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方剂 >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小建中汤

功能主治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自汗者。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五片,枣一枚,煎至一钟,去滓,下胶饴,再煎化,不拘时服。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伤寒论》小建中汤

功能主治 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治虚劳里急,腹中时痛,喜得温按,按之则痛减,舌淡苔白,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现用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神经衰弱、慢性肝炎等见有上述症状者。
用法用量 上药六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加入饴糖,更上微火烊化,分二次温服。
注意 呕家、吐蛔、中满者均忌用。
备注 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组成。方中重用饴糖温中补虚,和里缓急;桂枝温阳散寒;芍药和营益阴;炙甘草调中益气。诸药合用,共奏温养中气,平补阴阳,调和营卫之功。
摘录 《伤寒论》

《备急千金要方》肺虚实第二 >> 小建中汤

治肺与大肠俱不足,虚寒乏气,小腹拘急,腰痛羸瘠百病方
大枣(十二枚) 生姜 桂心(各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六两)
上五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合饴糖八两,煮三沸,分三服(《肘后》用黄、人参各二两,名黄 建中汤。)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六卷 >> 小建中汤

治伤寒表未解,或心悸而烦,或腹中急痛,而脉阳涩阴弦者。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二两 胶饴一斤 大枣(擘)十二枚,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火消解,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注】是方也,即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名曰小建中,谓小小创建中气,以中虽已虚,表尚未和,不敢大补也。故以桂枝汤仍和营卫。倍芍药加胶饴调建中州,而不啜稀粥温服令汗,盖其意重在中虚,而不在伤寒之表也。中虚创建,营卫自和,津液可生,汗出乃解,烦悸可除矣。伤寒浮得脉涩,营卫不足也,沉得脉弦,木入土中也。营卫不足则表虚,木入土中则里急,表虚里急,故亦以此汤主治也。呕家不可用,谓凡病呕者不可用,恐甜助呕也。


《删补名医方论》卷(六) >> 小建中汤

治伤寒表未解,或心悸而烦,或腹中急痛,而脉阳涩阴弦者。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生姜(切,三两) 甘草(二两) 胶饴(一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火消解,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注】是方也,即桂枝汤倍芍药加胶饴。名曰小建中,谓小小创建中气,以中虽已虚,表尚未和,不敢大补也。故以桂葶汤仍和营卫,倍芍药加胶饴调建中州,而不啜稀粥温服令汗,盖其意重在中虚,而不在伤寒之表也。中虚创建,营卫自和,津液可生,汗出乃解,烦悸可除矣。伤寒浮得脉涩,营卫不足也,沉得脉弦,木入土中也。营卫不足则表虚,木入士中则里急,表虚里急,故亦以此汤主治也。呕家不可用,谓凡病呕者不可用,恐甜助呕也。


《医方考》伤寒门第二 >> 小建中汤

桂 甘草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炒) 胶饴(一升) 大枣(十二枚)
伤寒,腹中急痛者,此方主之。
腹中急痛,则阴阳乖于中,而脾气不建矣,故立建中汤。桂肉与桂枝不同,枝则味薄,故用之以解肌;肉则味浓,故用之以建里。芍药之酸,收阴气而健脾;生姜之辛,散寒邪而辅正。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用甘草、大枣、胶饴以缓急痛。又曰∶呕家不可用建中,为其甘也。则夫腹痛而兼呕者,又非建中所宜矣。


《仁术便览》腹痛 >> 小建中汤

治虚,里急腹痛,遗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自汗等症。
桂枝 甘草(各三钱) 生姜(二钱) 白芍(六钱) 阿胶(炒,一合) 黄芩(三钱)枣二枚,水煎服。


《伤寒寻源》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大枣(十一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此桂枝汤倍芍药而加胶饴也.本太阳表药.一转移而即变为安太阴之制.神化极矣.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中土虚馁.都城震恐.桂枝汤本主和营复阳.而但倍芍药加胶饴.奠安中土.故曰建中.甘能满中.仍与桂枝汤同.故重申其禁曰.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盖阳脉涩.则中土已虚.阴脉弦.则木来贼土之象.腹中急痛.是脾阳下陷.此时若用小柴胡制木.其如中土先已虚馁何.夫中土虚馁.非甘不补.土受木克.非酸不安.必先以小建中汤.扶植中土.土气既实.若不瘥.再以小柴胡.疏土中之木.用药自有先后.非先以小建中姑为尝试也.


《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 小建中汤

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证;并治黄胆小便自利,及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又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并主之。
桂枝汤原方芍药加三两,加胶饴一升,水七升,煮三升,去渣,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时方妙用》厥阴方 >> 小建中汤

芍药(六钱) 桂枝 生姜(各三钱) 炙草(二钱) 大枣(四枚)
水三杯.煎一杯去滓.入饴糖四钱.烊温服.茯苓甘草汤.
茯苓 桂枝(各二钱) 炙草(一钱) 生姜(三钱)
水二杯.煎一杯服.


《苏沈良方》小建中汤

治腹中切痛。
桂(削) 生姜(切各三分) 甘草(炙半两) 大枣(十二枚擘) 白芍(一两半)胶饴(二
上以水二升,煮取九合,去滓,内饴更上火微煮,令饴化。温服三合,日三服。尝有人患心腹病不可忍,累用良医治之皆不效。灸十余处亦不差,士人陈承善医,投一药遂定。问之,乃小建中汤也。此药偏治腹中虚寒,补血,尤主腹痛,常人见其药性温平,未必信之。
古人补虚只用此体面药,不须附子硫黄。承用此药,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便痛,重按却不甚痛。此止是气痛,重按愈痛而坚者,当自有积也。气痛不可下,下之愈痛,此虚寒证也,此药尤相当。按《外台》,虚劳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妇人少腹痛,宜服《仲景伤寒论》。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此不瘥,小柴胡汤主之。
此二药皆主腹痛,予已于小柴胡汤叙之。若作散,即每服五钱匕,生姜五片,枣三个大者,饴一栗大。若疾势甚,须作汤剂,散服恐力不胜病。元丰中,丞相王郇公,病小腹痛不止。
宣差太医,攻治备至皆不效。凡药之至热,如附子硫黄五夜 丸之类,用之亦不瘥。驸马张都尉,令取妇人油头发烧为灰,细研筛过,温酒服二钱,即时痛止,(女用男发)


《医方论》祛寒之剂 >> 小建中汤

桂枝 生姜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炙)一两 大枣十二枚
入饴糖一升,微火解服。
肝木太强,则脾土受制。脾阳不运,虚则寒生,阴气日凝,阳气日削,故见肠鸣、泄泻、腹痛等症。小建中汤之义,全在抑木扶土。当从吴氏之说,用肉桂而不用桂枝。肉桂温里,桂枝解表,用各有当也。且肉桂性能杀木,合芍药以制肝,又用姜、枣、甘草、饴糖之甘温以补脾,斯中州之阳气发舒,而阴寒尽退矣。


《汤头歌诀》小建中汤

(仲景)芍药多,(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加饴糖,名建中。)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冷服之瘥。(芍药六两,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一两,枣十二枚,饴糖一升。)增入黄 名亦尔,〔再加黄 两半,各黄 建中汤(《金匮》)。若除饴糖,则名黄 五物汤,不名建中矣。今人用建中者,绝不用饴糖,何哉?〕表虚身痛效无过。又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损起沉 。(亦有阴证发斑者,淡红隐隐,散见肌表,此寒伏于下,逼其无根之火熏肺而然,若服寒药立毙。)十全大补加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即十全大补汤加附子、麦冬、半夏、肉苁蓉,名十四味建中汤。十四味除茯苓、白术、麦冬、川芎、熟地、肉苁蓉,名八味大建中


《伤寒括要》太阳篇七十三方 >> 小建中汤

桂枝 甘草 大枣 芍药 生姜 胶饴
伤寒二三日.悸而烦.小建中汤. 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与小建中汤.二三日邪方盛.又未经汗下.见症不过悸而烦.不审何故.便行建中.疑必有脱文也.若阳脉涩而痛脉弦.腹中掣急而痛.灼然虚寒.建中温之当矣.脾居四藏之中.生育营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营卫失育.津液失行.此汤甘温.善为中州培养.有创建之气.故曰建中.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故以胶饴甘温为君.甘草甘平为臣.脉弦木旺.土之仇也.以桂与芍药制之为佐.益卫宜辛.补营宜甘.故以姜枣为使.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妇人妊娠产后病及杂病 >> 小建中汤

方见前
治妇人腹中痛者。
胆经下降,肝经上升,中气不虚,则痛自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