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籍 > 《针灸学》 > 十二经脉 四、足太阴脾经(共21穴)

十二经脉 四、足太阴脾经(共21穴)

1.经脉循环: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第一跖趾关节向上行至内踝前,上行腿肚,交出足厥阴经的前面,经膝股部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属脾络胃,过膈上行,挟咽旁系舌根,散舌下。

胃部支脉:过膈流注于心中,与心经相接。

足太阴脾经

2.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

3.主要概要: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1) 隐白 Yǐnbái

[定位]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动脉;为腓浅神经的足背支及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 腹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癫狂,多梦,惊风。

[配伍] 配地机、三阴交治疗出血症。

[刺灸法] 浅刺0.1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出为“井”。

(2) 大都 Dàdū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止点;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

[主治] 腹胀,胃痛,呕吐,泄泻,便秘,热病。

[配伍] 配足三理治腹胀。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溜为“荥”。

足太阴脾经穴

(3) 太白 Tàibái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及足跗内侧动脉分支;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漏,脚气,体重节痛。

[配伍] 配中脘、足三里治胃痛。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注为“输”;脾经原穴。

(4) 公孙 Gōngxūn

[定位] 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解剖] 在拇展肌中;有跗内侧动脉分支及足背静脉网;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

[主治] 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痢疾。

[配伍] 配中脘、内关治胃酸过多、胃痛。

[刺灸法] 直刺0.6~1.2寸。

[附注] 足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

参考资料:

①据报道,对消化性溃疡病人进行X线胃肠检查时,观察到针刺内关、足三里对胃蠕动多有增强作用,尤以足三里为明显,而针刺公孙则胃蠕动多减弱。

②据报道,针刺公孙、内关、梁丘等穴有抑制胃酸的分泌作用。

(5) 商丘 Shāngqiū

[定位] 在足内踝前下方凹陷中,当舟骨结节与内踝尖连线的中点处。

[解剖] 有跗内侧动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及腓浅神经分支丛。

[主治] 腹胀,泄泻,便秘,黄疸,足踝痛。

[配伍] 配气海、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行为“经”。

(6) 三阴交 Sānyīnjiāo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胫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阴挺,不孕,滞产,遗精,阳萎,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脚气。

[配伍] 配足三理治肠鸣泄泻;配中极治月经不调;配子宫治疗阴挺;配大敦治疝气;配内关、神门治失眠。

[刺灸法] 直刺1~1.5寸。

[附注] (1)足太阴、少阴、厥阴经交会穴。(2)孕妇禁针。

(7) 漏谷 Lòugǔ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距内踝尖6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深层有屈趾长肌;有大隐静脉,肢后动、静脉;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内侧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腹胀,肠鸣,小便不利,遗精,下肢痿痹。

[配伍] 配足三里治腹胀肠鸣。

[刺灸法] 直刺1~1.5寸。

(8) 地机 Dìjī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解剖] 在胫骨后缘与比目鱼肌之间;前方有大隐静脉及膝最上动脉的末支,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深层后方有胫神经。

[主治] 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痛经,遗精。

[配伍] 配三阴交治痛经;配隐白治崩漏。

[刺灸法] 直刺1~1.5寸。

[附注] 足太阴经郄穴。

足太阴脾经穴

(9) 阴陵泉 Yīnlíngquán

[定位] 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踝后下方凹陷处。

[解剖] 在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比目鱼肌起点上;前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最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本干,最深层有胫神经。

[主治] 腹胀,泄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配伍] 配肝俞、至阳治黄疸;阴陵泉透阳陵泉治膝痛。

[刺灸法] 直刺1~2寸。

[附注] 足太阴经所人为“合”。

(10) 血海 Xuèhǎi

[定位]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简便取穴法] 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对侧取法仿此。

[解剖] 在股骨内上髁上缘,股内侧肌中间;有股动、静脉肌支;布有股前皮神经及股神经肌支。

[主治] 月经不调,崩漏,经闭,瘾疹,湿疹,丹毒。

[配伍] 配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曲池治瘾疹。

[刺灸法] 直刺1~1.5寸。

足太阴脾经穴

(11) 箕门Jìmén

[定位] 在大腿内侧,当血海与冲门连线上,血海上6寸。

[解剖] 在缝匠肌内侧缘,深层有大收肌;有大隐静脉,深层之外方有股动、静脉;布有股前皮神经,深部有隐神经。

[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腹股沟肿痛。

[配伍] 配太冲腹股沟疼痛。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1寸。

(12) 冲门 Chōngmén

[定位] 在腹股沟外侧,距耻骨联合上缘中点3.5寸,当髂外动脉搏动处的外侧。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外侧的上方,在腹外斜肌腱膜及内斜肌下部;内侧为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

[主治] 腹痛,疝气,崩漏,带下。

[配伍] 配大敦治疝气。

[刺灸法] 避开动脉,直刺0.5~1寸。

[附注] 足太阴、厥阴经交会穴。

(13) 府舍 Fùshě

[定位]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冲门上方0.7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上方外侧,腹外斜肌腱膜及腹内斜肌下部,深层为腹横肌下部;布有腹壁浅动脉,肋间动、静脉;布有髂腹股沟神经(右当盲肠下部,左当乙状结肠下部)。

[主治] 腹痛,疝气,积聚。

[配伍] 配气海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1~1.5寸。

[附注] 足太阴、厥阴经与阴维脉交会穴。

足太阴脾经穴

(14) 腹结 Fùjié

[定位] 在下腹部,大横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 腹痛,泄泻,疝气。

[配伍] 配气海、天枢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1~2寸。

(15) 大横 Dàhéng

[定位] 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解剖] 在腹外斜肌肌部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十一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

[主治] 泄泻,便秘,腹痛。

[配伍] 配天枢、足三里治腹痛。

[刺灸法] 直刺1~2寸。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16) 腹哀 Fùāi

[定位] 在上腹部,当脐中上3寸,距前正中线4寸。

[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八肋间神经。

[主治] 消化不良,腹痛,便秘,痢疾。

[配合] 配气海治肠鸣。

[阴作] 直刺1~1.5寸。

[附注] 足太阴与阴维脉交会穴。

(17) 食窦 Shídòu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5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五肋间隙,前锯肌中,深层有肋间内、外肌;布有胸外侧动、静脉,胸腹壁动、静脉;布有第五肋间神经外侧皮支。

[主治] 胸胁胀痛,噫气,翻胃,腹胀,水肿。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附注] 本经食窦至大包诸穴,深部为肺脏,不可深刺。

足太阴脾经穴

(18) 天溪 Tiānxī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4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四肋间隙,胸大肌外下缘,下层为前锯肌,再深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胸腹壁动、静脉;第四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四肋间神经。

[主治] 胸胁疼痛,咳嗽,乳痛,乳汁少。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疼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19) 胸乡 Xiōngxiāng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3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三肋间隙,胸大肌、胸小肌外缘,前锯肌中,下层为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三肋间神经。

[主治] 胸胁胀痛。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20) 周荣 Zhōuróng

[定位] 在胸外侧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解剖] 在第二肋间隙,胸大肌中,下层为胸小肌,肋间内、外肌;有胸外侧动、静脉,第二肋间动、静脉;布有胸前神经分又,正当第一肋间神经。

[主治] 咳嗽,气逆,胸胁胀满。

[配伍] 配膻中治胸肋胀满。

[刺灸法] 斜刺或向外平刺0.5~0.8寸。

(21) 大包 Dàbāo

[定位] 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解剖] 在第六肋间隙,前锯肌中;有胸背动、静脉及第六肋间动、静脉;布有第六肋间神经,当胸长神经直系的末端。

[主治] 气喘,胸胁病,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配伍] 配足三里治四肢无力。

[刺灸法] 斜刺或向后平刺0.5~0.8寸。

[附注] 脾之大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