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方剂中含有补中益气汤
中医书籍中含有补中益气汤
首页 > 中药方剂 >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卷中补中益气汤

药理作用 (1)对子宫、心肌、小肠等不同器官的药理作用 《天津医药杂志》1960(1):4~12,本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尤其是加入益母草、枳壳等药物时,其作用更为突出。小量补中益气汤可以兴奋心肌,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现抑制作用,使之蠕动减慢,张力降低;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从而证实了本方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从实验中还可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而去掉升、柴时,其作用减弱,说明此二药能增强其它药物之作用强度,尤以对肠蠕动作用更为明显。(2)抗基因突变及抗肿瘤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5(12):27,本方的抗基因突变和抗肿瘤作用,强于四君子汤。同时,本方还能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延长动物存活时间。提示在临床上使用抗肿瘤化疗药物时,配合应用本方,可提高疗效,降低化疗药物毒副反应。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病甚劳役、热甚者,黄耆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参;腹中痛者,加白芍药1.5克、炙甘草1.5克;若恶热喜寒而腹痛者;再加黄芩0.6~0.9克;恶寒冷痛,加桂心0.3~0.9克;头痛,加蔓荆子0.6~0.9克;痛甚者加川芎0.6克;顶痛、脑痛,加藁本0.9~1.5克。
用法用量 上药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稍热服。
注意 阴虚内热者忌服。
备注 方中黄耆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耆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摘录 《脾胃论》卷中

《梅氏验方新编》卷六补中益气汤

功能主治 损伤后气虚感邪,脓出不止,疮口白肉突出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摘录 《梅氏验方新编》卷六

《片玉痘疹》卷十二补中益气汤

功能主治 痘收之后,脾胃虚弱,寒热往来似疟,不分早晚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虚甚者,加熟附子。
摘录 《片玉痘疹》卷十二

《外科正宗》卷一补中益气汤

功能主治 疮疡元气不足,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或劳倦身热,脉洪大而无力,或头痛而恶寒,或声高而喘,身热而烦。
用法用量 水2钟,加生姜3片,大枣2枚,煎1钟,空心热服。
摘录 《外科正宗》卷一

《回春》卷七补中益气汤

制法 上锉。
功能主治 痘疮结痴而误犯风寒,恶寒发热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1片,水煎服。
摘录 《回春》卷七

《痘疹全书》卷下补中益气汤

功能主治 痘靥之后,因内伤饮食,腹饱闷不喜食,脉弦滑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痘疹全书》卷下

《种痘新书》卷九补中益气汤

功能主治 痘后感冒风寒,发热,声重鼻塞,恶寒恶风。
用法用量
热甚则以升麻为君,加前胡;有咳嗽,加陈皮、桔梗、半夏、南星、炒芩。
摘录 《种痘新书》卷九

《杏苑》卷三补中益气汤

功能主治 伤寒、时疫愈后,劳役复热,自汗倦怠。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用水煎熟,食前温服。
摘录 《杏苑》卷三

《喉科种福》卷四补中益气汤

功能主治 慢喉风,平素体虚,更兼暴怒,或过食五辛而生,或忧思太过而成。其发缓,其色淡,其肿微,咽干,舌滑而白,大便自利,脉细而微,唇如矾色,午前痛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录 《喉科种福》卷四

《幼科金针》卷下补中益气汤

功能主治 大人肠风,及痔疮出血不止者。
用法用量 加地榆1钱同煎,用芝麻油蘸纸点火烧荆芥穗灰,研末,调和前药温服。
摘录 《幼科金针》卷下

《幼幼集成》卷六补中益气汤

功能主治 小儿痘后久已无热,因伤食发热。
用法用量 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摘录 《幼幼集成》卷六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补中益气汤

功能主治 产后中风,气不足,微满,误服耗气药而胀者。
摘录 《傅青主女科·产后编》卷下

《胎产指南》卷七补中益气汤

别名 补中利水汤
功能主治 健脾利水。主产后水肿。
用法用量 补中利水汤(《胎产心法》卷下)。
大便不通,加肉苁蓉1钱,麻仁1钱。
摘录 《胎产指南》卷七

《一盘珠》卷三补中益气汤

功能主治 升清降浊。主体虚冒风发肿。
用法用量 方中桂枝、防风、木通、木瓜用量原缺。
摘录 《一盘珠》卷三

《嵩屋尊生》卷八补中益气汤

功能主治 内伤气虚自汗。
用法用量
尺脉虚大,加黄柏、知母、熟地;夹风邪,加挂枝5分,白芍1钱。
摘录 《嵩屋尊生》卷八

《活幼心法》卷四补中益气汤

功能主治 痘疹浆足回水,至结痴还元数日,发热稍缓,头热面不甚热,手心脚心热,手背脚背不热,精神困倦,大小便利者,为虚热。
用法用量 水煎,温服。
渴者,加麦门冬1钱,五味子9粒。
摘录 《活幼心法》卷四

《内外伤辨》卷中补中益气汤

别名 医王汤
药理作用 ①治疗子宫脱垂的药理学研究《天津医药杂志》(1960;1:4):本方对在体或离体子宫及其周围组织有选择性兴奋作用。小量补中益气汤可以兴奋心肌,使其收缩加强,过量则呈抑制作用。对小肠的作用较复杂,当蠕动亢进时呈抑制作用,当肠管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使之蠕动增强。实验中还可以看出,在有升麻、柴胡的制剂中,对动物的作用明显,去掉升麻、柴胡,其作用减小,且不持久。②对实验肿瘤发生发展的影响《中医药研究参考》(1977;3:20):本方对荷瘤小鼠的作用,提示能改善瘤机体的蛋白质代谢,防止贫血发展,增强体力。
功能主治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发热,自汗出,渴喜温饮,少气懒言,体倦肢软,面色(白光)白,大便稀溏,脉洪而虚,舌质淡,苔薄白。或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久疟等,以及清阳下陷诸证。
用法用量 医王汤(《伤寒论今释》卷七引《方函口诀》)。①《小儿痘疹》有生姜、大枣。②本方改为丸剂,名“补中益气丸”(见《中药成方配本》苏州方);本方改为片剂,名“补中益气片”(见《天津市中成药规范》)。
手扪之肌表热,服补中益气汤1-2服后,若再烦乱,腹中或周身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5分或1钱;如精神短少,加人参5分,五味子20个;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顶痛脑痛,加藁本5分,细辛3分;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5分,生姜3分;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以羌活1钱,防风、藁本各7分,甘草5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肿,人参5分,黄耆7分,益元气而泻火邪,另作1服与之;嗌痛颔肿,脉洪大,面赤者,加黄芩、甘草各3分,桔梗7分;口干咽干者,加葛根5分升引胃气上行以润之;如夏月咳嗽者,加五味子25个,麦门冬(去心)5分;如冬月咳嗽,加不去根节麻黄5分,秋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款冬花各5分;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木香各3分,陈皮5分;如冬月,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各5分;如夏月,少加黄芩、黄连各5分;如秋月,加槟榔、草豆蔻、白豆蔻、缩砂各5分;如春初犹寒,少加辛热之剂,以补春气不足,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可也;心下痞、夯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痞腹胀,加枳实、木香、缩砂仁各3分,厚朴7分,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心下痞,觉中寒,加附子、黄连各1钱;不能食而心下痞,加生姜、陈皮各1钱;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5分、枳实3分;脉缓有痰而病,加半夏、黄连各1钱;脉弦,四肢满,便难而心下痞,加黄连5分,柴胡7分,甘草3分;腹中痛者,加白芍药5分,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5分;如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甘草各5分,芍药1钱,以治时热;腹痛在寒凉时,加半夏、益智、草豆蔻之类;胁下痛,或缩急,俱加柴胡3分,甚则5分,甘草3分,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5分,如不已,乃大寒,加肉桂5分,如卧而多惊,小便淋溲者,邪在少阳、厥阴,宜太阳经所加之药,更添柴胡5分,如淋,加泽泻5分;大便秘涩,加当归1钱,大黄(酒洗,煨)5分或1钱;如有不大便者,煎成正药,先用清者1口,调玄明粉5分或1钱,大便行则止;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痛,乃肾肝伏热,少加黄柏5分,空心服,不已,更加汉防己5分;脉缓,沉困怠惰无力者,加苍术、人参、泽泻、白术、茯苓、五味子各5分。
注意 下元虚者禁用。
各家论述 1.《内外伤辨》:夫脾胃虚者,因饮食劳倦,心火亢甚,而乘其土位,其次肺气受邪,须用黄耆最多,人参、甘草次之。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耆以益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损伤元气;上喘气短,人参以补之;心火乘脾,须炙甘草之甘以泻火热,而补脾胃中元气;白术若甘温,除胃中热,利腰脐间血;胃中清气在下,必加升麻、柴胡以引之,引黄耆、人参、甘草甘温之气味上升,能补卫气之散解,而实其表也,又缓带脉之缩急,二味苦平,味之薄者,阴中之阳,引清气上升;气乱于胸中,为清浊相干,用去白陈皮以理之,又能助阳气上升,以散滞气,助诸辛甘为用。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阴、阳明药也。肺者气之本,黄耆补肺固表为君;脾者肺之本,人参、甘草补脾益气和中,泻火为臣;白术燥湿强脾,当归和血养阴为佐;升麻以升阳明清气,柴胡以升少阳清气,阳升则万物生,清升则浊阴降,加陈皮者,以通利其气;生姜辛温,大枣甘温,用以和营卫,开腠理,致津液,诸虚不足,先建其中。
3.《法律》:东垣所论饮食劳倦,内伤元气,则胃脘之阳不能升举,并心肺之气,陷入于中焦,而用补中益气治之。方中佐以柴胡、升麻二味,一从左旋,一从右旋,旋转于胃之左右,升举其上焦所陷之气,非自腹中而升举之也。其清气下入腹中,久为飧泄,并可多用升、柴,从腹中而升举之矣。若阳气未必陷下,反升举其阴气,干犯阳位,为变岂小哉。更有阴气素惯上干清阳,而胸中之肉隆耸为(月真),胸间之气漫散为胀者,而误施此法,天翻地覆,九道皆塞,有濒于死而坐困耳。
临床应用 1.风症:一儒者,素勤苦,恶风寒,鼻流清涕,寒噤,喷嚏,属脾肺气虚,反服祛风之药,肢体麻倦,痰涎自出,殊类风症。余以为风剂耗散元气,阴火乘其土位。以补中益气汤加麦冬、五味子治之而愈。
2.某患头痛累月,苦不可忍,咸用散风清火之剂。诊其脉浮虚不鼓,语言懒怯,肢体恶寒。此劳倦伤中,清阳之气不升,浊阴之气不降,故汗之反虚其表,清之益伤其中,其恶寒乃气虚,不能上荣而外固也,况脉象浮虚,体倦语怯,尤为中气弱之验,与补中益气汤,一剂和,二剂已。
3.内伤发热:庚子六月,吕用晦病热证。察其神气,内伤证也。询其致病之由,曰:偶半夜,出庭外与人语,移时就寝,次日便不爽快,渐次发热,饮食俱废,不更衣者数日矣,服药以来,百无一效。予曰:粗工皆以为风露所逼,故重用辛散,不进饮食,便曰停食,妄用消导,敦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若投补中益气汤,则汗至而便通,热自退矣。遂取药立煎饮之,顷之索器,下燥矢数十枚,觉胸膈通泰,是晚热退进粥,连服数剂而愈。
4.崩漏:归大化之内,患崩漏,昏愦,发热不寐,或谓血热妄行,投以寒剂益甚,或谓胎成受伤,投以止血亦不效。立斋诊之曰:此脾虚气弱,无以统摄血,法当补脾而血自止。用补中益气汤加炮姜,不数剂而效。
5.癃闭:某女,28岁,产后尿团五天,面色苍白,少气懒言,汗出多,倦怠乏力,嗜睡,尿意急迫而不得出,少腹坠胀,恶露淡红,脉沉弱缓,舌质淡红,齿印。此为气血虚弱、中气下陷,膀胱气化不利。以补中益气汤加桃仁、红花、木通,五剂愈。
6.髂窝脓肿:某男,21岁,右髂窝脓肿,切排后半月,疮口不敛,面色苍白,精神疲乏,少寐纳差,舌淡脉细,疮口肉色灰暗,脓液清稀,为气血亏虚,中气不足。投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加赤芍、川芎,十剂愈。
摘录 《内外伤辨》卷中

《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补中益气汤

功能主治 补元气,泻心火。主饮食劳倦所伤,气高身热,烦喘短气,鼻息不调,嗜卧困倦少言,皆为热伤元气耗神。其初肌肤间必大热燥闷,心烦而渴,久后则不渴,头痛大作,四肢疼痛,表虚不任风寒,目不欲开。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作1服。水2盏,量气弱气盛加减水盏大小,去滓,食远稍热服,伤重者不2服。
病劳复热甚者,黄耆用1钱;如觉胸中热者,去黄柏;如觉胸中不热者,去生甘草梢;腹中痛,加白芍药半分、甘草3分;恶寒冷痛,加去皮中桂1-2分(即桂心);恶热喜寒而痛者,于已加白芍药、甘草二味中,更加生黄芩1-2分,治时热也;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药、甘草、黄芩中,更少加桂1分;如腹痛在天气寒冷时,则去芍药,以其味酸而寒故也,别加热药用之;天气寒时腹痛,加益智仁2-3分,或加半夏半钱、生姜3片,忌用芍药;头痛加蔓荆子2分,痛甚加川芎2分,顶痛、脑痛更加蔽本根3分或半钱,若头痛更加细辛2分;脐中痛者,加蒸熟地黄半钱,不止,更加肉桂(去皮)2-3分;胸中气滞,加莲花、青皮1分;身间疼痛,若觉身重者湿,加去桂五苓散1分,风湿相搏,一身尽疼,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勿用;大便秘涩,加当归1钱,闭涩不大便,煎正药,或先用调玄明粉半钱1钱;久病咳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书麻黄半钱,如春寒者亦加,凉亦加,如春月天温,加佛耳、甘草3分、款冬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优火者,去人参;夏月得病,加五味子(去子)7-8个、去心麦门冬1-2分;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夏月更加人参2分,五味子、麦门冬各等分,病人能食,心下痞,加黄连1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依方服;胁下痛或胁下缩急,加柴胡3分,甚者加半钱。
各家论述 黄耆、人参、甘草,除燥热、解肌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橘皮导滞气,得甘药能益元气,若独用泻脾,升麻引胃气上升而复其位,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摘录 《普济方》卷二十四引《内外伤辨》

《片玉痘疹》卷六补中益气汤

功能主治 脾胃虚弱,痘疮发热,手足反冷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病甚者,加熟附子。
摘录 《片玉痘疹》卷六

《幼幼集成》卷六补中益气汤

功能主治 痘后脾虚,寒热似疟,非真疟。
用法用量 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虚甚者,加熟附子。
摘录 《幼幼集成》卷六

《丹溪心法》卷三补中益气汤

功能主治 补元气,泻火邪。主内伤,喜怒过度,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以致中气不足,阴火独旺,上乘阳分,荣卫失守,气高而喘,身热而烦,短气上逆,鼻息不调,怠情嗜卧,四肢困倦不收,无气以动,亦无气以言。
用法用量 上作1服。水煎,午前稍热服。
嗽者,黄耆用半钱,并去人参,不渴者,去葛根;头痛,加蔓荆子3分,痛甚,加川芎5分;顶痛、脑痛者,加藁本5分,细辛3分;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厥阴头痛,加半夏半钱或1钱,生姜3片;耳鸣目黄,颊颔肿,颈肩臑肘臂外后廉痛,面赤,脉洪大者,加羌活1钱,防风7分,甘草3分,藁本5分,通其经血,加黄芩、黄连各3分,消其肿;咽痛颔肿,脉洪大,面赤,加黄芩3分,桔梗7分,甘草3分;口干、咽干或渴者,加葛根5分,升胃气上行以润之;心下痞,瞀闷者,加芍药、黄连各1钱;如痞腹胀,加枳实3分,厚朴7分,木香、砂仁各3分;如天寒,加干姜;腹中痛,加白芍药(炒)半钱,炙甘草3分;如恶寒觉冷痛,加中桂(即桂心)半钱;夏月腹中痛,不恶寒,不恶热者,加黄芩5分,芍药1钱、甘草5分,以治时热;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半钱;如胸中滞气,加莲花、青皮1-2分,壅滞可用,气促少气者去之;如身体疼痛,乃风湿相搏,加羌活半钱,防风半钱,升麻1钱,柴胡半钱,藁本根半钱,苍术1钱,如病去,勿再服;若大便秘涩,加当归梢1钱;若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冬月加不去节麻黄,秋凉亦加不去根节麻黄,春月天温,只加佛耳草3分,款花1分,勿加麻黄;若初病之人,虽痰嗽,不去人参,久病肺中伏火者,去人参,以防痰嗽增益;长夏湿土,客邪大旺,加苍术、白术、泽泻,上下分消其湿热之气;湿热大胜,主食不消,故食减不知谷味,则加曲以消之,加五味子、麦门冬,助人参泻火,益肺气,助秋损也,在3伏中为圣药;胁下急或痛,俱加柴胡、甘草、人参;多唾或唾白沫,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或胃当心痛,加草仁3分;疲甚之人,参、耆、术有用至1-2两者。
各家论述 黄耆、人参、甘草,除燥热、肌热之圣药,当归身以和血脉,柴胡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陈皮导滞气,又能同诸甘药益元气,独用泻脾,升麻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
摘录 《丹溪心法》卷三

《时病论歌括新编》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补中益气汤

『主治』烦劳内伤,阳虚自汁,气虚不能摄血,久痢久疟。
『药物』人参、黄芪、白术、炙草、归身、陈皮、柴胡、升麻,加姜枣。
『服法』煎服。


《正体类要》方药 >> 补中益气汤

治跌扑等症,损伤元气,或过服克伐,恶寒发热,肢体倦怠,血气虚弱,不能生肌收敛;或兼饮食劳倦,头痛身热,烦躁作渴,脉洪大弦虚;或微细软弱,自汗倦怠,饮食少思。
黄 (炙) 人参 白术 甘草(炙,各一钱五分) 当归(一钱) 陈皮(五分) 柴胡 升麻(各三分)
用姜枣水煎服。


《内外伤辨》饮食劳倦论 >> 补中益气汤

黄 (劳役病热甚者一钱) 甘草(炙以上各五分) 人参(去芦) 升麻 柴胡 橘皮当归身(酒洗) 白术(以上各三分)
上件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 ,早饭后温服。如伤之重者,二服而愈,量轻重治之。


《救伤秘旨》王瑞柏损伤用药论 >> 补中益气汤

黄 (二两) 人参(一钱) 炙草(八分) 半夏(一两) 炒白芍 独活 防风(各五钱)炒白术 茯苓 泽泻 柴胡(各三钱) 连翘(二钱) 羌活(一钱五分) 生姜(三片) 枣(二枚)
水煎服。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二卷 >> 补中益气汤

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气以动,动则气高而喘。
黄耆 人参 云术 炙甘草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右八味,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集注】柯琴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风木内干中气,用甘草,饴,枣,培土以御木;姜,桂,芍药,平木而驱风,故名曰建中。寒水内凝于中气,用参,术,甘草,补土以制水,佐干姜而生土以御寒,故名曰理中。至若劳倦形衰,气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颇同外感,惟李杲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谓风寒外伤其形,为有余;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大忌苦寒之药,选用甘温之品升其阳,以达阳春升生之令。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耆护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陷,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培,此用药有相须之妙。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凡李杲治脾胃方,俱是益气。去当归,白术,加苍木,木香便是调中,加麦冬,五味辈,便是清暑。此正是医不执方,亦是医必有方。赵献可曰: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太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参,耆,是方所以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不足,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矣。陆丽京曰:此为清汤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汤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者肾中水竭,或者命门火衰,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拨其本也。


《删补名医方论》卷(二) >> 补中益气汤

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气以动,动则气高而喘。
黄 人参 云术 炙甘草 陈皮 当归 升麻 柴胡
上八味,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水煎,温服。
【集注】柯琴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风木内干中气,用甘草、饴、枣,培土以御木;姜、桂、芍药,平木而驱风,故名曰建中。寒水内凝于中气,用参、术、甘草,补土以制水,佐干姜而生土以御寒,故名曰理中。至若劳倦形衰,气少阴虚而生内热者,表证颇同外感,惟李杲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胜阳气,下陷阴中而发热,制补中益气之法,谓风寒外伤其形,为有余;脾胃内伤其气,为不足。遵《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之义,大忌苦寒之药,选用甘温之品升其阳,以达阳春升生之令。凡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护皮毛而闭腠理,不令自汗。元气不足,懒言、气喘,人参以补之。炙甘草之甘,以泻心火而除烦,补脾胃而生气。此三味,除烦热之圣药也,佐白术以健脾,当归以和血。气乱于胸,清浊相干,用陈皮以理之,且以散诸甘药之滞。胃中清气下陷,用升麻、柴胡气之轻而味之薄者,引胃气以上腾,复其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长之令矣。
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培,此用药有相须之妙。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凡李杲治脾胃方,俱是益气,去当归、白术,加苍术、木香便是调中,加麦冬、五味辈,便是清暑。此正是医不执方,亦是医必有方。
赵献可曰∶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而下陷于太阴,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参、 ,是方所以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凡脾胃不足,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矣。
陆丽京曰∶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者肾中水竭,或者命门火衰,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拨其本也。


《冯氏锦囊秘录》汇集古哲治痘诸方 >> 补中益气汤

治痘虚热。
黄 (一钱五分) 人参 甘草(炙,各一钱) 白术(炒黄) 陈皮(留白) 当归(酒炒,五分) 升麻(蜜酒炒) 柴胡(各三分) 姜枣水煎服。


《医述》杂证方论 >> 补中益气汤

是方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也;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柯韵伯)
补中益气汤,为清阳下陷者设,非为下虚者设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癸水销竭,或命门火衰,若再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拨其本,柯韵伯所谓独不宜于肾也。(陆丽京)
补中益气汤,东垣用治劳倦内伤寒热等证。虽曰为助阳也,非发汗也。然实有不散而散之意。若全无表邪,而但中气亏甚者,则升、柴大非所宜。盖升、柴味兼苦寒,性专疏散,惟有邪者固可用之;使或无邪,能不因散而气愈耗乎?且凡属补阳之剂无不能升,正以阳主升也。用其升而不用其散,斯得补阳之大法。要之,能散者,断不能聚;能泄者,断不能补。而性味之苦寒,断非扶阳之物。如表不固,汗不敛者,不可用;外无表邪,阴虚发热者,不可用;阳气无根,格阳戴阳者,不可用;脾、肺虚甚,气促似喘者,不可用;命门火衰,虚寒泄泻者,不可用;水亏火亢,吐血衄血者,不可用;四肢厥逆,阳虚欲脱者,不可用。总之,元气虚极者不可泄,阴阳下竭者不可升。今人但知补中益气汤可以补虚,不知关系判于举指之间,纤微不可紊误者,正此类也。(《景岳全书》)
东垣补中益气汤,原为感证中有内伤一种,故立此方,以补伤寒书之所未及,非补方也。今感证家多不敢用,而以为调理补虚之药,则谬矣。(《己任编》)
补中益气汤,人皆知为上焦之药,而不知其为下焦之药也。以脉右大于左,阳陷于阴,乃从阴引阳也。六味地黄丸,人皆以为下焦之药,而不知其为上焦之药也。以脉寸旺于尺,阳亢于上,乃从阳引阴也。
○补中益气汤若欲下达,去升麻、柴胡,加杜仲、牛膝。
○脾虚而脉弦者,服补中益气汤后必发疟;脾虚而湿胜者,服补中益气汤后必患痢。此邪寻出路,仍服前汤自愈。
○用补中益气汤,必用归脾汤,引血归经;用归脾汤,必用参苓白术散,使气下达;用十全大补汤,必用虎潜丸,纳气归肾。(周慎斋)
后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气不行。此气因劳下陷,清不升,浊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参、 ,补益后天中之先天也。
凡脾胃喜甘而恶苦;喜补而恶攻;喜温而恶寒;喜通而恶滞;喜升而恶降;喜燥而恶湿,此方得之矣。(赵养葵)


《医方考》脾胃门第二十八 >> 补中益气汤

人参 炙甘草(各一钱) 黄 (一钱五分) 陈皮 白术 当归 柴胡(各五分) 升麻(三分)
饥困劳倦,中气虚弱者,此方主之。
中气者,脾胃之气也。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受气于脾胃而后治,故曰土者万物之母。若饥困劳倦,伤其脾胃,则众体无以受气而皆病,故东垣谆谆以脾胃为言也。是方也,人参、微燥,故能健脾。当归质润辛温,故能泽土。术以燥之,归以润之,则不刚不柔,而土气和矣。复用升麻、柴胡者,升清阳之气于地道也。盖天地之气一升,则万物皆生。天地之气一降,则万物皆死,观乎天地之升降,而用升麻、柴胡之意,从可知矣。或曰∶东垣谓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故用黄 以益皮毛,不令自汗而泄肺气,其辞切矣。予考古人之方而更其论,何也?余曰∶东垣以脾胃为肺之母故耳。余以脾胃为众体之母,凡五脏六腑、百骸九窍,莫不受其气而母之,是发东垣之未发,而广其意耳,岂曰更论!


《医学心悟》类中风 >> 补中益气汤

中气下陷,宜服此以升举之。
黄 (一钱五分) 白术(陈土炒) 人参 当归 甘草(炙,各一钱) 柴胡 升麻(各三分) 陈皮(五分) 生姜(一片) 大枣(二枚
水煎服。


《外科理例》附方 >> 补中益气汤

治疮疡元气不足。四肢倦怠。口干发热。饮食无味。或饮食失节。或劳倦身热。脉洪大无力。或头痛。或恶寒自汗。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
黄 (炙一钱半) 甘草(炙) 人参 当归(酒拌) 白术(炒各一钱) 升麻 柴胡 陈皮(各三分)
水二钟。姜二片。枣二枚。煎一钟。空心服。


《仁术便览》痞病 >> 补中益气汤

加芍药、黄连各一钱,治内伤心下痞,瞀闷者。如痞腹胀,加枳实三分,姜朴七分,木香、砂仁各三分。见内伤门。


《周慎斋遗书》古方解 >> 补中益气汤

补中者,补中气也。参、 、术、草所以补脾,五行相制则生化,广皮以疏肝气,归身以养肝血,清气升则阴阳皆长,故用柴胡、升麻以升提清气,清气既升则阳生,阳生而阴自长矣


《增订叶评伤暑全书》备用方类 >> 补中益气汤

治暑伤元气,脉虚身弱者用之。
黄 (炙一钱五分) 人参 甘草(炙,各五分) 当归(七分) 白术(土炒,八分) 柴胡(三分)升麻(三分) 广陈皮(留白,一钱)
渴加葛根五分,咳加麦门冬一钱、五味子十五粒。
一方有白芍药五分,秋冬不用,黄柏三分,以滋肾水,泻伏火,加红龙三分,入心养血。
上作一服,水煎午前稍热服。
温补但助火,反昏沉,须加连膏方效。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疟疾 >> 补中益气汤

此补中气不足之圣药也。
黄祗、人参、甘草、柴胡、升麻、白术、当归、陈皮,水煎,姜枣引。有汗用白术,无汗用苍术,治疟加青皮。


《脾胃论》补中益气汤

黄 (病甚,劳役热者一钱) 甘草(以上各五分,炙) 人参(去节,三分,有嗽去之。)
以上
当归身(三分,酒焙干,或日干,以和血脉) 橘皮(不去白,二分或三分,以导气,又能益元气,得诸甘药乃可,若独用泻脾胃) 升麻(二分或三分,引胃气上腾而复其本位,便是行春升之令) 柴胡(二分或三分,引清气,行少阳之气上升) 白术(三分,降胃中热,利腰脐间血) 上件药 咀。都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量气弱气盛,临病斟酌水盏大小,去渣,食远,稍热服。如伤之重者,不过二服而愈;若病日久者,以权立加减法治之。
如恶寒冷痛者,加去皮中桂一分或三分(桂心是也)。
如恶热喜寒而腹痛者,于已加白芍药二味中更加生黄芩三分或二分;如夏月腹痛,而不恶热者亦然,治时热也。
如天凉时恶热而痛,于已加白芍药、甘草、黄芩中,更少加桂。
如天寒时腹痛,去芍药,味酸而寒故也,加益智三分或二分,或加半夏五分、生姜三片。
如头痛,加蔓荆子二分或三分。
如痛甚者,加川芎二分;如顶痛脑痛,加 本三分或五分。
如苦痛者,加细辛二分,华阴者。诸头痛者,并用此四味足矣;如头上有热,则此不能治,别以清空膏主之。
如脐下痛者,加真熟地黄五分,其痛立止;如不已者,乃大寒也,更加肉桂(去皮)二分或三分。《内经》所说少腹痛,皆寒证,从复法相报中来也。经云∶大胜必大复,从热病中变而作也,非伤寒厥阴之证也(仲景以抵当汤并丸主之,乃血结下焦膀胱也)。
如胸中气壅滞,加青皮二分;如气促,少气者,去之。
如身有疼痛者,湿,若身重者,亦湿,加去桂五苓散一钱。
如风湿相搏,一身尽痛,加羌活、防风、 本根,以上各五分,升麻、苍术以上各一钱,勿用五苓,所以然者,为风药已能胜湿,故别作一服与之;如病去,勿再服,以诸风之药,损人元气,而益其病故也。
如大便秘涩,加当归梢一钱;闭涩不行者,煎成正药,先用一口,调玄明粉五分或一钱,得行则止,此病不宜下,下之恐变凶证也;如久病痰嗽者,去人参;初病者,勿去之;冬月或春寒,或秋凉时,各宜加去根节麻黄五分;如春令大温,只加佛耳草三分,款冬花一分;如夏月病嗽,加五味子三十二枚,麦门冬(去心)二分或三分;如舌上白滑苔者,是胸中有寒,勿用之;如夏月不嗽,亦加人参三分或二分,并五味子、麦门冬各等分,救肺受火邪也;如病患能食而心下痞,加黄连一分或三分;如不能食,心下痞,勿加黄连;如胁下痛,或胁下急缩,俱加柴胡三分,甚则五分。
上一方加减,是饮食劳倦,喜怒不节,始病热中,则可用之;若末传为寒中,则不可用也,盖甘酸适足益其病尔,如黄 、人参、甘草、芍药、五味子之类也。
今详《内经》、《针经》热中寒中之证列于下。
《调经论》云∶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
又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又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曰内热。阴盛生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寒独留则血凝泣;血凝泣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曰寒中。
先病热中证者,冲脉之火附二阴之里,传之督脉;督脉者,第二十一椎下长强穴是也。与足太阳膀胱寒气为附经督脉,其盛也,如巨川之水,疾如奔马,其势不可遏。太阳寒气,细细如线,逆太阳寒气上行,冲顶入额,下鼻尖,入手太阳于胸中,手太阳者,丙,热气也;足膀胱者,壬,寒气也。壬能克丙,寒热逆于胸中,故脉盛大。其手太阳小肠热气不能交入膀胱经者,故十一经之盛气积于胸中,故其脉盛大。其膀胱逆行,盛之极,子能令母实,手阳明大肠经,金,即其母也,故燥旺,其燥气挟子之势,故脉涩而大便不通。以此言脉盛大以涩者,手阳明大肠脉也。
《黄帝针经》∶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三里以补之。
若见此病中一证,皆大寒,禁用诸甘酸药,上已明之矣。


《医方论》理气之剂 >> 补中益气汤

黄 (蜜炙)一钱五分 人参 甘草(炙)一钱 白术(土炒) 陈皮(留白) 当归五分 升麻二分 柴胡三分
姜三片、枣二枚煎。
气也者,人之所赖以生者也。大气积于胸中,归于丹田,呼出则由心达肺,吸入则由肝纳肾,无一处不到,无一息或停。故宗气为一身之主,外护肌表,则为卫气;内统血脉,则为营气;散布于各脏腑,则为各脏腑之气。人能顺而养之,则气平而血亦和,尚何疾病之有?无如七情扰于中,六淫侵于外,斯百变丛生,而郁气、逆气、动气、滞气、痞气、燥气、寒气、痰气、湿气、水气种种气病,指不胜屈矣。医者当细心剖析,对症施治,方免贻误。汪庵于理气门中,首选补中益气汤,诚以东垣辨内伤、外感剀切详明,使人于阳虚发热之症不误作伤寒妄汗妄下,保全无限民命,实为功于千古。即如此方,于主治注中,治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症。临后二语,明白了当,本无谬讹。若使东垣,遇阴虚发热及上实下虚之症,亦断不用此方。乃不善学人,每有先入之见,胶执于中,一遇发热,不论阳虚阴虚,不论上实下实,遂谓甘温能除大热,动辄参、 、升、柴,为害非小。《医贯》曰∶“读伤寒书而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而杀人多矣;读东垣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而杀人多矣。”此诚持平之论也。夫学医而知宗仰东垣,不可谓非有志之士,然尚不可预有成心,又况峻烈之品,险怪之法,岂可轻试乎哉?


《瘴疟指南》断瘴方 >> 补中益气汤

治瘴后痢疾.元气下陷者.
黄 (二钱) 人参(一钱) 白术(八分) 当归(五分)陈皮(三分) 甘草(一钱) 升麻(三分) 柴胡(三分)
上姜三片.枣一枚.水煎温服.


《时方歌括》补可扶弱 >> 补中益气汤

治阴虚内热.头痛口渴.表热自汗.不任风寒脉洪大.心烦不安.四肢困倦.懒于言语.无补中参草术归陈. 得升柴用更神.(黄 蜜炙钱半.人参甘草炙白术各一钱.陈皮归身各五分.升麻柴胡各三分.加姜枣煎.)劳倦内伤功独擅.阳虚外感亦堪珍.
柯韵伯曰.仲景有建中理中二法.风木内干于中气.用建中汤.寒水内凌于中气.用理中汤.至若劳倦形气衰少.阴虚而生内热.(阴者.太阴也.)表症颇同外感.惟东垣知其为劳倦伤脾.谷气不盛.阳气下陷于阴而发热.故制补中之剂.得发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此用药相须之妙也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