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瘅门方

《金匮》桂枝黄 汤(方见水肿门)

《金匮》小柴胡汤(方见呕吐门)

《金匮》瓜蒂散(方见三气门)

《金匮》小建中汤(方见虚劳门)

《金匮》小半夏汤(方见消渴门 方论俱见前)

《金匮》大黄硝石汤 大黄 黄柏 硝石(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石,更煮取一升顿服。

《金匮》栀子大黄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金匮》茵陈蒿汤(三方合论见前。)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盒饭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按∶黄瘅宜下之证颇多,如酒瘅腹满鼻煤,脉沉弦者,宜先下之;如病瘅以火劫其汗,两热合蒸其湿,一身尽发热,面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前一方大黄硝石汤,治瘅病邪热内结,并膀胱俱结之重剂。中一方治酒热内结,且并肌表俱受热结之下剂。末一方治谷瘅瘀热在里,似表实非表热之下剂。学人比而参之,其用下之权宜,始得了然胸中也。

《金匮》茵陈五苓散 润气分燥热。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 上二味和匀,先食饮方寸匙,日三服。

《金匮》猪膏发煎 润血分燥热。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

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按∶二方一治气分之燥,一治血分之燥,方论见前。

硝石矾石散 治女劳瘅。 硝石 矾石(烧等分)

麻黄醇酒汤 治黄瘅表实。 麻黄(三两) 上一味,以美清酒五升,煮取二升半,顿服尽。冬月用酒,春月用水煮之。

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汤 治阴黄,一名茵陈四逆汤,又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 茵陈(二两)

干姜(炮一两半) 附子(一枚切八片炮) 甘草(炙一两) 上为粗末,分作四帖,水煎服。

小茵陈汤 治发黄脉沉细迟,四肢及遍身冷。 茵陈(二两) 附子(一枚切八片炮) 甘草(炙一两) 上为粗末,用水二升。煮一升,温分三服。

茵陈附子汤 治服四逆汤,身冷汗不止者。 茵陈(一两半) 附子(二枚各切八片炮) 干姜(炮二两半)

上为粗末,水煎,分三服。

茵陈茱萸汤 治服茵陈附子汤,证未退,及脉伏者。 吴茱萸(一两) 当归(三两) 附子(二枚各切八片炮) 木通(一两) 干姜(炮) 茵陈(各一两半) 上为粗末,分作二服,水煎。

韩氏茵陈橘皮汤 治身黄脉沉细数,身热而手足寒,喘呕烦躁不渴者。 茵陈 橘皮 生姜(各一两) 白术(一两) 半夏 茯苓(各半两) 上为末,水四升,煮取二升,顿温,分作四服。 按∶此系足太阴证,少兼足阳明耳。

韩氏茵陈茯苓汤 治发黄脉沉细数,四肢冷,小便涩,烦躁而渴。 茯苓 桂枝 猪苓(各一两) 滑石(一两半) 茵陈(一两) 上为末,每服半两,水煎服,如脉未出,加当归。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治身热不去,瘀热在里,发黄小便微利。 麻黄 连翘(各一两) 赤小豆(一合) 上咀,作一服,水煎。

抵当汤 治太阳伤寒头痛身热,法当汗解,反利小便,热瘀膀胱,则身黄脉沉,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下焦有血也,宜此汤主之。 水蛭 虻虫(各十个) 大黄(一两) 桃仁(十二粒) 上锉作一服,水煎,食前服,轻者用桃仁承气汤。 按∶麻黄连翘赤小豆方,乃仲景治伤寒发黄,热瘀在表之方也。此方乃仲景治伤寒发黄,热瘀在里,血蓄下焦之方也。采而录之者,见杂证当比类而思治,傥因脉同证同,则用当而通神矣。

半夏汤 治酒瘅身黄无热,清言了了,腹满欲呕,心烦足热,或 瘕,心中懊 ,其脉沉弦,或紧细。 半夏茯苓 白术(各三两) 前胡 枳壳(炒) 甘草 大戟(炒各二两) 黄芩 茵陈 当归(各一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煎,入姜三片,空心服。 按《金匮》云∶酒黄瘅者,或酒无热,清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诲人察脉辨证,而用治得其先务,其指已明,不必出方也。后人摹仿为此一方,揉入他证他脉,真同说梦。

藿脾饮(戴氏) 治酒瘅。 藿香叶 枇杷叶(去毛) 桑白皮 陈橘皮 干葛 白茯苓 鸡距子(各等分)

上七味,水煎,下酒煮黄连丸。

栀子大黄汤 治酒瘅心中懊 ,或热痛。 山栀(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豆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温三服。

白术汤(《三因》) 治酒瘅因下后,变为黑瘅,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荠状,大便黑,皮肤不仁,脉微而数。

白术 桂心(各一钱) 枳实(麸炒) 豆豉 干葛 杏仁 甘草(炙各五分) 上七味, 咀,以水一钟,煎至七分,食前服。 按∶陈无择仿《金匮》酒瘅下之,久久为黑瘅全文而制此方,只从酒热起见,漫不识其来意。讵知荣卫之气,以久下而陷,不易升布,乃至索然不运于周身。而周身之血,亦瘀黯而变黑色。是必先复其荣卫之气,随听荣卫运退其瘀黯,然后为可。无择贤者,且不深究厥旨,他何望耶!

酒煮黄连丸 治酒瘅。(方见三气门)

加味四君子汤 治色瘅。 人参 白术 白茯苓 白芍药 黄 白扁豆(炒各三钱) 甘草(炙一钱) 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一钟,服无时。

肾瘅汤 治肾瘅目黄,浑身金色,小便赤涩。 升麻根(半两) 苍术 防风根 独活根 白术 柴胡根 羌活根 葛根(各半钱) 白茯苓 猪苓 泽泻 甘草根(各三分) 黄柏(二分) 人参 神曲(各六分) 分作二帖,水煎,食前稍热服。 按∶东垣之制此方,无非欲解散肾藏之瘀热,传出膀胱之府,俾得表里分消耳。究竟所用表药之根,终是体轻无力,不能深入,更不能透瘀热坚垒。虽有深心,亦不过无可奈何之方而已,医而不从事仲景,能免面墙而立乎?

小菟丝子丸 治女劳瘅。又治肾气虚损,五劳七伤,少腹拘急,四肢酸疼,面色黧黑,唇口干燥,目暗耳鸣,心烦气短,夜梦惊恐,精神困倦,喜怒无常,悲忧不乐,饮食无味,举动乏力,心腹胀满,脚膝痿缓,小便滑数,房室不举,股内湿痒,水道涩痛,小便出血,时有遗沥,并宜服之。久服填骨髓,续绝伤,补五脏,去万病,明视听,益颜色,轻身延年,聪耳明目。 石莲肉(二两) 白茯神(蒸一两) 菟丝子(酒浸研五两) 怀山药(二两小半打糊)

上为细末,用山药糊搜和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服。如脚膝无力,木瓜汤下,晚食前再服。

按∶后人制方,方下必夸大其辞,令用者欣然乐从。似此一方,立于无过之地,洋洋盈耳,何不可耶。

崔氏八味丸 治女劳瘅。(方见二卷中寒门)

滑石散 治女劳瘅。(详辨其讹,宜合前论细阅。) 滑石(一两半) 白矾(一两枯)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用大麦粥清食前调服,以小便出黄水为度。 按∶此方即《金匮》硝石矾石散也。后人不解用硝石之意,狂瞽轻变其药,并变方名,前有颛论论之矣。兹再托出《金匮》制方奥义,相与明之。盖少阴主内,一身精血,悉属主管。血虽化于脾,生于心,藏于肝,苟少阴肾之主内者病,则脾莫得而化血,心莫得而生血,肝莫得而藏血,荣卫之营运稽迟,充身之血液败结,乃至为干血劳,为女劳瘅。向非亟去其败结,新血不生,将其人亦不生矣!原方取用硝石咸寒,壮水之主,以驱涤肠胃瘀壅之湿热,推陈致新。合之矾石能除固热之在骨髓者,并建消瘀除浊之伟绩,以大麦粥为使,引入肠胃,俾瘀血分从二阴之窍而出。大便属阴其色黑,小便属阳其色黄,可互验也。后之无识者,更硝石为滑石,但取小便色黄为验,并不问大便之色黑,疏陋极矣。陈无择从谀其说,拟议于二方之间,门外之汉,不足责也。古今之以小成自狃者,独一无择乎哉!

茯苓渗湿汤 治黄瘅寒热呕吐,渴欲饮水,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卧。 茵陈(七分) 白茯苓(六分) 木猪苓 泽泻 白术 陈皮 苍术(米泔浸一宿炒) 黄连(各五分) 山栀(炒) 秦艽 防己 葛根(各四分) 水二钟,煎七分,食前服。 按∶方下诸证,俱系邪热壅盛于胃,虽全不食,似虚实非虚也,故可用之,散邪解热。

参术健脾汤 治发黄日久,脾胃虚弱,饮食少思。 人参 白术(各一钱半) 白茯苓 陈皮 白芍药(煨)

当归(各一钱) 炙甘草(七分) 水二钟,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服。色瘅加炙黄 、白扁豆。(各一钱) 按∶此一方为中气虚弱而设,故不治其瘅,但补其中。较前一方天渊之隔,故两备酌用。

当归秦艽散 治五瘅口淡咽干,倦怠发热微寒。 白术 茯苓 秦艽 当归 川芎 芍药 熟地黄(酒蒸) 陈皮(各一钱) 半夏曲 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钟,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济生》有肉桂、小草,名秦艽饮子。

按∶此一方,血虚热入血分,又非前中虚可用补气之比,并录以备酌用。其虚劳证,参养荣汤用之。

黄连散 治黄瘅大小便秘涩,壅热累效。 黄连(一两) 大黄(二两醋炒) 黄芩 甘草(各一两炙) 上为极细末,食后温水调下二钱,日三服。先用瓜蒂散搐鼻,取下黄水,却服此药。 按∶田野粗蛮之人,多有实证,可用此药。若膏梁辈纵有实热,此方亦未可用,当以为戒。

茵陈附子干姜汤 治阴黄。 附子(炮去皮三钱) 干姜(炮二钱) 茵陈(一钱二分) 草豆蔻(煨二钱)

白术(四分) 枳实(麸炒) 半夏(制) 泽泻(各五分) 白茯苓 橘红(各三分) 生姜五片,水煎去滓,凉服。

按∶此方治服寒凉药过多,变阴黄者。

秦艽汤 治阴黄不欲闻人言,小便不利。 秦艽(一两) 旋复花 赤茯苓 炙甘草(各五钱) 上 咀,每服四钱匕,以牛乳汁一盏,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按∶此一方治胃中津虚亡阳,面发阴黄者,其证较前方所主之证迥别,故两录之以备酌用。然此证其脉必微弱伏结,亡阳者,亡津液也。

治阴黄汗染衣涕唾黄 用蔓菁子捣末,平旦以井华水服一匙,日再加至两匙,以知为度。每夜小便中浸少许帛子,各书记日,色渐退白则瘥,不过五升而愈。 按∶此方退阴黄之不涉虚者,平中之奇。

一清饮 治瘅证发热。 柴胡(三钱) 赤茯苓(二钱) 桑白皮(炒) 川芎(各一钱半) 甘草(炙一钱)

水二钟,姜三片,红枣一枚,煎一钟,食前服。 按∶此一方治肝血肺气交热之证,轻剂可退热也。

青龙散 治风气传化,腹内瘀结,面目黄,风气不得泄,为热中,烦渴引饮。 地黄 仙灵脾 防风(各二钱半) 荆芥穗(一两) 何首乌(去黑皮,米泔浸一宿竹刀切二钱半。) 上为末,每日三服,食后沸汤调下一钱。 按∶风气发黄,病在荣卫之间者,方宜仿此。

小柴胡加栀子汤 治邪热留半表半里而发黄者,仍以和其表里为法,虽杂证不能外也。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栀子(三十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