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大麦

大麦

《中药大辞典》大麦

拼音 Dà Mài
别名 麰(《广雅》),倮麦,麰麦(陶弘景),牟麦(《纲目》),饭麦、赤膊麦(《医林纂要》)。
出处 《本草经集注》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大麦果实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60~100厘米。秆直立,光滑无毛。叶鞘无毛,有时基生叶的叶鞘疏生柔毛,叶鞘先瑞两侧具弯曲沟状的叶耳;叶舌小,长仪l~2毫米,膜质;叶片扁平,长披针形,长8~18厘米,宽6~1B毫米,上面粗糙,下面较平滑。穗状花序,长4~10厘米,分为若干节,每节着生3枚完全发育的小穗,小穗长约2厘米,通常无柄,每小穗有花1朵,内外颖均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微被短柔毛,先瑞延长成短芒,长仅8~14毫米;外稃长圆状披针形,光滑,具5条纵脉,中脉延长成长芒,极粗糙,长8~13厘米,外稃与内稃等长;雄蕊3枚;子房1枚,花柱分为2枚。颖果与内外稃愈合,罕有分离者,颖果背有沟。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部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性味 甘咸,凉。
①《别录》:"味咸,微寒,无毒。"
②《本草衍义》:"性平,凉。"
归经 《要药分剂》:"入脾、胃二经。"
功能主治 和胃,宽肠,利水。治食滞泄泻,小便淋痛,水肿,汤火伤。
①《别录》:"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
②《唐本草》:"大麦面平胃,止渴,消食,疗胀。"
③《崔禹锡食经》:"主水痮。"
④《本草拾遗》:"调中止泄。"
⑤《纲目》:"宽胸下气,凉血,消积,进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两;或研末。外用:炒研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 《本草经集注》:"蜜为之使。"
复方 ①治卒小便淋涩痛:大麦三两,以水二大盏,煎取一盏三分,去滓,入生姜汁半合,蜜半合,相和。食前分为三服服之。(《圣惠方》)
②治麦芒入目:煮大麦汁洗之。(孙思邈)
③治蠼螋尿疮:大麦研末调敷,日三上。(《伤寒类要》)
④治汤火灼伤:大麦炒黑,研末,油调搽之。(《纲目》)大麦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腻,容易下咽,以助胃气。"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大麦

拼音 Dà Mài
英文名 Barley
别名 麰、稞麦、麰麦、牟麦、饭麦、赤膊麦。
出处 出自《本草经集注》。
来源 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颖果。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ordeum vulgare L.
采收和储藏:4-5月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原形态 大麦 越年生草本。秆粗壮,光滑无毛,直立,高50-100cm。叶鞘松驰抱茎;两侧有较大的叶耳;叶舌膜质,长1-2mm;叶片扁平,长9-20cm,宽6-20mm。穗状花序长3-8cm(芒除外),径约1.5cm小穗稠密,每节着生3枚发育的小穗,小穗通常无柄,长1-1.5cm(除芒外);颖线状披针形,微具短柔毛,先端延伸成8-14mm的芒;外稃背部无毛,有5脉,顶端延伸成芳,芒长8-15cm,边棱具细刺,内稃与外稃等长。颖果腹面有纵沟或内陷,先端有短柔毛,成熟时与外稃粘着,不易分离,但某些栽培品种容易分离。花期3-4月,果期4-5月。
生境分部 生态环境:我国各地普遍栽培。
资源分布:我国各地普遍栽培。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大麦适应性强,分布很广,寒冷和温暖的气候均能生长。以疏松、肥沃的微碱性土壤栽培,酸性强的红壤不宜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一般于10-11月播种,先播冬性品种和半冬性品种,后播春性品种。在整好的地上,将处理好的种子无匀撒播,深度以2-3cm为宜,播后盖土。 田间管理 苗期注意匀苗,及时中耕除草和追肥,干旱结合追肥浇水。越冬期间,施用堆肥,培土镇压。做好排灌工作。 病虫害防治 蝼蛄、蛴螬、金针虫为害根部, 可用90%敌百虫500g加水500kg,浇在受害苗附近进行防治。白粉病,可用波美0.5度石硫合剂喷雾。
性状 性状鉴别 果实呈梭形,长8-12mm,直径1-3mm。表面淡黄色,有1条纵沟。质硬。断面粉性,白色。气无,味微甘。
药理作用 大麦含尿囊素,以0.4-4%溶液局部应用,能促进化脓性创伤及顽固性溃疡愈合。
性味 甘;凉
归经 脾;肾经
功能主治 健脾和胃;宽肠;利水。主腹胀;食滞泄泻;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研末,外用:炒研调敷或煎水洗。
注意 朱丹溪:“大麦安装熟,人多炒食,此物有火,能生热病。”(引自《纲目》)
各家论述 1.《别录》: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2.《唐本草》:大麦面平胃,止渴,消食,疗胀。3.《崔禹锡食经》:主水胀。4.《本草拾遗》:调中止泄。5.《纲目》:宽胸下气,凉血,消积,进食。6。《本草衍义》:有人患缠喉风,食不能下,将此大麦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腻,容易下咽,以助胃气。
摘录 《中华本草》

《本草纲目》谷部 >> 大麦

「释名」牟麦。
「气味」咸、温、微寒、无毒。
「主治」
1、食饱烦胀。用大麦面熬香,每服一匙,开水送下。
2、蠼螋尿疮。用大麦嚼敷,一天三次。
3、汤火伤。用大麦炒黑,研为末,搽伤处。
4、小便不通。用陈大麦秸煎浓汁一次服。


《千金翼方》米谷部 >> 大麦

味咸,温,微寒,无毒。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又云∶令人多热,为五谷长


《饮膳正要》米谷品 >> 大麦

味咸,温、微寒,无毒。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令人多热,为五谷长。《药性论》云∶能消化宿食,破冷气。


《新修本草》米中 >> 大麦

味咸,温、微寒,无毒。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又云∶令人多热,为五谷长。
食蜜为之使。即今 麦,一名 麦,似 麦,惟皮薄耳。
〔谨案〕大麦出关中,即青科麦是。形似小麦而大。皮浓,故谓大麦,殊不似 麦也。大麦面,平胃,止渴,消食,疗胀。


《吴普本草》米食类 >> 大麦

《御览》卷八百三十八
一名 麦。五谷之盛。无毒。治消渴,除热,益气。食蜜为使。


《食疗本草》卷下 >> 大麦

(一)久食之,头发不白。和针沙、没石子等染发黑色。〔嘉〕
(二)暴食之,(亦稍似)令脚弱,为(下气及)腰肾间气故也。久服即好,甚宜人。〔心·嘉〕
(三)熟即益人,带生即冷,损人。〔嘉〕


《本草衍义》卷二十 >> 大麦

性平凉,有人患缠喉风,食不能下,将此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腻,容易下咽,以助胃气。三伏中,朝廷作 ,以赐臣下,作 造 。


《汤液本草》米谷部 >> 大麦

气温,味甘、咸。无毒。
《象》云∶补脾胃虚,宽肠胃。先杵细,炒黄,取面用。
《本草》云∶能消化宿食,破症结冷气,去心腹胀满。开胃,止霍乱,除烦去痰。治产后秘结,鼓胀不通。大麦 并神曲二药,气虚人宜服,以代戊己,腐熟水谷。与豆蔻、缩砂、木瓜、芍药、五味子、乌梅为之使。


《饮食须知》谷类 >> 大麦

味咸性凉,为五谷之长,不动风气,可久食。暴食似脚弱,为下气也。
熟则有益,生冷损人,炒食则动脾久。


《冯氏锦囊秘录》谷部 >> 大麦

功用与小麦相似,其性更平凉滑腻,益气补中,实五脏,浓肠胃,不亚于粳米也。
陈士良云∶补虚劣,壮血脉,化谷食,止泄泻,不动风气。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为面,无燥热,胜于小麦。苏泰云∶平胃止渴消食,疗胀满。麦 ,以水浸大麦而成,味咸,气温,无毒。功用与米 相同,而此消化之力更紧。咸能软坚,温主通行,其发生之气又能主胃气上升,行阳道,而资健运,故主开胃补脾,消化水谷,及一切宿食冷气心腹胀满,温中下气,除烦止霍乱,消痰破 结。王好古云∶麦芽、神曲二药,胃气虚人宜服之。以代戊己,腐熟水谷,以谷消谷,有类从之义,无推荡之峻,胃虚停谷食者宜之也。以上诸类皆以健脾胃化水谷起见,谓宜久食,益人者,然不知蒸腐水谷者,宜壮土下之真火,则湿润之气生,水精上布,糟粕下输,至精之华,输归于肾,若以温肾之功。以存谷壳之象,则糟粕徒存,精华实失,况能逐 结消壅乳,除腹胀,破冷气,堕胎元,则于胃家阳分,或有微功,在肾家阴分实有大损,且为软坚克削之药也,岂可常服乎!
大麦,味咸,气平,微寒,故可久食。益气调中,止消渴除热,实肠胃补虚。其芽尤能化食消痰,孕妇勿食,恐堕胎。元虚者少煎,防消肾水。立斋用治妇人丧子,乳房肿胀,欲成痈者,以麦芽一二两,炒熟,煎服即消,其破气破血可知,故丹溪曰∶麦芽消肾;《良方》云∶神曲善下胎,观此则二味消耗之力可见矣。
主治(痘疹合参) 麦芽,非主消食健脾,治胃虚,食难消化,腹中胀满,而痘不起者,此王道和缓之剂。如应用, 终无碍。
按∶麦,主粘滞,水渍生芽,气虽少清,性犹未化。炒至焦色,反有功力。专化五谷之积,与山楂消肉积者。然古人有消肾之说,为其伐胃故也,《经》云∶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化营卫而润宗筋。又曰∶阴阳总宗筋之会,而阳明为之长,故胃伤者,即阳事衰也。时珍曰∶有积消积,无积消元气。前贤于攻伐,如麦芽平善者,犹谆谆告诫。若此,况峻利如硝黄之属,其可尝试耶,惟有是病,而服是药,则药为病当之矣,亦勿因循,以致养成大患。


《证类本草》大麦

味咸,温、微寒,无毒。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又云∶令人多热,为五谷长。(蜜为之使。)
陶隐居云∶今稞麦,一名 (音牟)麦,似 麦,唯皮薄尔。唐本注云∶大麦出关中,即青稞疗胀满为下气及腰肾故。久服甚宜人,熟即益人,带生即冷损人。陈士良云∶大麦,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为面胜小麦,无躁热。又云 ,微暖,久食消肾,不可多食。日华子云∶麦 ,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症结,能催生落胎。
图经文具小麦条下。
陈藏器云∶不动风气,调中止泄,令人肥健。大麦、 麦,《本经》前后两出。苏云∶青稞麦是大麦,《本经》有条,粳一稻二米,亦如大、 两麦。苏云∶稻是谷之通名,则 是麦之《本经》于米麦条中重出皮壳两件者,但为有壳之与无壳也。
苏云∶大麦是青稞, 麦是大麦。如此则与米注不同,自相矛盾,愚谓大麦是麦米, 麦是麦谷,与青稞种子不同,青稞似大麦,天生皮肉相离。秦陇以西种之,今人将当本麦米黍之,不能分也。圣惠方∶治妊娠欲去胎。以麦 二两,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分温三服。外台秘要∶治妊娠得病去胎方∶麦 一升,和蜜一升,服之即下,神验。孙真人∶麦芒入目,煮大麦治产后腹中鼓胀不通转,气急,坐卧不安,供奉辅太初与崔家方∶以麦良久通转。崔郎中云神验。
伤寒类要∶治诸黄,杵苗汁服之。又方∶蠼衍义曰∶大麦,性平、凉,有人患缠喉风,食不能下,将此面作稀糊,令咽之,既滑腻容易下咽,以助胃气。三伏中,朝延作 ,以赐臣下,作 造饧。


《本草从新》麻麦稻类 稷粟类 菽豆类 造酿类 >> 大麦

补虚除热.
甘咸微寒.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益气调中.除热止泄.疗消渴.化谷食.
石蜜为使.面、平胃宽胸.下气消积.疗胀进食.凉血止渴.(宗 曰∶大麦性凉滑腻、有人患缠喉风、食不能下、用此面作稀糊令咽、以助胃气而平.)


《得配本草》谷部(麻麦稻粟类十四种) >> 大麦

石蜜为之使。
咸、平、凉。入足阳明经。调中益气,凉血实胃,滑肌肤,除烦渴。配姜汁、蜂蜜,治卒患淋痛。开胃,炒用。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三品 >> 大麦

味咸,温,微寒,无毒。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药性论》云∶使。味甘,无能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陈士良云∶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日华子云∶麦 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症结,能催生落胎。《兵部手集》∶治产后闭结鼓胀不通,转气急。陈藏器云∶不动风气,调中,止泄。蜜为之使。


《名医别录》卷第二 >> 大麦

味咸,温、微寒,无毒.主治消渴,除热,益气,调中.又云令人多热,为五谷长.蜜为之使.)


《本草分经》通行经络 >> 大麦

甘咸微寒,补虚除热,益气调中,实五脏化谷食。大麦面平胃下气,消积凉血。


《本草择要纲目》大麦

【气味】
咸温微寒无毒.为五谷长.令人多肥.
【主治】
消渴止热.益气调中.补虚劣.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化谷食止泄.不动风气.久食令人肥白.滑肌肤.为面胜于小麦.无燥热.面平胃.止渴消食.疗胀满.久食头发不白.和针砂没石子等染发黑色.宽胸下气.凉血消积进食.大麦性平凉滑腻.有人患缠喉风食不能下.用此面作稀糊令咽以助胃气.炒食有火.能生热病.作饭食飨而有益.生则损人.


《本草撮要》五谷部 >> 大麦

味甘咸微寒.入手足太阴阳明经.功专补虚劳.壮血脉.益颜色.实五脏.益气调中.除热止泄.疗消渴.化谷食.石蜜为使.面平胃宽胸.下气消积.疗缠喉风作粥食良.得针砂没石子能染须杆.得 豆荸荠煮食.治春夏受湿渐成胸闷肚大如鼓神效.


《药性切用》谷部(麻麦 稻稷 粟 菽 豆 造酿) >> 大麦

甘咸微寒,除热止渴,化气调中。大麦粉煮粥,清暑良。焦麦芽∶苦平,消谷进食,气宽胸。大麦面∶下气化热,平胃宽胸,无壅气滞热之患,暑月宜供食品。


《药鉴》大麦

气温,味甘咸。此剂代戊己土,以腐热水谷之要领也。气虚者,取粉服之,大补元气。
盖五谷禀天地生发之气以养人也,麦而曰 ,尤含生发之机于未尽露者也,故取粉服之,所以借五谷生发之气,以助育吾人之元气耳。此剂能行上焦之滞血,除腹中之雷鸣,惟其甘也,能


《药征续编》大麦

消石矾石散。
上一方,用大麦粥汁服之。
枳实芍药散。
上一方,用麦粥汁服之。
以上皆用今大麦。


《本草乘雅半偈》大麦

(别录中品)
【气味】咸,微温,无毒。
【主治】主消渴,除热,解烦,益气,和中。久服头不白。
【核】曰∶诗云∶贻我来牟。牟,大麦;来,小麦也。 生于桃二百四十日秀,秀后六十日成; 生杏二百日秀,秀后五十日成。孟子曰∶ 麦播种而 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勃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 有孚甲, 大于 ,因名大麦。
【 】曰∶ 之始自天降,皆以和致和,贻我形脏者也。 辅肝体,为营血之守;
宣肝用,为藏阴之使。故和中益气,奉发美毛,有诸内而形诸外也。至若解厥阴风动之成烦,除


《长沙药解》大麦

【本经】无。
味甘、酸,性滑,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利水消疸,止渴生津。
《金匮》硝矾散方在硝石。用之治女黑疸,以其利水而泻湿也。白术散方在白术。用之治妊娠作渴,以其润肺而生津也。
大麦粥利水泻湿,生津滑燥,化谷消胀,下气宽胸,消中有补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