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方剂 > 控涎丹

控涎丹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控涎丹

别名 子龙丸(《外科垒生集》卷四)。
制法 上为细末,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
功能主治 攻逐痰饮。治痰涎内伏,胸背、手脚、颈项、腰胯突然痛不可忍,内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走易不定,或头痛不可举,昏倦多睡,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多有锯声,及手脚沉重,腿冷痹麻,气脉不通等。
用法用量 食后及临卧时用姜汤成熟水送下5~10丸。如疾猛气实,酌加用量。
备注 本方是从《圣济总录》卷十“趁痛丸”演化而来。参见该条。
摘录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

《活人方》卷六控涎丹

制法 白萝卜汁为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 涤除痰癖伏饮。主男妇素有停痰积饮,隐伏于两胁之下,腰肾肠胃之间,远年则随气走注,为痛屈伸不得,而精神元气犹旺者。
用法用量 空心姜汤吞服1钱。
摘录 《活人方》卷六

《丹溪心法》卷四控涎丹

制法 上为末,加桃仁泥糊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一身及两胁走痛,痰挟死血者。
用法用量 每服5-7丸,渐加至10丸,临卧姜汤送下。
摘录 《丹溪心法》卷四

《玉案》卷三控涎丹

制法 上为末,粉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一切痰饮症,或漉漉有声,或手足冷痹,气脉不通者。
用法用量 每服60-70丸,临卧姜汤送下。
摘录 《玉案》卷三

《冯氏锦囊秘录》邪祟论 >> 控涎丹

治痰迷心窍,时作癫狂,狂言如有所见。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白芥子(各等分) 为末,煮面糊丸,桐子大,晒干,临卧,淡姜汤下三十丸,以下利去痰饮为愈。


《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臂痛方论第七 >> 控涎丹

凡人忽患胸背、手足、颈背、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隐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俗医不晓,谓之走疰,便用风药及针灸皆无益。又疑是风毒结聚,欲为痈疽,乱以药贴,亦非也。此乃痰涎伏在心膈上下,变为此疾。或令人头痛不可举,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唾涎,手脚重,腿冷,脾气脉不通。误认为瘫痪,亦非也。凡有此疾,但以此药,不过数服,其疾如失。
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真白芥子(各等分,炒)
上为细末,糊丸如梧桐子大。临卧淡姜汤吞下五、七丸;如痰猛,加至十丸。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痰饮治法 >> 控涎丹

凡人忽患胸背、手脚、颈项、腰胯隐痛不可忍,连筋骨牵引钓痛,坐卧不宁,时时走易不定。俗医不晓,谓之走注,便用风药及针灸,皆无益;又疑是风毒结聚,欲为痈疽,乱以药贴,亦非也。此乃是痰涎伏在心鬲上下,变为此疾,或令人头痛不可举,或神意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如锯声,多流睡涎,手脚重,腿冷痹,气脉不通,误认为瘫痪,亦非也。凡有此疾,但以是药,不过数服,其疾如失。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白芥子(真者,各等分)
上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晒干。食后临卧淡姜汤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疾猛气实,加丸数不妨,其效如神。


《医方考》痰门第十五 >> 控涎丹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真白芥子(各等分)
痰涎在心膈上下,使人胸背、手足、颈项、腰膝引痛,手足冷痹,气脉不通者,此方主之。
甘遂直达涎结之处,大戟能攻胸胁之涎,芥子能散支痛之饮,此攻痰之厉剂也。又曰∶惊痰加朱砂;痛者加全蝎;酒痰加雄黄、全蝎;惊气成块者,加穿山甲、鳖甲、玄胡索、蓬莪术;臂痛,加木鳖霜、桂心;痰热加盆硝;寒痰加丁香、胡椒、肉桂。因其病证而药加焉,兵


《外科理例》附方 >> 控涎丹

甘遂(去心) 大戟 真白芥子(各等分)
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丸。临卧姜汤下。


《医方论》除痰之剂 >> 控涎丹

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白芥子
等分为末糊丸,临卧姜汤服。
此治痰而兼逐水者,亦不可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