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方剂 > 凉膈散

凉膈散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凉膈散

功能主治 火证通治。
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入蜜一匙,竹叶十片,煎至三五沸,去滓,温服,不以时候。
摘录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凉膈散

炮制 上粗末。
功能主治 治大人、小儿腑脏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结,一切风壅,并宜服之。
用法用量 每二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下住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凉膈散

制法 上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 凉膈泻热。治上、中二焦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烦结硬,口舌生疮,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大便秘结,小便热赤,以及小儿惊风,舌红苔黄,脉滑数。
用法用量 每服6克,水300毫升,入竹叶7片,蜜少许,煎奎210毫升,食后温服,小儿可服1.5克,更随岁数加减。得利下住服。
注意 体虚患者及孕妇,忌用或慎用本方。
备注 本方所治之证,属上、中二焦积热所致。方中重用连翘清心肺,解热毒,是为主药;配黄芩清心胸郁热;山栀子泻三焦之火,引火下行;薄荷、竹叶外疏内清;用朴消、大黄荡涤胸膈积热,是借阳明为出路,以泻下而清彻其火热;又用白蜜、甘草,既能缓消、黄峻泻之力,又可调和脾胃。凡证属于上、中二焦邪热炽盛者,均可用本方加减治之。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科正宗》卷二凉膈散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化痰利咽。治咽喉肿痛,痰涎壅盛,膈间有火,大便秘涩。
用法用量 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服。
摘录 《科正宗》卷二

《金鉴》卷七十八凉膈散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膈中积热,肝经风毒上冲于目,而致睑硬睛疼,初患之时,时觉疼胀,久则睑胞肿硬,眼珠疼痛。
用法用量 以水2盏,煎至1盏,食后温服。
摘录 《金鉴》卷七十八

《玉案》卷六凉膈散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痘后羞明怕日,翳膜遮睛。
用法用量 以豮猪肝1两切片,同煮服。
摘录 《玉案》卷六

《麻症集成》卷四凉膈散

功能主治 麻疹。火壅血燥,秘结甚,腹胀喘促,溺涩脐突,口疮唇裂;上中二焦火炽,胃热发斑。
用法用量
便闭,加大黄、蒌仁。
摘录 《麻症集成》卷四

《喉科紫珍集》卷上凉膈散

功能主治 咽喉肿痛,汤水难下,痰涎壅塞。缠舌喉风,下颏俱肿,口噤,舌卷肿大,上有筋如蚯蚓之状,生黄刺白苔。
用法用量 水煎服。
风甚,加银花、粘子;痰甚,加贝母、蒌仁。
摘录 《喉科紫珍集》卷上

《疫疹一得》卷下凉膈散

功能主治 泻火。主疫疹。心火上盛,中焦燥实,烦躁口渴,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血衄血,诸风瘛疭,胃热发狂,惊急搐风。
各家论述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升散于上;古方用大黄、芒消推荡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予忆疫疹乃无形之毒,投以消、黄之猛烈,必致内溃,予以石膏易去消、黄;使热降清升而疹自透,亦上升下行之意也。
摘录 《疫疹一得》卷下

《寿世保元》卷六凉膈散

制法 上锉1剂。
功能主治 胃有实热,齿痛,或上牙痛尤甚者。
用法用量 水煎,频服。
摘录 《寿世保元》卷六

《症因脉治》卷一凉膈散

功能主治 上焦热甚,表解里热,宜清未宜下之症。
摘录 《症因脉治》卷一

《万氏女科》卷二引东垣方凉膈散

制法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清热。主妇人妊娠热病。瘟疫火热不解,伤寒余热不退,及六经火。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万氏女科》卷二引东垣方

《局方》卷六凉膈散

别名 连翘饮子、连翘消毒散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养阴退阳,清热泻火,止渴除烦。泻火通便,清上泄下。主上中二焦热邪炽盛,头昏目赤,烦躁口渴,胸膈烦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睡卧不宁,谵语狂妄,便秘溲赤,以及小儿惊风、重舌、木舌、牙痛、翳障、疫喉属热火盛者。
用法用量 连翘饮子(《宣明论》卷六)、连翘消毒散(《外科心法》卷七)。
注意 孕妇勿服。
各家论述 ①《医方考》:黄芩、栀子,味苦而无气,故泻火于中;连翘、薄荷,味薄而气薄,故清热于上;大黄、芒消,咸寒而味厚,故诸实皆泻;用甘草者,取其性缓而恋膈也;不作汤液而作散者,取其泥膈而成功于上也。②《医方集解》:此上中二焦泻火药也。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升散于上,而以大黄、芒消之猛利推荡其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③《张氏医通》:消、黄得枳、朴之重着,则下热承之而顺下;得芩、栀、翘、薄之轻扬,则上热抑之而下清,此承气、凉膈之所攸分也;用甘草者,即调胃承气之义也;《局方》专主温热时行,故用竹叶。④《古方选注》:薄荷、黄芩,从肺散而凉之;甘草从肾清而凉之;连翘、山栀,从心之少阳苦而凉之;山栀、芒消,从三焦与心包络泻而凉之;甘草、大黄,从脾缓而凉之;薄荷、黄芩,从胆升降而凉之;大黄、芒消,从胃与大肠下而凉之。上则散之,中则苦之,下则行之,丝丝入扣,周遍诸经,庶几燎原之场,顷刻为清虚之腑。⑤《成方便读》:以大黄、芒消之荡涤下行者,去其结而逐其热,然恐结邪虽去,尚有浮游之火,散漫上中,故以黄芩、薄荷、竹叶清彻上中之火,连翘解散经络中之余火,栀子自上而下,引火邪屈曲下行,如是则有形无形、上下表里诸邪,悉从解散。⑥《方剂学》:方中重用连翘清热解毒,配栀子、黄芩以清热泻火,又配薄荷、竹叶以清疏肺、胃、心胸之热;胃热伤津而腑实证尚未全具,不宜峻攻,方中芒消、大黄与甘草、白蜜同用,既能缓和消、黄之急下,更利于中焦热邪之清涤,又能解热毒、存胃津、润燥结,使火热之邪,假阳明为出路,体现了“以下为清”之法。
临床应用 ①热厥《临证指南医案》:某,先发水痘,已感冬温小愈,不忌荤腥,余邪复炽,热不可遏,入夜昏烦,辄云头痛,邪深走厥阴,所以发厥,诊脉两手俱细,是阳极似阴,鼻煤舌干,目眦黄,多属邪闭坏败,谅难挽回,用凉膈散。②时疫《南雅堂医案》:时疫来势甚暴,目赤口渴,壮热无汗,斑疹隐隐未透,烦躁不已,脘腹按之作痛,大小便闭,热毒内炽,邪势不能外达,防有内陷昏喘之变。拟仿凉膈法,并加味酌治,俾热从外出,火从下泄,冀其邪去正复,得有转机。连翘3钱,大黄1钱5分(酒浸),芒消1钱5分,牛蒡子1钱5分,枳实1钱,栀子8分(炒黑),甘草1钱5分,淡黄芩8分,薄荷8分,竹叶1钱,生白蜜半盏。③疮疡《外科发挥》:一妇人面患毒,焮痛发热作渴,脉数,按之则实,以凉膈散2剂少愈。④牙痛《口齿类要》:表兄颜佥宪牙痛,右寸后半指脉洪而有力,余曰:此大肠积热,当用寒凉之剂。自泥年高,服补阴之药,呻吟彻夜,余与同舟赴京,煎凉膈散加荆、防、石膏,与服1钟即愈。
摘录 《局方》卷六

《外科正宗》卷二凉膈散

功能主治 咽喉肿痛,痰涎壅盛,膈间有火,大便秘涩。
用法用量 水2钟,前8分服,不拘时候。
摘录 《外科正宗》卷二

《云歧子脉诀》凉膈散

制法 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 实脉关前胸热甚,主脉浮,客脉实,浮实相合,实在上焦,阳气有余,胸中热甚。赤膈伤寒。表症已退,大便燥实,胸膈肿痛者。
用法用量 《松峰说疫》有甘草。治上症加蒌仁、枳壳、桔梗、紫金皮、赤芍。
摘录 《云歧子脉诀》

《伤寒大白》卷二凉膈散

功能主治 清上焦心肺之热。主心肺为邪热所冒,神识昏迷,狂言谵语。
摘录 《伤寒大白》卷二

《活人方》卷一凉膈散

制法 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 清散上焦有余之火。主心火刑金,或胃火壅逆,或表里郁滞之风热,头目不清,痰气不利,口舌生疮,牙疼目赤,周身斑疹,二便不调。
用法用量 每服2-3钱,午后以白滚汤调下。
摘录 《活人方》卷一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九凉膈散

功能主治 春温里热已甚,阳邪怫郁作战,而不能汗出,虽下,症未全除;恶热烦渴,腹满,舌黄燥或黑干,5-6日不大便。
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九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凉膈散

功能主治 脾胃蕴热移于肺致鼻内生疮。
用法用量 外以辛夷末入冰片、麝香少许,绵裹塞之。
久而有根,略感风寒,鼻塞便发,加川芎、白芷、荆芥。
摘录 《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

《症因脉治》卷四引《本事》凉膈散

功能主治 燥火腹痛,大便结。
摘录 《症因脉治》卷四引《本事》

《时病论歌括新编》四、备用成方(计十方) >> 凉膈散

『主治』温热时行,表里实热及心火亢盛,目赤便秘,发热发斑等。
『药物』连翘、栀子、黄芩、薄荷、大黄、芒硝、甘草、竹叶、白蜜(冲入)
『服法』煎服。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四卷 >> 凉膈散

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实,烦躁口渴,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诸风瘛瘲,胃热发斑发狂,及小儿惊急,痘疮黑陷。
连翘四两 大黄(酒浸) 黄芩(酒炒) 薄荷一两 甘草二两栀子(炒) 芒硝上为末,每服三钱,加竹叶,生蜜煎。
【集注】汪昂曰:此上,中二焦,泻实火药也。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散火于上,而以大黄,芒硝之猛利,荡热于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古方用凉膈散居多。本方加菖蒲,远志,名转舌膏,治心经蕴热。加青黛,蓝根,名活命金丹,治肝经风热。张洁古减去硝,黄,加桔梗为之舟楫,浮而上行,治上焦诸热,便不实者宜之,不可以此方过泻而轻訾之也。


《删补名医方论》卷(四) >> 凉膈散

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实,烦躁口渴,目赤头眩,口疮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诸风螈 ,胃热发斑发狂,及小儿惊急,痘疮黑陷。
连翘(四两) 大黄(酒浸) 黄芩(酒炒) 薄荷(一两) 甘草(二两) 栀子(炒) 芒硝上为末,每服三钱,加竹叶,生蜜煎。
【集注】汪昂曰∶此上、中二焦,泻实火药也。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散火于上,而以大黄、芒硝之猛利,荡热于中,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用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古方用凉膈散居多。本方加菖蒲、远志,名转舌膏,治心经蕴热。加青黛、蓝根,名活命金丹,治肝经风热。张洁古减去硝、黄,加桔梗为之舟楫,浮而上行,治上焦诸热,便不实者宜之,不可以此方过泻而轻訾之也。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痼冷积热证治 >> 凉膈散

治大人小儿脏腑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谵妄;及肠胃燥涩,便溺秘结,一切风壅。
大黄(蒸) 朴硝 甘草(各三两) 山栀子仁 黄芩 薄荷(各一两) 连翘(四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竹叶七片,蜜少许,同煎七分,去滓,食后服。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积热 >> 凉膈散

治大人、小儿腑脏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 ..结硬,口舌生疮,痰实不利,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肠胃燥涩,便溺秘 ..风壅,并宜服之。
川大黄 朴硝 甘草(,各二十两) 山栀子仁 薄荷叶(去梗) 黄芩(各十两) 连翘
上粗末。每二钱,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半钱,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下住服。


《儒门事亲》火门 >> 凉膈散

大黄(一两) 连翘(四两) 甘草 黄芩 薄荷 朴硝 山栀(以上各一两)
上为粗末。每服三、五钱,水一盏,入蜜竹叶煎三、五沸,去滓,温服,无时。


《医方考》火门第八 >> 凉膈散

黄芩(酒炒) 栀子仁(炒黑) 薄荷(各一两) 连翘(四两) 大黄(酒浸) 芒硝 甘草(各二两)
共为末,每服五钱。
火郁上焦,大热面赤者,此方主之。
黄芩、栀子,味苦而无气,故泻火于中;连翘、薄荷,味薄而气薄,故清热于上;大黄、芒硝,咸寒而味浓,故诸实皆泻;用甘草者,取其性缓而恋膈也。不作汤液而作散者,取其泥膈而成功于上也。


《仁术便览》中风 >> 凉膈散

治中风,心经痰气壅塞,不能言语。
连翘(一钱) 山栀 大黄 薄荷 黄芩(各五分) 甘草(一钱半) 硝(二分半) 黄连(五分)
大便如常,去硝黄。有气加香附、桔梗。痰壅盛,中风不能言,加枳实、胆星、菖蒲、半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口疮门 >> 凉膈散

连翘、 山栀仁、大黄、 薄荷叶、 黄芩、 甘草、 芒硝,姜汁少许引。
西 江 月小儿重舌木舌,心脾蕴热攻中,舌下生舌两重重,木舌大硬肿痛。急用针刺去血,何妨鲜血流红,枯矾搽上有神功,解熟消风可用。


《明目至宝》治眼方 >> 凉膈散

治肝。
大黄 川芎 蒺藜 牛蒡子 细辛 防风 玄参 栀子 白菊花 黄芩 甘草 荆芥 木贼 草决明 苍术 蔓荆子
各等分,水煎服。


《医方论》泻火之剂 >> 凉膈散

连翘四两 大黄(酒浸) 芒硝 甘草二两 栀子(炒黑) 黄芩(酒炒) 薄荷一两
为末,每服三钱。加竹叶,生蜜煎。
解此方者,但云此上、中二焦泻火之药。既下焦无病,岂得轻用芒硝?观仲景三承气汤,邪在上者,不用芒硝可知也。殊不知主治条下有“大小便秘”一语,则下焦安得不并治乎?


《时方歌括》补可扶弱 >> 凉膈散

泻三焦六经诸火.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叶生竹上.故治上焦.)膈上如焚一服消.(连翘一钱五分.大黄酒浸芒硝甘草各一钱.栀子黄芩薄荷各五分.水一杯半.加竹叶七片.主蜜一匙.煎五分服.)
汪 庵曰.连翘薄荷竹叶.以升散于上.栀芩硝黄.以荡涤于下.使上升下行.而膈自清矣.加甘草生蜜者.病在膈.甘以缓之也.张洁古减硝黄加桔梗.使诸药缓缓而下.留连膈上.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