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子仁
《中国药典》柏子仁
拼音 | Bǎi Zǐ Rén |
英文名 | SEMAN PLATYCLADI |
来源 | 本品为柏科植物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 (L.) Franco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冬二季采收成熟种子,晒干,除去种皮,收集种仁。 |
性状 | 本品呈长卵形或长椭圆形,长4~7mm,直径1.5~3m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外包膜质内种皮,顶端略尖,有深褐色的小点,基部钝圆。质软,富油性。气微香,味淡。 |
炮制 | 柏子仁:除去杂质及残留的种皮。
柏子仁霜:取净柏子仁,照制霜法(附录Ⅱ D)制霜。 |
性味 | 甘,平。 |
归经 | 归心、肾、大肠经。 |
功能主治 | 养心安神,止汗,润肠。用于虚烦失眠,心悸怔忡,阴虚盗汗,肠燥便秘。 |
用法用量 | 3~9g。 |
贮藏 | 置阴凉干燥处,防热,防蛀。 |
摘录 | 《中国药典》 |
《中药大辞典》柏子仁
拼音 | Bǎi Zǐ Rén |
别名 | 柏实(《本经》),柏子、柏仁(《本草经集注》),侧柏子(《日华子本草》)。 |
出处 | 《唐本草》 |
来源 | 为柏科植物侧柏的种仁。冬初种子成熟时收采,晒干。压碎种皮,簸净,阴干。 |
生境分部 | 主产山东、河南、河北。此外,陕西、湖北、甘肃、云南等地亦产。 |
性状 | 种仁呈长卵圆形至长椭圆形,亦有呈长圆锥形者,长3~7毫米,径1.5~3毫米。新鲜品淡黄色或黄白色,久置则颜色变深而呈黄棕色,并有油渗出。外面常包有薄膜质的内种皮,顶端略尖,圆三棱形,并有深褐色的点,基部钝圆,颜色较浅。断面乳白色至黄白色,胚乳较多,子叶2枚或更多,均含丰富的油质。气微香,味淡而有油腻感。以粒饱满、黄白色、油性大而不泛油、无皮壳杂质者为佳。 |
化学成分 | 种子含脂肪油约14%,并含少量挥发油、皂甙。 |
炮制 | 柏子仁:拣净杂质,除去残留的外壳和种皮。柏子霜:取拣净的柏子仁,碾碎,用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压榨去油,研细。
《雷公炮炙论》:"凡使柏子仁,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晒干,却用黄精自然汁于日中煎,手不住搅,若天久阴,即于铛中着水,用瓶器盛柏子仁,着火缓缓煮成煎为度。每煎三两柏子仁,用酒五两,浸干为度。" |
性味 | 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药性论》:"味辛甘。" ④《本草正》:"味甘平,性微凉。" |
归经 | 入心、肝、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肾三经。" ②《本草经疏》:"入足厥阴、少阴,亦入手少阴经。" ③《本草新编》:"入心、肝、肾、膀胱四经。" |
功能主治 | 养心安神,润肠通便。治惊悸,失眠,遗精,盗汗,便秘。
①《本经》:"主惊悸,安五藏,益气,除湿痹。" ②《别录》:"疗恍惚,虚损吸吸,历节,腰中重痛,益血止汗。" ③《药性论》:"能治腰肾中冷,膀胱中冷脓宿水,兴阳道,去头风,主小儿惊痫。" ④《日华子本草》:"治风,润皮肤。" ⑤《纲目》:"养心气,润肾燥,益智宁神;烧沥治疥癣。" ⑥《岭南采药录》:"治跌打;以盐渍之,煎服,能治咳嗽。" ⑦《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咳止喘,收敛止血,润肺健胃,利尿消炎。"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炒研取油涂。 |
注意 | 便溏及痰多者忌服。
①《本草经集注》:"牡蛎、桂,瓜子为使。恶菊花、羊蹄、诸石及面。" ②《本草经疏》:"柏子仁体性多油,肠滑作泻者勿服,膈间多痰者勿服,阳道数举、肾家有热、暑湿什泻,法咸忌之。" ③《得配本草》:"痰多,肺气上浮,大便滑泄,胃虚欲吐,四者禁用。" |
复方 | ①治劳欲过度,心血亏损,精神恍惚,夜多怪梦,怔忡惊悸,健忘遗泄,常服宁心定志,补肾滋阴:柏子仁(蒸晒去壳)四两,枸杞子(酒洗晒)三两,麦门冬(去心)、当归(酒浸)、石菖蒲(去毛洗净)、茯神(去皮心)各一两,玄参、熟地(酒蒸)各二两,甘草(去粗皮)五钱。先将柏子仁、熟地蒸过,石器内捣如泥,余药研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早晚灯心汤或圆眼汤送下。(《体仁汇编》柏子养心丸)
②戢阳气,止盗汗,进饮食,退经络热:新柏子仁(研)、半夏曲各二两,牡蛎(甘锅子内火煅,用醋淬七次,焙)、人参(去芦)、白术、麻黄根(慢火炙,拭去汗)、五味子各一两,净麸半两(慢火炒)。上八味为末,枣肉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饮下三、五十丸,日二服。作散调亦可。(《本事方》柏子仁丸) ③治老人虚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熔白蜡丸桐子大。以少黄丹汤服二、三十丸,食前。(《本草衍义》) ④治肠风下血:柏子仁十四枚。燃破,纱囊贮,以好酒三盏,煎至八分服之,初服反觉加多,再服立止。非饮酒而致斯疾,以艾叶煎汤服之。(《世医得效方》) ⑤治血虚有火,月经耗损,渐至不通,羸瘦而生潮热,及室女思虑过度,经闭成痨:柏子仁(炒,另研)、牛膝、卷柏各五钱(一作各二两),泽兰叶、川续断各二两,熟地黄三两。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三丸,空腹时米饮送下,兼服泽兰汤。(《妇人良方》柏子仁丸) ⑥治脱发:当归、柏子仁各一斤。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日三次,每次饭后服二至三钱。(《全展选编·皮肤科》) |
各家论述 | ①《纲目》:"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盖上品药也,宜乎滋养之剂用之。"
②《本草正》:"柏子仁,气味清香,性多润滑,虽滋阴养血之佳剂,若欲培补根本,乃非清品之所长。" ③《药品化义》:"柏子仁,香气透心,体润滋血。同茯神、枣仁、生地、麦冬,为浊中清品,主治心神虚怯,惊悸怔忡,颜色憔悴,肌肤燥痒,皆养心血之功也。又取气味俱浓,浊中归肾,同熟地、龟版、枸杞、牛膝,为封填骨髓,主治肾阴亏损,腰背重痛,足膝软弱,阴虚盗汗,皆滋肾燥之力也。味甘亦能缓肝,补肝胆之不足,极其稳当,但性平力缓,宜多用之为妙。" ④《本草备要》:"凡补脾药多燥,柏子仁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 ⑤《本经逢原》:"柏子仁,《本经》言除风湿痹者,以其性燥也。《经巯》以为除风湿痹之功非润药所能,当是叶之能事。岂知其质虽润而性却燥,未有香药之性不燥者也。昔人以其多油而滑,痰多作泻忌服,盖不知其性燥而无伤中泥痰之患,久服每致大便燥结,以芳香走气而无益血之功也。"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柏子仁
拼音 | Bǎi Zǐ Rén |
别名 | 柏实、柏子、柏仁、侧柏子 |
出处 | 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柏科植物侧柏的种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Thujaorientalis L.;Biota orientalis(L.)Endl.] 采收和储藏:秋、冬两季采收成熟球果,晒干,收集种子,碾去种皮,簸净。 |
原形态 | 常绿乔木,高达20m,胸径可达1m。树皮薄,浅灰褐色,纵裂成条片。小枝扁平,直展,排成一平面。叶鳞形,交互对生,长1-3mm,先端微钝,位于小枝上下两面之叶露出部分倒卵状菱形或斜方形,两侧的叶折覆着上下之叶的基部两侧,呈龙骨状。叶背中部均有腺槽。雌雄同株;球花单生于短枝顶端;雄球花黄色,卵圆形,长约2mm。球果当年成熟,卵圆形,长1.5-2cm,熟前肉质,蓝绿色,被白粉;熟后木质,张开,红褐色;种鳞4对,扁平,背部近先端有反曲的尖头,中部种鳞各有种子1-2颗。种子卵圆形或长卵形,长4-6mm,灰褐色或紫褐色,无翅或有棱脊,种脐大而明显。花期3-4月,球果9-11月成熟。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湿润肥沃地,石灰岩石地也有生长。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南部,经华北向南过广东、广西北部,西至陕西、甘肃、西南至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
性状 | 性状鉴定 种仁长卵圆形至长椭圆形,长3-7mm,径1.5-3mm。新鲜品淡黄色或黄白色,久置则颜色变深而呈黄棕色,显油性。外包膜质内种皮,先端略光,圆三棱形,有深褐色的点,基部钝圆,颜色较浅。断面乳白色至黄白色,胚乳较发达,子叶2枚或更多,富油性。气微香,味淡而有油腻感。以粒饱满、黄白色、油性大而不泛油、无皮壳杂质者为佳。 显微鉴定 种仁横切面:内种皮细胞1列,扁长形,外壁稍厚。胚乳较发达,胚乳和子叶薄壁细胞充满脂肪油和糊粉粒。 理化鉴别 (1)取柏子仁粗粉2g,加长10ml,煮沸10min,趁热滤过。取滤液2ml置试管中,用力振摇1min,产生持久性泡沫,放置10min 泡沫仍不消去。 (2)取本品粗粉2g,加甲醇10ml,回流提取10min,滤过。取滤液2ml置水浴上蒸干,残渣加冰醋酸1ml溶解,再加醋酐一浓硫酸试剂(19:1)1ml,则显黄色-紫色-污绿色。 |
化学成分 | 种子含柏木醇(cedrol0),谷甾醇(sitosterol)和双萜类成分:红松内酯(pinusolide),15-16-双去甲-13-氧代-半日花-8(17)-烯-19酸[15,16-bisnor-13-oxo-8(17)-labden-19-oic acid],15,16-双去甲-13-氧代-半日花-8(17),11E-二烯-19-酸[15,16-bisnor-13-oxo-8(17),11E-labdadien-19-oic acid],14,15,16-三去甲半日花-8(17)-烯-13,19-二酸[14,15,16-trisnor-8(17)-labdene-13,19-dioic acid],二羟基半日花三烯酸(12R,13-dihydroxycommunic acid).又含脂肪油约14%,并含少量挥发油,皂甙。 |
药理作用 | 柏子仁对前脑基底核破坏的小鼠被动回壁学习有改善作用。用电极热损伤环小鼠两侧前脑基底核,每日灌胃给予柏子仁乙醇提取物250mg/kg及500mg/kg,连续15d。在避暗法和跳台法试验中,均证明其对损伤造成的记忆再现障碍及记忆消去促进有明显的改善;对损伤致的获得障碍亦有改善倾向;对损伤造成的运动低下无拮抗作用。 |
炮制 | 柏子仁:拣净杂质,除去残留的外壳和种皮。柏子霜:取拣净的柏子仁,碾碎,用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炕,压榨去油,研细。《雷公炮炙论》:凡使柏子仁,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晒干,却用黄精自然汁于日中煎,手不住搅,若天久阴,即于档中着水,用瓶器盛柏子仁,着火缓缓煮成煎为度。每煎三两柏子仁,用酒五两,浸干为度。 |
性味 | 甘;性平 |
归经 | 心;肾;大肠经 |
功能主治 | 养心安神;敛汗;润肠通便。主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盗汗;肠燥便秘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15g;便溏者制霜用;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鲜品捣敷。 |
注意 | 便溏及痰多者忌服。 1.《本草经集注》:牡蛎、桂、瓜子为使。恶菊花、羊蹄、诸石及面。 2.《本草经疏》:柏子仁体性多油,肠滑作泻者勿服,膈间多痰者勿服,阳道数举、肾家有热、暑湿作泻,法咸忌之。 3.《得配本草》:痰多,肺气上浮,大便滑泄,胃虚欲吐,四者禁用。 |
复方 | ①治劳欲过度,心血亏损,精神恍惚,夜多怪梦,怔仲惊悸,健忘遗泄,常服宁心定志,补肾滋阴:柏子仁(蒸晒去壳)四两,枸杞子(酒洗晒)二两,麦门冬(去心)、当归(酒浸)、石菖蒲(去毛洗净)、茯神(去皮心)各一两,玄参、熟地(酒蒸)各二两,甘草(去粗皮)五钱。先将柏子仁、熟地蒸过,石器内捣如泥,余药研末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早晚灯心汤或圆眼汤送下。(《体仁汇编》柏子养心丸)②戢阳气,止盗汗,进饮食,退经络热:新柏子仁(研)、半夏曲各二两,牡蛎(甘锅子内火缎,用醋淬七次,焙)、人参(去芦)、白术、麻黄根(慢火炙,拭去汗)、五味于各一两,净麸半两(慢火炒)。上八味为末,枣肉丸如梧子大。空心米钦下三、五十丸,日二服。作散调亦可。(《本事方》柏子仁丸)③治老人虚秘:柏子仁、大麻子仁、松子仁,等分。同研,熔白蜡丸桐子大。以少黄丹汤服二、三十九,食前。(《本草衍义》)④治肠风下血:柏子仁十四枚。燃破,纱囊贮,以好酒三盏,煎至八分服之。初服反觉加多,再服立止。非饮酒而致斯疾,以艾叶煎汤服之。(《世医得效方》)⑤治血虚有火,月经耗损,渐至不通,赢瘦而生潮热,及室女思虑过度,经闭成痨:柏子仁(炒;另研)、牛膝、卷柏各五钱(一作各二两),泽兰叫、川续断各二两,熟地黄三两。研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三丸,空腹时米饮送下,兼服泽兰汤。(《妇人良方》柏子仁丸)⑥治脱发:当归、柏子仁各一斤。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日三次,每次饭后服二至三钱。(《全展选编·皮肤科》) |
各家论述 | 1.《纲目》: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盖上品药也,宜乎滋养之剂用之。 2.《本草正》:柏子仁,气味清香,性多润滑,虽滋阴养血之佳剂,若欲培补根本,乃非清品之所长。 3.《药品化义》:柏子仁,香气透心,体润滋血。同茯神、枣仁、生地、麦冬,为浊中清品,主治心神虚怯,惊悸怔仲,颜色憔悴,肌肤燥痒,皆养心血之功也。又取气味俱浓,浊中归肾,同熟地、龟版、枸杞、牛膝,为封填骨髓,主治肾阴亏损,腰背重病,足膝软弱,阴虚盗汗,皆滋肾燥之力也。味甘亦能缓肝,补肝胆之不足,极其稳当,但性平力缓,宜多用之为妙。 4.《本草备要》:凡补脾药多燥,柏子仁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 5.《本经逢原》:柏子仁,《本经》言除风湿痹者,以其性燥也。《经疏》以为除风湿痹之功非润药所能,当是叶之能事。岂知其质虽润而性却燥,未有香药之性不燥者也。昔人以其多油而滑,痰多作泻忌服,盖不知其性燥而无伤中泥痰之患,久服每致大便燥结,以芳香走气而无益血之功也。 |
摘录 | 《中华本草》 |
《中药学》:第十六章 安神药 >> 柏子仁
【药用】本品为柏科植物侧柏的种仁。
【性味与归经】甘、辛,平。入心、肝、肾经。
【功效】养心安神,润肠通便。
【临床应用】1.用于虚烦失眼、心悸怔忡等症。
柏子仁滋养阴血,功能养心安神,常与酸枣仁、生地等药治疗血不养心、虚烦不眠之症。
2.用于肠燥便秘。
柏子仁质地滋润,有润肠之功,故可用于阴虚、年老、产后等肠燥便秘之症,临床多配合大麻仁、胡桃肉等同用。
【处方用名】柏子仁(用时打碎)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养心汤《证治准绳》: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五味子、当归、川芎、人参、茯苓、黄耆、茯神、肉桂、半夏曲、甘草。治心血不足,怔忡惊悸。
《雷公炮炙论》:柏子仁
雷公云∶凡使,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晒干,却,用黄精自然汁于日中煎,手不住搅。若天久阴,即于铛中着水,用瓶器盛柏子仁,着火缓缓煮成煎为度。
每煎三两柏子仁,用酒五两,浸干为度。
《雷公炮制药性解》:木部 >> 柏子仁
味甘辛,性平无毒,入肺脾肾三经。主安五脏,定惊悸,补中气,除风湿,兴阳道,暖腰膝,去头风,辟百邪,润皮肤,明耳目。侧柏叶,味苦涩,性微寒。止吐衄崩痢,除风冷湿痹,乌须黑发,灸?冻疮,久服延年。牡蛎、桂、瓜子为使。畏菊花、羊蹄草、诸石及面曲。
按∶柏子仁辛归肺,甘归脾,浊阴归肾,故均入之。柏叶之苦涩,属金而善守,最清血分,为补阴要药。须用嫩叶,春采东,夏采南,秋采西,冬采北,才得节候生气。
雷公云∶凡使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晒干,用黄精自然汁,日中煎,手不住搅,若夫天阴,即于当中着火,用瓶器盛柏子仁,着火,缓缓煮,成膏为度,每煎三两柏子仁,用酒五两浸。干为度。
《汤液本草》:木部 >> 柏子仁
气平,味甘、辛。无毒。
《本草》云∶主安五脏,除风湿痹,益气血。能长生,令人润泽,美颜色,耳目聪明。
用之则润,肾之药也。
《药性论》云∶柏子仁,君。恶菊花,畏羊蹄草。能治腰肾中冷,膀胱冷脓宿水;兴阳道,益寿;去头风,治百邪鬼魅,主小儿惊痫。柏子仁,古方十精丸用之。
《本草备要》:木部 >> 柏子仁
补心脾,润肝肾
辛甘而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而悦脾(昂按∶凡补脾药多燥,此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养心气,润肾燥,助脾滋肝(王好古曰∶肝经气分药),益智宁神(养心)
,聪耳明目(甘益血,香通窍),益血止汗(心生血,汗为心液),除风湿。愈惊痫,泽皮肤,辟鬼魅。
炒研去油,油透者勿用。畏菊花。
《顾松园医镜》:木部 >> 柏子仁
〔甘平,入心、肝、肾三经。蒸晒或炒研。〕安神定悸,〔心藏神,肾藏志,入心养神,入肾定志,则神安而惊悸自除。〕壮水强阳。〔肾藏精,肾恶燥,润肾补肾。则精足而阳强。〕益血而容颜美少,补虚而耳目聪明。〔悦颜聪明,皆心血与肾水互相灌溉耳。又心主五色,耳为肾窍,目为肝窍,三脏得补之功也。〕养心气,润肝肾,芳香能益脾胃,滋养之上品药也。
多油而滑,作泻者勿服,多痰者亦忌。有油透者勿入药。。
《本草求真》:平补 >> 柏子仁
(香木)养心血
柏子仁(专入心)。辛甘平润。考书俱言四脏皆补。究之止属心药耳。盖香虽能补脾。而实可以通窍而入心。润虽可以补肝而益肾。而实可以宁神而定智。甘虽足以和胃而固中。而实足以益血而神守。是以风湿可除。惊痫可疗。邪魅可辟。皮肤可泽。惟见神恬气适。耳聪目明。而无枯槁燥涩之患矣。然性多润滑。(凡仁皆润。)阴寒泄泻者切忌。气多香泄。体虚火盛者亦忌。若云不饥不老。延年轻身。虽出经典。仍当活视。毋为书执。蒸熟曝干自裂。入药炒研去油用。畏菊花。
《本经逢原》:香木部 >> 柏子仁
甘平无毒。蒸熟曝干自裂,入药炒研用。色黄油透者勿用。
《本经》主惊悸,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
发明 柏子仁性平而补,味甘而辛。其气清香,能通心肾益脾胃,宜乎滋养之剂用之。
《本经》言除风湿者,以其性燥也。《别录》疗恍惚及历节腰中重痛,即《本经》主惊悸除风湿也。《经疏》以为除风湿痹之功非润药所能,当是叶之能事,岂知其质虽润,而性却燥,未有香药之性不燥者也。好古以为肝经气分药。时珍言,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即《本经》之安五脏也。昔人以其多油而滑痰多作泻忌服,盖不知其性燥而无伤中泥痰之患。久服每致大便燥结,以芳香走气而无益血之功也。
《本草崇原》:柏子仁
气味甘平,无毒。主治惊悸,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
(柏木处处有之,其实先以太山者为良,今以陕州、宜州、干州为胜。柏有数种,叶扁而侧生者,名侧柏叶,可以入药。其实皆圆柏所生,若侧柏之实,尤为佳妙,但不可多得尔,仁色黄白,其气芬香,最多脂液。万木皆向阳,柏独西顾,故字从白,白者西方也。《埤雅》云∶柏之指西,犹针之指南也。寇宗 曰∶予官陕西登高望柏,千万株皆一一西指。)
柏叶经冬不凋,禀太阳之水气也。仁黄臭香,禀太阴之土气也。水精上资,故治心肾不交之惊悸。土气内充,故益气,除风湿。夫治惊悸,益气,除风湿,则五脏皆和,故安五脏也。
仁多脂液,久服则令人润泽而美色,且耳目聪明,五脏安和,津液濡灌,故不饥不老,轻身延年。
《本草便读》:香木类 >> 柏子仁
柏子仁(图缺)
补心脾而畅中快膈.味贵甘辛.定惊悸以益智安神.性平香润.(柏子仁味甘辛平.芳香而润.入心脾气分.以其入心.故能益智安神.疗惊悸.治健忘.以其入脾.故又能快膈调中.美颜色.泽肌肤.盖柏禀坚贞之气.而子乃柏之精英也.)
《本草经解》:柏子仁
气平.味甘.无毒.主惊悸.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柏仁 气平.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以其仁也.兼入手少阴心经.气升味和.阳也.心者神之舍也.心神不宁.则病惊悸.柏仁入心.惊者平之.气平.平惊悸也.益气者.气平益肺气.味甘益脾气.滋润益心气也.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柏仁味甘益脾血.血行风息而脾健运.湿亦下逐矣.盖太阴乃湿土之经也.五脏藏阴者也.脾为阴气之原.心为生血之脏.肺为津液之腑.柏仁平甘益阴.阴足则五脏皆安矣.久服甘平益血.令面光华.心为君主.主明则十二官皆安.耳目聪明矣.味甘益脾.不饥不老.气平益肺.轻身延年也.
【制方】
柏仁同松仁、麻仁.治老人虚闭.同白术、生地、枣肉丸.治心脾虚.
《本草择要纲目》:柏子仁
(凡使先以酒浸一宿.至明漉出晒干.用黄精自然汁于日中煎之.缓火煮成膏为度.每煎柏子仁三两.用酒五两浸.此法是服食家用者.寻常用只蒸熟曝烈.舂簸取仁.炒研入药.)
【气味】
甘平无毒.乃肝经气分药.
【主治】
惊悸.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疗恍惚虚损吸吸.历节腰中重痛.益血止汗.治头风腰肾中冷.膀胱冷浓宿水.兴阳道益寿.去百邪鬼魅.小儿惊痫.润肝.养心气.润肾燥.安魂定魄.益智宁神.烧沥泽头发.治疥癣.又润肾.古方十精丸用之.其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盖仙家上品药也.宜乎滋养之剂用之.列仙传云.赤松子食柏实齿落更生.行及奔马.谅非虚语也.
《本草害利》:补心 >> 柏子仁
〔害〕仁体多油辛润,且滑肠,泄泻者勿服。膈间多痰,及阳道数举,肾家有热,暑湿作泻,法在咸禁。
〔利〕甘辛香平,入心养神,入肾定志安神,定悸壮水,强阳,润血而容颜美少,补虚而耳目聪明。
〔修治〕九月采子,蒸曝春 ,取仁,酒浸一宿,晒干炒研去油用,油透者,勿入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