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籍 > 《医学传心录》 > 直中三阴真寒证用药诀

直中三阴真寒证用药诀

元气衰微邪易侵,寒邪直中入三阴。三阴经证须分治,慎勿模糊不用心。

太阴直中恶寒时,脉息沉迟弦滑微,肚腹疼来兼吐泻,理中一盏急须施。太阴直中身恶寒,更兼发热泻难安.头疼体痛并腹痛,桂枝参术炒姜甘。太阴直中脉沉微,四肢厥逆痛如笞①,面色凄凄神不足,大小便利四逆宜。

少阴直中体恶寒,发热头疼面色苍,身如被杖②且无汗,麻黄附子细辛汤。此症分明似太阳,如何又作少阴详?只因脉息沉迟涩,故与温经发表汤。少阴直中恶寒风,身热头疼体痛凶,口不渴兮身有汗,桂枝附子甘草从。此症如何作少阴?脉沉微弱恶寒深,外虽有热非真热,阴盛格阳当记心。

[i]①笞:chi1(音痴)。古时拷打犯人的竹杖子。痛如笞:疼痛的象被笞刑拷打了一样。

②杖:旧时刑具的一种。身如被杖:是说身体疼痛的象受了杖刑一样。[/i]

直中厥阴身厥冷,小腹疼痛连阴茎,脉息沉迟弦且微,当归四逆汤宜审。

直中三阴寒证,恶寒身不热、色青、不渴、大小便自利、其脉沉迟,人皆可知。如或反常,实难知也。如身热面赤、大小便自利、口干,医家至此,但当察其脉势虽大,来意虚豁力薄,不竭;或沉迟弦滑而微,形气有不足之象,俱为寒症。或服凉药太过身热不退亦然。此非真热,乃假热也。盖因寒邪太盛,逼出虚火,游行于外。《内经》云阴盛格阳,若不用心审察而用苦寒之剂,决死无疑。大抵伤寒症,阳证见阴脉死;阴证见阳脉生。盖伤寒之邪,乃外来之邪,必得元气相敌。元气属阳,故见阳脉而生。见阴脉而死,元气绝也。阳春脉大而有力不乱,阴者脉小而虚微至乱。

调治伤寒之法,先须识症,察得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亲切复审,汗、吐、下、温、和解之法治之,庶无差错。先观两目或赤、或黄,次看口舌有无苔状,后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无痛满,再问其所苦、所欲、饮食起居、大小便通利若何、并服过何药、曾经汗下否,务使—一明白,脉症相对,然后用药,庶几无差。

(一)看伤寒先观两目,或赤或黄。赤为阳毒,六脉洪大有力燥渴者,轻则三黄石膏汤,重则大承气汤。

(一)再看口舌有无苔状:舌白色者,邪未入里,属半表半里,宜小柴胡汤和解。舌上黄苔者,胃腑有邪热,宜调胃承气汤下之。大便燥实、脉沉有力而大渴者,方可下。舌上黑苔生芒刺者,是肾水克于心火也,急用大承气汤下之,此邪热已极也。

凡伤寒舌苔厚燥,用井水浸青布片子,于舌上洗净后,用生姜片子时时浸水刮之,其苔自退。

(一)次以手按其心胸至小腹有无痛处:

(1〕若按心下硬痛手不可近。燥渴谵语,大便实,脉沉实有力,为结胸证,急用大陷胸汤加枳壳、桔梗下之。

(2)若病人自觉心胸满闷,按之而不痛者,为痞满也,宜泻心汤加枳壳、桔梗,其效如神。

(3)若按之小腹硬痛,当问其小便通利否。如小水自利、大便黑,兼或身黄、谵语、燥渴、脉沉实者,则知蓄血在下焦,宜桃仁承气汤。下尽黑物则愈。

(4)若按之小腹胀满不硬痛,小便不利,则知津液留结即溺涩也。宜五苓散加木通、栀子利之;亦不可太利,恐耗竭津液也。

(一)凡治伤寒若烦渴欲饮水者,因内水消竭,欲得外水自救。大渴欲饮一升,仅可与一碗,宁令不足,不可太过。若恣饮过量,使水停心下,则为水结胸;若水射于肺,为喘、为咳;留于胃,为噎、为哕,溢于皮肤,为肿;蓄于下焦,为癃;渗于肠间,则为利下,皆饮水多之过也。不可不与,又不可强与,与之常令不足为宜。

(一)凡治伤寒若经十余日以上尚有表证宜汗者,以羌活冲和汤微汗之。十余日若有里证宜下者,以大柴胡汤下之。盖伤寒过经,正气多虚,恐麻黄承气①太峻。误用麻黄,令人亡阳;误用承气,令人不禁。若表证尚未除,而里证又急,不得不下者,只可用大柴胡汤通表里而缓治之。又老弱及气血两虚之人有下证者,亦用大柴胡汤下之,不伤元气。如其年富力盛者,不在此例,从病制宜。

[i]①麻黄承气:麻黄汤、承气汤。[/i]

(一)若先起头疼发热恶寒,以后传里,头疼恶寒皆除,而反怕热,发渴谵语。或潮热自汗,大便不通。或揭去衣被,扬手掷足。或发斑黄狂乱。此为阳经自表传入阴经之热证,俱当攻里之药下之。设或当下失下而变症出,手足乍冷乍温者,因阳极发厥,即阳证似阴,名曰阳厥,外虽厥冷,内有热邪,以承气汤下之。又有失于汗下,或本阳证误投热药.使热毒深入,阳气独盛,阴气暴绝,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詈①骂叫喊,燥渴欲死,面赤眼红,身发斑黄,或下利纯清水,或下利黄赤,六脉洪大,名阳毒发斑证,轻则消斑青黛饮,重则三黄石膏汤去麻黄、豆鼓,加大黄、芒硝下之。令阴气复而大汗解矣。

(一)病初起无头疼,无身热,就便怕寒,四肢厥冷,腹疼吐泻,引衣蜷卧,不渴,或战栗,面如刀刮,口吐涎沫,脉沉细无力.此为寒邪直中阴经,即真寒证。不从阳经传来,当用热药温之。如寒极手足厥冷过肘膝者,因寒极发厥,谓之阴厥。宜四逆汤温之。

[i]①詈:li(音利)。骂也。[/i]

(一)凡腹满腹疼皆是阴证,只有微甚不同,难以一概施治。腹疼不大便,桂枝加芍药汤;腹痛甚者,桂枝大黄汤。若自利腹疼,小便清白,当温之,理中汤、四逆汤。看微甚用药,轻者五积散,重者四逆汤。

(一)又有初起外感寒邪、内伤生冷,内既伏阴,内外皆寒。或本真阴,误投凉药,阴气独盛,阳气暴绝。以致病起即手足厥冷、腰背强重、头疼眼眶疼、呕吐烦闷、下利腹痛,身如被杖、六脉沉细、渴不思饮。以后毒气渐深,入腹攻心,咽喉不利,腹痛转甚,心下胀满、结硬如石,燥渴难忍,冷汗不止,或时郑声,指甲青黑,此名阴毒症,速灸关元、气海二、三十壮(关元穴在脐下三寸、气海穴在脐下一寸五分)。或葱熨脐中,内服回阳急救汤。令阳气复而大汗解矣。

(一)伤寒发狂奔走人难制伏,宜于病人室中生火一盆,将好醋一大碗浇于火上,令病人闻之即安。

(一)伤寒鼻衄不止,用水纸搭于顶门,再用栀子炒黑为细末,吹入鼻内,其血即止、然成流久不止者,方可用此方。如点滴不成流者,邪在经未除,不可用此法。

(一)伤寒与伤暑俱有发热,当明辨之。盖寒伤形;暑伤气。伤寒则恶寒而脉紧;伤暑则恶热而脉虚。以此为异。

(一)凡入瘟疫之家,以麻油涂鼻孔中,则不相传染。既出以纸拈探鼻深入,令嚏之为佳。又方以雄黄、苍术为细末,香油调敷鼻内。或单用雄黄末,水调涂鼻内,虽与病人同卧,亦不传染。

麻黄汤

麻黄汤桂枝,杏仁甘草施,伤寒无汗症,发表不宜迟。

桂枝汤

桂枝汤芍药,枣姜甘草着,发散卫间邪,伤寒自汗却①。

[i]①却:除掉的意思。伤寒自汗却:是说桂枝汤适用于伤寒发热恶风汗自出者。[/i]

香苏饮

香苏饮紫苏,香附宜多用,陈皮共甘草,表里尽和平。

葛根汤

葛根汤芍药,甘(草)桂(枝)麻黄加,太阳合阳明,无汗应须发。

升麻葛根杨

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帮,阳明身发热,一服即平康。

石膏知母汤

石膏加知母,甘草粳米熬,渴烦并气急,脉实正相招。

黄连泻心汤

黄连泻心汤,一味五钱煎,灯心二十条,烦热即平安。

黄芩汤

黄芩汤芍药,甘草须共着,大枣用二枚,热服有奇效。

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大黄汤,芍(药)(甘)草枣姜煎,太阴腹满疼,便秘用之安。

大柴胡汤

大柴胡半(夏)(黄)芩,芍药安脾经,大黄共枳实,一解一通行。

小承气汤

小承气大黄,厚朴枳实襄,便鞕胸痞满,微下即安康。

大承气汤

大承气(芒)硝(大)黄,枳(实)(厚)朴四般安,痞满燥实症,潮热尽能痊。

理中汤

理中汤白术,(人)参(炮)姜甘草炙,吐泻腹中疼,脉沉寒气疾。

桂枝人参汤

桂枝人参甘(草),白术干姜兼,中寒身发热,腹痛泻能痊。

四逆汤

四逆汤附子,炮姜甘草炙,寒症脉沉微,助起三阳炽。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附细辛汤,寒中少阴方,脉沉身发热,怕冷面色苍。

桂枝附子汤

桂枝附子汤,炙草三味强,少阴头体疼,姜枣是良方。

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止汗是良方,桂枝甘(草)芍药,姜枣及饴糖。

小半夏加茯苓汤

半夏茯苓汤,生姜捣汁良,水停心下症,一服即安康。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汤,(黄)芩(黄)连与大黄,恶寒汗不止,心下痞相当.

小陷胸汤

小陷胸黄连,瓜蒌半夏煎,结胸扪摸疼,除热去痰涎。

大陷胸汤

大陷胸甘遂,(芒)硝(大)黄俱下坠①,大结②痛难禁,服此登时退。

[i]①硝黄俱下坠:是说芒硝、大黄都有泻下的作用。

②大结:即大结胸证。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手不可近的,叫做大结胸。[/i]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汤,栀(子)(黄)芩(黄)柏四良,大黄除热毒,便血厥阴狂。

化斑汤

发斑烦躁渴,宜用化斑汤,石膏知母×(超星版看不清该字)犀角,元参合一方。

茵陈蒿汤

伤寒身发黄,茵陈蒿最良,大黄栀子共,通利即安康。

桃仁承气汤

桃仁承气汤,蓄血症如狂,桂枝同甘草,芒硝与大黄。

枳实栀子汤

栀子豆鼓汤,枳实三味强,能医劳复热,其实是良方。

温胆汤

温胆汤二陈①,竹茹枳实增,病后不能睡,虚烦即安宁。

[i]①二陈:即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i]

当归四逆汤

当归通草甘草桂枝芍药细辛大枣内有久寒加生姜、吴茱萸。

三黄石膏扬

黄芩黄柏黄连栀子麻黄豆鼓石膏。

五苓散

白术泽泻猪苓茯苓桂

消斑青黛饮

青黛栀子黄连犀角知母元参生地石膏柴胡人参甘草姜枣。

回阳急救汤

回阳急救用六君,(肉)桂附(子)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

羌活冲和汤(即九味羌活汤见17页)

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重用芍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