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小豆当归散
《金匮要略》卷上赤小豆当归散
别名 | 赤小豆散(《医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当归赤小豆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 |
制法 | 上二味,杵为散。 |
功能主治 | 清热利湿,和营解毒。主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者。 |
用法用量 | 浆水调服2克,日三服。 |
备注 | 本方用赤小豆渗湿清热,解毒排脓,当归活血,去瘀生新,浆水清凉解毒。共奏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之功。
方中当归原无用量,现据《医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补。 |
摘录 | 《金匮要略》卷上 |
《金匮》卷上赤小豆当归散
别名 | 赤小豆散、当归赤小豆散、赤小豆汤、赤豆当归汤 |
制法 | 上为散。 |
功能主治 | 排脓血,除湿热。主伤寒狐惑;下血,先血后便;肠痈便脓。 |
用法用量 | 赤小豆散(《医心方》卷十二引《小品方》)、当归赤小豆散(《三因》卷九)、赤小豆汤(《嵩崖尊生》卷八)、赤豆当归汤(《中国医学大辞典》)。本方方名,《玉机微义》引作“赤豆当归散”。方中当归用量原缺,据《千金》补。 |
各家论述 | ①《金匮玉函经二注》:凡脉数则发热而烦。此热在血,不在荣卫,故不发热,但微烦尔。汗出者,以血病不与卫和,血病则恶烦,故欲默,卫不和则阳陷,故欲卧;腠理因开而津液泄也。3-4日目赤如鸠眼者,热血循脉炎上,注见于目也;7-8日目四眦黑者,其血凝蓄,则色变成黑也。若能食脓已成者,湿热之邪散漫,则毒血流,伤其中和之气不清,故不能食;若能食,可知其毒血已结成脓,胃气无扰,故能食也。用赤豆、当归治者,其赤小豆能消热毒,散恶血,除烦排脓,补血脉,用之为君;当归补血、生新去陈为佐;浆水味酸,解热疗烦,入血为辅使也。②《沈注金匮要略》:用赤小豆去湿清热,而解毒排脓;当归活血养正,以驱血中之风;浆水属阴,引归、豆入阴,驱邪为使。斯治风湿流于肠胃而设,非狐惑之方也。③《千金方衍义》:方以赤小豆清热利水,且浸令芽出,以发越蕴积之毒,佐当归司经血之权,使不致于散漫也。至于先便后血亦主,此方以清小肠流入大肠热毒之源,见证虽异,而主治则同也。 |
临床应用 | 赤小豆当归散治疗近血《中国肛肠病杂志》(1987;7:43)用赤小豆当归散治疗因内痔、肛裂、息肉而便后出血32例,有效率为96%。 |
摘录 | 《金匮》卷上 |
《备急千金要方》:伤寒不发汗变成狐惑第十三 >> 赤小豆当归散
其人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得之七八日其四 黄黑,能食者脓已成也,治之之方。
以赤小豆三升渍之,令生牙足,乃复干之,加当归三两为末,浆水服方寸匕,日三,即愈。
《医宗金鉴》: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 赤小豆当归散
(方见狐惑)
□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击,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注】
详见『伤寒·辨脉篇』内,不复释。
□
火邪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按】
此方是治火逆惊狂者,与首条之脉动惊病不合,必是错简。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外感百合狐惑阴阳毒 >> 赤小豆当归散
方见前
治狐惑汗出目赤如鸠眼,四眦皆黑者。
狐惑汗出,木气疏泄。湿热蒸熏,故目赤眦黑。赤小豆除湿调木,当归养木气也。此赤小豆乃红饭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