水肿忌食盐,黄疸、腹泻忌食油腻等,确有科学根据。此外,忌口还包括饮食物配合上的宜忌,一般的说,吃了油腻的东西,就不宜吃较多的生冷食物。但也有些忌口有待进一步证实的,例如小儿痲疹,不加区别地忌食生冷油腻,荤腥等物,往往就影响健康的恢复,或发生某些营养缺乏证;如服荆芥忌鱼蟹之类的忌口,是否会发生不利于健康的问题,均有待研究。

剂(剂型)

古时所说的“剂”,指药物制成的形式,现在称为剂型。剂有多种,如汤、酒、丸、散、膏、丹、锭、片、露、霜、胶、茶、曲等(药物和处方的性质分为十剂、十二剂等,是另一种意义。一帖药或一付药,古人称为一剂药)。

兼方

把作用不同的药物,安排在一方中同用,导做兼方。一般都认为以寒药治热证,以热药治寒证。但在病情复杂或危险时,必须用兼顾的方法,一方中有作用不同的药物,各顾一面,取得疗效。例如“大青龙汤”用麻黄等去表寒(治恶寒、发热、无汗),用石膏清里热(治烦躁)。“麻黄附子绌辛汤”治发热而恶寒甚剧(厚衣厚被而寒不减),精神衰疲,想睡,舌苔白滑或黑润,脉沉,这是外有表证,内则阳气衰,所以用麻黄解表发汗,用附子助阳气,细辛通表里。又如吐泻已止,汗出,手足寒冷,脉微欲绝,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这里的吐泻停止是阴液已竭,汗出,手足寒冷,脉微欲绝是阳气衰亡,故用干姜、附子、甘草助阳气,用猪胆汁益胃阴。

即把药加水煎煮。是汤剂的另一名称。

煎药法

把药物加水煎一定时间,去渣,取汁内服。煎药有一定的方法:发表药、理气药多用它的气,应用此较强烈的武火急煎(煎的时间较短)。补益药多取它的味,应用此较小的文火慢煎(煎的时问长些)。煎药时加水量多少,须依据药物的性质,处方药味的多少及病人年龄大小等而决定。此外,还有“先煎”、“后下”、“包煎”等法,各详本条。

降剂

降可去升,如苏子,旋覆花之类。降是降抑,升指病热上逆,当用有降抑作用的药物。例如咳嗽气上逆,痰多而稠,苔微黄,可用“苏子竹茹汤”(苏子、竹茹、橘皮、桔梗、甘草)降气化痰。

用动物的皮、骨、甲、角等加水反复煎煮,浓缩后制成干燥的固体块状物质。多用为补养药。加驴皮胶、虎骨胶、鳖甲胶、龟扳胶、鹿角胶等。

禁方

即秘方。保存秘方不传为医者恶习,亟宜改正以惠病家。

经方

后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医家类记载经方十一家。这是指汉以前的临床着作。把《素问》、《灵枢》记载的方剂和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合称为经方。把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记载的方剂称为经方。一般所说的经方系指第三说(清.陈修园《时方歌括.小引》说:「余向者汇集经方而韵注之,名为真方歌括。」真方歌括即《伤寒真方歌括》,虽然只有《伤寒论》的方剂,但陈修园把张仲景着作中的方剂称为经方,意思是很明显的。

酒剂

现在也称为药酒。把药物浸入酒内,经过一定时间,或隔汤煎煮,滤去渣,取得澄明的液体。多用于活血袪风,通经活络,除痹止痛。

空腹服(平旦服)

早晨末进食前服药,称为空腹服。治四肢血脉病和驱虫药都是空腹服。《神农本草经》说:「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

冷服

寒剂冷服,适用于大热证;热剂冷服,适用于假热真寒症(见《嵩崖尊生书》)。

临睡前服

病在胸隔有积者,病在左右肋,病在肺,病在膈上者,可临睡前服(见清.景日珍《嵩崖尊生书》)。

把药物加水蒸馏,收集所得的澄明液体,这就是露。露剂不能长期保存,应及时服用。

米泔水

即淘洗食米的水,可供制药用。例如白朮用米泔水浸软,切片,或土炒或生用。用米泔水浸过,能去燥性而和中。

偶方

方剂的药味合于双数叫做偶方。有二种意义:方剂只用两味药配合的;方中药物为超过二以上的只数。一般认为病因较为复杂,需要用二种以上主药来治疗的为偶方。偶方加“金匮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桂枝----后世用肉桂,肉桂、附子为主药,温肾阳)。又《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远者偶之,……下者不以偶」这里举了两个偶方的组成为例。“远者偶之”是病位远的用偶方。“下者不以偶”是泻下不用偶方而要用奇方。但在后世已不拘此说。病位远的也用奇方,如“温脾汤”治寒积大便不通,用当归、干姜、附子、党参、芒硝、甘草、大黄共七味。“下者不以偶”,但“大承气汤”就是四味。

把药物放在高温的铁锅内急炒片时起烟,使药物的四面焦黄炸裂,叫做“炮”。如干姜、附子、天雄等用炮法,可减弱烈性。

炮制

语出张仲景《金匮玉函经》。指药材在制成各种剂型之前,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的过程。炮制的目的在于:清除杂质及无用部份,使药物清洁,如洗,漂、泡等法。或除去腥臭气味,如桩白皮用麸炒,可以除去臭味。便于制剂、服用和保存。如为了切片或辗碎、用泡、、炒各法。为了便于粉碎和易于煎取有效成分,如代赭石、磁石、牡蛎、鳖甲等矿物、介壳药,用或醋处理后质地松脆,既便于粉碎和减少煎煮时间,也有助于煎出有效成分。为了使药物干燥,便于保存,用烘、晒、阴干等法。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刺激和副作用,如生半夏用生姜汁制过,才不致刺激喉咙,使人中毒。巴豆去油可减低毒性。改变药物性能,加强疗效。如生地清热凉血,酒蒸成为熟地,就变为性温而补血;常山用醋制,催吐的作用加强,用酒制可减弱其催吐作用。炮制分为水制,火制、水火合制三类。水制有洗、漂、泡、渍、水飞等;火制有、炮、煨、炒、烘、焙、炙等;水火合制有蒸、煮、淬等,各详本条。

炮炙

原来是两种不同的制药方法,以后被用来作为药材加工处理的总称。例如刘宋.雷[学支](音“效”)的《炮炙论》就是叙述药材加工处理的专书。

泡(浸泡、渍)

用水浸泡药物。如枳壳、芍药浸泡后使之柔软,便于切片。当归,桔梗等浸湿后放容器中经过一定时间即变软容易切片,叫“伏”。桃仁、杏仁等放沸汤内浸泡,易于去皮尖,叫做“燀”(音“阐”)。用水将药渐渐渗透,使它变软,又不走失药性,叫做“渍”。

把药料细粉加入适当淀粉糊或米浆,也可将药料用浸泡、煎熬等方法,除去药渣后,浓缩成膏,再将药料细粉或淀粉,充分混合均匀,用木质或金属模压片即成。

某些药材用流水或常换水浸漂,除去其毒性,盐分杂质、腥味,如海藻、肉苁蓉、盐附子、半夏等都用此法。

频服

病在上部,药汤宜少量多次分服。咽喉病,宜缓慢频频含咽。

七方

从方剂组成的不同,进行分类,称为七方。即: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注:方剂组成的分类,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治有缓急,方有大小。」「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至金.成无已《伤寒明理论》定为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

奇方

方剂的药味合于单数的叫做奇方。有两种意义:方剂只用一种药物;方内药物为超过一味以上的单数。一般认为病因单纯而用一种主药来治疗的为奇方。如“甘草汤”(生甘草一味,治少阴病咽痛)。《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近者奇之,……,……汗者不以奇……」这里举了两个奇方的组成为例。“近者奇之”是病位近的用奇方。“汗者不以奇”是发汗不用奇方而要用偶方。但在后世已不拘此说。病位近的也用偶方,如:“桑菊饮“治上焦病,用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苦桔梗、甘草、苇根八味。“汗者不以奇”,但桂枝汤用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共五味,却是奇方。

气味(性味)

包括药气和药味而言。药物气味的错综不同,产生的作用便不同。每味药都有气和味,须综合运用。同是寒性药,味不同作用就不同,如黄连苦寒,能清热燥湿;浮萍辛寒,能疏解表热。同是甘味药,气不同作用也不一样,如胡桃肉甘温,能温肾补气;瓜蒌甘寒,能清热化痰。

气味阴阳

指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四气中的热,温(袪寒、助阳)属于阳;寒凉(清热、泻火、养阴)属于阴。五味(实际是六味)中的辛(散)、甘(缓)、淡(渗)属于阳;酸(收)、苦(坚、燥、泄)、咸(软坚、润下)属于阴。升、浮属于阳;沉、降属于阴

噙化

噙是含在口内。噙化是口腔内含丸剂或锭剂溶化于口中。药物溶化后,有时需将溶液吐去(加急性扁桃扭炎,用山豆根,玄参制成丸剂噙化后,应吐去);有时需将溶液咽下(加治肺阴虚证,用滋阴清肺止咳的丸剂噙化后吞下即是。

轻方

与重力相对待,单用奇方或偶方。

轻剂

体可去实,如麻黄、葛根之类。指风邪在表,形成实证,须用轻开肌表以去风邪的方药。例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痛,口不渴,无汗而喘,脉浮紧,用“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又如身热,不恶寒,但恶热,微汗,头痛,口渴,脉浮数,用“加减葛根葱白汤”(葛根、葱白、连翘、金银花、川芎)。

把药粉与面粉混合揉和,制成块状,使之发酵,叫曲剂。一般用水煎服,大多能入脾胃而助消化,如六神曲、半夏曲、沉香曲等。

去火毒

是除去膏药中的火毒。膏药熬成后,加果立即摊涂贴在皮肤上,能刺激皮肤,轻的发痒,重的起水泡,甚至于溃烂,这叫做火毒。所以须先去火毒,才能贴用。去火毒的方法有二种:把刚熬成的膏药放在日光不能直接照到处一个较长的时期;浸泡在凉水内几天。后一法比较切合实用。

去油

其目的在于减低药物的烈性或毒性。有的药物用火煨法去油,加肉豆蔻可以煨去油。有些不宜火煨去油的,加巴豆、续随子等,可放在吸水的纸内压榨去油,或研细加水,待油质浮起,倒去水和油。如乳香、没药多用炒法去油。

热服

热剂热服,适用于大寒证;寒剂热服,适用于假寒真热证(见《嵩崖尊生书》)。

热剂

热能去寒,如干姜、附子之类。即热药治寒证。例如四肢寒冷,怕冷、四肢屈曲而睡,水泻,排出不消化的食物,口不渴,脉沉细无力,可用“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

妊娠药忌

怀孕期中,可能引起流产或损害母子的药物,一般不得使用,叫做妊振药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植物药类:毒草类:乌头、附子、天雄、乌喙、侧子、野葛、羊踯躅、南星、半夏、大戟、芫花、常山。破血药类:牛膝、桃仁、牡丹皮、茜根、干漆、埋麦、1茹、三棱.鬼箭羽、通草、红花、苏木。吐下滑利药类,藜芦、巴豆、牵牛、皂荚、薏苡仁。辛温辛热药类:厚朴、肉桂、生姜。动物药类:毒虫类:水蛭、芫青、斑蝥、地胆、蜘蛛、蝼蛄、葛上亭长、蜈蚣、衣鱼、蛇蜕、蜥蜴、虻虫、蚱蝉、蛴螬。其它动物药类:猬皮、牛黄、麝香、龟板、鳖甲。矿物药类:代绪石、水银、锡粉、磠砂、砒石、芒硝、硫黄、雄黄、雌黄。其中有些是剧毒药,如砒石、巴豆、斑蝥等都绝对禁用;有的经过炮炙,可以使用,例如生半夏有毒能损胎,但用姜汁制过,成为姜半夏,可以治疗孕妇怀孕初期的经常恶心呕吐。所以有些妊娠禁忌药是否完全禁忌也须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