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苏饮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参苏饮
功能主治 | 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粘,此药大解肌热快膈。 |
用法用量 | 上作一服,水二钟,生姜三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
摘录 |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苏饮
炮制 | 上俰咀。 |
功能主治 | 治感冒发热头疼,或因痰饮凝结,兼以为热,并宜服之。若因感冒发热,亦如服养胃汤法,以被盖卧,连进数服,微汗即愈。面有馀热,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因痰饮发热,但连日频进此药,以热退为期,不可预止。虽有前胡、干葛,但能解肌耳。既有枳壳、橘红辈,自能宽中快膈,不致伤脾,兼大治中痞满,呕逆恶心,开胃进食,无以逾此。毋以性凉为疑,一切发热皆能取效,不必拘其所因也。小儿、室女亦宜服之。 |
用法用量 | 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个,煎六分,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 |
备注 | (易简方)不用木香,只十味。 |
摘录 |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参苏饮
别名 | 十味参苏散(《保婴金镜》)。 |
制法 | 上药哎咀。 |
功能主治 | 益气解表,宣肺化痰。主虚人外感风寒,内伤痰饮,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或痰积中脘,眩晕嘈杂,怔忡哕逆。 |
用法用量 | 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7片,大枣1个,煎至140毫升,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若因感冒发热,以被盖卧,连进数服,微汗即愈;面有余热,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若因痰饮发热,但连日频进此药,以退为期,不可预止。 |
摘录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
《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参苏饮
功能主治 | 主产后血入于肺,面黑,发喘欲死者。 |
用法用量 | 以水500毫升,煮苏木,取250毫升,去滓,调参末,随时加减服。 |
摘录 | 《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 |
《医方考》卷六参苏饮
功能主治 | 风寒壮热,体重头痛,痰嗽壅盛。痘家气虚外感。 |
各家论述 | 风寒客于外,故用紫苏、干葛以发表;痰嗽壅于内,故用半夏、前胡、桔梗、陈皮、茯苓以安里;邪去之后,中外必虚,人参、甘草急固其虚。此则表和而痘易出,里和而气不虚,表里无失,斯良剂矣! |
摘录 | 《医方考》卷六 |
《幼科发挥·附方》参苏饮
功能主治 | 中风,鼻流清涕,恶风喘嗽。 |
用法用量 | 生姜引。 |
摘录 | 《幼科发挥·附方》 |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参苏饮
制法 | 上为细末。 |
功能主治 | 解发痘疮。主 |
用法用量 | 加生姜3片,水1盏,煎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摘录 |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
《片玉痘疹》卷三参苏饮
功能主治 | 小儿痘疹发热,恶寒咳嗽者。 |
用法用量 | 生姜3片为引,水煎服。 |
摘录 | 《片玉痘疹》卷三 |
《古今医鉴》卷十四参苏饮
制法 | 上锉。 |
功能主治 | 小儿伤风、伤寒,发热咳嗽,痰涎,喘急,未明痘疹,疑似之间。 |
用法用量 | 加生姜,水煎,热服;或调紫草膏热服。表汗更佳。 |
摘录 | 《古今医鉴》卷十四 |
《医便》卷三参苏饮
功能主治 | 宽中快膈。主秋月伤寒,发热头疼咳嗽,或中脘痞满,呕吐痰水,及感冒风邪,头疼鼻塞,憎寒壮热,名曰重伤风。 |
用法用量 | 方中羌活、苍术用量原缺。 咳嗽,加五味子5分,杏仁7分;久嗽有肺火,去人参,加桑白皮、杏仁各8分;鼻衄,加麦门冬、山栀仁(炒黑)、乌梅、茅根各1钱;呕逆,加砂仁5分;脾泄,加白术、黄耆、白扁豆、莲肉各1钱。 |
摘录 | 《医便》卷三 |
《摄生众妙方》卷六参苏饮
制法 | 上(口父)咀,为粗末。 |
功能主治 | 诸般咳嗽。 |
用法用量 | 每服5钱,加生姜3片,乌梅1个,和匀,好酸醋浸1宿,慢火炒,复浸1宿、再炒,以醋干为度,为细末。心嗽面赤流汗,干姜汤下;肝嗽眼中泪出,乌粟米汤下;肺嗽上气喘气,桑白皮汤下;脾嗽不思饮食,生姜汤下;胆嗽令人不睡,生姜自然汁下;冷嗽,夜间多嗽,葱白头汤下;热嗽日间多嗽,蜜汤下;暮嗽涕唾稠粘,生姜汤下;气嗽肚腹胀满,青皮汤下;伤风嗽流涕,荆芥防风汤下;肠嗽痰结成块,五味子汤下;产嗽背疼,黄蜡汤下;痨嗽,四肢羸瘦,秦艽汤下;血嗽连声不止,当归汤下。 |
摘录 | 《摄生众妙方》卷六 |
《胎产秘书》卷上参苏饮
功能主治 | 妊娠跌打动胎,下血不止。 |
用法用量 | 有外感者,加葱白4寸;腹痛,减蕲艾,加砂仁4分。 |
摘录 | 《胎产秘书》卷上 |
《妇人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参苏饮
别名 | 二味参苏饮、参苏散、小参苏饮、人参苏木散、参苏夺命丹 |
功能主治 | 产后血入于肺,面黑发喘欲死者。 |
用法用量 | 二味参苏饮(《医方类聚》卷二三五引《管见良方》)、参苏散(《永类钤方》卷十九)、小参苏饮(《得效》卷十四)、人参苏木散(《杏苑》卷八)、参苏夺命丹(《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四)。 |
摘录 | 《妇人良方》卷二十二引胡氏方 |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参苏饮
功能主治 | 妊娠感冒发热,头疼骨痛,半身不遂,呕吐痰涎。 |
用法用量 | 咳嗽,加五味。 |
摘录 |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三 |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参苏饮
功能主治 | 妇女虚热,孕妇咳嗽喘息急者。 |
摘录 | 《郑氏家传女科万金方》卷一 |
《三因》卷十三参苏饮
别名 | 参苏汤、人参前胡散、十味参苏饮、冲和汤 |
制法 | 上为锉散。 |
功能主治 |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主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湿,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痰多,胸膈满闷,苔白脉浮。 |
用法用量 | 参苏汤(《普济方》卷四○三)、人参前胡散(《奇效良方》卷六十四)、十味参苏饮(《保婴金镜录》)、冲和汤(《济阳纲目》卷十一)。本方改为丸剂,名“参苏丸”、“参苏理肺丸”(见《江苏省中药成药标准暂行规定汇编》)。《局方》(淳佑新添方)有干葛;《易简方》有干葛,无木香。 哕者,加干葛;腹痛,加芍药。 |
各家论述 | 1.《古今名医方论》:叶仲坚曰,此咳嗽声重,痰涎稠粘,涕唾交流,五液无主,寒湿稽留于胸胁,中气不固可知矣,故以人参为君;然非风寒之外邪来侮,则寒热不发,而痰涎不遽生,故辅以紫苏、干葛;凡正气虚者,邪气必盛,故胸膈满闷,辅以陈皮、枳壳,少佐木香以降之;痰涎壅盛于心下,非辛燥不除,故用茯苓、半夏,少佐桔梗以开之;病高者宜下,故不取柴胡之升,而任前胡之降;欲解表者,必调和营卫,欲清内者,必顾及中宫,此姜、枣、甘草之所必须也。名之曰饮,见少与缓服之义。 2.《医方集解》:风寒宜解表,故用苏、葛、前胡;劳伤宜补中,故用参、苓、甘草;橘、半除痰止呕;枳、桔利膈宽肠;木香行气破滞,使内外俱和,则邪散矣。 |
摘录 | 《三因》卷十三 |
《时病论歌括新编》:四、备用成方(计十八方) >> 参苏饮
『主治』外感内伤,发热咳嗽,伤风泄泻。
『药物』人参、紫苏、茯苓、陈皮、半夏、甘草、枳壳、桔梗、前胡、干葛、木香。加姜、枣。
『服法』煎服。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三卷 >> 参苏饮
治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憎寒咳嗽,涕唾稠粘,胸膈满闷,脉弱无汗。
人参八分 苏叶八分 干葛八分 前胡八分 陈皮八分 枳壳八分 茯苓八分 半夏八分 桔梗五分 木香五分 甘草五分 生姜五片 大枣一枚 ,右水煎,热服取汗。
【注】风寒感冒太阳则传经,以太阳主表,故用麻,桂二方,发营卫之汗也。若感太阴则不传经,以太阴主肺,故用此汤外散皮毛,内宣肺气也。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君人参以补之。皮毛者,肺之合也,肺受风寒,皮毛先病,故有头痛无汗,发热憎寒之表,以苏叶,葛根,前胡为臣以散之。肺一受邪,胸中化浊,故用枳,桔,二陈以清之,则咳嗽,涕唾稠粘,胸膈满闷之证除矣。加木香宣诸里气。加姜,枣以调诸表气。斯则表里之气和,和则解也。以本方去人参加川芎,以前胡易柴胡,名芎苏饮。治气实有火者,头痛甚亦加之。喘嗽者,加杏仁以降气,加桑皮以泻肺。合四物名茯苓补心汤,治气血两虚,及新产之后,虚损吐血,感冒伤风咳嗽,最相宜也。
《删补名医方论》:卷(三) >> 参苏饮
治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憎寒咳嗽,涕唾稠粘,胸膈满闷,脉弱无汗。
人参(八分) 苏叶(八分) 干葛(八分) 前胡(八分) 陈皮(八分) 枳壳(八分)茯苓(八分) 半夏(八分) 桔梗(五分) 木香(五分) 甘草(五分) 生姜(五片) 大枣(一枚)
上水煎,热服取汗。
【注】风寒感冒太阳则传经,以太阳主表,故用麻、桂二方,发营卫之汗也。若感太阴则不传经,以太阴主肺,故用此汤外散皮毛,内宣肺气也。盖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君人参以补之。皮毛者,肺之合也,肺受风寒,皮毛先病,故有头痛无汗,发热憎寒之表,以苏叶、葛根、前胡为臣以散之。肺一受邪,胸中化浊,故用枳、桔、二陈以清之,则咳嗽、涕唾稠粘、胸膈满闷之证除矣。加木香以宣诸里气,加姜、枣以调诸表气,斯则表里之气和,和则解也。以本方去人参加川芎,以前胡易柴胡,名芎苏饮。治气实有火者,头痛甚亦加之。喘嗽者,加杏仁以降气,桑皮以泻肺。合四物名茯苓补心汤,治气血两虚,及新产之后虚损吐血,感冒伤风咳嗽,最相宜也。
《妇人大全良方》:妇人中风方论第一 >> 参苏饮
治痰饮停积胸中,中脘闭塞,呕吐痰涎,眩晕嘈烦,忪悸哕逆;及痰气中人,停留关节,手足 曳,口眼 斜,半身不遂,食已即呕,头疼发热,状如伤寒。
人参 紫苏叶 半夏 茯苓 干葛 前胡(各三分) 甘草 木香 陈皮 枳壳(制) 苦梗(各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空心温服。腹痛加芍药。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痰饮治法 >> 参苏饮
治痰饮停积胸中,中脘闭,呕吐痰涎,眩晕嘈烦,忪悸哕逆;及痰气中人,停留关节,手足 曳,口眼 斜,半身不遂,食已即呕,头疼发热,状如伤寒。
前胡 人参 紫苏叶 茯苓(各三分) 桔梗 木香(各半两) 半夏(汤) 陈皮 枳壳(炒)甘草(炙,各半两)
上为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服。哕者,加干葛;腹痛,加芍药。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伤寒(附中暑) >> 参苏饮
治感冒发热头疼,或因痰饮凝结,兼以为热,并宜服之。若因感冒发热,亦如 法,以被盖卧,连进数服,微汗即愈。面有余热,更宜徐徐服之,自然平治。因痰 但连日频进此药,以热退为期,不可预止。虽有前胡、干葛,但能解肌耳。既有枳壳、橘红 辈,自能宽中快膈,不致伤脾,兼大治中脘痞满,呕逆恶心,开胃进食,无以逾此。毋以性 凉为疑,一切发热皆能取效,不必拘其所因也。小儿、室女亦宜服之。
木香(半两) 紫苏叶 干葛(洗) 半夏(汤洗七次,姜汁制,炒) 前胡(去苗) 人参 白,各半两)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七片,枣一个,煎六分,去滓,微热服,不拘时候。
《易简方》不用木香,只十味。
《医方考》:感冒门第三 >> 参苏饮
人参(去芦) 紫苏 半夏(制) 陈皮(去白) 茯苓(去皮) 木香 枳壳(炒) 干葛前胡(去芦) 桔梗 甘草(各五钱)
劳倦感冒,妊娠感冒,并宜此方主之。
感冒宜解表,故用紫苏、干葛、前胡;劳倦、妊娠宜补里,故用人参、茯苓、甘草。乃木香、半夏、枳壳、桔梗、陈皮,所以和利表里之气,气和则神和,神和则无病矣。
《外科理例》:附方 >> 参苏饮
治感风咳嗽。涕唾稠粘。或发热头痛或头目不清胸膈不利。
木香 苏叶 葛根(姜制) 前胡 半夏(汤泡七次) 人参 茯苓(各七分) 枳壳(麸炒)桔梗(炒) 甘草 陈皮(去白各五分)
水二钟。姜一片。葱一茎。煎八分。食远服。
《仁术便览》:伤寒 >> 参苏饮
治时气瘟疫,两感风寒,小儿 疹未出,疑似之间,尤可服,最稳当。
人参 紫苏 前胡 半夏 葛根 茯苓 桔梗 枳壳 陈皮 甘草(各等分) 若咳嗽加桑白皮、杏仁。头痛加川芎。气盛者去人参。
上水二盏,姜三片,葱一枝煎服。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发热门 >> 参苏饮
人参、半夏、茯苓、甘草,桔梗,枳壳,干葛、前胡、木香、苏叶、陈皮。姜枣引。
《医方论》:表里之剂 >> 参苏饮
人参 紫苏 干葛 前胡 半夏(姜汁炒) 茯苓七钱五分 陈皮(去白) 甘草 枳壳(麸炒) 桔梗 木香二钱
每五钱加姜、枣煎。
补散兼行,风痰并解,当病即止,不为过量,制方最佳。
《汤头歌诀》:参苏饮
(元戎)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推。〔人参、紫苏、前胡、半夏(姜制)、干葛、茯苓各七钱半,陈皮、枳壳(麸炒)、桔梗、木香、甘草各二钱,每服二钱,加姜、枣煎。治外感内伤,发热头痛,呕逆咳嗽,痰眩风泻。外感重者,去枣加葱白。苏、葛、前胡解表,参、芩、甘草补中,陈皮、木香行气破滞,半夏、枳、桔利膈祛痰。〕参前若去芎柴入,饮号芎苏治不瘥。(去人参、前胡,加川芎、柴胡,名芎苏饮,不服参者宜之。)香苏饮(《局方》)仅陈皮草,感伤内外亦堪施。〔香附(炒)、紫苏各二钱,陈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