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状 |
为棕黄色的颗粒;气微,味苦,微甜。 |
炮制 |
以上三味,黄芩切片,用水煎煮三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三次各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1.05~1.10(80℃测),于80℃时加2mol/L盐酸溶液调节PH值至1.0~2.0,保温1小时,静置24小时,滤过,沉淀用水洗至PH值5.0,继用70%乙醇洗至PH值为7.0,低温干燥,备用;金银花、连翘加水温浸半小时后,煎煮2次,每次1.5小时,分次滤过,合并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1.25(70~80℃测)的清膏,冷至40℃时,搅拌下缓缓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75%,充分搅拌,静置12小时,滤取上清液,残渣加75%乙醇适量,搅匀,静置12小时,滤过,合并乙醇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1.32(60~65℃)的清膏,减压干燥,与黄芩提取物粉碎成细粉,加入糊精等辅料适量,混匀,制成颗粒,干燥,制成1000g,即得。 |
功能主治 |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 |
用法用量 |
口服或开水冲服,一次5g,一日3次;6个月以下,一次1.0~1.5g;6个月至一岁,一次1.5~2.0g;一岁至三岁,一次2.0~2.5g,三岁以上儿童酌量或遵医嘱。 |
贮藏 |
密封,置阴凉干燥处。 |
摘录 |
《中国药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