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方剂 >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

《伤寒论》栀子豉汤

功能主治 清热除烦。治发汗吐下后,余热郁于胸膈,身热懊憹,虚烦不得眠,胸脘痞闷,按之软而不痛,嘈杂似饥,但不欲食,舌质红,苔微黄,脉数。
用法用量 以水400毫升,先煮栀子,得250毫升,纳鼓煮取150毫升,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备注 方中栀子味苦性寒,泄热除烦,降中有宣;香豉体轻气寒,升散调中,宜中有降。二药相合,共奏清热除烦之功。
摘录 《伤寒论》

《备急千金要方》解五石毒第三 >> 栀子豉汤

治食宿饭、陈臭肉及羹宿菜发者方
栀子(三七枚) 豉(三升) 甘草(三两)
上三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方可加人参、葱白。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七卷 >> 栀子豉汤

附:加减诸汤 治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烦躁,心中愦愦,怵惕懊??,目疼鼻干,不得卧。
栀子(擘)十四枚 香豉(绵裹)四合,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若少气者,加甘草二两。若呕者,加生姜三两。若下后心烦腹满,起卧不安者,去香豉加厚朴四两,枳实四枚。若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心中结痛,去香豉加干姜二两。若身热发黄者,去香豉加甘草一两,黄柏二两。
【集注】柯琴曰:太阳以心腹为里,阳明以心腹为表。盖阳明之里是胃实,不特发热恶热,目痛鼻干,汗出身重,谓之表;一切虚烦虚热,咽燥口苦舌胎,腹满烦躁不得卧,消渴而小便不利,凡在胃之外者,悉是阳明之表也。仲景制汗剂,是开太阳表邪之出路,制吐剂是引阳明表邪之出路,所以太阳之表宜汗不宜吐,阳明之表当吐不当汗,太阳当汗而反吐之,便见自汗出不恶寒,饥不能食,朝食暮吐,欲食冷食,不欲近衣等证,此太阳转属阳明之表法,当栀子豉汤吐之。阳明当吐而不吐,反行汗下,温针等法,以致心中愦愦,怵惕懊??,烦躁舌胎等证,然仍在阳明之表,仍当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苦能涌泄,寒能胜热,其形像心,又赤色通心,故主治心中上,下一切证。豆形像肾,又黑色入肾,制而为豉,轻浮上行,能使心腹之浊邪上出于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里之烦热悉解矣。所以然者,急除胃外之热,不致胃家之实,即此栀豉汤为阳明解表之圣剂矣。热伤气者少气,加甘草以益气,虚热相搏者多呕,加生姜以散邪。若下后而心腹满,起卧不安,是热已入胃,便不当吐,故去香豉。屎未燥硬,不宜复下,故只用栀子以除烦,佐枳朴以泄满,此两解心腹之妙,又小承气之轻剂也。若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知表未解也,心中结痛,知寒留于中也。表热里寒,故任栀子之苦以除热,倍干姜之辛以逐寒,而表热自解,里寒自除。然非吐不能达表,故用此以探吐之,此又寒热并用,为和中解表之剂矣。内外热炽,肌肉发黄,必须苦甘之剂以调之,柏皮,甘草色黄而润,助栀子以除内烦而解外热,形色之病,仍假形色以通之。此皆用栀豉加减以御阳明表证之变幻也。夫栀子之性,能屈曲下行,不是上涌之剂,惟豉之腐气上蒸心肺,能令人吐耳。观瓜蒂散必用豉汁和服,是吐在豉而不在栀也。栀子干姜汤去豉用姜,是取其横开。栀子厚朴汤,以枳朴易豉,是取其下泄。似皆不欲上越之义,虽苦亦能作涌,然非探吐不能吐也。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则栀子之性自明矣。


《删补名医方论》卷(七) >> 栀子豉汤

(附∶加减诸汤) 治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烦躁,心中愦愦,怵惕懊,目疼鼻干,不得卧。
栀子(擘,十四枚) 香豉(绵裹,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若少气者,加甘草二两。若呕者,加生姜三两。若下后心烦腹满、起卧不安者,去香豉加浓朴四两、枳实四枚。若医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心中结痛,去香豉加干姜二两。若身热发黄者,去香豉加甘草一两、黄柏二两。
【集注】柯琴曰∶太阳以心腹为里,阳明以心腹为表。盖阳明之里是胃实,不特发热恶热、目痛鼻干、汗出身重谓之表。一切虚烦虚热,咽燥口苦舌苔,腹满烦躁不得卧,消渴而小便不利,凡在胃之外者,悉是阳明之表也。仲景制汗剂,是开太阳表邪之出路,制吐剂是引阳明表邪之出路。所以太阳之表宜汗不宜吐,阳明之表当吐不当汗。太阳当汗而反吐之,便见自汗出不恶寒,饥不能食,朝食暮吐,欲食冷食,不欲近衣等证,此太阳转属阳明之表法,当栀子豉汤吐之。阳明当吐而不吐,反行汗下,温针等法,以致心中愦愦,怵惕懊 ,烦躁舌苔等证,然仍在阳明之表,仍当栀子豉汤主之。栀子苦能涌泄,寒能胜热,其形象心,又赤色通心,故主治心中上、下一切证。豆形象肾,又黑色入肾,制而为豉,轻浮上行,能使心腹之浊邪上出于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里之烦热悉解矣。
所以然者,急除胃外之热,不致胃家之实,即此栀豉汤为阳明解表之圣剂矣。热伤气者少气,加甘草以益气。虚热相抟者多呕,加生姜以散邪。若下后而心腹满,起卧不安,是热已入胃,便不当吐,故去香豉。屎未燥硬,不宜复下,故只用栀子以除烦,佐枳朴以泄满,此两解心腹之妙,又小承气之轻剂也。若以丸药下之,身热不去,知表未解也,心中结痛,知寒留于中也。表热里寒,故任栀子之苦以除热,倍干姜之辛以逐寒,而表热自解,里寒自除。然非吐不能达表,故用此以探吐之。此又寒热并用,为和中解表之剂矣。
内外热炽,肌肉发黄,必须苦甘之剂以调之,柏皮、甘草色黄而润,助栀子以除内烦而解外热。形色之病,无假形色以通之。此皆用栀豉加减以御阳明表证之变幻也。夫栀子之性,能屈曲下行,不是上涌之剂,惟豉之腐气上蒸心肺,能令人吐耳。观瓜蒂散必用豉汁和服,是吐在豉而不在栀也。栀子干姜汤去豉用姜,是取其横开。栀子浓朴汤,以积朴易豉,是取其下泄。似皆不欲上越之义,虽苦亦能作涌,然非探吐不能吐也。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则栀子之性自明矣。


《冯氏锦囊秘录》遵古汇集伤寒诸方 >> 栀子豉汤

主汗吐下后,心烦不得眠,心中懊 。
栀子(十四枚) 香豉(四合,绵裹) 水四升,先煎栀子,取二升半,去滓,纳豉,煮取一升半,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快吐,止后服。
《经》曰∶高者因而越之,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治伤寒之妙,虽有变通,终不越此数法也。邪气自表传里,留于胸中为邪,在高分则可吐之,所吐之症,亦自不同。如不经汗下,邪气蕴郁于膈,谓之膈实,应以瓜蒂散吐之。若汗吐下后,邪气乘虚留于胸中,谓之虚烦,应以栀子豉汤吐之。《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是以栀子为君,烦为热胜,涌热者,必以苦胜,热者必以寒,香豉苦寒是以为臣也。


《医方考》伤寒门第二 >>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炒) 香豉(四合)
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 者,此方主之。
汗吐下之后,正气不足,邪气乘虚而结于胸中,故烦热懊 ;烦热者,烦扰而热;懊者,懊恼 闷也。栀子味苦,能涌吐热邪;香豉气腐,能克制热势,所谓苦胜热,腐胜焦也。是方也,惟吐无形之虚烦则可,若用之以去实,则非栀子所能宣矣。宣实者,以后方瓜蒂散主之。


《医学心悟》伤寒兼症 >> 栀子豉汤

栀子(三钱) 香豉(五钱
水煎服,服后,随手探吐之。若加枳实,名枳实栀子豉汤,治前证,并伤饮食。


《伤寒寻源》栀子豉汤

栀子(十二枚擘) 香豉(四两绵裹)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此非吐法之主方也.因误汗吐下后.正气已伤.邪留上焦.扰动阳气.因生烦热.无论虚烦实烦.皆宜此方取吐.虚烦者.若经中所指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 .胃中空虚.客气动膈.按之心下濡.舌上胎饥不能食.不结胸.但头汗出.皆虚烦之候也.实烦者.若经中所指胸中窒.心中结痛.皆实烦之候也.此方主宣膈上之热.使得涌吐而解.若本有寒分者不宜.故经有病患旧微溏不可与之戒.
今人用栀子俱炒黑.不能作吐.本方生用.故入口即吐也.香豉蒸 而成.性主上升.故能载之以作吐.乃吐法中之轻剂也.
凡用吐法.当先审邪之高下.心下满而硬痛者.结胸证也.宜陷胸法.心下痞硬者.虚痞也.宜泻心法.此则心中懊 .心中结痛.心下濡.故宜涌吐.毫厘千里.须当辨之.


《退思集类方歌注》栀子汤类 >> 栀子豉汤

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 者。
栀子(十四枚生用擘) 香豉(四合绵裹) 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时方妙用》阳明方 >> 栀子豉汤

栀子(七枚生用) 香豉(三钱)
水三钟.先煮栀子至一钟半.入香豉煮七分.温服.一服得吐.不用再服.
葛根加半夏汤.(即葛根汤加半夏二钱.)


《医方论》涌吐之剂 >> 栀子豉汤

栀子十四枚 淡豉四合
服令微吐。
注中治伤寒汗吐下后,虚烦不眠,懊 身热等症。“汗吐下后”一语,宜善体会,盖言或汗后,肌表虽解而里热未除;或吐后,痰气虽平,而阳邪未去;或下后,里滞虽退而表邪未清。乃指一节而言,并非谓三法并用之后也。今人死煞句下,往往误认三法并施,虽有壮夫,岂能堪此?且三法并用之后,岂尚有余邪未清者乎?不参活句,谬以千里矣!仲景用栀子,令上焦之热邪委宛而下;用豆豉以开解肌理。真超凡入圣之方,其各种加减之法,亦俱有精义,不得草草读过。


《伤寒括要》太阳篇七十三方 >> 栀子豉汤

栀子 香豉
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邪气自表传里.留于胸中.为邪在高分.则可吐也.所吐之症不同.如未经汗下.邪郁于膈者.乃实邪也.以瓜蒂散吐之.若汗吐下后.邪气乘虚.留于胸者.乃虚烦也.以栀子豉汤吐之.经曰.酸苦涌泄为阴.涌者.吐也.涌吐虚烦.必以栀子之苦为君.清除伏热.必以香豉之寒为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