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医书籍 > 《医方论》 > 和解之剂

和解之剂

小柴胡汤

柴胡八两 半夏半升 人参 甘草 黄芩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邪在表者可汗,邪在里者不可汗也;邪在表者可吐,邪在里者不可吐也;邪在里者可下,邪在表者不可下也。须知此之所谓半表半里者,乃在阴阳交界之所,阳经将尽, 乎欲入太阴,营卫不和,阴阳交战,并非谓表里受邪,若大柴胡可表可下例也。仲景嘉惠后世,独开和解一门,俾后人有所持循,不犯禁忌。盖和者,和其里也;解者,解其表也。和其里,则邪不得内犯阴经;解其表,则邪仍从阳出。故不必用汗吐下之法,而阴阳不争,表里并解矣。小柴胡汤乃变大柴胡之法,而别出心裁,用人参以固本,又用甘草、姜、枣以助脾胃,又用黄芩以清里热,使内地奠安,无复返顾之虑。我既深沟高垒,有不战而屈人之势,而又用柴胡以专散少阳之邪,用半夏消痰行气以化逆,譬之自守已固,而又时出游骑,以蹴踏之,使之进无所得,退无所据,有不冰消瓦解者乎?此则仲景立方之微意,非通于神明者不能也。注中凡仲景所加减之方,皆精当不磨,有专治而无通治,此其所以可贵也,学人须细细参之,则于和解一门,思过半也。

黄连汤

黄连(炒) 干姜(炒) 桂枝 甘草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变姜连泻心之法而为升降阴阳之法。寒热并用,补散兼行,和法之最佳者。

黄芩汤

黄芩三两 芍药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古未有治下利之方,自仲景立此法,以调和肠胃为主,后人踵事而增,药味太多,失之庞杂者不免矣。

芍药甘草汤

白芍药 甘草(炙)各四两

不通则痛。腹中不和,气逆而有浊阴,此但用甘酸化阴之法,而逆气自消,亦高明柔克之义

栝蒌薤白白酒汤

栝蒌一枚 薤白三两 白酒四斤

薤白通阳,栝蒌散团结之气,再加白酒以行气血,自能消阴翳而开痹结。故不必用辛散耗血之品,以伤至高之元气也。

温胆汤

陈皮(去白) 半夏(姜制) 茯苓 甘草 枳实(麸炒) 竹茹

加姜煎。

胆为清静之府,又气血皆少之经。痰火扰之,则胆热而诸病丛生矣。温胆者,非因胆寒而与为温之也,正欲其温而不热,守其清静之故常。方中用二陈、竹茹即是此意。

逍遥散

柴胡 当归(酒拌) 白芍(酒炒) 白术(土炒) 茯苓一钱 甘草(炙)五分

加煨姜、薄荷煎。

逍遥散,于调营扶土之中,用条达肝木,宣通胆气之法,最为解郁之善剂。五脏惟肝为最刚,而又于令为春,于行为木,具发生长养之机。一有怫郁,则其性怒张,不可复制;且火旺则克金,木旺则克土,波及他脏,理固宜然。此于调养之中,寓疏通条达之法,使之得遂其性而诸病自安。加丹参、香附二味,以调经更妙,盖妇人多郁故也。

六和汤

砂仁 藿香 浓朴 杏仁 半夏 扁豆 木瓜 人参 白术 赤苓 甘草 姜枣

扁豆一味,古方多用之,以其有清暑利湿、健脾之功也。予以为扁豆之性最劣,减去扁豆、人参二味更妙。

藿香正气散

藿香 紫苏 白芷 大腹皮 茯苓三两 白术(土炒) 陈皮 半夏曲 浓朴(姜制) 桔梗二两 甘草一两

每服五钱。

辟秽祛邪,兼治瘴气。由其芳烈之性,足以胜之,而又兼用化痰利湿之品,以顾脾胃。

中州一和,则客邪自解矣。

三解汤

柴胡 麻黄(去节) 泽泻各三钱

一日一作之疟,邪在卫;间日一作之疟,邪在营;三阴大疟,则邪在腑。皆由先受热、后受寒所致,故阴阳交争。《内经》之训,昭然如揭日月。后人纷纷聚讼,各出己见,反致抛荒

清脾饮

青皮 浓朴(醋炒) 柴胡 黄芩(炒) 半夏(姜制) 茯苓 白术(土炒) 甘草(炙) 草果

加姜煎。

疟一症,《内经》论之甚详,从无一语及脏,可见疟邪断无入脏之理。《巢氏病源》妄为分发,识者讥之。清脾饮,变小柴胡之制而用黄芩,盖欲其清营分之热邪,使之仍从卫出耳。并非病在脾经清脾以治疟也。

黄连阿胶丸

黄连一两 茯苓二两阿胶(炒)一两

为末,水熬阿胶为丸。

黄连阿胶之法,开于仲景。但阿胶一味,所重者在井水,而不在驴皮。因济水伏流,惟阿井通于济,故有平肝滋肾之功。后来射利之徒,更将牛、羊、猪、犬杂皮,一概入胶,败人脾胃,不如不用为佳。

姜茶饮

生姜 陈细茶

每味约三钱,浓煎服。

此亦调和阴阳之法。病轻浅者可用。

芦根汤

芦根一斤 竹茹一斤 生姜二两 粳米一合

此治热郁胃中、作呕作吐则可。若云治寒冷伤胃,则予不敢深信。

阴阳水

沸汤 井水

各半钟和服。

此法甚佳,极平淡,极神奇,屡用屡效之方也。

甘草黑豆汤

甘草二两 黑豆半升

但称解药毒而已,非治病之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