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方剂 > 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吴茱萸汤

炮制 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 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风泠,胸膈满痛,呕吐恶心,饮食减少,身面虚浮,恶寒战栗,或泄痢不止,少气羸困,及因而生产,脏气暴虚,邪冷内胜,宿疾转甚,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细滤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伤寒论》吴茱萸汤

功能主治 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治胃中虚寒,食谷欲呕,或呕而胸满,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厥阴头痛,吐涎沫。
用法用量 上四味,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
备注 方中吴茱萸温肝暖胃,散寒降浊为君;重用生姜辛散寒邪,温胃止呕为臣,人参、大枣补虚益胃,甘缓和中,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温补降逆之功。
摘录 《伤寒论》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吴茱萸汤

制法 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 养血温经散寒。治妇人先有寒冷,胸满痛,或心腹刺痛,或呕吐食少,或下痢,呼吸短促,产后益剧者。
用法用量 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服。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吴茱萸汤

制法 上八味,哎咀。
功能主治 治久寒,胸胁逆满,不能食。
用法用量 以酒500毫升,水300毫升,煮取300毫升,分三次服。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

《宜明论方》卷一吴茱萸汤

制法 上药为末。
功能主治 温阳运脾,理气消胀。治阴盛生寒,腹满膑胀,常常如饱,饮食无味。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300毫升,生姜3片,同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摘录 《宜明论方》卷一

《审视瑶函》卷三吴茱萸汤

制法 上锉为末。
功能主治 治厥阴经头风头痛,四肢厥冷,呕吐涎沫。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食后服。
摘录 《审视瑶函》卷三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吴茱萸汤

功能主治 祛风散寒,温经止痛。治妇女经行腹痛,胞中不虚,惟受风寒为病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医宗金鉴》卷四十四

《卫生宝鉴》卷十八吴茱萸汤

功能主治 益气固胎。主气血两虚。
用法用量 上为末,每服8克,温酒调下。
摘录 《卫生宝鉴》卷十八

《备急千金要方》痰饮第六 >> 吴茱萸汤

治胸中积冷,心嘈烦满汪汪。不下饮食,心胸应背痛方
吴萸(三两) 半夏(四两) 人参 桂心(各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大枣(二十枚)
上七味 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日三。
治胸膈心腹中痰水冷气,心下汪洋嘈烦,或水鸣多唾,口中清水自出,胁肋急胀,痛不欲饮食,此皆胃气弱受冷故也,其脉来沉弦细迟悉主之方
半夏 生姜(各五两) 芍药(三两) 茯苓(四两) 旋复花 细辛 橘皮 桂心 人参 甘 ?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病先有时喜水下者,用白术三两,去旋复花,若欲得利者加大黄二两。须微调者,用干地黄。
治冷热久 实,不能饮食,心下虚满如水状方
前胡 半夏 茯苓 生姜(各四两) 枳实 白术 甘草(各三两) 桂心二两)
上八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 吴茱萸汤

治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少阴证,吐痢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阳明食谷欲呕者。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擘)十二枚,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集注】罗谦甫曰:仲景救阳诸法,于少阴四逆汤必用姜附;通脉四逆汤倍加干姜,其附子生用;附子汤又加生附至二枚。所以然者,或壮微阳使之外达,或招飞阳使之内返,此皆少阴真阳失所,故以回阳为亟也。至其治厥阴,则易以吴茱萸,而并去前汤诸药,独用人参,姜,枣者,盖人身厥阴肝木虽为两阴交尽,而一阳之真气实起其中,此之生气一虚,则三阴浊气直逼中上,不惟本经诸证悉具,将阳明之健运失职,以至少阴之真阳浮露而吐痢,厥逆,烦躁欲死,食谷欲呕,种种丛生矣。吴茱萸得东方震气,辛苦大热,能达木郁,直入厥阴,降其盛阴之浊气,使阴翳全消,用以为君。人参秉冲和之气,甘温大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绝之生气,令阳光普照,用以为臣。佐姜,枣和胃而行四末。斯则震坤合德,木土不害,一阳之妙用成,而三焦之间无非生生之气矣,诸证有不退者乎?盖仲景之法,于少阴则重固元阳,于厥阴则重护生气,学者当深思而得之矣。


《删补名医方论》卷(八) >> 吴茱萸汤

治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少阴证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阳明食谷欲呕者。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擘,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集注】罗谦甫曰∶仲景救阳诸法,于少阴四逆汤必用姜附;通脉四逆汤倍加干姜,其附子生用;附子汤又加生附至二枚。所以然者,或壮微阳使之外达,或招飞阳使之内返,此皆少阴真阳失所,故以回阳为亟也。至其治厥阴,则易以吴茱萸,而并去前汤诸药,独用人参、姜、枣者,盖人身厥阴肝木虽为两阴交尽,而一阳之真气实起其中,此之生气一虚,则三阴浊气直逼中上,不惟本经诸证悉具,将阳明之健运失职,以至少阴之真阳浮露而吐利,厥逆烦躁欲死,食谷欲呕,种种丛生矣。吴茱萸得东方震气,辛苦大热,能达木郁,直入厥阴,降其盛阴之浊气,使阴翳全消,用以为君。人参秉冲和之气,甘温大补,能接天真,挽回性命,升其垂绝之生气,令阳光普照,用以为臣。佐姜、枣和胃而行四末。斯则震坤合德,木土不害,一阳之妙用成,而三焦之间无非生生之气矣。诸证有不退者乎?盖仲景之法,于少阴则重固元阳,于厥阴则重护生气。学人当深思而得之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妇人诸疾(附产图。外有治疗诸方,互见各类。) >> 吴茱萸汤

治妇人脏气本虚,宿挟风冷,胸膈满痛,腹胁 刺,呕吐恶心,饮食减少,恶寒战栗,或泄痢不止,少气羸困,及因而生产,脏气暴虚,邪冷内胜,宿疾转 之。
桔梗(去苗) 防风(去苗、叉) 干姜(炮) 甘草(炙) 当归(去苗,微炒) 细辛(去苗
上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八分,细滤去渣,热服,空心,食前。


《医方考》伤寒门第二 >>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泡过) 人参(三两,去芦)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伤寒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此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此非所宜也。少阴犯真寒,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此汤主之。厥阴干呕吐沫,头痛者,亦此汤主之。
阳明,胃也。为仓廪之官,主纳水谷,有寒,故令食谷欲呕,吴茱萸汤温之宜矣。若得汤反剧,便非胃中寒,乃是上焦火,宜用凉剂,而吴茱萸非宜矣。少阴犯真寒者,足少阴肾脏中寒,与传来阳证不同也。肾间阴寒盛,则上格乎阳而为吐。经曰∶肾主二便。故肾寒则大便不禁而为利,手足得阳而温,受气于内者也;内有阴寒,故令手足厥逆而冷。烦躁者,阴盛格阳,阳气内争,故令阳烦而阴躁,斯其为证亦危矣,故欲死。厥阴者,肝也,寒气内格,故干呕吐沫;厥阴与督脉会于巅,故头痛。吴茱萸辛热而味浓,经曰味为阴,味浓为阴中之阴,故走下焦而温少阴、厥阴;佐以生姜,散其寒也;佐以人参、大枣,补中虚也。虽然,张机氏立是方,以治少阴、厥阴之寒也固矣,不又曰少阴病吐利烦躁四逆者死乎?厥冷之与四逆,无相违也。临病之工,乌可不慎!


《伤寒寻源》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此本温胃之方.而亦以通治厥少二阴吐利垂绝之证.盖阳明居中土.食谷欲呕.土受木克.胃气垂败.按吴萸本厥阴药.兹以人参甘草大枣.奠安中土.而主吴萸温中散寒.以泄土中之木.则呕吐而谷可纳.至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此因上下交征.胃气随吐利而将败.而厥阴更得侮其所不胜.病本在肾.病机在肺.而主治则在胃.得此剂补火生土.而浊阴自退矣.


《退思集类方歌注》理中汤类 >> 吴茱萸汤

治阳明胃寒,食谷欲呕,及少阴吐利,手足逆,烦躁欲死者;又厥阴干呕,吐涎痛者,并主之。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加附子一枚,名吴茱萸加附子汤,治寒疝腰痛,牵引睾丸,脉沉迟者。
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吴萸、生姜温胃散寒,人参大枣缓脾益气,亦中焦之
能保。(吐利而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少阴之阳并露矣。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下可救肾阳,故能统治以上诸证。)又吴萸加附子汤,寒疝脉沉所宜捣。(疝为肝病,故用吴萸以直温肝经,加附子以散寒温肾。)


《时方妙用》少阴方 >>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三钱汤泡) 人参(一钱半) 大枣(四枚) 生姜(六钱) 水煎服.


《医方论》祛寒之剂 >> 吴茱萸汤

吴茱萸(泡)一升 人参三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六两
吴茱萸辛烈善降,得姜之温通,用以破除阴气有余矣。又恐辛燥太过,耗气劫阴,故用人参、大枣之甘缓以济之,又能补土扶阳,使浊阴不得上干清道,治法更为周到。


《汤头歌诀》吴茱萸汤

(仲景)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阳明寒呕(太阳热呕忌用)少阴(下)利,厥阴头痛皆能保。〔吴茱萸一升(炮),人参三两,生姜六两,枣十二枚。姜、茱、参、枣,补土散寒。茱萸辛热,能入厥阴,治肝气上逆而致呕利腹痛。〕


《伤寒括要》阳明篇凡十方 >> 吴茱萸汤

吴茱萸 人参 生姜 大枣
食谷欲吐者.属阳明也.此汤主之. 脾胃虚寒.则不能纳谷.以参枣益其不足.以姜茱煦其中寒.当有速效.若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火逆于上.食不得入.或小柴胡汤.或黄芩汤.可选用之.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厥阴肝脏本病方 >> 吴茱萸汤

吴茱萸 人参 生姜 大枣
厥阴肝木寒极无阳,以致胆胃皆寒。故干呕、吐涎沫、头痛、吐利、肢厥、烦躁欲死。胆肝皆寒,木气拔根,中气大虚,故烦躁欲死。吴茱萸温降木气,生姜降胃,参枣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