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门
□
吴 饮停中脘,脘腹鸣响,攻撑作痛。大便坚结如栗,但能嗳气、不能矢气,是胃失下行,而气但上逆也。和胃降逆、逐水蠲饮治之。
半夏 淡干姜 陈皮 茯苓 泽泻 白芍 旋复花 代赭石 甘遂(去心面包煨) 川椒(炒出汗) 焦六曲
□
潘 肛有漏疡,阴津先损于下。兼以嗜酒,湿热又盛于中。继因劳碌感寒,寒入肺经,与胸中素盛之痰湿相合,咳嗽,呕吐清水,而成痰饮为患。仍饮烧酒祛寒,宜其血溢矣。况内热脉数,阴津亦亏。欲蠲痰饮,恐温则劫其阴;欲除内热,恐清则加其咳。宜和胃降气。
生苡仁紫菀 白扁豆 茯苓 款冬花 川贝母 郁金 杏仁 蛤壳 十大功劳
又 阴虚痰饮,逢暑既不可温,又不可清。舌苔粘腻,当和中化痰,兼以摄纳肾气。
二陈汤加杏仁。肾气丸一钱,都气丸二钱,相和,开水下。
渊按,暑天何尝不可用温?惟痰饮见吐血,以为阴虚,不敢温耳。其实血从烧酒伤胃而来,尚非真正阴虚。
又 咳呕清水,痰饮之病。脉细数,内热,阴虚之候。治痰饮宜温,治阴虚宜滋,药适相背。肝肾为子母,不妨补母以益子;而胃土又为肺金之母,又当和胃以化痰。拟滋燥兼行,仿东垣法而不碍。
大熟地 冬术 阿胶 五味子 淡干姜 泽泻 茯苓 半夏 肾气丸
□
某 痰饮咳嗽,脾胃两亏。柯氏云∶脾肾为生痰之源,肺胃为贮痰之器。近增气急,不得右卧,右卧则咳剧,肺亦伤矣。素患肛门漏疡,迩来粪后有血,脾肾亏矣。幸胃纳尚可,议从肺脾肾三经合治。然年近六旬,爱养为要,否则虑延损症。
熟地(砂仁末拌炒) 半夏 陈皮 五味子 川贝母 阿胶(蒲黄拌炒) 炮姜炭 冬术 归身炭 款冬花
此金水六君煎合黑地黄丸,加阿胶、款冬、川贝三味,补金水土三虚,上能化痰,下能止血。虽有炮姜,勿嫌温燥,有五味以摄之。
□
周 饥饱劳碌则伤胃,寒痰凝聚,气血稽留,阻于胃络,而胃脘胀痛,呕吐粘痰,殆无虚日。倘不加谨,恐成胀满。
异功散去甘草,加炮姜、熟附子、良姜、蔻仁。
又 温胃化痰,从理中、二陈、平胃三方化裁。
六君子合附子理中,加川朴。
又 寒积中焦,胃阳不布,痰饮窃踞。为胀为痛,为吐为哕。法当温运中阳。但病根日久,必耐服药乃效。
六君子合附子理中去草,加川椒、白蔻仁。
又 中虚非补不运,寒饮非温不化。益火生土,通阳蠲饮,苓桂术甘汤主之。附子理中汤亦主之。
苓桂术甘汤合附子理中去草,加半夏、陈皮、蔻仁。
又 病有常经,方有定法。药已见效,无事更张。袁诗云∶莫嫌海角天涯远,但肯扬鞭有到时。
附子理中合二陈汤,加老生姜,老桂木。
渊按∶倜傥风流,足征读书功夫。
□
徐 痰饮伏于胸中,遇寒则咳而喘,心嘈气塞,头眩腰 。年逾五旬,天癸当去而不去,是气虚不能摄血也。夫气本属阳,阳气日衰,痰饮日盛。法当通阳气以祛水饮之寒。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也。
二陈合苓桂术甘,加款冬、杏仁、蛤壳、沉香。朝服都气丸二钱,肾气丸一钱,开水送下。
□
秦 痰饮咳喘,脘中胀满,时或微痛。虽肺胃肾三经同病,而法当责重于脾。盖脾得运而气化,则痰饮有行动之机也。
半夏 陈皮 泽泻 茯苓 杏仁 川朴 补故纸 干姜(五味子同研) 胡桃肉
渊按∶痰饮病轻则治肺脾,重则治肾。数方皆治饮正轨。
又 痰饮停于心下,上则喘咳,下则脘胀。多由清阳失旷,痰浊内阻。转胸中之阳以安肺,运脾中之阳以和胃,咳喘与胀满当松。
栝蒌皮 茯苓 陈皮 薤白头 川朴 半夏(姜汁炒) 干姜 泽泻 枳实(麸炒)
□
胡 痰饮久留于肺胃,或咳,或喘,或胀满,皆痰气之为病也。化胃中之痰宜苓、半,化肺中之痰宜橘、贝,从此扩充以立方。
茯苓 橘红 桂枝 紫菀 白术 半夏 川贝 炙甘草 杏仁 蛤壳
□
顾 阅病原,知由痰饮久留,肺脾肾三脏交伤,下则肾虚不能纳气,中则脾虚不能运气,上则肺伤不能降气。由是咳喘不得卧,肢肿腹膨,神气疲惫,虚亦甚矣。治上无益,当治中下。
大熟地(海浮石拌炒) 五味子(炒) 补故纸(盐水炒) 牛膝(盐水炒) 蛤壳(打) 沙苑子(盐水炒) 紫石英( ) 怀山药(炒) 麦冬(元米炒) 茯苓
黑锡丹,每朝服三钱,淡盐汤送下。
渊按∶治下固是,然五味无干姜、熟地,牛膝无肉桂,肺肾之气仍不能纳降。赖有黑锡丹主持,可以取效。
□
秦 悬饮踞于胁下,疼痛,呕吐清水。用仲景法。
芫花 甘遂 大戟 吴茱萸 白芥子(各二钱)
将河水两大碗,入上药五味,煎至浓汁一碗,去渣,然后入大枣五十枚,煮烂,俟干。每朝食大枣五枚。
渊按∶此五饮之一,乃实证也。用之得当,其效如神。
□
赵 寒入肺底,咳喘而呕,水饮停于心下也。腰胁痛而经停,肝肾已虚。拟开上、温中、补下。
麻黄 细辛 淡干姜 五味子 茯苓 陈皮 杏仁 炙甘草 大熟地(海浮石拌) 半夏 沉香 枇杷叶
又 痰饮咳呕清水,而致停经发热,带下淋漓,营阴虚而肝肾亏矣。脘中胀满,大便偶利则胀觉松,仍是饮邪见症。夫痰饮宜温宜化,而阴虚宜补宜清。所虑热久停经,恐成干血劳损。
半夏 陈皮 茯苓(细辛拌炒) 生地(姜汁炒) 干姜(五味子同炒) 沙苑子 白芍 当归 川芎 款冬花
渊按∶经停发热,未必即属虚证;惟带下过多,营液虚矣。脘胀便通则松,乃肺脾气分不化也。
□
尤 痰饮咳嗽,朝晨必吐清水。本拟温药以化之,但时当酷暑,兼有臂痛,且以和胃化痰。
半夏 陈皮 茯苓 款冬花 苏子 杏仁 莱菔子 白芥子
指迷茯苓丸。每朝服三钱,开水送下。
□
许 寒咳交冬则发,兼以颈项强急不舒。
大熟地(二两,麻黄二钱煎汁浸一宿,炒松) 川贝(一两) 党参(一两,元米炒) 陈皮(一两) 茯苓(一两,细辛二钱,煎汁浸一宿,晒烘) 款冬花(一两) 制首乌(一两) 苡仁(一两) 五味子(五钱,干姜二钱同炒) 杏仁霜(六钱) 归身(一两,酒炒) 胡桃肉(一两)
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丸,每朝三钱,开水送下。
□
王 脉弦迟,脐以上连胃脘胀痛,此有寒饮。《脉经》云∶迟则为寒。仲景云∶口不渴而脉双弦者,饮也。
香砂六君汤去草,加炮姜、神曲、干姜。
又 当脐腹痛,痛则气塞胸中,气嗳不得语,脉弦大而迟。此胃中阳气不足,而有寒饮也。当以温药通之。
照前方去神曲,加香附、川熟附。
□
吕 阴虚挟痰饮为病。痰饮内留,故咳嗽背寒,心胸着冷则痛。阴虚,故内热也。金水六君煎加减治之。
大熟地 半夏 陈皮 沉香 蛤壳 款冬花 苏子 杏仁 沙参 茯苓
□
顾 头眩心悸,脉沉弦者,饮也。病发则呕吐酸水,满背气攻作痛,得嗳则痛松,此浊阴之气上攻阳位。当以温药和之。
熟附子 桂木 半夏 陈皮 冬术 川椒 茯苓 沉香
□
强 中气不足,湿化为痰,气逆不降,喘息不安,夜重于昼。脉象弦滑,滑主痰饮,痰饮属阴,故病甚于夜也。拟降气化痰,兼扶中气。
半夏 苏子 陈皮 茯苓 前胡 旋复花 神曲 竹茹 雪羹 枇杷叶
□
盖 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留饮久踞不去,亦由中气之虚。欲逐其饮,先补其中。丹溪云∶补完胃气而后下之为当。兹议先补中气一法。
六君子汤去甘草,加干姜。
又 甘遂半夏汤,用甘遂五分。
又 照前方用甘遂七分。
又 照前方用甘遂一钱。
虽大便仍未泻,而腹中已觉甚安,即停。药三日。
□
某 春脉当弦而反微,是肝虚也。肝虚魂不藏,夜不得寐,昼日当寤而反寐,是胃虚也。胃为两阳合明之腑,胃虚则阳气失明,故昼日反寐。补肝之虚以藏魂,益胃之虚以补气。
生熟枣仁 茯神 新会白 党参 半夏 生熟谷芽 秫米 白芍 炙甘草
渊按∶此等方案在古人亦不可多得。
□
某 水饮去后,中气大虚,胃液枯涸,难为力矣。夫中气大亏,非建中不可,而胃阴枯涸,非养胃阴又不可,然则黄 建中但补中气而不能养其胃阴,仍非计之善也。今拟十全大补阴阳气血双调,加入麦、夏、苁、附,即十四味建中法,并建其脾中肾中之阴阳,或者其有济乎!
人参须 黄 大熟地(附子三分,煎汁炒) 川芎 茯苓 半夏 白芍(肉桂一分,煎汁炒) 苁蓉 炙甘草 麦冬 冬术(土炒) 归身 金橘饼
又 肝虚无直补之法,补肾即所以补肝;中虚有兼补之方,补火而更能生土。前投十四味建中,两建其脾中肾中之阴阳。证既大虚,药宜加峻。虚能受补,便是生机。
人参须 党参 黄 炙甘草 大熟地(附子一分拌炒) 肉桂 麦冬 归身 冬术 枸杞子 半夏 茯苓 枣仁 山萸肉(酒炒) 苁蓉
□
单 痰饮久留,咳喘不已。痰多粘腻,脾肾两亏。脾虚则痰不化而食减,肾虚则阳气衰而水泛,以致腹满足肿面浮,病成溢饮。《金匮》云∶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小青龙汤主之。然脉细阳衰,便难液涸,肾气久虚,何堪更投发泄耗阴伤阳之剂!拟进附子都气丸,裁去熟地者,以其痰多痞塞也。
淡苁蓉 枸杞子(青盐炒) 茯苓 泽泻 半夏 五味子 制附子 牛膝炭 胡桃肉
□
孙 风邪久恋肺中,寒饮停留胃脘。风能化热,咳久伤阴。积饮生痰,胃阳失布。肺之子,肾也。
胃之妻,脾也。肺伤肾亦亏,胃虚脾亦弱。脾弱故便泄,肾亏故左尺脉弦而大也。咳将一载,虽曾吐血,而时呕清水,其为寒饮无疑。今从饮门例治。
大熟地(海浮石拌) 麦冬(元米炒) 生苡仁 五味子 陈皮 焦六曲 茯苓 半夏 干姜 紫石英 细辛 沉香
□
吴 喘咳多年,近加咳呛,形消肉瘦,正阴大亏。虽有痰浊,法当补纳。
大熟地 党参 半夏 陈皮 牛膝 款冬花 麦冬 茯苓 紫石英 五味子 胡桃肉
□
许 痰饮流落心中,心痛彻背,大便干燥,饮食哽嗌。肠胃液枯,法当温润。
淡苁蓉 麦冬 茯苓 桂木 薤白头 枸杞子 半夏 陈皮 栝蒌霜 白蔻仁
渊按∶积饮久而伤胃,将成噎膈。桂、蒌、薤白治痰饮,亦可治噎膈。盖二证皆上中焦阳微不化所致。
□
范 寒痰留于胃,则脘痛而吐清水;入于肺,则咳嗽而多白沫。宜仿小青龙法,辛温开达上焦。
淡干姜 茯苓 白芍 细辛 橘红 桂枝 半夏 五味子 款冬花 杏仁
□
顾 嗜酒多湿,湿蕴生痰。体质阴虚,烦劳伤气。去冬咳嗽,须微带血,行动气升,至今不愈。
诊脉虚小,恐加喘急。兹以金水六君煎加味。
大熟地 半夏 陈皮 茯苓 款冬花 杏仁 蛤壳 五味子 麦冬 胡桃肉
另∶金水六君丸,每朝服三钱,淡盐花汤送下。
□
金 痰饮停胸,清阳失旷,咳嗽眩悸,与苓桂术甘汤加味。
茯苓 桂枝 白术 炙甘草 紫石英 五味子 陈皮 半夏 蛤壳 胡桃肉
□
方 向有心痛呕吐之病,得食则安,明系中虚而有痰饮伏留于心下也。上年春季,头痛寒热,从此咳嗽喉有痰声。当时设遇明眼,用小青龙发汗散水,表邪与痰饮悉解,何至淹缠不愈耶!迨至酷暑,邪郁化热,咳嗽带臭,肺气受伤。交白露节,秋金得令,肺气清肃而后渐愈。至冬阳气少藏,其咳复作。交春入夏,咳频不已,病延一载有余。诊脉双弦,形肉瘦削,口不干渴,身不发热,头眩心悸,肝肾之阴已虚,脾胃之气亦弱,痰饮恋而未化,自浅及于深矣。昔贤谓外饮治脾肺,内饮治肾。今自外而至于内,从肺脾肾三经立法,前后绾照,以冀各得其所。
款冬花 苏子 杏仁 川贝 茯苓 陈皮 半夏 干姜(五味子五粒,同炒) 大熟地(海浮石拌炒) 炙甘草 牛膝(盐水炒) 蛤壳 马兜铃 姜汁 胡桃肉 枇杷叶
渊按∶外饮治肺脾,非杏、贝等清润之药可治,当求之于《金匮》。想病已棘手,方药错杂,有不得不然耳。
□
费 痰饮伏于胸中,咳嗽喘促。其标在肺,其本在肾。此症本虚未甚,标实有痰,法当两顾。
大熟地 茯苓 蛤壳 川贝 牛膝 半夏 陈皮 杏仁 桑白皮 枇杷叶
□
郝 仲景云∶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又云∶胸中有留饮,背寒冷如掌大。此症是也。
麻黄 桑白皮 象贝 橘红 黄芩(姜汁炒) 杏仁 半夏 生甘草 茯苓 款冬花
□
胡 痰饮 咳嗽,饱则安,饥则甚,乃胃虚也。
□
黄 炙甘草 冬术 陈皮 白芍 玉竹 茯苓 杏仁 桔梗
□
李 胃有寒侵,肺有寒侵,两寒相得饮邪停,咳而喘呕为痰饮。气亦宜平,痰亦宜平,病痰饮者药宜温,仲师方法细详审。
二陈汤加老桂木、吴茱萸、川椒、苡仁、生姜。
□
罗 干咳阴虚痰火盛,丹溪方法主生津。此由脘痛兼痰饮,烟体须当温化遵。
苁蓉(养阴温润,咸能下降) 枸杞子(甘温益血) 制半夏(燥湿痰) 茯苓(消金燥湿) 陈皮(盐水炒,理气) 水红花子(饮停腹痛) 白蛳螺壳(痰停脘痛) 白蜜(润燥调服) 姜汁(豁痰冲服)
又 烟体阴虚,兼夹痰饮。干咳无痰,脘痛微闷。前方咸降,兼以温润。咳虽稍缓,痰仍内蕴。唇燥舌腻,原方加味。
苁蓉 枸杞子 旋复花 半夏 茯苓 陈皮 白蛳螺壳 海参(漂淡去砂) 姜汁(冲入) 地栗汁(冲入)
渊按∶海参入煎剂,乃叶氏之作俑也。脘痛胸闷,明系痰饮,体虽阴虚,仍不相宜。
□
陈 宗台先生认此症为痰饮,卓识超群,曷胜佩服。窃思痰饮久踞,中土必受其戕,而脏气互伤,穷究必归于肾。肾为五脏之根,土为万物之本。脾土弱则清阳失旷,而气化无权;肾水亏则真阳失藏,而源泉消涸。夫以痰饮之病,久卧不起于床,加以寒热神疲,其为水土俱败明矣。节届春分,木旺阳升之候。木旺则土益弱,阳升则水益亏。清明节后百花齐放,将奈之何?为今之计,崇脾上而转旋清阳,以治其中;补肾水而蛰藏真阳,以治其下。守过清明,若得病情安稳,有减无增,或者其克济乎!
苓桂术甘合二陈,上午煎服。金匮肾气丸三钱,暮服。
□
胡 寒饮伏留于胃脘,清阳失旷于心胸。脘中微痛,腰背牵掣觉酸,时吐清水,与苓桂术甘汤清胸中之阳气,理中汤理脾中之阳气,阳气复则胃脘之寒饮自化矣。
照二方加陈皮、砂仁、半夏。
又 前方通胸中脾中之阳,此方兼通肾中之阳。阳气得通,三焦气机自畅,胃中寒饮自化矣。
照前方加清和丸。
□
萧 腹满,口舌干燥。仲景云∶肠间必有水气。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食已即吐,名曰格塞。今兼此三者,是寒饮水气伏留于肠胃也。病已四五年,非一日可去。即宗仲景法汇集而加减之。
防己 赤苓 川椒目 泽泻 川连 大腹皮 桂木 焦白术 干姜 猪苓 半夏 白蔻仁
□
孙 水停心下则悸,气郁胸中则痛,痛甚则痞塞而吐白沫,得食则宽。此中虚夹痰饮为患也。
六君子汤加川朴、干姜、桂木、沉香。
□
杨 心胸觉冷,经事数月一来,食入则腹中胀痛,寒痰气郁凝滞不通。当以辛温宣畅,遵熟料五积意。
半夏 桂枝 茯苓 苍术 白芍 川芎 川朴 当归身 丹参 炙甘草 陈皮 枳壳 高良姜
又 苦辛温通之剂,而能调经散痞,用之而效,益信古人言不妄发,法不虚立,在用者何如耳。
前方去良姜,加茺蔚子、砂仁。
□
胡 阳微浊聚于胃,寒饮窃踞中宫。脘痛连胁,腹鸣漉漉。法当转运中阳,以却寒饮。
旋复花 干姜 半夏 茯苓 泽泻 陈皮 水红花子 白蛳螺壳 生姜
又 脘胁之痛虽除,脾胃之气大惫。面浮足肿,土衰水泛,脉细少神,虑其腹满。急宜温补中阳以消水湿,又当自知节爱为上。
六君子汤去草,加炮姜、熟附子、神曲。另金匮肾气丸朝暮各服一钱五分。
□
某 肾中之元阳不足,胆中之火用不宣。痰饮伏留于心下,故心胸如盆大一块,常觉板痛,背亦常寒。三四年来每交子后则气喘,乃阳气当至而不至,痰饮阻遏,阳微阴胜故也。天明则阳气张,故喘平。至心悸咳嗽,易于惊恐,属阴邪窃踞胸中为病。其常若伤风之状者,卫外之阳亦虚也。图治之法,当祛寒饮而逐阴邪,斡旋阳气,如离照当空,阴邪尽扫。用仲景苓桂术甘汤,先通其胸中之阳气,再议。
茯苓(细辛一分,煎汁炒) 冬术(附子二分,炒) 党参(姜汁炒) 甘草(麻黄一分炒) 桂木 半夏 干姜(五味子五粒,炒) 补故纸(青盐炒) 紫石英 陈皮 胡桃肉 白蛳螺壳(洗)
□
贾 病已两月,先呕而后咳,多吐清涎,口不渴,心胸痛而痞闷,此痰饮停于心下也。虽微有寒热,并非外感风邪。当从胸痹痰饮门中求之。
半夏 茯苓 栝蒌皮 橘红 杏仁 生姜
渊按∶仲景治胸痹用蒌皮须同薤白,治痰饮须同桂枝,否则不效。盖胸脘之阳不化,饮痹皆不去耳。
□
施 背筋常冷,胸腹有块,时吐酸水。此寒痰阻于胃而太阳之气不宣,温之通之。
苏梗 桂枝 陈皮 茯苓 半夏 制附子 川椒 老生姜
仁渊曰∶《内经》无痰饮证,并无痰字。痰饮之病,始于仲景,详于《金匮》。其论痰饮有四,曰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千金》有五饮丸,治留饮,痰饮,溢饮,流饮, 饮。明·李时珍即《金匮》四饮加伏饮为五饮。古人以胸胃肠间有水饮内积,即名曰饮。不必尽有咳嗽也。今人以咳嗽气逆,倚息不得卧,名之曰痰饮,乃《金匮》之支饮也。其余或已更名,如脘痛吐酸,即古之悬饮也。饮水不化,不得汗出,身体疼重浮肿,古之溢饮也。去古渐远,其名遂更。夫五饮之生,总由肺脾阳虚,致水饮入胃不能布化通调,停蓄胃肠之间,遂生种种病情。射肺则咳,凌心则悸,犯肝则胁痛眩冒,入肾则喘逆,侮脾则胀满痞闷,皆中上阳气不能布化之过也。然肺脾之阳虽虚,肾中之阳尚旺,其病犹可支持,故痰饮病有积延岁月而不死者。如此篇亦以咳嗽气逆为痰饮,然即以咳嗽气逆而论,其因多端,未必尽属痰饮也。大抵痰饮咳嗽,其痰多沫,其气多逆,其脉多弦、多滑,其心多悸荡,其头多眩冒,其表畏寒,冬发夏愈,其口不渴,其舌苔多白,此痰饮咳嗽之状也。治法,《金匮》要言不繁曰∶须以温药和之。盖无论何饮,化其中上焦之阳气为先,而肾气丸一方,即开后人内饮治肾之门。故后人有外饮治肺脾,内饮治肝肾之说。盖饮邪久延,穷而伤肾,肾阳虚而肾气上奔,非温纳补摄不效。后贤之人参蛤蚧,黑锡丹,天真丸等,都从肾气丸得来,为温纳肾气之法。若得病之由,或冒冷雨,或卧而受凉,或过饮伤其肺脾,非一端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