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空穴法

人之周身总有三百六十五骨节。以一百六十五字都关次之。首自钤骨之上为头。左右前后。至辕骨以四十九字。共关七十二骨。巅中为都颅骨者一(有势。微有髓。及有液)。次颅为髅骨者一(有势。微有髓)。髅前为顶威骨者一(微有髓。女人则无此骨)。髅后为脑骨者一(有势微液)。脑左为枕骨者一(有势无液)。脑右为就骨者一(有势无液)。枕就之中附下为天盖骨者一(下为肺系之本)。盖骨之后为天柱骨者一(下属脊窳有髓)。盖前为言骨者一(言上复合于髅骨。有势无髓)。言下为舌本骨者左右共二(有势无髓)。髅前为囟骨者一(无势无液)囟下为服委骨者一(俚人讹为伏犀骨是也无髓势)。服委之下。为俊骨者一(服委下即眉宇之分也无髓势)。眉上左为天贤骨者一(无势无髓)。眉上右为天贵骨者一(眉上直目睛也)。

左睛之上为知宫骨者一(无髓无势)。右睛之上为命门骨者一(无髓势。两睛之下中则为鼻)。

鼻之前为梁骨者一(无髓无势)。梁之左为颧骨者一(有势有髓)。梁之右为 骨者一(有势无髓)。梁之端为嵩柱骨者一(无髓势其颧 之从。即耳之分)。左耳为司正骨者一(无髓无势)

右耳为纳邪骨者一(无髓无势)。正邪之后。为完骨者左右共二(无势无液)。正邪之上。附为嚏骨者一(无势少液)。嚏上为通骨者左右前后共四(有势少液)。嚏上为HT 。内骨者一(无势多液)。其HT 后连属左颔为乘骨者一(有势多液)。右颔为车骨者一(无势多液)。乘车上下出齿牙三十六事(无髓势下则不满其数)。乘车之后。为辕骨者左右共二(有液有势)。复次钤骨之下。为膻中左右前后。至 以四十字。关九十七骨。辕骨之下左右为钤骨者二(多液)。钤骨为会之骨者一(无髓势)。钤之下为咽。骨左中及右共三(无髓)。咽下为喉左中及右共三(无髓)喉下为咙骨者。环次共十事(无髓)。咙下之内为肺系骨者。累累然。共十二(无势髓)。肺系之后为谷骨者一(无髓)。谷下为鬲道骨者左右共二(无髓)。咙外次下为顺骨者共八(少液)

顺骨之端为顺。隐骨者共八(少液)。顺下之左为洞骨者一(女人无此)。顺下之右为棚骨者二(女人无此二骨)。洞棚之下。中央为 骨者一(无髓俚人呼为鸠尾)。 直下为天枢骨者一(无髓)。天枢之左右。为缺盆骨者二(有势多液)。左缺盆前之下。为下HT 骨者二(无髓)

右缺盆前之下为分膳骨者一(无髓)。HT 膳之后附下为仓骨者一(无髓)。仓之下左右为 骨者共八(无液无势)。 下之左为脑骨者一(男子此骨大者好勇)。 下之右为荡骨者一(女人此骨大者多夫)。脑之下者为鸟骨一(男女此骨满者早发勇)。荡之下为臆骨者一(此骨高则使人多说妄)。钤中之后为脊窳骨者。共二十二(上接天柱有髓)。脊窳之下为大动骨者一(上通天柱共成二十四椎)。大动之端为归下骨者一(道家谓之尾闾)。归下之后为纂骨者一(此骨能陷精液)。归下之前为 骨者一(此骨多处薄者贫下)。复次缺盆之下。左右至衬。以二十五字关六十骨(此下至分两手众骨臂至十指之端也)。支其缺盆之下。其后为伛甲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液)。伛甲之端为甲隐骨者。左右共二(此骨长则贤)。前支缺盆为飞动骨者。左右共二(此骨消则病痱缓)。次飞动之左为龙 骨者一(有势。多髓多液)。次飞动之右为虎冲骨者一(有势。多髓多液)。龙 之下为龙本骨者一(有势。多髓)。虎冲之下为虎端骨者一(有势。多髓)。本端之下为腕。龙本之上为进贤骨者一(男子此骨隆。则为名臣)。虎端之上为及爵骨者一(女子此骨高则为命妇)。腕前左右。为上力骨者共八(有势。多液)。次上力为驻骨者左右共十(有势。多液)。次驻骨为搦骨者左右共十(有势。多液)。次搦为肋势骨者左右共十(左肋外为爪。右肋外为甲)。爪甲之下各有衬骨者左右共十(无势。无液)。复次 之下。左右前后。至初步五十一字。中关一百三十六骨。此下自两乳下分左右。至两足心。众骨所会剧也。 之右。为心蔽骨者一(无髓)。 之左为胁骨者。上下共十二(居小肠之分也)。左胁之端。各有胁隐骨者。分次一十二(无髓)。胁骨之下。为季胁骨者。共二(多液)。季胁之端。为季隐骨者。共二(无髓)。 之右为肋骨者。上下共二十(居大肠之分也)

肋骨之下。为 肋骨者共二(各无隐骨惟兽有之)。右肋之端。为肋隐骨者共十二(无髓)。 骨之前。为大横者一(有势。少髓)横骨之前。为白环骨者共二(有势。有液)。白环之前。为内辅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液)。内辅之后。为骸关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液)。骸关之下。

有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液)。 骨之下。为髀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液)。髀枢之端。为膝盖骨者左右共二(无势。多液)。膝盖左右。各有侠升骨者共二(有势。多液)。髀枢之下为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髓)。 骨之外。为辅骨者左右共二(有势。有液)。 骨之下为立骨者左右共二(有势。有液)。立骨左右。各有内外踝骨者共四(有势。少液)。踝骨之前。左右各有下力骨者共十(有势。多液)。踝骨之后。各有京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液)。

下力之前。各有释欹骨者左右共十(有势。有液)。释欹之前。各有起仆骨。左右共十(有势)起仆之前。各有平肋骨者左右共十(有势)。有肋之前。各有衬甲骨者左右共十(无势。少液)。释欹两旁。各有核骨者左右共二(有势。多液)。起仆之下。各有初步骨者左右共二(有势。无髓有液女人无此骨)。凡此三百六十五骨也。天地相乘。惟人至灵。其女人则无顶威左洞右棚及初步共五骨。止有三百六十骨。又男子女人一百九十骨。或衬或无髓势。干二百五十六骨。并有髓液。以藏诸筋。以会诸脉溪。相需而成身形。谓之四大。此骨度之常也。

昔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对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一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参折。结喉以下。至缺盆中长四寸。缺盆以下。至 长九寸。过则肺大。不满则肺小。 以下。至天枢长八寸。过则胃大。不满则胃小。天枢以下。至横骨长六寸半。过则回肠广长。不满则狭短。横骨长六寸半。横骨上廉以下。至内辅之上廉长一尺八寸。内辅之上廉以下。至下廉长三寸半。内辅下廉至下内踝。长一尺三寸。

内踝以下至地长三寸膝 以下。至跗属长一尺六寸。跗属以下。至地长三寸故骨围大则太过。小则不及。角以下至柱骨。长一尺。行腋中不见者。长四寸。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季胁以下至髀枢。长六寸。髀枢以下至膝中。长一尺九寸。膝以下至外踝。长一尺六寸。外踝以下至京骨。长三寸。京骨以下至地。长一寸。耳后当完骨者。广九寸。耳前当耳门者。广一尺三寸。两颧之间。相去七寸。两乳之间。广九寸半。两髀之间。广六寸半。足长一尺二寸。广四寸半。肩至肘长一尺七寸。肘至腕长一尺二寸半。腕至中指本节长四寸。本节至其末长四寸半。头发以下至背骨。长二寸半。膂骨以下。至尾 二十一节。长三尺。上节长一寸四分。分之一奇分在下。故上七节下至于膂骨。九寸八分分之七。

此众人之骨度也。所以立经脉之长短也。是故视其经络之在身。其见浮而坚其见明而大者。多血。细而沉者。多气也。

凡欲用针。须明骨空所在。及机关之节。机关者。内经曰。辅骨上。横骨下为 。狭髋为机膝解为骸关。狭膝之骨为连骸。骸下为辅。辅上为 。 为关头。横骨为枕是也。骨空者内经髓空在脑后三分。在颅际锐骨之下(风府穴也)。一在断基下(下颐穴也)。一在项后中复骨下(哑门穴也)。一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脑户穴也)。脊骨下空在尻骨下空(长强穴也)数髓空在面侠鼻(颧 穴也)。或骨空在口下当两肩(大迎穴也)。两膊骨空在膊骨之阳(近肩膊失其名)。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两骨空之间(通关穴也)。股骨上穴。在股阳出上膝四寸(承 穴也)。 骨空。在辅骨之上端(犊鼻穴也)。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经阙穴也)。

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八 穴也)。扁骨有渗理腠。无髓孔。易髓无空是也。凡病属巨阴少阳之经。与冲脉任脉督脉之分者。病本于骨。各随其要而灸刺之。故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恶寒。汗出身重。头痛。或颈项痛者。治在风府。从风憎风刺眉头(攒竹穴也)。失枕在肩上横骨间(缺盆穴也)。折使揄臂齐肘。正灸脊中(阳关穴也)。 给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刺。大风汗出则灸之。腰痛不可转摇。急引阴仰刺八 与痛上八 。在腰尻分间。鼠 寒热。还刺寒府。寒府在附膝外。解营取膝上外者。使之拜取足心者。使之跪。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督脉为病。脊强反折。此三脉生病者。

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曲骨穴也)。甚者在脐下。营者治其渐。渐者。上狭颐也(大迎穴也)。蹇膝伸不得屈。治其 。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暑解治骸关。膝痛痛及拇指。治其 (委中穴也)。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大颧穴也)。连 若折。治阳明中俞 (三甲穴也)。若别治巨阳少阴荣(通谷及然谷也)。淫泺胫酸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络。在外踝上五寸(光明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