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
《全国中草药汇编》绿豆
拼音 | Lǜ Dòu |
来源 | 豆科菜豆属植物绿豆Phaseolus radiatus L.,以种子入药。 |
性味 | 甘,寒。 |
归经 | 入心、胃经。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消暑。用于暑热烦渴,疮毒痈肿等症。可解附子、巴豆毒。 |
用法用量 | 0.5~1两,大剂量可用4两,煎服。 |
备注 | (1)解附子、巴豆毒,可用绿豆四两、生甘草二两,煎汁候冷,频频饮服。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辞典》绿豆
拼音 | Lǜ Dòu |
别名 | 青小豆(《圣惠方》) |
出处 | 《开宝本草》 |
来源 | 为豆科植物绿豆的种子。立秋后种子成熟时采收,拔取全株,晒干,将种子打落,簸净杂质。 |
原形态 | 一年生直立或末端微缠绕草本,被淡褐色长硬毛。小叶3,阔卵形至棱状卵形,侧生小叶偏斜,长4~10厘米,宽2.5~7.5厘米,先瑞渐尖,基部圆形、楔形或截形,两面疏被长硬毛;托叶阔卵形;小托叶线形。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有长硬毛;花绿黄色;萼斜钟状,萼齿4,最下面1齿最长;旗瓣肾形,翼瓣有渐狭的爪,龙骨瓣的爪截形,其中1片龙骨瓣有角;雄蕊10,2束;子房无柄,密被长硬毛。荚果圆柱状,成熟时黑色,长6~10匣米,宽约6.5毫米,被稀长硬毛。种子短矩形,绿色或暗绿色。花期6~7月。果期8月。 |
生境分部 |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 |
性状 | 干燥种子呈短矩圆形,长4~6毫米,表面绿黄色或暗绿色,光泽。种脐位于一侧上端,长约为种子的1/3,呈白色纵向线形。种皮薄而韧,剥离后露出淡黄绿色或黄白色的种仁,子叶2枚,肥厚。质坚硬。 |
化学成分 | 每百克含蛋白质22.1克,脂肪0.8克,碳水化物59克,钙49毫克,磷268毫克,铁3.2毫克,胡萝卜素0.22毫克,硫胺素0.53毫克,核黄素0.12毫克,尼克酸1.8毫克。蛋白质主为球蛋白类,其组成中蛋氨酸、色氨酸和酪氨酸较少。绿豆的磷脂成分中有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肌醇、磷脂酰甘油、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酸。 |
性味 | 甘,凉。
①《开宝本草》:"甘,寒,无毒。" ②《本经逢原》:"甘,凉。" |
归经 | 入心、胃经。
①朱震亨:"入阳明。"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胃二经。"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消暑,利水。治暑热烦渴,水肿,泻利,丹毒,痈肿,解热药毒。
①孙思邈:"治寒热、热中,止泄痢、卒澼,利小便胀满。" ②孟诜:"研煮汁饮,治消渴,又去浮风,益气力,润皮肉。" ③《日华子本草》:"益气,除热毒风,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 ④《开宝本草》:"主丹毒烦热,风疹,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 ⑤《纲目》:"治痘毒,利肿胀。" ⑥《本草汇言》:"清暑热,静烦热,润燥热,解毒热。" ⑦《本草述》:"治痰喘及齁蛤。" ⑧《本经逢原》:"明目。解附子、砒石、诸石药毒。" ⑨《会约医镜》:"清火清痰,疗痈肿痘烂。"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0.5~1两;研末或生研绞汁。外用:研末调敷。 |
注意 | ①孟诜:"今人食绿豆皆挞去皮,即有少壅气,若愈病须和皮,故不可去。"
②《本草拾遗》:"反榧子壳,害人。" ③《本草经疏》:"脾胃虚寒滑泄者忌之。" |
复方 | ①解暑:绿豆淘净,下锅加水,大火一滚,取汤停冷色碧食之。如多滚则色浊,不堪食矣。(《遵生八笺》绿豆汤)
②治消渴,小便如常:绿豆二升,净淘,用水一斗,煮烂研细,澄滤取汁,早晚食前各服一小盏。(《圣济总录》绿豆汁) ③治十种水气:绿豆二合半,大附子一只(去皮、脐,切作两片)。水三碗,煮熟,空心卧时食豆,次日将附子两片作四片,再以绿豆二合半,如前煮食,第三日别以绿豆、附子如前煮食,第四日如第二日法煮食,水从小便下,肿自消,未消再服。忌生冷毒物盐酒六十日。(《朱氏集验医方》) ④治小便不通,淋沥:青小豆半升,冬麻子三合(捣碎,以水二升淘,绞取汁),陈橘皮一合(末)。上以冬麻子汁煮橘皮及豆令热食之。(《圣惠方》) ⑤治赤痢经年不愈:绿豆角蒸熟,随意食之。 ⑥治小儿遍身火丹并赤游肿:绿豆、大黄。为末,薄荷蜜水调涂。 ⑦治痈疽:赤小豆、绿豆、黑豆、川姜黄。上为细末,未发起,姜汁和井华水调敷;已发起,蜜水调敷。(⑤方以下出《普济方》) ⑧治金石丹火药毒,并酒毒,烟毒、煤毒为病:绿豆一升,生捣末,豆腐浆二碗,调服。一时无豆腐浆,用糯米泔顿温亦可。(《本草汇言》) ⑨解乌头毒:绿豆四两,生甘草二两,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
各家论述 | ①《纲目》:"绿豆,消肿治疽之功虽同亦豆,而压热解毒之力过之。且益气、厚肠胃、通经脉,无久服枯人之忌。但以作凉粉,造豆酒,或偏于冷,或偏于热,能致人病,皆人所为,非豆之咎也。豆粉须以绿色黏腻者为真,外科治痈疽,有内托护心散,极言其效,丹溪朱氏,有论发挥。""绿豆肉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宜连皮生研,水服。按《夷坚志》云,有人服附子酒多,头肿如斗,唇裂血流,急求绿豆、黑豆各数合,嚼食,并煎汤饮之,乃解也。"
②《本草经疏》:"绿豆,甘寒能除热下气解毒。阳明客热则发出风疹,以胃主肌肉,热极生风故也,解阳明之热,则风疹自除。胀满者,湿热侵于脾胃也,热气奔豚者,湿热客于肾经也,除湿则肿消,压热则气下,益脾胃而肾邪亦自平也。" ③《本草求真》:"绿豆味甘性寒,据书备极称善,有言能厚肠胃、润皮肤、和五脏及资脾胃,按此虽用参、芪、归、术,不是过也。第书所言,能厚、能润、能和、能资者,缘因毒邪内炽,凡脏腑经络皮肤脾胃,无一不受毒扰,服此性善解毒,故凡一切痈肿等症无不用此奏效。" |
临床应用 | ①治疗农药中毒
对误服1059农药中毒者,用绿豆1斤,食盐2两,捣细加冷开水约2000毫升浸泡数分钟后,过滤饮用。尽量多喝,每天最多可喝3000~5000毫升。神志不清者可用胃管灌入。或用绿豆4两至1斤制成生豆浆,初服3~5匙,每3~5分钟1次,逐渐增加至每次半碗。曾治15例,均在24小时后临床症状消失。除个别发生呕吐外,未发现其他副作用。 ②治疗腮腺炎 用生绿豆2两置小锅内煮至将熟时,加入白菜心2~3个,再煮约20分钟,取汁顿服,每日1~2次。治疗34例(病程3~4天),全部治愈。若在发病早期使用更好。 ③治疗铅中毒 每天取绿豆4两,甘草5钱,煎汤,分两次配合维生素C_300毫克内服,10~15天为一疗程。9例轻度中毒及28例铅吸收者,经连续治疗二疗程,基本治愈。 ④治疗烧伤 取生绿豆粉2两,和75%酒精(白酒亦可)适量调成糊状,30分钟后加入冰片3钱,调匀备用。伤面暴露,除去脱落上皮及异物,用1‰新洁尔灭溶液清洗后,将药糊涂于创面上,约0.5毫米厚,每日2~3次。通过近百例中、小面积烧伤的观察,一般对浅Ⅱ度效果良好,对部分深Ⅱ度亦有效。平均20天治愈。用药后渗出物少,结痂快,不留疤痕,输液和抗菌素使用可大量减少。缺点是初涂时稍有痛感:若在涂药前先涂以普鲁卡因溶液可减轻疼痛。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绿豆
拼音 | Lǜ Dòu |
英文名 | Mung Bean, Green Gram |
别名 | 青小豆。 |
出处 | 1.《开宝本草》:绿豆,肉平,圆小绿者佳。又有植豆,苗子相似。 2.《日用本草》:绿豆,有官绿、油绿,主疗则一。 3.《纲目》:绿豆,处处种之。三、四月下种,苗高尺许,叶小而有毛,至秋开小花,荚如赤豆荚,粒粗而色鲜者为官绿,皮薄而粉多;粒小而色深者为油绿,皮厚而粉少。早种者呼为摘绿,可频摘也;迟种呼为拔绿,一拔而已。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绿豆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Vigna radiata (L.)R.Wilczak[Phaseolus radiatus L.;P.mungo auct.non L.] 采收和储藏:立秋后种子成熟时采收,拔取全株,晒干,打下种子,簸净杂质。 |
原形态 | 绿豆 一年生直立或顶端微缠绕草本。高约60cm,被短褐色硬毛。三出复叶,互生;叶柄长9-12cm;小叶3,叶片阔卵形至菱状卵形,侧生小叶偏斜,长6-10cm,宽2.5-7.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楔形或截形,两面疏被长硬毛;托叶阔卵形,小托叶线形。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短于叶柄或近等长;苞片卵形或卵状长椭圆形,有长硬毛;花绿黄色;萼斜钟状,萼齿4,最下面1齿最长,近无毛;旗瓣肾形,翼瓣有渐窄的爪,龙骨瓣的爪截形,其中一片龙骨瓣有角;雄蕊10,二体;子房无柄,密被长硬毛。荚果圆柱形,长6-8cm,宽约6.mm,成熟时黑色,被疏褐色长硬毛。种子绿色或暗绿色,长圆形。花期6-7月,果期8月。 |
生境分部 | 全国各省区多有栽培。 |
性状 | 性状鉴别 种子短矩圆形,长4-6mm。表面绿黄色、暗绿色、绿棕色,光滑而有光泽。种脐位于种子的一侧,白色,条形,约为种子长的1/2。种皮薄而坚韧,剥离后露出淡黄绿色或黄白色2片肥厚的子叶。气微,嚼之具豆腥气。以粒大、饱满、色绿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灰白色或类白色。①淀粉粒极多,主为单粒,肾形、长圆形、类圆形、圆三角形或卵圆形,有的一端稍尖凸,直径3-30μm,脐点短缝状、星状或点状,有的辐射状开裂,少数层纹可见。②种皮栅状细胞成片,顶面观呈类多角形或稍延长,孔沟细密,胞腔细小或不明显,稍下胞腔条状;底面观胞腔大,可见含一晶体。③种皮支持(滴漏)细胞侧(断)面观呈哑铃状,长17-55μm,侧壁中部厚至8μm;表面观呈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14-38μm,可见环状增厚壁。④星状细胞呈不规则多角形,有多数浅短分枝状突起,枝端较平截,细胞直径19-34μm,胞腔内含黄棕色物。⑤色素块较多,黄棕色或红棕色,存在于星状细胞或薄壁细胞中。⑥主为螺纹或环纹导管,直径5-14μm。 |
化学成分 | 绿豆种子中含胡萝卜素(carotene),核黄素(riboflavine);蛋白质以球蛋白类(blobulin)的为主,其组成含蛋氨酸(methiomine),色氨酸(tryptophane)和酪氨酸(tyrosine)。糖类主要有果糖(fructose),葡萄糖(glucose),麦芽糖(maltose)。绿豆的磷脂成分中有磷脂酸胆碱(phosphatidylcholine),磷脂酸乙醇胺(phosphatidylethanolamine),磷脂酸肌胺(phosphatidylinositol),磷脂酰甘油(phosphatidylglycerol),磷脂酸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磷脂酸(phosphatidic acid)。 |
性味 | 味甘;性寒 |
归经 | 心;胃经 |
功能主治 | 清热;消暑;利水;解毒。主暑热烦渴;感冒发热;霍乱吐泻;痰热哮喘;头痛目赤;口舌生疮;水肿尿少;疮疡痈肿;风疹丹毒;药物及食物中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大剂量可用120g;研末;或生研绞汁。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
注意 | 1. 孟诜:今人食绿豆皆挞去皮,即有少壅气,若愈病须和皮,放不可去。 2.《本草拾遗》:反榧子壳,害人。 3.《本草经疏》:脾胃虚寒滑泄者忌之。 |
复方 | ①解暑: 绿豆淘净,下锅加水,大火一滚,取汤停冷色碧食之。如多滚则色浊,不堪食矣。(《遵生八笺》绿豆汤)②治消渴,小便如常: 绿豆二升,净淘,用水—斗,煮烂研细,澄滤取计,早晚食前各服一小盏。(《圣济总录》绿豆汁)③治十种水气: 绿豆二台半,大附子一只(去皮、脐,切作两片)。水三碗,煮熟,空心卧时食豆,次日将附子两片作四片,再以绿豆二合半,如前煮食,第三日别以绿豆、附子如前煮食,第四日如第二日法煮食,水从小便下,肿自消,未消再服。忌生冷毒物盐酒六十日。(《朱氏集验医方》)④治小便不通,淋沥:青小豆半升,冬麻子三合(捣碎,以水二升淘,绞取汁),陈橘皮一合(末)。上以冬麻子汁煮橘皮及豆令熟食之。(《圣惠方》)⑤治赤痢经年不愈: 绿豆角蒸熟,随意食之。⑥治小儿遍身火丹并赤游肿: 绿豆、大黄。为末,薄荷蜜水调涂。⑦治痈疽: 赤小豆、绿豆、黑豆、川姜黄。上为细末,未发起,姜汁和井华水调敷;已发起,蜜水调敷。(⑤方以下出《普济方》)⑧治金石丹火药毒,并酒毒、烟毒、煤毒为病: 绿豆一升,生捣末,豆腐浆二碗,调服。一时无豆腐浆,用糯米泔顿温亦可。(《本草汇言》)⑨解乌头毒: 绿豆四两,生甘草二两,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
各家论述 | 1.《纲目》:绿豆,消肿治痘之功虽同赤豆,而压热解毒之力过之。且益气、厚肠胃、通经脉,无久服枯人之忌。但以作凉粉,造豆酒,或偏于冷,或偏于热,能致人病,皆人所为,非豆之咎也。豆粉须以绿色黏腻者为真,外科治痈疽,有内托护心散,极言其效,丹溪朱氏,有论发挥。绿豆肉平、皮寒,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宜连皮生研,水服。按《夷坚志》云,有人服附子酒多,头肿如斗,唇裂血流,急求绿豆、黑豆各数合,嚼食,并煎汤饮之,乃解也。 2.《本草经疏》:绿豆,甘寒能除热下气解毒。阳明客热则发出风疹,以胃主肌肉,热极生风故也,解阳明之热,则风疹自除。胀满者,湿热侵于脾胃也,热气奔豚看,湿热客于肾经也,除湿则肿消,压热则气下,益脾胃而肾邪亦自平也。 3.《本草求真》:绿豆味甘性寒,据书备极称善,有言能厚肠胃、润皮肤、和五脏及资脾胃,按此虽用参、芪、归、术,不是过也。第书所言,能厚、能润、能和、能资者,缘因毒邪内炽、凡脏腑经络皮肤脾胃,无一不受毒扰,服此性善解毒,故凡一切痈肿等症无不用此奏效。 4. 孙思邈:治寒热、热中,止泄痢、卒澼,利小便胀满。 5. 孟诜:研煮汁饮,治消渴,又去浮风,益气力,润皮肉。 6.《日华子本草》:益气,除热毒风,厚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 7.《开宝本草》:主丹毒烦热,风疹,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毒。 8.《纲目》:治痘毒,利肿胀。 9.《本草汇言》:清暑热,静烦热,润燥热,解毒热。 10.《本草述》:治痰喘及齁HA。 11.《本经逢原》:明目。解附子、砒石、诸石药毒。 12.《会约医镜》:清火清痰,疗痈肿痘烂。 |
临床应用 | 1.治疗农药中毒:对误服1059农药中毒者,用绿豆1斤,食盐2两,捣细加冷开水约2000ml浸泡数分钟后,过滤饮用。尽量多喝,每天最多可喝3000-5000ml。神志不清者可用胃管灌入。或用绿豆4两至1斤制成生豆浆,初服3-5匙,每3-5分钟1次,逐渐增加至每次半碗。曾治15例,均在24小时后临床症状消失。除个别发生呕吐外,未发现其他副作用。 2.治疗腮腺炎:用生绿豆2两置小锅内煮至将熟时,加入白菜心2-3个,再煮约20分钟,取汁顿服,每日1-2次。治疗34例(病程3-4天),全部治愈。若在发病早期使用更好。 3.治疗铅中毒:每天取绿豆4两,甘草5钱,煎汤,分两次配合维生素C300mg内服,10-15天为一疗程。9例轻度中毒及28例铅吸收者,经连续治疗二疗程,基本治愈。 4.治疗烧伤:取生绿豆粉2两,和75%酒精(白酒亦可)适量调成糊状,30分钟后加入冰片3钱,调勾备用。伤面暴露,除去脱落上皮及异物,用1%新洁尔灭溶液清洗后,将药糊涂于创面上,约0.5mm厚,每日2-3次。通过近百例中、小面积烧伤的观察,一般对浅Ⅱ度效果良好,对部分深Ⅱ度亦有效。平均20天治愈。用药后渗出物少,结痂快,不留疤痕,输液和抗菌素使用可大量减少。缺点是初涂时稍有痛感;若在涂药前先涂以普鲁卡因溶液可减轻疼痛。 |
摘录 | 《中华本草》 |
《本草纲目》:谷部 >> 绿豆
「气味」绿豆:甘、寒、无毒。绿豆粉:甘、凉、平、无毒。豆皮:甘、寒、无毒。豆芽:甘、平、无毒。
「主治」
豆皮:解热毒,退目翳。
豆芽:解酒毒、热毒。
绿豆:
1、小儿丹肿。用绿豆五钱、大黄二钱,共研为末,加生薄荷汁和蜜,调匀敷涂。
2、赤痢不止。用大麻子大水中三末滤汁,煮绿豆吃,极效。
3、消渴。用绿豆煮粥吃。
4、痘后痈毒。用绿豆、赤小豆、黑大豆,等分为末,醋调匀时时扫涂患处。此方名“三豆膏”。
5、水肿。用绿豆二合半、大附子一只(去皮脐,切作两片),加水三碗,煮熟,临卧时空心食豆。次日将原附子两片又各切为二,另以绿豆二合半如前煮食。第三日照第一日,第四日照第二日食豆。水从小便下,肿自消。未消可多吃几次,忌食生冷、毒物、盐、酒。
绿豆粉:
1、霍乱吐利。用绿豆粉、白糖各二两,新汲水调服即愈。
2、解砒毒。用绿豆粉、寒水石等分,加蓝根汁调服三至五钱。
3、署天痱疮。用绿豆粉二两、滑石一两,调匀扑患处。药中亦可加蛤粉二两。
4、肿毒初起。用绿豆粉炒成黄黑色,加皂荚粉一两,醋调敷。皮破者。用油调。
《雷公炮制药性解》:谷部 >> 绿豆
味甘,性寒无毒,入心胃二经。主除热毒,浓肠胃,散风消肿下气,补脏养神,留皮按∶绿豆寒则入心而泻火,甘则入胃而和中,禹锡具称其补益,宜长食之,又堪作枕,能明目,治头痛。
《食物疗法》:绿豆
绿豆含有丰富的营养,除蛋白质、淀粉外,还富含铁、磷、钙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C、B及胡萝卜素、尼克酸等。它性凉味甘,有清热解毒、止渴消暑、利尿润肤的功能。在烈日炎炎的夏天,喝上一碗清凉可口的绿豆汤,顿时会感觉汗消热解,浑身爽快。
【应用实例】
绿豆芽即豆芽菜,为绿豆的种子水浸后发出的嫩芽,性味甘凉,能“解酒毒、热毒,利三焦”(《本草纲目》)。
绿豆衣为绿豆的种皮,又名绿豆壳、绿豆皮。性味甘寒、无毒,功同绿豆,但凉血清热解毒之功胜于绿豆,还可明目、利咽消肿。
1.胆囊炎:绿豆100克洗净放入1个新鲜猪苦胆中,用细绳扎好口,挂在通风阴凉处风干。每次服绿豆15~20粒。每日服2~3次。
2.中暑:绿豆120克煮烂,捣成泥状,加入30克红糖调匀吃下。或饮绿豆汤。
3.食物中毒:绿豆30克,甘草15克,食盐(炒焦)12克,水煎,稍温徐徐饮服。重患者可灌服。
4.腮腺炎:用生绿豆60克,置小锅内煮至将熟时,加入白菜心2~3个,再煮约20分钟,取汁顿服,每日1~2次。
5.小儿赤白痢:绿豆3粒,白胡椒3粒,大枣1枚去核,共捣敷脐上,胶布贴封,次日再换。或绿豆皮、白糖各15克,加水共煎服。
6.小儿水痘:绿豆100克,加水500毫升,煮汤代茶饮,服时酌加白糖。
7.便血:绿豆芽、红糖、椿根白皮各120克,加水800毫升,煎成150~200毫升,早晚分服,每日1剂。
8.乳腺炎:绿豆淀粉与血余炭面(人发烧灰)各30克,用水调成糊状,敷于患部。
9.痤疮:绿豆粉温水煮成糊状,每晚临睡前洗净患部,涂抹之。
《本草备要》:谷菜部 >> 绿豆
泻热解毒
甘寒。行十二经,清热解毒(一切草木、金石、砒霜毒皆治之),利小便,止消渴,治泻痢,连皮用(其凉在皮)。
粉,扑痘疮溃烂良(一市民诵观音经甚诚,出行折一足,哀叫菩萨,梦僧授一方,绿豆粉新铫炒紫色,井水调,浓敷纸贴,杉木扎定,其效如神)。
《冯氏锦囊秘录》:谷部 >> 绿豆
禀土中之阴气,故味甘,气寒,无毒。入足阳明经。以甘寒之性,能解丹石药毒,一切热毒。为消渴烦热,浓肠胃和五脏,润皮肤除湿消肿,益气除热,风疹痘痈并堪,资治脾胃虚寒。滑泄者忌之。
绿豆,甘,寒,行十二经络,煎汤解酒毒,烦热兼除。作粉敷肿痛,丹毒且厌,益气力,润皮肤,利小便,清胃热,浓肠胃,养精神。五脏能和。常食不忌,汁饮消渴即解,并解百药毒,及一切痈肿痘毒如神。筑枕夜卧,明目疏风,其反能去目翳,盖肉桂平而皮性大寒。绿豆粉所禀气味,与绿豆同,味甘凉无毒,凉诸热。益气,解酒食诸毒。治发背痈疮,及汤火伤灼。
护心散(一名内托散。又名乳香万全散。)凡有疽疾,一日至十三日内,宜连进十余服,方免变症,使毒瓦斯外出。服之稍迟,毒瓦斯内攻,渐生呕吐。或鼻生疮茵不食,即危也。四五日亦宜间服之。用真绿豆粉一两,乳香半两,灯芯同研,和匀,以生甘草煎脓汤,调下一钱,时时呷之。若毒瓦斯冲心,有呕逆之症,大宜服此,盖绿豆厌热下气,消肿解毒,乳香消诸痈肿毒,服至一两,则香彻疮孔,真圣药也。(一方有丹砂二钱五分,) 杖疮疼痛,绿豆粉炒研,以鸡子白和涂之妙。绿豆皮,尤解热毒,退目翳。通神散,治斑痘后眼目生翳,用绿豆皮、甘菊花、谷精草等分,为末,每用一钱,以干柿饼一枚,粟米泔一盏,同煮干食柿,日三服,浅者五七日,远者半月,大效。
主治(痘疹合参) 专解痘疔热毒,痘内烦热消渴。凡痘热毒盛,而又值夏天者,并小儿未出痘疹者,俱可煮烂,勿去皮食之。
《医学入门》:食治门(谷) >> 绿豆
绿豆甘寒解诸毒,热风消渴研汁服,更治霍乱消肿浮,作枕清头明眼目,粉糁痘疮不结痂,脾胃虚人难克伏。
色绿圆小者佳。皮寒肉平,无毒。解一切药草、虫鱼、牛马、金石等毒。除烦热风疹、消渴,生研汁服之。霍乱、吐逆、奔豚,和胡椒等分为末,冷水调服。又煮食,消肿下气,渗利小便。作枕治头风痛,明目。入药须带皮用之,去皮即小有壅气。豆粉,甘,平,无毒。市中货者多伪,入药须用真者。治小儿痘疮十余日,湿烂不结痂者,以粉糁之效。又解诸热。熟者胶粘,难得克化,脾胃虚弱人病者忌之。捣烂作饼炙食之佳。和五脏,安精神,行十二经脉,益气力,润皮肉,除热毒风,浓肠胃,可常食之。
《证类本草》:绿豆
味甘,寒,无毒。主丹毒,烦热,风疹,药石发动,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石。用之勿去皮,令人小壅,当是皮寒肉平。圆小绿者佳。又有(音陟)豆,苗子相似,主霍乱吐下。取叶捣绞汁,和少醋温服,子亦下气。(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孟诜云∶绿豆,平。诸食法∶作饼炙食之佳。谨按补益,和五脏,安精神,行十二经脉,此最为良。今人食皆挞去皮,即有少拥气。若愈病,须和皮,故不可去。
又,研汁煮饮服之,治消渴。又,去浮风,益气力,润皮肉,可长食之。日华子云∶绿豆,冷。
《中医饮食营养学》:第二章 清热饮食 >> 绿豆
【基原】豆科植物绿豆种子。秋后种子成熟时采收,洗净晒干备用。
【异名】又叫青小豆。
【性味归经】甘,凉,入心、胃经。
【功效】清热解毒,清暑利水。
【应用】
1. 暑热——绿豆汤:下锅加水,大火一滚,取汤停冷,色碧食之。如多滚则色浊,不堪食矣。(《遵生八笺》)绿豆加丝瓜花煮水,清暑力更强。
2. 消渴,小便如常——绿豆羹:2升绿豆淘净后,水煮烂并将其研细,早晚各服1小盏。
3. 解毒——名医扁鹊提出三豆饮:绿豆为主,配黑大豆、赤小豆。清热解毒。
若为黄药子等植物中毒,可将绿豆砸碎,放入锅中煮二十分钟,取汁服用。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滑泄者忌食。
【现代研究】
绿豆清热之功在皮,解毒之功在肉。近年证明能解斑蝥中毒,对敌敌畏、有机磷农药中毒也有辅助治疗作用。民间接触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气体,常服绿豆汤、绿豆甘草汤,有一定防治作用。在中药学中,取绿豆之甘寒、清热解毒作用,用于治疗痈肿疮毒。
【按语】
绿豆汤是家庭常备夏季清暑饮料,清暑开胃,老少皆宜。传统绿豆制品有绿豆糕、绿豆酒、绿豆粉皮等。
【参考文献】
1.《本草求真》:“绿豆味甘性寒,据书备极称善,有言能厚肠胃、润皮肤、和五脏及资脾胃。按此虽用参、芪、归、术,不是过也。”
2.《本草汇言》:“清暑热,解烦热,润燥热,解毒热。”
《顾松园医镜》:谷部 >> 绿豆
〔甘寒,入肝、胃二经。连皮用,若去皮令壅气。〕下气压热,〔质重沉而性甘寒故也。〕解毒止渴,〔解诸热毒之功,过于扁豆、赤豆。丹石药毒发者,磨粉水调服甚效。止渴者除热之功。〕治头风而除呕逆,〔皆下气压热之功。〕祛浮风而润皮肤。〔浮风风疹,热极则生风也。〕消水肿,〔能利小便故也,〕浓肠胃。〔味甘入胃,性寒能补〕。
胃寒者不宜食。。
《本草求真》:解毒 >> 绿豆
(菽豆)清肠胃热毒
绿豆(专入肠胃)。味甘气寒。据书备极称善。有言能浓肠胃。润皮肤。和五脏。及资脾胃。按此虽用参耆归术。不是过也。第书所言能浓能润能和能资者。缘因毒邪内炽。凡脏腑经络皮肤脾胃。无一不受毒扰。服此性善。故凡一切痈肿等症。无不用此奏效。(并解一切草木金石砒霜等毒。)煮汁则止消渴。磨粉合以乳香丹砂。则能护心使毒不入。(护心膏用此。)筑枕夜卧。则能明目疏风。杖疮疼痛。则用鸡子白调敷即愈。皮尤凉于绿豆。退翳明目如神。粉扑痘溃尤妙。(一市民出行折一足。僧授一方。绿豆粉新铫炒柴胡。井水调。浓敷纸贴。杉木扎定。其效如神。)皆有除热之功。而无补益滋助之力。且与榧子相反。同食则杀人。
《本草从新》:麻麦稻类 稷粟类 菽豆类 造酿类 >> 绿豆
清热解毒.
甘寒.行十二经.清热毒而解渴.(一切草木金石砒霜毒、皆治之.景岳曰∶凡热毒劳热诸火、热极不能退者、用绿豆、不拘多寡、宽汤煮糜烂、入盐少许、或蜜亦可、待冰冷、或浓或稀或汤、任意饮食之、日或三四次、不拘、此物性非苦寒、不伤脾气、善于解毒、除烦退热、止渴、大利小水、乃浅易中之最佳最捷者也、若火盛口干、不宜浓、但略煮半熟清汤、冷冻饮料之、尤善除烦清火.)去浮风而润肤.利小便以治胀.浓肠胃以和脾.(善治泻痢.)
胃寒者不宜食.功在绿皮.去壳即壅气.粉、扑痘疮溃烂.良.(一人诵观音经甚诚、出行折一足、哀叫菩萨、梦僧授一方、绿豆粉、新铫炒紫色、井水调浓敷、纸贴、杉木皮札定、其效如神.)圆小者佳.(解烧酒毒、多食豆粉、解鸩酒毒、豆粉三合、水调服.)
《得配本草》:谷部(豆类七种) >> 绿豆
反榧子壳。忌同鲤鱼、 食。
甘,寒。入手少阴、足阳明经气分。解热毒,除烦渴,利小便,浓肠胃,消肿胀,散风火。
能调和五脏,行十二经脉。解一切药草、牛马、金石诸毒。得大麻仁,消血痢。配赤小豆,解痘毒。
连皮用。
粉
敷痈肿,消丹毒。配乳香三分之一,灯心研匀,生甘草汤常下一钱,治疽毒内攻。
扑烂痘,治损伤,炒紫色水调敷。
芽
甘,平。解酒毒,利三焦。(花解酒毒更效。)
皮
甘,寒。解热毒,退目翳。配甘菊、谷精、粟泔、柿饼,煮干,单食柿饼,每日三服,治痘后目翳,半月而愈。
《本草经解》:绿豆
气寒.味甘.无毒.主丹毒.烦热风疹.药石发动.热气奔豚.生研绞汁服.亦煮食.消肿下气.压热解石.用之勿去皮.令人小壅.绿豆气寒.禀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丹毒烦热风疹.皆属心火.绿豆入肾.气寒足以清心火.味甘可以解热毒.所以主之也.丹石之药性热.多服则热毒发动.其主之者.甘寒能解热毒也.奔豚者心病也.心受火邪而藏之于肝.肝受之而藏之于肾.肾气上突.如豚奔冲也.其主之者.寒可清火.甘可缓突也.热胜则肿.气寒清热.所以消肿.火性炎上.气热则炎上.气寒清热.所以下气.气寒所以压热.味甘所以解石毒也.皮性寒.故用之不可去皮.去皮令人小壅者.甘故也.
【制方】
绿豆同赤豆、黑豆.醋调敷痘痈.同大黄、薄荷.涂丹毒.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三品 >> 绿豆
味甘,寒,无毒。主丹毒,烦热,风疹,药石发动,热气奔豚。日华子云∶冷。益气除热毒风,浓肠胃,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孟诜云∶补益,和五脏,安精神,行十二经此最为良。今人食皆去皮,若愈病须和皮。又研汁治消渴,去浮风,益气力。
《本草撮要》:五谷部 >> 绿豆
味甘寒.入足太阴阳明.通行十二经.功专解金石草木毒.得黑大豆黑小豆治天行痘疮.得白麻骨治不寐.功在绿皮.去皮即壅气.去浮风而润肤.利小便以治胀.浓肠胃以和脾.痘疮溃烂.以豆粉扑之良.手足折伤.以豆粉新铫炒紫色.井水调.浓敷纸上贴伤处.复用杉皮扎住.其效如神.惟胃寒者忌.
《药性切用》:谷部(麻麦 稻稷 粟 菽 豆 造酿) >> 绿豆
性味甘寒,通行十二经;清湿热,止烦渴,为利湿解毒专药。其功在皮,去壳即壅气绿豆粉∶一名真粉,虽有和中退热之功;但善解药性,病患宜少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