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中药大辞典》酒

拼音 Jiǔ
出处 《别录》
来源 为米、麦、黍、高梁等和曲酿成的一种饮料。
化学成分 因原料、酿造、加工、贮藏等等条件之不同,酒的名色极多,其成分亦差异甚大。在制法上,酒可分为蒸馏酒(例如高梁洒、烧酒)与非蒸馏酒(例如绍兴酒、葡萄酒)两大类,凡酒类都含乙醇。蒸馏酒除乙醇的含量高于非蒸馏酒外,尚含高级醇类、脂肪酸类,酯类、醛类等;又含少量挥发酸和不挥发酸;糖类常不存在,或只存少量。
高梁酒(东北产)的总酸中,68.22%为乙酸,28.68%为丁酸,0.58%为甲酸;酯类中有乙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戊酯、丁酸戊酯。另有微量的缬草酸、己酸、辛酸、壬酸、癸酸及月桂酸等酸的酯类;又含少量戊醇(最多)、丁醇、丙醇。
绍兴酒的成分为水、乙醇、麦芽糖、葡萄糖、糊精、甘油、酸类、含氮物质等。在酸类中有乙酸、乳酸、氨基酸、琥珀酸等。另外尚有酯类,醛类、矿物质等。
葡萄酒除含水分、乙醇(普通赤葡萄酒含8%左右,白葡萄酒含7%左右)外,又含酸类、甘油、转化糖、葡萄糖、糊精、树胶、无机盐等。在酸类中。挥发酸有甲酸、乙酸,不挥发酸有酒石酸、苹果酸、琥珀酸、鞣酸、乳酸。乳酸不易挥发,但可随水汽而挥发。又赤葡萄酒的色素有红色的锦葵花素-3-葡萄糖甙及其甙元锦葵花素,其他色素尚有槲皮素的糖甙等。
药理作用 ①中枢神经系统作用
酒为含乙醇的饮料。乙醇对中枢的作用基本上与麻醉药相似,但由于它引起的兴奋期太长,大量则导致延脑麻痹而安全度不够,因而不能作为麻醉药。乙醇之兴奋并非真兴奋,乃大脑抑制功能减弱之结果。此时饮者丧失了其由教育和经验而来之谦虚和自制,同时其辨别力、记忆力、集中力及理解力亦减弱或消失;视力(中枢性)也常出现障碍。
②循环系统
中等量乙醇可扩张皮肤血管,故常致皮肤发红而有温暖感。但如恃为御寒药,实属不当。因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鸡皮疙瘩)为一种保护性反射;饮酒后抑制了血管运动中枢,皮肤血管扩张而使大量的热量损失,更增加冻死的危险性。中等量对心脏功能并无明显影响。大量则可麻痹延脑中枢而导致循环虚脱。慢性酒精中毒之心血管障碍,有人认为与营养不良或维生素缺乏有关。
③消化系统
饮乙醇含量较低之酒类(10%上下),可增加胃液分泌,胃酸分泌也增加,故溃疡病患者应禁酒类。小量低浓度的乙醇尚能增加胃的吸收机能。更高浓度(20%以上)乙醇内服则抑制胃液分泌,减弱胃蛋白酶活性。40%以上则对胃粘膜有强烈刺激,喜饮烈性酒者多患慢性胃炎。乙醇内服时所见的恶心、呕吐,主要是由其在体内氧化的中间产物-乙醛刺激了呕吐中枢所引起。
④局部作用
乙醇局部涂擦于皮肤,可加速热的挥发,故有冷感,可用于高热病人。高浓度乙醇能使细胞原浆脱水并发生沉淀,故有收敛及刺激作用。其杀菌作用以70%者作用最强,低于60%或高于80%者功效皆较低。
⑤体内过程
乙醇在胃肠道中吸收迅速,一般约有20%在胃中吸收,其余在小肠中吸收。空胃时吸收最多,CO2可促进其吸收。乙醇浓度较低之酒类,易于吸收,高浓度者吸收反较缓慢。进入体内之乙醇约有90~98%被完全氧化,放出高达7.1千卡/克的能量(介子脂肪与碳水化物之间),可为机体所利用。成人一般1小时可氧化乙醇9~15毫升(约10毫升),曾有报告1天内最多氧化380毫升者。此氧化速度常较恒定,不受血中浓度高低之影响。大量饮酒,超过此速度,即蓄积而造成中毒。未被氧化的2~10%乙醇,主要通过肾、肺排出。其他如汗、泪、胆汁、唾液也有微量排出。
毒性 ①急性中毒:轻者不过兴奋及呕吐,不需特殊治疗。重者陷入昏睡状态,应洗胃或注射咖啡因,也可用麻黄碱、苯丙胺等,并注意保温。②慢性中毒:嗜酒成癖者对乙醇产生耐受性,饮量渐大,但有一定限度,一般只超过正常3~4倍,这是和吗啡不能比拟的。耐受性的发生,一般认为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感受性降低之故。戒除时一般不产生戒断现象。共症状除精神方面之震颤性谵妄、智力减退等外,并可见慢性胃炎,肝、心、肾等变性,肝硬变、多发性神经炎、视神经炎等发病率也较高。凡有酒癖者,时常以酒为其主要的能量来源,非常不注意饮食,结果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尤其是硫胺和烟酸,这都是促成精神上及器官上产生障碍的重要因素。
性味 甘苦辛,温,有毒。
①《别录》:"味苦甘辛,大热,有毒。"
②《本经逢原》:"新者有毒,陈者无毒。"
归经 入心、肝、肺、胃经。
①《本草经解》:"入手少阳三焦经、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经。"
②《本草求真》:"入脾、胃。"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厥阴经。"
功能主治 通血脉,御寒气,行药势。治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腹冷痛。
①《别录》:"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
②孟诜:"远脉,养脾气,扶肝。"
③《本草拾遗》:"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
④《日华子本草》:"除风及下气。"
⑤《饮膳正要》:"阿刺吉酒,主消冷坚积,去寒气。"
⑥《品汇精要》:"解一切蔬菜毒。"
⑦《纲目》:"米酒,解马肉、桐油毒,热饮之甚良。""老酒,和血养气,暖胃辟寒。""烧酒,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泄。治霍乱,疟疾,噎膈,心腹冷痛,阴毒欲死,杀虫辟瘴,利小便,坚大便;洗赤目肿痛。"
⑧《医林纂要》:"散水,和血,行气,助肾兴阳,发汗。"
用法用量 内服:温饮、和药同煎或浸药。外用:淋洗、漱口或摩擦。
注意 阴虚、失血及湿热甚者忌服。
①《千金·食治》:"黄帝云,暴下后饮酒者,膈上变为伏热;食生菜饮酒,莫炙腹,令人肠结。扁鹊云,久饮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醉当风卧,以扇自扇,成恶风;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饱食讫,多饮水及酒,成痞僻。"
②孙思邈:"空腹饮酒醉必患呕逆。"
③孟诜:"久饮,软筋骨,醉卧当风,则成癜风。"
④《本草拾遗》:"米酒不可合乳饮之,令人气结。凡酒忌诸甜物。"
⑤《纲目》:"畏枳椇、葛花、赤豆花、绿豆粉者,寒胜热也。""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盐冷水、绿豆粉解其毒。"
复方 ①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栝楼薤白白酒汤)
②治冷气心痛:烧酒入飞盐饮。(《纲目》)
③治阴毒腹痛:烧酒温饮。(《纲目》)
④霍乱转筋而肢冷者:烧酒摩搨患处。(《随息居饮食谱》)
⑤治寒湿泄泻,小便清者:头烧酒饮之。(《纲目》)
⑥治寒痰咳嗽:烧酒四两,猪脂、蜜、香油、茶末各四两。同浸酒内,煮成一处。每日挑食,以茶下之。(《纲目》)
⑦治风虫牙痛:烧酒浸花椒,频频漱之。(《纲目》)
⑧治耳聋:酒三升,碎牡荆子二升。浸七日,去滓,任性服尽。(《千金方》)
⑨治耳中有辕,如枣棱大,痛不可动者:以火酒滴入,仰之半时。(《怪证奇方》)
⑩治蛇咬疮:暖酒淋洗疮上,日三易。(《广利方》)
⑾治妇人遍身风疮作痒;蜂蜜少许,和酒服之。(《奇效良方》)
各家论述 ①《养生要集》:"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若升量转久,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宜慎,无失节度。"
②陶弘景:"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热性,独冠群物,药家多须以行其势。人饮之使体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
③《汤液本草》:"酒能行诸经不止,与附子相同。味之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中而缓也。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分。若味淡者则利小便而速下。"
④王好古:"酒,古人惟以麦造曲酿黍,已为辛热有毒,况今之酝者加以乌头、巴豆、姜、桂之类大毒大热之药,以增其气味,益加辛热之余烈,岂不伤冲和,损精神,涸荣卫,竭天癸,天人寿耶。"
⑤《本草衍义补遗》:"酒,《本草》止言其热而有毒,不言其湿中发热近于相火,大醉后振寒战栗者可见矣。又酒性善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涩于下,肺受贼邪,金体火燥,恣饮寒凉,其热内郁,肺气得热,必大伤耗,其始也病浅,或呕吐,或自汗,或疼痒,或鼻齄,或自泄,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出也;病深,或消渴,或内疸,为肺痿,为内痔,为鼓胀,为失明,为哮喘,为劳嗽,为癫痫,为难明之病,倘非具眼,未易处治,可不谨乎。"
⑥汪颖《食物本草》:"酒,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既饱,睡而就枕,热壅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以致病者多矣。"
⑦《纲目》:"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寐。若夫沉缅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躯陨命,其害可胜言哉。""烧酒纯阳,毒物也,面有细花者为真。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消,北人四时饮之,南人止暑月饮之。其味辛甘,升阳发散,其气燥热,胜湿祛寒,故能开怫郁而消沉积,通膈噎而散痰饮,治泄疟而止冷痛也。辛先入肺,和水饮之,则抑使下行,通调水道,而小便长白。热能燥金耗血,大肠受刑,故令大便燥结。与姜蒜同饮,即生痔也。若夫暑月饮之,汗出而膈快身凉;赤目洗之,泪出而肿消亦散,此乃从治之方焉。过饮不节,杀人顷刻。按刘克用《病机赋》云,有人病赤目,以烧酒入盐饮之,而痛止肿消,盖烧酒性走,引盐通行经络,使郁结开而邪热散,此亦反治劫剂也。"
⑧《本草求真》:"酒性种类甚多,然总由水谷之精,熟谷之液,酝酿而成,故其味有甘有辛,有苦有淡,而性皆主热。烧酒则散寒结,然燥金涸血,败胃伤胆。水酒借曲酿酝,其性则热,酒借水成,其质则寒,少饮未至有损,多饮自必见害。如阴虚酷好,其脏本热,加以酒热内助,其热益增,不致逼血妄出不止。阳虚酷好,其脏本寒,加以酒寒内入,其害益甚,不致饱胀吞酸吐泻不止。糟罨跌伤,行瘀止痛,亦驱蛇毒,及盫冻疮。醇而无灰,陈久者良。"
⑨《本经疏证》:"世之于酒,不谓其引药性上行,即谓其引药性入血;不曰性热而驱寒,即日性速能行气。然《别录》主治,不曰引药性,助药力,而曰行药势,岂不以是药本治是病,特其机势不张,借此以行之耶?不曰解散邪毒,而曰杀百邪恶毒气,岂不以邪与毒之燥烈者受解散而不受杀,惟沉痼及积冷,非解散所能治者,必以此劫而行之耶?请以仲景之用酒言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凡水酒合煮之汤三:炙甘草汤用酒七升,水八升;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美汤,酒水各六升;芎归胶艾汤,酒三升,水五升。即此可见补阴剂中,以此通药性之迟滞;散寒剂中以此破伏寒之凝结,而用之复有轻重之差矣。凡以下丸者五,下散者六:薯蓣丸、肾气丸、天雄散,是借以行补药之滞;九痛丸、赤丸、侯氏黑散,是借以通邪气之结;大黄蟅虫丸、土瓜根散,是借以逐隧道之涩;当归芍药散、当归散、白术散,是借以和血脉之壅矣。凡以洗药者三,则为抵当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之大黄,是驶者复益之以驶,欲其过而不留,去病而不伤正耳。而去邪者,复有防己地黄汤之防己、防风、桂枝、甘草,渍四物,绞取其汁,合地黄汁服之,不取其助补剂之行,反取其增散药之烈,是欲其合散药,随补药以驱邪,仍不伤正也,红蓝花酒之但渍一味,寓驱风于行血之中,即行血于驱风之内,是欲其血和风自灭也。其用意微而情最曲屈者,莫如鳖甲。煎丸之煎鳖甲为胶,合诸药成丸,下瘀血汤之煮丸而服,一则用于最先,一则用于极后,是则破癥坚邪气者,欲其自内而外,去癥瘕积血者,欲其自上而下,故其所取,有在药内,有在药外之别也。能深研平此,可以知行药势之说矣。白酒,酒之新篘者也,其色白,其味甘辛,其气轻扬,故为用在上焦之肺,而治胸痹。"
⑩《随息居饮食谱》:"烧酒,性烈火热,遇火即燃。消冷积,御风寒,辟阴湿之邪,解鱼腥之气。阴虚火体,切勿沾唇;孕妇饮之,能消胎气。汾州造者最胜。凡大雨淋身,及多行湿路,或久浸水中,皆宜饮此,寒湿自解;如陡患泄泻,而小溲清者,亦寒湿病也,饮之即愈。风寒入脑,久患头疼,及饮停寒积,脘腹久疼,或寒湿久痹,四肢酸痛,诸药不效者,以滴花烧酒频摩患处自愈。若三伏时将酒晒热,搨患处,效更捷。素患冻瘃者,亦于三伏时晒酒涂患处,至冬不作矣。"
临床应用 治疗产后单纯性腹泻:取黄酒0.5斤,煮沸后加红糖4两,继续煮2~3分钟,待凉,顿服或两次分服(间隔3~4小时)。共治14例。痊愈10例,停药后自愈1例,症状减轻2例,效果不明1例。有的服药3天内痊愈。治程中仅1例诉轻度头晕,余均正常。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酒

拼音 Jiǔ
英文名 Wine
出处 出自《名医别录》1.孟诜:酒味苦,主百邪毒,行百药。中恶ZHU忤,热暖姜酒一碗服,即止。以大豆一升,熬令汁出,簸去灰尘,投二升酒中,朝朝服之,甚去一切风;妇人产后诸风,亦可服之。又熬鸡尿如豆淋酒法作,名曰紫酒,卒不语口偏者,服之甚效。
2.《随息居饮食谱》:解烧酒毒,莱菔汁、青蔗浆随灌,绿豆研水灌,或以枳椇子煎浓汤灌。
来源 药材基源:为高梁、大麦、米、甘薯、玉米、葡萄等为原料酿制而成的饮料。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Wine
化学成分 因原料、酿造、加工、贮藏等条件之不同,酒的名色极多,其成分亦差异甚大。在制法上,酒可分为蒸馏酒(例如高梁酒、烧酒)与非蒸馏酒(例如绍兴酒、葡萄酒)两大类。凡酒类都含乙醇(ethanol)。蒸馏酒除乙醇的含量高于非蒸馏酒外,尚含高级醇类、脂肪酸类、酯类、醛类等;又含少量挥发酸和不挥发酸;糖类常不存在,或只存少量。
高梁酒(东北产)的总酸中,68.22%为乙酸(acetic acid),28.68%为丁酸(butyric acid), O.58%为甲酸(formic acid);酯类中有乙酸乙酯(ethyl acetate),丁酸乙酯(ethyl butyrate),乙酸戊酯(amyl acetate),丁酸戊酯(amyl butyrate),另有微量的缬草酸(valeric acid),己酸(caproic acid),辛酸(caprylie acid),壬酸(pelargonic acid),癸酸(capric acid)及月桂酸(lauric acid)等酸的酯类;又含少量戊醇(valeric acid),丁醇(butanol),丙醇(propanol)。
绍兴酒的成分为水,乙醇,麦芽糖(maltose),葡萄糖(glucose),糊精(英亩),甘油(glycerol),酸类,含氮物质等。在酸类中有乙酸、乳酸(lactic acid),氨基酸(amino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等。另外尚有酯类、醛类、矿物质等。
葡萄酒除含水分、乙醇外,又含酸类、甘油、转化糖、葡萄糖、糊精、树胶、无机盐等,在酸类中,挥发酸有甲酸、乙酸,不挥发酸有酒石酸(tarta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琥珀酸、鞣酸(digallic acid)、乳酸。红葡萄酒的色素有红色的锦葵花素-3-葡萄糖甙(oenin)及其甙元锦葵花素(malvdin),其他色素尚有槲皮素的糖甙等。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作用:酒为合乙醇的饮料。己醇对中枢的作用基本上与麻醇药相似,但由于它引起的兴奋期太长,大量则导致延脑麻痹而安全度不够,因而不能作为麻醉药。乙醇之兴奋并非真兴奋,乃大脑抑制功能减弱之结果。此时饮者丧失了其由教育和经验而来之谦虚和自制,同时其辨别力、记忆力、集中力及理解力亦减弱或消失:视力(中枢性)也常出观障碍。
2.循环系统:中等量乙醇可扩张皮肤血管,故常致皮肚发红而有温暖感。但如恃为御寒药,实属不当。因寒冷时皮肤血管收缩(鸡皮疙瘩)为一种保护性反射;饮酒后抑制了血管运动中枢,皮肤血管扩张而使大量的热量损失,更增加冻死的危险性。中等量对心脏功能并无阴显影响。大量则可麻痹延脑中枢而导致循环虚脱。慢性酒精中毒之心血管障碍,有人认为与营养不良或维生素缺乏有关。
3.消化系统:饮乙醇含量较低之酒类(10%上下),可增加胃液分泌,胃酸分泌也增加,故溃疡病患者应禁酒类。小量低浓度的乙醇尚能增加胃的吸收机能。更高浓度(20%以上)乙醇内服则抑制胃液分泌,减弱胃蛋白酶活性。40%以上则对胃粘膜有强烈刺激,喜饮烈性酒者多患慢性胃炎乙醇内服时所见的恶心、呕吐,主要是由其在体内氧化的中间产物--乙醛刺激了呕吐中枢所引起。
4.局部作用:乙醇局部涂擦干皮肤,可加速热的挥发,故有冷感,可用于高热病人。高浓度乙醇能使细胞原浆脱才并发生沉淀,故有收敛及刺激作用。其杀菌作用以70%者作用最强,低于60%或高于80%者功效皆较低。
5.体内过程:乙醇在胃肠适中吸收迅速,一般约有20%在胃中吸收,其余在小肠中吸收。空胃时吸收最多,CO2可促进其吸收。乙醇浓度较低之酒类,易于吸收,高浓度者吸收反较缓馒。进人体内之乙醇约有90-98%被完全氧化,放出高达7.1千卡/g的能量(介千脂肪与碳水化物之间)可为机体所利用。成人一般1小时可氧化乙醇9-15ml(约10ml),曾有报告1天内最多氧化380ml者。此氧化速度常较恒定,不受血中浓度高低之影响。大量饮酒,超过此速度,即蓄积而造成中毒。未被氧化的2-10%乙醇,主要通过肾、肺徘出。其他如汗、泪、胆汁、唾液也有微量毒性。
6.急性中毒:轻者不过兴奋及呕吐,不需特殊治疗。重者陷入昏睡状态,应洗胃或注射咖啡因,也可用麻黄碱、苯丙胺等,并注意保温。
7.慢性中毒:嗜酒成癖者对乙醇产生耐受性,饮量渐大,但有一定限度,一般只超过正常3-4倍,这是和吗啡不能比拟的。耐受性的发生,一般认为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感受性降低之故。戒除时一般产生戒断现象。
性味 辛;甘;苦;温;有毒
归经 心;肝;肺;胃经
功能主治 通血脉;行药势。主风寒痹痛;筋脉挛急;胸痹;心痛;脘腹冷痛
用法用量 内服:适量,温饮;或和药同煎;或浸药。外用:适量,单用或制成酒剂涂搽;或湿敷;或漱口。
注意 阴虚、失血及湿热甚者忌服。
1.《千金.食治》:黄帝云,暴下后饮酒者,膈上变为状热;食生菜饮酒,莫灸腹,令人肠结。扁鹊云,久饮酒者腐肠烂胃,溃髓蒸筋,伤神损寿;醉当风卧,以扇自扇,成恶风;醉以冷水洗浴,成疼痹;饱食讫,多饮水及酒,成痞僻。
2. 孙思邈:空腹饮酒醉必患呕逆。
3. 孟诜:久饮,软筋骨,醉卧当风,则成癜风。
4.《本草拾遗》:米酒不可合乳饮之,令人气结。凡酒忌诸甜物。
5.《纲目》:畏枳、葛花、赤豆花、绿豆粉者,寒胜热也。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盐冷水、绿豆粉解其毒。
复方 ①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脑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实一枚(捣),薤白半升,白酒七升。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栝楼薤白白酒汤)②治冷气心痛:烧酒入飞盐饮。(《纲目》)③治阴毒腹痛:烧酒温饮。(《纲目》)④霍乱转筋而肢冷者:烧酒摩患处。(《随息居饮食谱》)⑤治寒湿泄泻,小便清者:头烧酒饮之。(《纲目》)⑥治寒痰咳嗽:烧酒四两,猪脂、蜜、香油、茶末各四两。同浸酒内,煮成一处。每日挑食,以茶下之。(《纲目》)⑦治风虫牙痛:烧酒浸花椒,频频漱之。(《纲目》)⑧治耳聋:酒三升,碎牡荆子二升。浸七日,去滓,任性服尽。(《千金方》)⑨治耳中有核,如枣核大,痛不可动者:以火酒滴入,仰之半时。(《怪证奇方》)⑩治蛇咬疮:暖酒淋洗疮上,日三易。(《厂利方》)11.治妇人遍身风疮作痒:蜂蜜少许,和酒服之。(《奇效良方》)
各家论述 1.《养生要集》: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节其分剂而饮之,宣和百脉,消邪却冷也。若升员转久,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宜慎,无失节度。
2. 陶弘景: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热性,独冠群物,药家多须以行其势。人饮之使体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
3.《汤液本草》:酒能行诺经不止,与附子相同。味之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中而缓也。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分。若味淡者则利小便而速下。
4. 王好古:酒,古人惟以麦造曲酿黍,已为辛热有毒,况今之酝者加以乌头、巴豆、姜、桂之类大毒大热之药,以增其气味,益加辛热之余烈,岂不伤冲和,损精神,涸荣卫,竭天癸,夭人寿耶。
5.《本草衍义补遗》:酒,《本草》止言其热而有毒,不言其湿中发热近于相火,大醉后振寒战栗者可见矣。又酒性善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涩于下,肺受贼邪,金体火燥,恣饮寒凉,其热内郁,肺气得热,必大伤耗,其始也病浅,或呕吐,或自汗,或疼痒,或鼻齄,或自泄,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出也;病深,或消渴,或内疸,为肺痿,为内痔,为鼓胀,为失明,为哮喘,为劳嗽,为癫,为难明之病,倘非具眼,未易处治,可不谨乎。
6. 汪颖《食物本草》:酒,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既醉既饱,睡而就枕,热壅伤心伤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惨湿生疮,动火助欲,因而以致病者多矣。
7.《纲目》: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观行气,壮神御寒。若夫沉缅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败行,甚则丧躯陨命,其害可胜言哉。烧酒纯阳,毒物也,面有细花者为真。与火同性,得火即燃,同乎焰消,北入四时饮之,南人止暑月饮之。其味辛甘,升阳发散,其气燥热,胜湿祛寒,故能开拂郁而消沉积,通膈噎而散痰饮,治泄疟而止冷痛也。辛先入肺,和水饮之,则抑使下行,通调水道,而小便长白。热能燥金耗血,大肠受刑,故令大便燥结。与姜蒜同饮,即生痔也。若夫暑月饮之,汗出而膈快身凉;赤目洗之,泪出而肿消赤散,此乃从治之方焉。过饮不节,杀人顷刻。按刘克用《病机赋》云,有人病赤目,以烧酒人盐饮之,而痛止肿消,盖烧酒性走,引盐通行经络,使郁结开而邪热散,此亦反治劫剂也。
8.《本草求真》:酒性种类甚多,然总由水谷之精,熟谷之液,酝酿而成,故其味有甘有辛,有苦有淡,而性皆主热。烧酒则散寒结,然燥金涸血,败胃伤胆。水酒借面酿酝,其性则热,酒借水成,其质则寒,少饮未至有损,多饮自必见害。如阴虚酷好,其脏本热力口以酒热内助,其热益增,不致逼血妄出不止。阳虚酷好,其脏本寒,加以酒寒内入,其害益甚,不致饱胀吞酸吐泻不止。糟冕跌伤,行瘀止痛,亦驱蛇毒,及冻疮。醇而无灰,陈久者良。
9.《本经疏证》:世之于酒,不谓其引药性上行,即谓其引药性入血;不曰性热而驱寒,即曰性速能行气。然《别录》主治,不曰引药性,助药力,而曰行药势,岂吊以是药本治是病,特其机势不张,借此以行之耶?不曰解散邪毒,而曰杀百邪恶毒气,岂不以邪与毒之燥烈者受解散而不受杀,惟沉痼及积冷,非解散所能治者,必以此劫而行之耶?请以仲景之用酒言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凡水酒台煮之汤三:炙甘草汤用酒七升,水八升;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酒水各六升;芎归胶艾汤,酒三升,水五升。即此可见补阴剂中,以此通药性之迟滞;散寒剂中以此破伏寒之凝结,而用之复有轻重之差矣。凡以下丸者五,下散者六:薯蓣丸、肾气丸、天雄散,是借以行补药之滞;九痛丸、赤丸、侯氏黑散,是借以通邪气之结;大黄?虫丸、土瓜根散,是借以逐隧道之涩;当归芍药散、当归散、白术散,是借以和血脉之壅矣。凡以洗药者三,则为抵当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之大黄,是驶者复益之以驶,欲其过而不留,去病而不伤正耳。而去邪者,复有防己地黄汤之防己、防风、桂枝、甘草,渍四物,绞取其汁,合地黄汁服之,不取其助补剂之行,反取其增散药之烈,是欲其合散药,随补药以驱邪,仍不伤正也,红蓝花酒之但渍一味,寓驱风干行血之中,即行血于驱风之内,是欲其血和风自灭也。其用意微而情最曲屈者,莫如鳖甲煎丸之煎鳖甲为胶,合诸药成丸,下瘀血汤之煮丸而服,一则用于最先,一则用于极后,是则破?坚邪气者,欲其自内而外,去?瘕积血者,欲其自上而下,故其所取,有在药内,有在药外之别也。能源研乎此,可以知行药势之说矣。白酒,酒之新?者也,其色白,其味甘辛,其气轻扬,故为用在上焦之肺,而治胸痹。
10.《随息居饮食谱》:烧酒,性烈火热,遇火即燃。消冷积,御风寒,辟阴湿之邪,解鱼腥之气。阴虚火体,切勿沾唇;孕妇饮之,能消胎气。汾州造者最胜。凡大雨淋身,及多行湿路,或久浸水中,皆宜饮此,寒湿自解;如陡患泄泻,而小溲清者,亦寒湿病也,饮之即愈。风寒入脑,久患头疼,及饮停寒积,脘腹久疼,或寒湿久痹,四肢酸痛,诸药不效者,以滴花烧酒频摩患处自愈。若三伏时将酒晒热,拓患处,效更捷。素患冻者,亦于三伏时晒酒涂患处,至冬不作矣。
临床应用 治疗产后单纯性腹泻。取黄酒0.5斤,煮沸后加红糖4两,继续煮2-3分钟,待凉,顿服或两次分服(间隔3-4小时)。共治14例,痊愈10例,停药后自愈1例,症状减轻2例,效果不明1例。有的服药3天内痊愈。治程中仅1例诉轻度头晕,余均正常。
摘录 《中华本草》

《本草纲目》谷部 >> 酒

「气味」(米酒)苦、甘、辛、大热、有毒。
「主治」
1、米酒: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解马肉、桐油毒。
2、愈疟酒:治诸疟疾,频频温饮。
3、五加皮酒:支闰切风湿痿痹,壮筋骨,填精髓
4、薏苡仁酒:去风湿,强筋骨,健脾胃。
5、五加皮酒:去一切风湿痿痹,壮筋骨,填精髓
6、女贞皮酒:治风虚,补腰膝。
7、地黄酒:补虚弱,壮筋骨,通血脉,台腹痛,变白发。
8、当归酒;和血脉,坚筋骨,止诸痛,调经水。
9、菖蒲酒:治风痹,通血脉,疗骨痿。
10、枸杞酒:补虚弱,益精气,去冷风,壮阳道,止目泪,健腰脚。
11、人参酒。补中益气,通治诸虚。
12、茯苓酒:治头风虚眩,暖腰膝,主五劳七作伤。
13、桑椹酒。补五脏,明耳目,治水肿。
14、蜜酒。治风疹、风癣。
15、蓼酒。久服聪耳明目、脾胃健壮。
16、姜酒。澡贪苋、发热、心腹冷痛。
17、葱豉酒。解烦热,补虚劳,治伤寒头痛寒热及冷痢肠痛,解肌发汗。
18、茴香酒。治肾气痛、扁坠牵引及心腹痛。
19、缩砂酒。消食、和中、下气,治心腹痛。
20、茵陈酒。治风疾、筋骨挛急。
21、百部酒:治一世新旧咳嗽。
22、海藻酒:治瘿气。
23、松节酒:治冷风虚弱、筋骨挛痛、脚气缓痹。
24、竹叶酒:治诸风热病。
25、麻仁酒:治骨髓风毒痛、脚气缓痹。
26、红曲酒:治腹中及产后瘀血。
27、花蛇酒:治诸风顽痹、瘫痪挛急、恶疮疥癣。
28、蝮蛇酒:治恶疮诸瘘、恶风顽痹癫疾。
29、豆淋酒:破血去风,治男子中风口歪、阴毒腹痛及小便尿血。亦治妇女产后一切中风疾病。
30、虎骨酒:治臂胫疼痛、历节风、肾虚、膀胱寒痛。
31、鹿茸酒:澡阳虚痿弱、小便频数、劳损诸虚。


《雷公炮制药性解》谷部 >> 酒

味苦甘,性大热有毒,入十二经。主驱邪气,辟秽恶,御雾露,解瘴疠,温脾胃,破症结,助药力。浓肠胃,驻颜色,通行血脉,荣养肌肤,忌诸甜物及乳同食。
按∶酒之为用,无微不达,故诸经皆入之。主疗虽宏,能发湿中之热,过饮则相火冒炎,肺经受烁,辄致痰嗽。脾因火而困倦,胃因火而呕吐,心因火而昏狂,肝因火而善怒,胆因火死亡立至,可不谨乎?


《千金翼方》米谷部 >> 酒

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


《饮膳正要》米谷品 >> 酒

味苦甘辣,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浓肠胃,润皮肤,消忧愁,多饮损寿伤神,易人本性。酒有数般,唯酝酿以随其性。


《新修本草》米中 >> 酒

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瓦斯。
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热性独冠群物。药家多须,以行其势。人饮之,使体弊神昏,是行触雾,一人健、一人病、一人死。健者饮酒,病者食粥,死者空腹,此酒势辟恶,胜于食。
〔谨案〕酒,有葡萄、秫、黍、粳、粟、曲、蜜等,作酒醴以曲为。而葡萄、蜜等,独不用曲。饮葡萄酒,能消痰破 。诸酒醇 不同,惟米酒入药用。


《食疗本草》卷下 >> 酒

(一)味苦。主百邪毒,行百药。当酒卧,以扇扇,或中恶风。久饮伤神损寿。〔嘉〕
(二)谨按∶中恶疰杵,热暖姜酒一碗,服即止。〔嘉〕
(三)又,通脉,养脾气,扶肝。陶隐居云∶“大寒凝海,惟酒不冰”。量其热性故也。
久服之,浓肠胃,化筋。初服之时,甚动气痢。与百药相宜。只服丹砂人饮之,即头痛吐热。〔嘉〕
(四)又,服丹石人,胸背急闷热者,可以大豆一升,熬令汗出,簸去灰尘,投二升酒中。久时顿服之,少顷即汗出瘥。朝朝服之,甚去一切风。妇人产后诸风,亦可服之。〔嘉〕
(五)又,熬鸡屎如豆淋酒法作,名曰紫酒。卒不语、口偏者,服之甚效。〔嘉〕
(六)昔有人常服春酒,令人肥白矣。〔嘉〕
(七)紫酒∶治角弓风。〔证〕
(八)姜酒∶主偏风中恶。〔证〕
(九)桑椹酒∶补五脏,明耳目。〔证〕
(十)葱豉酒∶解烦热,补虚劳。〔证〕
(十一)蜜酒∶疗风疹。〔证〕
(十二)地黄,牛膝,虎骨,仙灵脾,通草,大豆,牛蒡,枸杞等,皆可和酿作酒,在别方。〔证〕
(十三)蒲桃子酿酒,益气调中,耐饥强志,取藤汁酿酒亦佳。〔证〕
(十四)狗肉汁酿酒,大补。〔证〕


《本草衍义》卷二十 >> 酒

《吕氏春秋》曰∶“仪狄造酒”。《战国策》曰∶“帝女仪狄造酒,进之于禹”。然《本草》中已着酒名,信非仪狄明矣。又读《素问》首言以妄为常,以酒为浆。如此则酒自黄帝始,非仪狄也。古方用酒,有醇酒、春酒、社坛余胙酒、槽下酒、白酒、青酒、好酒、美酒、葡萄酒、秫黍酒、粳酒、蜜酒、有灰酒、新熟无灰酒、地黄酒。今有糯酒、煮酒、小豆曲酒、香药曲酒、鹿头酒、恙儿等酒。今江浙、湖南北,又以糯米粉入众药,和合为曲,曰饼子酒。至于官务中,亦用四夷酒,更别中国,不可取以为法。今医家所用酒,正宜斟酌。
但饮家惟取其味,罔顾入药如何尔。然久之,未见不作疾者,盖此物损益兼行,可不谨欤。
汉赐丞相上樽酒,糯为上,稷为中,粟为下者。今入药佐使,专以糯米,用清水、白面曲所造为正。古人造曲,未见入诸药合和者,如此则功力和浓,皆胜余酒。今人又以麦 造者,盖只是醴尔,非酒也。《书》曰∶“若作酒醴,尔惟曲 。”酒则须用曲,醴故用 ,盖酒与醴,其气味甚相辽,治疗岂不殊也。


《汤液本草》米谷部 >> 酒

气大热,味苦、甘、辛。有毒。
《本草》云∶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瓦斯。能行诸经不止,与附子相同。味辛者能散,味苦者能下,味甘者居中而缓也。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之分。若味淡者,则利小便而速下。大海或凝,惟酒不冰。三人晨行,遇大寒,一人食粥者病;一人腹空者死;一人饮酒者,安。则知其大热也。


《本草备要》谷菜部 >> 酒

宣,行药势
辛者能散,苦者能降,甘者居中而缓,浓者热而毒,淡者利小便。用为响导,可以通行一身之表,引药至极高之分。热饮伤肺,温饮和中。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遣兴消愁,辟邪逐秽,暖水藏,行药势。过饮则伤神耗血(亦能乱血,故饮之身面俱赤),损胃灼精,动火生痰,发怒助欲(酒是色媒人),致生湿热诸病(过饮则相火昌炎,肺金受灼,致生痰嗽。脾因火而困怠,胃因火而呕吐,心因火而昏狂,肝因火而善怒,胆因火而忘惧,肾因火而精枯,以致吐血、消渴、劳伤、蛊膈、痈疽、失明,为害无穷。汪颖曰∶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醉饱就床,热壅三焦,伤心损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动火,因而致病者多矣。朱子云∶以醉为节可也)。醇而无灰,陈久者良。畏枳 、葛花、赤豆花、绿豆粉、咸卤(得咸则解,水制火也)。


《本草蒙筌》谷部 >> 酒

味苦、甘、辛,气大热。有毒。酿匪一等,糯米、粟米、秫米、黍米,并可酿造。名亦多般。(醇酒、清酒、白酒、黄酒、腊八酒、清明酒、绿豆酒、羔儿酒,如此多名,不能尽述。)惟糯米面曲者为良,能引经行药势最捷。因走诸经不止,称与附子同功。叶辛甘苦相殊,治上中下分用。辛者能散,通行一身之表,直至极高顶头;甘者能缓居中;苦者能下;淡则竟利小便而速下也。少饮有节,养脾扶肝。驻颜色,荣肌肤,通血脉,浓肠胃。御雾露瘴气,敌风雪寒威。诸恶立驱,百邪竟辟。消悉遣兴,扬意宣言。虽然佳酝常称,犹有狂药别号。若恣饮助火,则乱性损身。烂胃腐肠,蒸筋溃髓。伤神减寿,为害匪轻。倘入药共酿,凡主治又异。姜酒疗厥逆客忤,紫酒(即豆淋酒)理螈偏风。葱豉酒解烦热而散风寒,桑椹酒益五脏以明耳目。狗肉汁酿酒日饮,大补元阳;葡萄肉浸酒时尝,甚消痰癖。牛膝干地黄酒更妙,渐滋阴衰;枸杞仙灵脾酒尤佳,专扶阳痿。
又等社酒,亦有小能。
指纳婴儿口中,可令速语;口含喷屋四壁,堪逐蚊蝇。糟 跌伤,行瘀止痛。亦驱蛇毒,仍合冻疮。
(谟)按∶大寒凝海,惟酒不冰。因性热多,独异群物。丹溪亦曰∶酒乃湿中发热,近于相火,醉后颤栗。即此可知,正所谓恶寒非寒,明是热证然也。性却喜升,气必随辅,痰壅上膈,溺涩下焦,肺受贼邪,金体大燥,寒凉恣饮,热郁于中,肺气得之,尤大伤耗。其始也病浅,或呕吐,或自汗,或疮疥,或鼻 ,或泻痢,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出也。其久也病深,或为消渴,为内疽,为肺痿,为痔漏,为鼓胀,为黄胆,为失明,为哮喘,为劳嗽,为吐衄,为癫痫,为难治之病。倘非具眼,未易处治,可不谨乎!


《古今医统大全》饮食类第五 >> 酒

造酒总法 要相时寒暖,寒甚则热拌饭,热甚则冷拌饭,此大法也。
蜜酒方 真蜜二斤半,以水一斗慢火熬百沸,汤面上起沫,以鸡翎掠去,再熬再掠,以无为度。桂心、胡椒、良姜、红豆、砂仁等分为细末。先于器内下药八钱,次下干曲末四两,后下蜜水,用油纸封,箬扎四五重,密封固。冬二七日,春秋十日,夏七日熟。
地黄酒方 肥地黄,竹刀切碎一大升,捣烂;白糯米五升,熟炒;面一大升。须六月六日造三味于盆中,熟揉令匀,纳不津器中,泥封。春夏三七日,秋冬五七日,满开,有一盏绿水,是其精英,宜先饮之。余以生布绞取汁贮之。若稀饧,极甘美,常服之大补益。
百花香酒 凡有香之花,如木樨、梅、桂、荼FS 、莲、菊之类,皆可摘下晒干。每清酒一斗,用花头二两,生绢袋盛,悬于酒面,约离一指许。密封瓶口,经宿去花,其酒清香甚美。
又蜜酒方 蜜一斤,炼过;糯米一升,蒸饭。以水五升,白面四两同入净器中密封之,五七日可取,极醇美。又方∶以蜜和水,拌饭造酒极甘美。
鸡鸣酒方 先将糯米三升淘洗净,用水六升同下锅,煮成稠粥。夏摊冷,春秋温,冬微热。用细面半斤,酵曲二两,麦芽一撮捣细,用饧稀三两,同下在粥内拌。冬五日,春秋三日,夏二日成酒。或加桂心、胡椒、良姜、细辛、甘草、川芎、丁香,同酵曲一处和粥亦可。
煮酒法 将窨下清酒装满瓶,以箬扎口封紧,锅内汤止浸瓶三分之一。其瓶须以物阁起,勿着锅底,四边顶口以物衬压定,勿令透气。瓶口上先放隔夜浸过糯米一撮,然后燃火,但米熟为度。或只揭其所盖之物,一起即瓶就干,是其候也。退火起瓶,乘热用黄蜡一小块放瓶内,泥封口。酒冷蜡自凝面上,味重而清。
新安官料面 方 (要三伏中造制)
砂仁 红豆 草果 益智 丁香(各半两) 良姜 官桂 白芷 细辛 独活(各二两)
黄柏 红陈皮 甘草 石膏 滑石 苍木(各四两)
上件俱要道地,暴干为末。用新 米粉一斗五升,和药末拌匀,以大马蓼汁调和为丸,如鹅卵大。即以绝干稻草层层铺盖三日夜,大热略退草,半日又盖覆, 干收起,以篾篮盛贮。造酒时每米一斗,用曲二两,为末拌饭。
满殿香酒曲方
白面(一百斤) 糯米粉(五十斤) 甜瓜(一百枚,香熟者去皮穣,捣取汁) 莲花(捣取汁) 白术(十两) 白檀香 缩砂仁 藿香 甘草(各五两) 木香(半两) 零陵香 丁香白芷(各三两)
上药九味为细末,同面粉、瓜汁和匀,踏作片,如细曲样。以纸裹,挂风处五十日,每米一斗,以曲一斤。夏闭瓮,冬月待微发时作糯米稀粥一碗,温投之。
止酸酒法 酒一坛,用生鸡子一个,石膏一两粗捣,砂仁、杏仁各十枚,浸二日便佳。又法∶用锡炙热,投酒中,酸味去,锡取起。
七醋方 黄陈仓米五斗为率,不淘净,浸七日,每日换水一次。至十日做为熟饭,乘热入瓮,按平,封闭,勿令泄气。第三日翻动,至第七日开,再翻转,倾入井花水三担,又封七日,再搅再封,至三七日成好醋,此法简妙。
三黄醋方 三伏中用陈仓米一斗淘净,蒸硬饭,摊匀候冷。饭面上以楮叶盖,苍耳、青蒿皆可,至黄衣上。去盖翻转,至次日晒干,簸去黄衣。再用陈米一斗,如前煮菜,晒收。至秋社日又以陈米一斗煮菜,与上件饭黄干一处,拌匀下水面上约四指高,器上以纱帛盖,至四十九日方熟。
甚勿动着,待其自熟。
麦黄醋法 小麦不拘多少,淘净。以清水浸三日,漉出,干蒸熟,于暖处摊开,放芦席上,楮叶盖三五日,黄衣上去叶。晒干疑净,入缸,用水拌匀平之,面可一拳高,水闭七七日则熟。
大麦醋法 大麦米二斗,内将一斗炒令黄色,水浸一日夜炊饭。以白面六斤拌和,于净室中铺席摊匀,楮叶盖七日,黄衣上,晒干。将余麦一斗炒黄,浸一宿炊饭,摊温,同麦黄拌匀,捺入缸内,以水六斗搅,密盖二十一日可熟。
糟醋法 腊糟一石,用水泡。粗糠三斗,麦 二斗,和匀,温暖处放,罨盖,勤拌捺,待其气香,尝有醋味,根据常法淋之。按四时添减,春秋糠四斗半, 二斗半,夏以本数。冬用糠五斗,三斗,看天气冷暖,加减用之。
枣醋法 红枣煮烂,连汤放冷。入造酒曲酵少许,或用陈红米炊煮菜投之。拌匀入瓮,瓮面留一小窍,晒日中,候香熟用之。
干醋法 用乌梅肉一升,以酽醋五升浸,晒干,食醋尽为度,研末收贮。欲用醋时,取少许投水中,即如醋。
千里醋法 以蒸饼晒干,投醋中浸透。再晒再浸,大约多浸醋,晒燥收。每以少许,水研用。
醋肉治疽 米醋坛中结成肉盖,取出以盐腌之,复化为醋,可用调末药,敷痈疽、发背等毒。
黄熟酱方 以黄豆炒熟,去皮磨细,每末一斗,入面三斤,汤和匀作果。切片如掌大,蒸熟,摊席上,用荆叶或苍耳、青蒿 三四日发热,上黄衣了翻转,烈日晒干,久晒愈好。每干黄末一斤,用盐四两,紫苏汤打下,高于黄一拳晒之。
小麦甜酱 小麦不拘多少,水洗,浸一日夜捞起,蒸熟饭放大盆内。以荆叶密盖五七日,上黄衣,退半日凉,再盖 七日,干,取出晒之。待极干香,磨细。每黄一斤,用净盐四两,用紫苏汤和匀如稀粥。晒缸中,日搅五七次。晒两月,酱浓黑色方收入坛内,任藏年久愈佳。一方用白晚米,亦如蒸晒法作酱妙。
造酱油法 三月间造起为妙。用大黄豆二斗煮烂去汤,将豆置大盘内,以白面拌和得过为度。
以干草铺板上,草上铺席,将拌过豆铺席上二寸浓,豆上盖荆叶、蒿草之类, 之二三七,起黄衣白毛取出晒干。每斤入好净盐四两,水量入缸内晒,早午搅二次,晒至五六月将油取出,别以缸盛。晒豆酱已干,别用竹套套下,尽取其油。将豆磨为酱,再加紫苏凉汤,晒成酱用。


《医学入门》食治门(谷) >> 酒

酒味苦甘辛大热,大扶肝胃活气血,破 行药辟恶邪,痰火病患宜撙节,糟性温中宿食消,一切菜蔬毒可杀。
酒,酉也。酿之米曲、酉醉,久而味美也。味辛者,能散,为导引,可以通行一身之表,至极高之分;味苦者,能下;甘者,居中而缓;淡者,利小便而速下也。陶隐居云∶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性热甚也。大扶肝养脾,浓肠胃,润皮肤,散胸中郁气,活肢体滞血,破 癖。行药势,引人诸经不止,与附子同。杀百邪恶毒瓦斯,御风寒雾露。昔有三人触雾晨行,空腹者死,食粥者病,饮酒者健。此酒之辟恶也。《东垣十书》云∶醇酒冷冻饮料有三益,一得温中之寒以养肺,二得寒中之温以养脾,三则令人不得恣饮,惟好饮及中寒者不可。
丹溪云∶本草止言其大热有毒,不言其湿中发热近于相火,醉后恶寒战栗可见矣。其性善升,大伤肺气,助火生痰,变为诸病。病之浅者,或呕吐,或自汗,或疼痒,或鼻 ,或衄血,或泄痢,或心脾胃痛,尚可散而出也;病之深者,为消渴,为内疽,为肺痿,为内痔,为鼓胀,为失明,为哮喘,为劳嗽,为癫痫,为痰膈,为吐血,尤有为难名之病。陶隐居云∶多饮伤神损寿,不可撙节以卫生乎?诸米酒有毒,酒浆照人无影者不可饮。合乳汁令人气结;合牛肉食,令腹内生虫。酒后不得卧。凡酒忌诸甜物。酒毒,葛花、红豆解之。酒类甚多,惟糯米面曲造者,可入药用。甜糟,味咸、温,无毒。主温中冷气,消食杀腥,去一切菜蔬毒;藏物不败,糅物能软,润皮肤,调脏腑。三年以下有酒,以物承之,摩风瘙,止呕哕,御风寒, 扑损瘀血,浸洗冻疮及敷蛇蜂叮毒。红曲酒,大热,有毒。发香港脚、肠风、痰喘诸疾。惟破血杀毒,辟山岚寒气,疗打扑伤则尤妙也。


《证类本草》

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瓦斯。
陶隐居云∶大寒凝海,唯酒不冰,明其性热独冠群物。药家多须以行其势。人饮之,使体弊神昏,是其有毒故也。昔三人晨行触雾,一人健,一人病,一人死。健者饮酒,病者食粥,死者空腹。此酒势辟恶,胜于作食。唐本注云∶酒,有葡萄、秫、黍、粳、粟、曲、蜜等,作酒醴以曲为。而葡萄、蜜等,独不用曲。饮葡萄酒能消痰破癖。诸酒醇 不同,唯米酒入药用。臣禹锡等谨按陈藏器云∶酒,本功外,杀百邪,去恶气,通血脉,浓肠胃,润皮肤,散石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书曰∶若作酒醴尔,唯曲 。苏恭乃广引葡萄、蜜等为之。
称。至于入药,更亦不堪。凡好酒欲熟,皆能候风潮而转,此是合阴阳矣。又云诸米酒有毒。酒浆照人无影,不可饮。酒不可合乳饮之,令人气结。白酒食牛肉,令腹内生虫,酒后不得卧,黍穣食猪肉,令人患大风。凡酒忌诸甜物。又云甜糟,味咸,温,无毒。主温中,冷气,消食,杀腥,去草菜毒,藏物不败,糅物能软,润皮肤,调腑脏,三岁以下有酒以物承之,堪磨风瘙,止呕哕,及煎煮鱼菜。取腊月酒糟,以黄衣和粥成之。孟诜云∶酒,味苦。主百邪毒,行百药。当酒卧,以扇扇,或中恶风。久饮伤神损寿。
谨按中恶疰忤,热暖姜酒一碗,服即止。又,通脉,养脾气,扶肝。陶隐居云∶大寒凝海,唯酒不冰。量其热性故也。久服之,浓肠胃,化筋。初服之时,甚动气痢。与百药相宜。
吐热。又,服丹石人,胸背急闷热者,可以大豆一升,熬令汗出,簸去灰尘,投二升酒中。久时顿服之,少顷即汗出瘥。朝朝服之,甚去一切风。妇人产后诸风,亦可服之。又,熬鸡屎如豆淋酒法作,名曰紫酒。卒不语口偏者,服之甚效。昔有人常服春酒,令人肥白矣。陈士良云∶凡服食丹砂、北庭、石亭脂、钟乳石、诸石、生姜,并不可长久以酒下,遂引石药气入四肢,滞血化为痈疽。日华子云∶酒,通血脉,浓肠胃,除风及下气。又云社坛余胙酒,治孩儿语迟。以少许吃,吐酒喷屋四角,辟蚊子。又云糟 扑损瘀血,浸洗冻疮及敷蛇、蜂可毒。又云糟下酒,暖。开胃下食,暖水脏,温肠胃,消宿食,御风寒。杀一切菜蔬毒,多食微毒。
食疗云∶紫酒,治角弓风。姜酒,主偏风中恶。桑椹酒,补五脏,明耳目。葱豉酒,解烦热,补虚劳。蜜酒,疗风疹。地黄、牛膝、虎骨、仙灵脾、通草、大豆、牛蒡、枸杞等,皆可和酿酒,益气调中,耐饥强志,取藤汁酿酒亦佳,狗肉汁酿酒,大补。外台秘要∶治水下,或不下则满溢,下之则虚竭,虚竭还腹,十无一活。以桑椹并心皮两以酿米,四升酿酒,一服一升。又方∶治痔,下部啮方∶掘地作吴茱萸三升,纳中极热,板覆开小孔子,以下部坐上,冷乃下,不过三许,灌之。千金方∶断酒方∶以酒七升,着瓶中,朱砂半两,细研着酒中,紧闭塞瓶口,安猪圈中,任猪摇动,经七日,顿饮之。
又方∶淋碓头杵下,取饮。又方∶治耳聋。酒三升,渍牡荆子一升,碎之,浸七日三十年聋瘥。肘后方∶鬼击之病,得之无渐,卒着人,如刀刺状,胸胁腹内或下血,一名鬼排。以淳酒吹两鼻内。又方∶中风,合和之。捣千遍乃饮,大人服气所蒸,皆致肿痛烦热,入腹则杀人。多饮醇酒,以醉即愈。经验后方∶孙真人∶催产,以铁赤淬酒吃,便令分解。梅师方∶治虎伤人疮。但饮酒,常令大醉,当吐毛出。又方∶治产后有血,心烦腹痛。清酒一升,生地黄汁和煎二十沸,分三服。孙真人空腹饮酒醉,必患呕逆。又方∶治风癣。暖酒以蜜中搅之,饮一杯即瘥。又方∶治腰膝疼痛久不已。糟底酒摩腰脚及痛处、筋挛处。广利方∶治蛇咬疮。暖酒淋洗疮上,日三易。兵部手集治蜘蛛遍身成疮。
取上好得一向卧,恐酒毒腐人,须臾虫于肉中小如米自出。伤寒类要∶天行病毒攻作坑令深三尺,大小容足,烧令中热,以酒灌坑中,着屐踞坑上,衣壅勿令衍义曰∶酒,《吕氏春秋》曰∶仪狄造酒。《战国策》曰∶帝女仪狄造酒,进之于禹。然本草中已着酒名,信非仪狄明矣。又读《素问》首言以妄为常,以酒为浆,如此则酒自黄帝始,有醇酒、春酒、社坛余胙酒、糟下酒、白酒、清酒、好酒、美酒、葡萄酒、秫黍酒、粳酒、蜜酒、有灰酒、新熟无灰酒、地黄酒。今有糯酒、煮酒、小豆曲酒、等酒。今江、浙、湖南、北,又以糯米粉入众药,和合为曲,曰饼子酒。至于官务中,亦用四夷酒,更别中国不可取以为法。今医家所用酒,正宜斟酌。但饮家唯取其味,罔顾入药如何尔。然久之未见不作疾者,盖此物损益兼行,可不慎欤!汉赐丞相上樽酒,糯为上,稷为中,粟为下者。今入药佐使,专以糯米,用清水白面曲所造为正。
古人造曲,未见入诸药合和者,如此则功力和浓,皆胜余酒。今人又以麦 造者,盖止是醴尔,非酒也。书曰∶若作酒醴,尔为曲 。酒则须用曲,醴故用 。盖酒与醴,其气味甚相辽,治疗岂不殊也。


《顾松园医镜》谷部 >> 酒

〔辛甘苦热,有毒,入肺、胃二经,醇者为良,冷冻饮料有益〕,宣通血脉,辟除邪恶,〔昔三人冒雾晨行,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力辟邪恶毒瓦斯之效。〕善行药势,〔用为引导,可上至巅顶,外走皮肤,横行经络。凡服石药,不可长用酒下,能引入四肢,滞血化为痈疽,故一切毒因酒得者难治。〕可御风寒。少饮和血行气,壮神消愁,过饮则烂胃腐肠,耗血损精,生痰动火。
故夫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重则亡身,不可畏欤!
烧酒久饮烂肺,害人更甚。。


《本草求真》温血 >> 酒

(造酿)通经活脉辟秽
酒(专入脾胃与表)。性种类甚多。然总由水谷之精。熟谷之液酝酿而成。故其味有甘有辛。有苦有淡。而性皆主热。(弘景曰。大寒凝海。惟酒不冰。明其性热。惟冠群物。)入胃则气逆。上壅满胸。则肝浮胆横。等于勇士。不可遏矣。若引经用为向导。则其势最速。辛则通身达表。引入至高巅顶之分。(火气上炎者忌。)甘则缓中。(热郁寒滞者忌。)苦则降下。(气衰血弱者忌。)淡则通利小便而速下也。(水衰血枯者忌。)热酒伤中。温饮和胃。怡神壮色。通经活脉。且雾露岚瘴。风寒暑湿邪秽。得此亦可暂辟。(博物志云。王肃张衡马均三人冒雾晨行。一人饮酒。一人饱食。一人空腹。空腹者死。饱食者病。饮酒者健。此酒势辟恶。胜于作食之效也。)若恣饮不节。则损胃烁精。动火生痰。发怒助欲。湿热生病。殆不堪言。(震亨曰。本草止言酒热。而有毒不言。其湿中发热。近于相火。醉后振寒战栗可见矣。又性喜升。气必随之。痰郁于上。溺涩于下。恣饮寒凉。其热内郁。肺气大伤。其始也病浅。或呕吐。或自汗。或疮疥。或鼻 。或泄利。或心脾痛。尚可散而去之。其久也病深。或消渴。或内疽。或肺痿。或鼓胀。或失明。或哮喘。或痨瘵。或癫痫。或痔漏。为难名之病。非具眼未易处也。)至于夜饮。更属不宜。盖夜气主。气密则固。若用酒宣发。醉饮就枕。热壅三焦。伤心损目。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动火。致病甚多。至入药共酿。合姜则疗厥逆客忤。色紫则理螈 偏风。葱豉则解烦热而散风寒。桑椹则益五脏以明耳目。狗肉汁则大补元阳。葡萄肉则甚消痰癖。牛膝干地则滋阴。枸杞仙灵皮则扶阳痿等。社酒指纳婴儿口中。可令速语。喷屋及壁。则逐蚊蝇。烧酒则结。然燥金涸血。败胃伤胆。水酒藉曲酿酝。其性则热。酒藉水成。其质则寒。少饮未至有损。多饮自必见害。如阴虚酷好。其脏本热。加以酒热内助。其热益增。不致逼血妄出不止。阳虚酷好。其脏本寒。加以酒寒内入。其害益甚。不致饱胀吞酸吐泻不止。(此旨历无发明。惟景岳于损伤篇内极说。)糟罨跌伤。行瘀止痛。亦驱蛇毒。及 冻疮。醇而无灰陈久者良。畏枳 葛花赤豆花绿豆粉咸卤。(得盐则解。以水制火意。)


《本草新编》

酒,味苦、甘、辛,气大热,有毒。无经不达,能引经药,势尤捷速,通行一身之表,高中下皆可至也。少饮有节,养脾扶肝,驻颜色,荣肌肤,通血脉,浓肠胃,御露雾瘴气,敌风雪寒威,诸恶立驱,百邪竟辟,消愁遗兴,扬意宣言,此酒之功也。若恣饮助火,则乱性损身,烂胃腐肠,蒸筋溃髓,伤生减寿,此酒之过也。嗟乎。酒何过哉。知酒之功受其益,知酒之过而防其损,何害于人。况酒又实能愈人之病乎。
或问酒味甘者多热,味苦者多寒。仲景张公用苦酒,以治咽喉之肿痛与黄汗之淋漓,似乎饮甘香,不若饮苦辣,不致烧肠腐胃耳。


《本经逢原》谷部 >> 酒

糟,烧酒
辛甘大热。新者有毒,陈者无毒。味甜者曰无灰酒,方可入药。
发明 酒严冬不冰,其气悍以侵明,其性热而升走,醉后则体软神昏,振寒战栗。《本草》止云有毒,不知其温中发热近于相火也。酒类多种,酝酿各异,甘苦悬殊。甘者性醇,苦者性烈。然必陈久为胜。其色红者,能通血脉,养脾胃。色白者,则升清气益肺胃。至于扶肝气,悦颜色,行药势,辟寒气。其助火邪,资痰湿之性则一。醉当风卧成恶风,醉浴冷水成痹痛,醉饱饮水成癖积,皆宜切慎。豆淋酒以黑豆炒焦,红酒淋之,破血去风,治男子中风口 ,阴毒腹痛,及小便尿血,妇人产后一切诸证。烧酒,一名火酒,又名气酒,与火同性,得火则燃。其治阴寒腹痛最捷,然臭毒发沙,误用立毙。又入盐少许,治冷气心痛,下咽则安。其性大热,与姜蒜同饮,令人生痔。糟性最助湿热,病水气浮肿,劳嗽吐血人忌食。惟罨扑损,行瘀止痛,及浸水洗冻疮,敷蛇咬、蜂叮毒有效。


《本草从新》麻麦稻类 稷粟类 菽豆类 造酿类 >> 酒

宣、行药势.
大热有毒.辛者能散.苦者能降.甘者居中而缓.浓者尤热而毒.淡者利小便.用为向导.
可以通行一身之表.引药至极高之分.热饮伤肺.温饮和中.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
辟邪逐秽.暖水脏.行药势.过饮则伤神耗血.(最能乱血、故饮之身面俱赤.)损胃烁精.
动火生痰.发怒助欲.致生湿热诸病.(相火上炎、肺经受烁、致生痰嗽、脾因火而困怠、胃因火而呕吐、心因火而昏狂、肝因火而善怒、胆因火而忘惧、肾因火而精枯、以致吐血消渴、痨损蛊膈、痈疽失明、为害无穷、汪颖曰∶人知戒早饮、而不知夜饮更甚、醉饱就床、热壅三焦、伤心损目、夜气收敛、酒以发之、乱其清明、劳其脾胃、停湿动火、因而致病者多矣、景岳曰∶酒成于酿、其性则热、而质化为水、其质则寒、阴虚者饮之则伤阴、阳虚者饮之则败阳、故或致血不养筋、则为中风、或致伤脾、则为痰饮泻痢、或湿热上浮、则为喘为螈 疼痛、或致动血伤精、则为劳损吐衄、或致伤肌腐肉、则为烂疮痔漏、其有积渐日久而成水鼓者、则尤多也.)烧酒、散寒破结.损人尤甚.醇而无灰.陈久者佳.(腊月酿造、藏之得法、数十年不坏.)畏绿豆粉、枳 子、葛花、咸卤.(得咸则解、水制火也.)以上造酿类.


《得配本草》谷部(造酿类十三种) >> 酒

即米酒
畏枳 、葛花、赤豆花、绿豆粉。忌诸甜物及乳同食。
辛、甘,大热。行十二经络。通血脉,利筋骨,温肠胃,润皮肤,引药势上行。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辟邪逐秽。过饮则伤神耗血,损胃烁精。配生地汁,治产后血秘。


《冷庐医话》

许元仲《三异笔谈》谓蔡孝廉 毒不饮酒,公车北上,苦寒饮烧酒,甘之,遂非此不饮,如是者二十余年,一夕扃户寝,晌午犹不起,家人扶扉而入,室中 然,衾帐皆焦,半身烬矣,手犹握烟管,竟与《本草》所载倚马焚身事同,盖烟火引线,倏如爆竹之发耳。又会稽陈端甫学博庆儒言,其同乡某生,酒户甚大,一夕饮烧酒满罂,复吸水烟,忽火自腹发,骨肉半成焦炭,嗜烧酒者,可以为戒。


《本草便读》谷类 >> 酒

行经络.御风寒.味苦甘辛多蓄热.通血脉.壮心神.气雄刚猛善消愁.(酒用糯米和酒曲酿成.种类颇多.味亦不一.具毒烈之性.有升散之能.少饮之固可行经络.御风寒.壮神活血.过饮则耗散气血.助湿生痰.其酒性虽退.而渣滓日积.留聚胃中.粘腻不化.饮食渐少.脾胃日虚.而成噎膈反胃者多矣.至若烧酒之性.大辛大热.用以散寒开郁.颇有捷效.虽无助湿生痰之害.而毒烈之性.较前为尤盛耳.)


《本草经解》

气大热.味苦辛甘.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瓦斯.酒气大热.禀天纯阳之气.入手少阳相火三焦经.味苦辛甘有毒.得地火金土之味.燥烈之性.入足阳明燥金胃土、手阳明燥金大肠经.气味升多于降.阳也.纯阳之性.走而不守.故行药势.气热助阳.味辛甘则发散.所以杀百邪恶毒瓦斯也.
【制方】
酒浸淫羊藿.治腰痛.浸牡荆子.治耳聋.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三品 >> 酒

味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毒瓦斯。日华子云∶通血脉,浓肠胃,除风及下气,御风寒。


《名医别录》卷第二 >> 酒

味苦,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邪恶气.


《本草分经》通行经络 >> 酒

大热有毒,用为向导可以通行一身之表,引药至极高之分,和血行气,逐秽暖水脏,最能乱血动火致湿热诸病,醇而无灰、陈者良。按∶锻石能解酒酸,造酒家多用之,而有灰之酒伤人。烧酒散寒破结,损人尤甚。


《本草撮要》五谷部 >> 酒

味甘苦淡.入手足太阴阳明厥阴经.功专升散.和药煎服.用为向导.可以通行一身之表.引药至极高之分.热饮伤肺.温饮和中.少饮和血.行气壮神御寒.辟邪逐秽.暖水脏.行药力.过饮伤神耗血.损胃烁精.动火生痰.发怒助欲.及生湿热诸症.烧酒之损人尤烈.醇而无灰陈久者佳.畏绿豆粉枳 子葛花咸卤.


《瘴疟指南》

本草载.三人晨同行触雾.空腹者死.食粥者病.惟饮酒者.独不病.南方天气.清晨多雾而寒.故人相勉以饮酒.谓其可以御寒辟瘴.殆不知乃发瘴之源也.盖南方暑湿.饮酒则多中暑湿毒.兼瘴疟之作.率由上膈痰饮.而酒尤能聚痰.岭外谚云.莫饮卯时酒.莫饱申时饭.此诚摄生之要也.然忌夕食者.人虽易晓.戒卯时酒者.人以为疑.盖南方气候不常.虽盛夏阴雨必寒.虽隆冬日出必暖.一日之间.寒燠屡变.要之昼多燠.夜多寒.饮酒过度.固非所宜.而卯酒尤甚.方其朝寒而饮.遇暴热.则必聚痰以为病也.


《药征续编》

八味丸、土瓜根散、赤丸、天雄散。
上三方,各酒服之。
下瘀血汤。
上一方,酒煮之。
【品考】
中华造酒,与本邦造法不同。然试其功,又无所异矣。凡单呼酒者,皆用无灰清酒。


《本草乘雅半偈》

(别录中品)
【气味】苦甘辛,温,有毒。
【主治】主行药势,杀百邪、恶鬼、毒瓦斯。藏器云∶通血脉,浓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
【核】曰∶世本云,帝女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素问上古天真论以酒为浆;汤液醪醴论,黄帝问曰∶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对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者完,稻薪者坚。帝曰∶何以然?岐作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伐取得时,故能至坚也。帝曰∶上古圣人,之汤液醪醴,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将衰,邪气时至,服之万全,则酒自黄帝,业称上古作始,非独帝女仪狄造矣。酒经云∶空桑秽饮,酝以稷藜,以成醇醪。此酒之始,乌梅女 ,甜 九投,澄酒百种,此酒之终。食货志云∶酒者,天之美禄,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疗疾,非酒不行,故月令仲冬,命大酋,秫稻必齐,曲 必时,湛 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监之,无有差 。白孔六帖云∶秫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樽;稷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中樽;粟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下樽。本草云∶葡萄瓜椹,杞菊 芑,林檎橘KT ,李桃杏梅,葱豉姜椒,羊羔鹿胎,虎胫熊掌,凡生物果谷草木之易酿者,皆可造酒。入药唯秫酒之清者,称无上乘。若 合郁,酿之成鬯,此以阳据阴,则酒色香而黄,在器流动,诗所谓黄流在中者,是矣。故周人尚臭,灌用鬯,阴达于九渊,阴彻于九天,条畅于上下,致气于高远,所以降神也。酒正职云∶既有米曲之数,又有功沽之巧。功沽为善恶,是酒之善者为功,恶者为沽也。诗疏云∶一宿酒曰沽,盖酒以久为贵,故周礼有昔酒之名耳。天官酒政,掌酒政令,以式法授酒材,辨五齐之名。一曰泛齐,言酒熟而泛泛然也;二曰醴齐,酒成而上下一体,汁滓之相得也;三曰盎齐,成而色葱白也;四曰缇齐,昔而色红赤也;五曰治齐,渣滓沉下,充然悦口也。又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再辨四饮之物∶一曰清;二曰医;三曰浆;四曰酏,盖成周酒政严矣。在周书则有酒诰之篇。在周礼则有酒政之官。夫祭祀必有酒,奉养必有酒,燕享必有酒,是不容一日废也。然甘酒有戒,湎酒有征,沉酒有誓,彝酒有诰,先王无不致儆于酒。
今周人以酒设官,是故五齐之酒,三酒四饮之物,浓薄之异,清浊之异,新旧之异,此固酒政之所必辨也。祭酒之用,宾客之用,王后世子饮膳之用,耆老孤子庶子飨食之用,此正酒正所当共者也。凡酒用于祭,饮酒用于燕,礼酒用于飨,陈酒用于宾客,秩酒用于养老,合而言之,曰公酒。然而酒人以其酒,入酒府;浆人以其饮,入酒府也。是皆王之所得用,而酒正掌酒之政令,未尝不致儆焉。其酒材也以式,授其实樽也以法,共颁酒则有法以行之,秩酒则有书契以授之。至于祭祀之酌有数,王者之燕饮亦有计也。他官会计,唯以岁终,而酒正之出,日入其成,日计之也。月入其要,月计之也。则周人之致谨于酒,可知矣先王于饮之器,且有法存焉。彝有舟,以示其过量,则有沉溺之祸。尊有 ,以示其不节,则有浸淫之患。六彝曰彝,所以示其祭酒之有尝。六尊曰尊,所以示其祭酒之有等,先王器皿之度,往往有戒,而况于酌用之际乎。饮箴曰∶酒之道,岂止于充口腹乐悲欢而已哉,甚则化上为淫溺,化下为 祸。是以圣人节之以酬酢,谕之以诰训,然尚有上为淫溺所化,化为亡国,下为 祸所化,化为杀身,且不见前世之饮祸耶。路酆舒有五罪∶其一嗜酒,为晋所杀;
庆封易内而耽饮,则国朝迁,郑伯室室而耽饮,终奔于驷氏之甲;栾高者酒而信内卒败于陈鲍氏;卫猴饮于藉圃,卒为大夫所恶。
呜呼!吾不贤者性实嗜酒,尚惧为酆舒之戮过,此吾不为也,又焉能俾喧为静乎,俾静为喧乎,不为静中淫溺乎,不为 祸之波乎,既淫溺 祸作于心,得不为庆封乎,郑伯乎,栾高乎。为之箴曰,酒之所示,示其全真,宁能我醉,不醉于人。
【 】曰∶方书称清酒,即四饮之一曰清,浆人之为醴清也。扶衰养疾非酒不行,但不及乱可耳。如阴之五宫,生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过量乃及乱耳。说文云∶酒,酉也,酿之美曲酉 而味美也。又就也,就人性之善恶也。故酒不冰,曷命曰丹,集秋霜之粳谷,酝春生之麦酴,互交以金木,既济以水火,乃得冻不冰而火可然,六阳之为用乎。隐居云∶主行药势,若百川之潜渫,泱漭之澹泞,腾波之赴势,动不可遏也。盖行身之剽悍者卫,勺饮入口,百体遍周,酒落焦府,不劳弹指,走血脉,通关津,达四街,彻九窍,布三百六十五节,开八万四千毛孔,亦犹卫气之剽悍,即芍力之骈驰,桂使之先聘,迅速捷机,亦无出其右者。不观立使怯者强,衰者壮,忧者蠲,不怒者怒,不言者言,畅意力行矣。倘品行之不端,妍丑亦立见矣。就人性之善恶欤,诚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也。


《药笼小品》

温热经,甘者满中,淡者利小便。
用为向导,可以通行一身之表,引药至极高之分。
热饮伤肺,冷饮伤胃。少饮和血壮神,御寒辟邪;过饮乱神耗血,损胃生湿痰,助欲火,为病百端。无灰酒入药,火酒燥烈尤甚,不可多饮。葛花、绿豆,能解酒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