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愈汤
《兰室秘藏》卷下圣愈汤
功能主治 | 补气养血。治诸恶疮血出过多,心烦不安,不得睡眠,一切失血或血虚,烦渴燥热,睡卧不宁;疮证脓水出多,五心烦热,口渴;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其质清稀,少腹有空坠感,心慌气促,倦怠肢软,纳谷不香,舌质淡,苔薄润,脉细软。 |
用法用量 | 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6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滓,稍热,不拘时服。 |
备注 | 本方所治之证,属于气血两虚。方中人参、黄耆补气,当归身、生熟地黄、川芎补血滋阴。配合成方,有补气养血之功。气旺则血自生,血旺则气有所附。喻嘉言论本方说:"按失血过多,久疮溃脓不止,虽曰阴虚,实未有不兼阳虚者,合用人参,黄耆,允为良法。凡阴虚证大率宜仿此。"临床常用于出血过多,·血虚而气亦虚,以烦热,烦渴,睡卧不宁,心慌气促,倦怠无力,舌质淡,苔薄润,脉细软等为辨证要点。《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所载圣愈汤,即四物汤加人参、黄耆,治一切失血过多,阴亏气弱,烦热作渴,睡卧不宁者。 |
摘录 | 《兰室秘藏》卷下 |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一卷 >> 圣愈汤
治一切失血过多,阴亏气弱,烦热作渴,睡卧不宁等证。
四物汤加人参,黄耆(一方去芍药)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汤在外,阴之使也。故阳中无阴,谓之孤阳;阴中无阳,谓之死阴。朱震亨曰,四物皆阴,行夫地闭塞之令,非长养万物者也。故四物加知柏,久服便能绝孕,谓嫌于无阳耳。此方取参,耆配四物,以治阴虚血脱等证。盖阴阳互为其根,阴虚则阳无所附,所以烦热燥渴;气血相为表里,血脱则气无所归,所以睡卧不宁。然阴虚无骤补之法,计在培阴以藏阳,血脱有生血之机,必先补气,此阳生阴长,血随气行之理也。故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此方得仲景白虎加人参之义而扩充者乎。前辈治阴虚,用八珍,十全,卒不获效者,因甘草之甘,不达下焦,白术之燥,不利肾阴,茯苓渗泄,碍乎生升,肉桂辛热,动其虚火。此六味皆醇厚和平而滋润,服之则气血疏通,内外调和,合于圣度矣。
《删补名医方论》:卷(一) >> 圣愈汤
治一切失血过多,阴亏气弱,烦热作渴,睡卧不宁等证。
四物汤加人参、黄 (一方去芍药)。
上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经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故阳中无阴,谓之孤阳;阴中无阳,谓之死阴。朱震亨曰∶四物皆阴,行天地闭塞之令,非长养万物者也。
故四物加知柏,久服便能绝孕,谓嫌于无阳耳。此方取参、 配四物,以治阴虚血脱等证。盖阴阳互为其根,阴虚则阳无所附,所以烦热燥渴;气血相为表里,血脱则气无所归,所以睡卧不宁。然阴虚元骤补之法,计在培阴以藏阳,血脱有生血之机,必先补气,此阳生阴长,血随气行之理也。故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此方得仲景白虎加人参之义而扩充者乎。前辈治阴虚,用八珍、十全,卒不获效者,因甘草之甘,不达下焦,白术之燥,不利肾阴,茯苓渗泄,碍乎生升,肉桂辛热,动其虚火。此六味皆醇浓和平而滋润,服之则气血疏通,内外调和,合于圣度矣。
《医述》:杂证方论 >> 圣愈汤
《经》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故阳中无阴,谓之孤阳;阴中无阳,谓之死阴。(丹溪)
曰∶四物皆阴,行天地闭塞之令,非长养万物者也。故四物加知、柏,久服便能绝孕,谓其嫌于无阳耳。此方取参、 配四物,以治阴虚血脱等证。盖阴阳互为其根,阴虚则阳无所附,所以烦热燥渴,而阳亦亡;气血相为表里,血脱则气无所归,所以睡卧不安,而气亦脱。然阴虚无骤补之法,计在存阳;血脱有生血之机,必先补气。此阳生阴长,血随气行之理也。故曰∶阴虚则元气,无气则死矣。前辈治阴虚,用八珍、十全,卒不获效者,因甘草之甘,不达下焦;白术之燥,不利肺肾;茯苓渗泄,碍乎生升;肉桂辛热,动其虚火。此六味皆醇浓和平,服之则气血疏通,内外调和,合于圣度矣。(柯韵伯)
《外科理例》:附方 >> 圣愈汤
治疮疡脓水出多。或金疮出血。心烦不安。睡卧不宁。或五心烦热。
地黄(酒拌蒸半日) 生地黄(酒拌) 川芎 人参(各五钱) 当归(酒拌) 黄 (盐水浸炒各一钱)
水二钟。煎八分。食远服。
《时方歌括》:补可扶弱 >> 圣愈汤
治一切失血.或血虚烦渴燥热睡卧不宁.五心烦热作渴等症.即四物汤加人参黄 .
柯韵伯曰.此方取参 配四物.以治阴虚血脱等症.盖阴阳互为其根.阴虚则阳无所附.所以烦热燥渴.而阳亦亡.气血相为表里.血脱则气无所归.所以睡卧不宁.而气亦脱.然阴虚无骤补之法.计在存阳.血脱有生血之机.必先补气.此阳生阴长血随气行之理也.故曰.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前辈治阴虚.用八珍十全.卒不获效者.因甘草之甘.不达下焦.白术之燥.不利肾阴.茯苓渗泄.碍乎生升.肉桂辛热.动其虚火.此六味皆醇浓和平而滋润.服之则气血疏通.内外调和.合于圣度矣.
陈修园曰.此方为一切失血之良药.及血后烦热.睡卧不宁.五心烦热作渴.可以兼治.其止血.妙在川芎一味.其退热.妙在黄 一味.其熟睡止渴.妙在人参一味.柯韵伯以参 为气分阳药.取配四物等语.亦未免为俗说所囿也.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血之流行.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半散于脉外而充于肌腠皮毛.凡一切失血之症.其血不能中行于经络.外散于肌腠皮毛.故从窍道涌出不止.妙得川芎之温行.又有当归以濡之.俾血仍行于经络.得川芎之辛散.又有黄 以鼓之.俾血仍散于肌腠皮毛.源流俱清.而血焉有不止者乎.至于血后燥热.得黄 以微汗之.则表气和而热退.即当归补血汤意也.睡卧不宁.血后阴虚所致.五脏属阴.唯人参能兼补之.五脏之阴长.则五心之烦热自除.烦热既除.则津液自生.燥渴自已.诸症可以渐退矣.自宋元以后.无一人能读本草经.此方疑有神助.非制方人识力所到也.柯韵伯卓卓不凡.但未读本草经.未免阙憾.○五脏有血.六腑无血.观剖诸兽.腹心下夹脊包络中多血肝内多血.心脾肺肾中各有血.六腑无血.近时以吐血多者为吐胃血.皆耳食昔医之误.凡五脏血.吐出一丝即死.若吐血衄血下血及妇人血崩.皆是行于经络与散于肌腠之血.溢于上为吐衄.渗于下为崩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