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台秘要》卷十九引唐侍中方葶苈丸
制法 |
上十味,捣筛,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治水肿。 |
用法用量 |
每服15丸,一日二次,渐加至20丸,用桑白皮(切)30克,赤小豆10克,通草6克(切),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煎汤送服。 |
注意 |
服药期间,忌食生葱。 |
摘录 |
《外台秘要》卷十九引唐侍中方 |
《外台秘要》卷二十引《范汪方》葶苈丸
别名 |
二利丸(《外台秘要》卷二十)。 |
制法 |
上药二味,各别捣筛,加蜜拌和,更捣二万杵,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治水肿。 |
用法用量 |
每服2丸,一日三次,不知增之,当以小便利为候。 |
摘录 |
《外台秘要》卷二十引《范汪方》 |
《全生指迷方》卷四葶苈丸
制法 |
上药共为细末,熟枣肉和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泻肺利水。治妇人小便不利,身面浮肿,水乘于血,致经水不行者。 |
用法用量 |
每次7粒,煎扁竹汤送下。 |
摘录 |
《全生指迷方》卷四 |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葶苈丸
别名 |
坠涎葶苈子丸(《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
制法 |
上药将前三味研末,入杏仁泥,取蒸陈枣肉和捣为丸,如麻子大。 |
功能主治 |
宣肺平喘利水。治乳食冲肺,咳嗽痰喘,面赤。 |
用法用量 |
每服5~7丸,用生姜汤送下。 |
摘录 |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
《普济本事方》卷四葶苈丸
制法 |
上为细末,与前二味同研,炼蜜和入臼内杵之,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治腹中湿热,目下作肿,如新卧起蚕之状,两足胫微肿;中满气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卧则右胁有气上冲,肩腋与缺盆牵引不快,少思饮食。 |
用法用量 |
初服10丸,空腹时用生姜、橘皮汤送下,每日二次。不知,加至20~30丸,以知为度。 |
摘录 |
《普济本事方》卷四 |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乳石上气,呀嗽不得卧,卧即气绝。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空心米饮送下。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八四 |
《圣惠》卷五十四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以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卒身面四肢浮肿,喘息急。 |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煎橘皮汤送下,1日3-4次。 |
摘录 |
《圣惠》卷五十四 |
《外台》卷十九引唐临方葶苈丸
别名 |
葶苈牵牛丸 |
制法 |
上为末,拣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水气及脚并虚肿。 |
用法用量 |
每服15丸,加至20丸,用桑白皮(切)5合,赤小豆1合,通草1两(切),水2升,煮取1升送下,1日2次。 |
注意 |
忌生葱。 |
摘录 |
《外台》卷十九引唐临方 |
《医心方》卷八引唐临方葶苈丸
制法 |
上捣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脚气。小便涩,少腹满,不下饮食。 |
用法用量 |
平旦空腹服8-9丸,晚间服5丸,2日后小便当利,3-4日后平旦服5丸,晚间服5丸,以白饮送下。 |
注意 |
忌食咸腻之物。 |
摘录 |
《医心方》卷八引唐临方 |
《圣惠》卷五十四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气水。肿满喘急,大小便难。 |
用法用量 |
每服7丸,空心以温水送下。长取利2-3行,以愈为度。 |
摘录 |
《圣惠》卷五十四 |
《圣济总录》卷七十九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 |
功能主治 |
石水。 |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米饮送下,日3夜1。小便利为度。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
《圣惠》卷三十六葶苈丸
别名 |
葶苈膏 |
制法 |
上为末,更入腊月猪脂1钱,和研如泥,硬软得所,丸如枣核大。 |
功能主治 |
耳聋,耳中常有声哄哄声者。 |
用法用量 |
葶苈膏(《圣济总录》卷一一四)。《圣济总录》本方用法:上捣研极烂,入猪膏中,以银器盛,慢火煎成膏,倾入瓷盒中。以绵裹枣核大,塞耳中。 |
注意 |
一百日内,慎一切毒、鱼、肉、生冷、滑腻等。 |
摘录 |
《圣惠》卷三十六 |
《圣惠》卷六葶苈丸
别名 |
甜葶苈丸 |
制法 |
上为末,以皂荚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久患肺气喘急,痰壅闷乱。肺痈。 |
用法用量 |
甜葶苈丸(《圣济总录》卷五十)。 |
摘录 |
《圣惠》卷六 |
《圣惠》卷六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肺气喘促烦热,面目浮肿,大肠不利。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以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
摘录 |
《圣惠》卷六 |
《圣惠》卷六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肺脏气实,心胸壅闷,咳嗽喘促,大肠气滞。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桑根白皮煎汤送下,不拘时候。 |
摘录 |
《圣惠》卷六 |
方出《外台》卷十八引《近效方》,名见《普济方》卷二四四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散,合研令调和,取蒸饼中枣膏2分,去皮搅和白蜜少许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脚气冲心,肺气喘急,及水气卧不得。 |
用法用量 |
每服15丸,空腹服,渐渐加至下泄为度。服良久,待丸散后可食。 |
注意 |
忌海藻、菘菜。 |
摘录 |
方出《外台》卷十八引《近效方》,名见《普济方》卷二四四 |
《麻症集成》卷三葶苈丸
制法 |
上为细末,水泛为丸。 |
功能主治 |
麻疹没后,水入肺,咳嗽喘急。 |
用法用量 |
食后白水送服。 |
摘录 |
《麻症集成》卷三 |
《圣济总录》卷八十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水气,通身黄肿。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麝香酒送下,1日3次。以小便利为度。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八十 |
《麻科活人》卷五十葶苈丸
功能主治 |
麻出气喘,将成龟胸。 |
用法用量 |
本方方名,据剂型,当作“葶苈汤”。 大便溏滑者,除牵牛。 |
摘录 |
《麻科活人》卷五十 |
《本事》卷四葶苈丸
制法 |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腹中有湿热气,目下作肿,如新卧起蚕之状,两足胫微肿。病在肾,肾者少阴也,标在肺,肺者太阴也。故中满气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卧则右胁有气上冲,肩腋与缺盆相牵引不快,少思饮食。 |
用法用量 |
初服10丸,空心、晚食前以生姜、橘皮汤送下,1日2次。不知加至20-30丸,以知为度。 |
各家论述 |
《本事方释义》:甜葶苈气味苦辛寒,入手太阴,性能行水下气;郁李仁气味辛平,入手足太阴、阳明;白术气味甘温,入足太阴;牵牛子气味苦寒,入手足阳明、足太阳,善能行水;桑白皮气味苦辛,入手太阴;赤茯苓气味甘平,淡渗,入足阳明、太阳;汉防己气味苦辛平,入足太阳,能行下焦,祛风利湿;羌活气味苦辛甘平,入足太阳,善能行水;陈橘皮气味辛温,入手足太阴;泽泻气味苦咸平,入足太阳。此药因湿热浮肿,本病在肾,标病在肺,致中满气急、咳喘不得卧者,非利湿行水,不能效也。送药以生姜、橘皮之辛通、则在上之邪从汗而去,在下之邪从溲而去也。 |
摘录 |
《本事》卷四 |
《兰室秘藏》卷上葶苈丸
别名 |
人参顺气饮子 |
制法 |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米大。 |
功能主治 |
心下痞,胸中不利。 |
用法用量 |
每服2钱,临卧用一口汤送下。 |
摘录 |
《兰室秘藏》卷上 |
《御药院方》卷八葶苈丸
制法 |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脾胃受湿,流于四肢,足胫浮肿,小便涩少。 |
用法用量 |
每服50丸,温水送下,不拘时候。 |
摘录 |
《御药院方》卷八 |
《医方类聚》卷一三二引《施圆端效方》葶苈丸
制法 |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诸疸黄肿,大小便涩。 |
用法用量 |
每服20-30丸,食后以橘皮汤送下,1日3次。 |
摘录 |
《医方类聚》卷一三二引《施圆端效方》 |
《普济方》卷一八三葶苈丸
制法 |
上葶苈子捣如泥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久上气。 |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将干枣劈碎,以水1升,煮取5合,去滓,食后送服,1日2次。 |
摘录 |
《普济方》卷一八三 |
《医统》卷八十九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入杏膏蒸陈枣肉为丸,如麻子大。 |
功能主治 |
小儿乳食伤脾,伤风咳嗽,面赤身热,痰盛喘促。 |
用法用量 |
每服5-7丸,乳食后或临卧以淡姜汤送下。 |
摘录 |
《医统》卷八十九 |
《卫生总微》卷十四葶苈丸
制法 |
上杵如泥,入枣肉再杵和丸,如绿豆大。 |
功能主治 |
小儿水气腹肿,小便涩滞。 |
用法用量 |
每服5丸,空心、晚后枣汤送下。 |
摘录 |
《卫生总微》卷十四 |
《外台》卷十一引《近效方》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消渴,成水病浮肿。 |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食前以茯苓煎汤送下,1日3-4次。 |
摘录 |
《外台》卷十一引《近效方》 |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妇人水分,浮肿不退,经脉不利。 |
用法用量 |
方中楮根白皮,《普济方》作“桑根白皮”。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一五三 |
《外台》卷二十引《范汪方》葶苈丸
别名 |
二利丸 |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水肿。 |
用法用量 |
每服2丸。不知增之,当以小便利及下为度。若下者,但可清旦1服。若不下,但小便利者,日可再3服。常服肿消。 |
摘录 |
《外台》卷二十引《范汪方》 |
《圣济总录》卷六十六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煮枣肉为丸,如赤小豆大。 |
功能主治 |
劳嗽,头面虚肿,大便不通。 |
用法用量 |
每服15丸,煎糯米饮送下。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
《圣济总录》卷八十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炼蜜同枣肉为丸,如小豆大。 |
功能主治 |
水肿。内虚外实,久有积聚,荣卫不通,甚者变为赤水。此为病从心起,入于皮肤,肿满皮厚,体重上气,卧烦而躁。 |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空心以温酒送下,如不动加至15-20丸。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八十 |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极细末,以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解肺热,利胸膈,化痰止嗽。主热嗽。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桑根白皮、生姜煎汤送下,不拘时候。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
《圣济总录》卷六十三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生姜自然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支饮,气喘不得息。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
《圣济总录》卷五十八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消渴下冷,小便浓白如泔,呕逆不下食。 |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空腹酒送下。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五十八 |
《圣济总录》卷五十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
功能主治 |
肠胃受热,瘕聚沉伏,大便秘涩。 |
用法用量 |
每服1丸,以水1盏,煎取6分,温服。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五十 |
《圣济总录》卷五十葶苈丸
制法 |
上为细末,炼蜜与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肺气喘息,面目浮肿。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空腹煎杏仁汤送下,1日2次。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五十 |
方出《圣惠》卷六,名见《普济方》卷二十八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肺气咳嗽,头面虚肿,小便秘涩。 |
用法用量 |
《普济方》本方用法:每服二十丸,不拘时候生姜汤送下。 |
摘录 |
方出《圣惠》卷六,名见《普济方》卷二十八 |
《圣惠》卷五十一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支饮,心膈痞急,咳逆短气,不能下食。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
摘录 |
《圣惠》卷五十一 |
《圣济总录》卷七十九葶苈丸
制法 |
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小豆大。 |
功能主治 |
十种水气。 |
用法用量 |
每服15丸,煎杏仁汤送下。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
《普济方》卷一九三引《圣惠》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水肿气满。 |
用法用量 |
每服5丸,加至7丸。得利为佳。 |
摘录 |
《普济方》卷一九三引《圣惠》 |
《圣济总录》卷八十四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以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乳石发动脚气,兼上气喘急,咳嗽,小便涩,服利水药小便不利,大便反利。 |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煎大枣、桑根白皮汤送下。未利再服。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八十四 |
《圣济总录》卷七十九葶苈丸
制法 |
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涌水。腹满,小便难。 |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食前以木通汤送下,1日2次。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
《普济方》卷二十七引《护命方》葶苈丸
制法 |
上除砒霜、铅丹2味研如飞尘,余药为极细末,以枣肉为丸,如绿豆大,丹砂为衣。 |
功能主治 |
久患肺气喘急,喉中作声,上焦壅热,不能起动。 |
用法用量 |
每服30丸,食后以葱茶送下,气实者,加至5-7丸。 |
摘录 |
《普济方》卷二十七引《护命方》 |
《圣济总录》卷二十八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伤寒时气发黄。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温水送下。以利为度。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二十八 |
《圣济总录》卷四十八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用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肺脏热实喘嗽。 |
用法用量 |
每服5-7丸,食后、临卧以生姜、乌梅汤送下。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四十八 |
《普济方》卷一九一葶苈丸
制法 |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
功能主治 |
涌水。腹满不坚,疾行则濯濯有声。 |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匕,水1盏,煎至7分,早、晚食前温服。以利为度。 |
摘录 |
《普济方》卷一九一 |
《本事》卷二葶苈丸
制法 |
上为细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定喘急。主肺积。 |
用法用量 |
每服20-30丸,姜、枣汤送下,1日3-4次,不拘时候。 |
各家论述 |
《本事方释义》:苦葶苈气味苦辛寒,入手太阴;当归气味辛温,入手少阴、足厥阴;肉桂气味甘辛大热,入足厥阴;白蒺藜气味甘辛温,入足厥阴,能明目;干姜气味辛热,入足太阴;川乌头气味辛热,入足太阳;吴茱萸气味辛热,入足厥阴;鳖甲气味咸平,入足厥阴;杏仁气味苦辛微温,入手太阴;茯苓气味甘平淡渗,入足阳明,能引诸药达于至阴之处;人参气味甘温,入脾胃;槟榔气味苦辛温,入足太阴、太阳,能消积下气。肺有积饮,咳逆欲喘,由乎中土气怯,不能养金制木,得土中有权,饮浊不致泛溢,肺金职司不废,乌有不安者乎! |
摘录 |
《本事》卷二 |
《普济方》卷一九三引《圣惠》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水肿。腹苦满急,妨碍饮食。 |
用法用量 |
每服10丸,1日3次。 |
注意 |
忌酢物。 |
摘录 |
《普济方》卷一九三引《圣惠》 |
《圣济总录》卷八十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 |
功能主治 |
水蛊。身体洪肿,喘满。 |
用法用量 |
每服15丸,稍加至20丸,米饮送下,1日2次。以知为度。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八十 |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入杏仁同研匀,以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伤寒肺壅,上气多痰。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食后煎桑白皮汤送下,1日2次。微利即止。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二十四 |
《圣济总录》卷七十九葶苈丸
制法 |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功能主治 |
涌水。腹满不坚,疾行则濯濯有声。 |
用法用量 |
每服20丸,葱白汤送下,不知加至30丸。 |
摘录 |
《圣济总录》卷七十九 |
泄肺喘,通水道。
甜葶苈(略炒)、黑牵牛(炒),杏人(去皮尖,炒),汉防己。各等分,共为末,然后入杏仁泥和之,枣肉同捣为丸。淡姜汤送下。
治乳食冲肺,咳嗽、面赤、痰喘。
甜葶苈(隔纸炒) 黑牵牛(炒) 汉防己 杏仁(炒去皮尖各一钱)
上为末,入杏仁泥,取蒸陈枣肉和捣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生姜汤送下。
大治肺气咳嗽,面浮目肿,喘促,睡卧不得,步履艰难,小便赤涩等疾。
汉防己 贝母( ,令微黄) 木通(各一两) 甜葶苈(隔纸炒,令紫色) 杏仁(去皮尖及双
上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桑根白皮汤下,不拘时候服。徐七香原家方,名防己丸,无贝母、木通,添桑白皮,四味等分,同为末,白面糊丸。
治喘,安吉知县张术孟野说宣肺汤。
细辛 甘草(各一两) 防风(二两,去芦) 麻黄(四两,不去根节)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治小儿奶食冲脾,伤风,咳嗽,坠涎。
甜葶苈(一两,纸上炒过) 牵牛子(一两, 熟) 汉防己(一两, 熟) 大杏仁(一两,去皮尖,炒熟,研
上三味,先捣罗为末,入杏仁同研用,煮枣肉,再杵为剂,丸如绿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淡生姜汤吞下,一日二服。
治腹中有湿热气,目下作肿,如新卧起蚕之状,两足胫微肿。病在肾,肾者少阴也;标在肺,肺者太阴也。故中满气急咳嗽,喘息有音,每就卧则右胁有气上冲,肩腋与缺盆相牵引不快,少思饮食。
甜葶苈(半两,炒令香) 郁李仁(汤去皮尖,熬紫色,秤三分,二味别研如膏,令极匀) 白术(半两) 牵牛子(半两,一半生、一半熟用) 赤茯苓(去皮) 桑白皮(蜜炙,锉)
上细末,与上二味同研,炼蜜和入臼内治之,丸如梧子大。初服十丸,空心晚食前,日二服,生姜橘皮汤下,不知,加至二三十丸,以知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