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饼
《中药大辞典》蒸饼
拼音 | Zhēnɡ Bǐnɡ |
别名 | 馒头饼(《肘后方》)。 |
出处 | 《纲目》 |
来源 | 为小麦面和以酵糟的加工制成品。 |
性味 | 《纲目》:"甘,平,无毒。" |
归经 | 《本草撮要》:"入足太阴、阳明经。" |
功能主治 | 《纲目》:"消食,养脾胃,温中化滞,益气和血,止汗,利三焦,通水道。" |
复方 | ①治积年肠风下血不止,面色萎黄,肌体枯悴:皂荚七挺(不蛀,肥者,去黑皮,涂酥,炙黄熟,去子),蒸饼二两,乌龙尾二两。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于食前,以温粥饮下二十丸。(《圣惠方》)
②治肠胃虚弱,糟粕不聚,便利赤白,或作脓血,脐腹疼痛,心胸痞满,里急后重,烦满渴逆,胁肋胀闷,肠内虚鸣,四肢倦乏,不进饮食:御米壳四两(以蜜炒黄紫焦色),干蒸饼(切如骰子块,以蜜炒焦色)。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鸡子黄大。每服一粒,水一盏,煎化为度,热服不拘时候。(《传信适用方》御爱丸) ③治崩中下血:陈年蒸饼,烧存牲,米饮服二钱。(《纲目》) ④治汤火伤灼:馒头饼,烧存性,研末,油调涂敷之。(《肘后方》)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本草纲目》:谷部 >> 蒸饼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
1、小儿淋(小儿尿频量少)。用蒸饼、大蒜、淡豆豉合捣成丸,连服三日可愈。
2、积年下血。用蒸饼、乌龙尾中一两、皂角(去皮,酥炙)七个,共研为末,加蜜做成丸子。每服二十丸,米汤送下。
3、赤白痢。用干蒸饼(蜜拌炒)二两、御米壳(蜜炒)四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服一丸,以水一碗煎化热服。
4、崩中下血。用陈年蒸饼烧存性,米汤冲服二钱。
5、盗汗、自汗。每夜卧时,带饥吃蒸饼一枚。几天后即可止汗。
6、折伤。把蒸饼研为末,每服二钱,酒送下,甚验。
7、汤火伤。用馒头饼烧存性,研为末,加油调匀涂伤处。
《本草从新》:麻麦稻类 稷粟类 菽豆类 造酿类 >> 蒸饼
通、利水、消食.
甘平.消食养脾胃.和中化积滞.活血止汗.利三焦.通水道.(爱竹谈薮云∶宋宁宗为郡王时、病淋、日夜凡三百起、国医罔措、或举孙琳治之、琳用蒸饼大蒜淡豆豉三物、捣丸、令以温水下三十丸、日、今日进三服、病当减三之一、明日亦然、三日病除、已而果然、或问其说、琳曰∶小儿何缘有淋、只是水道不利、三物皆能通利、故尔.)陈久者良.(小麦面、修治食品甚多、惟蒸饼其来最古、是酵糟发成、单面所造、凡药所须、且能治疾、唯腊月及寒食日、蒸之至皮裂、去皮悬之、风干、临用时、以水浸胀、擂烂滤过、和脾胃及三焦药、甚易消化、且面已过性、不助湿热、其以果菜油腻诸物为馅者、不堪入药.肘后方、汤火伤、灼馒头饼、烧存性、研末、油调涂之.)
《得配本草》:谷部(造酿类十三种) >> 蒸饼
甘,平。消食化滞,益气养脾,和血止汗。利三焦,通水道。得御米壳、白蜜,共炒为末,蜜丸,治下痢腹痛。炒用。
《本草便读》:谷类 >> 蒸饼
消食养脾化积滞.性味甘温.和中益气利三焦.功能宣导.(蒸饼以面作饼.蒸熟陈久用之.寒食日作者.即为之寒食面.糊丸药用之.取其面性已过.不助湿热.惟甘平之性.能和中消导.利水道.益脾胃而已.毕竟无他所长也.)
《药性切用》:谷部(麻麦 稻稷 粟 菽 豆 造酿) >> 蒸饼
性味甘平,消食开胃,通三焦,利水道。陈久者良。即小麦面酵糟发成,腊月寒食日宜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