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通汤
《伤寒论》白通汤
来源 | 白通汤即四逆汤去甘草,减少干姜用量,再加葱白而成。主治阴寒盛于下焦,急需通阳破阴,以防阴盛逼阳,所以用辛温通阳之葱白,合姜、附以通阳复脉。因下利甚者,阴液必伤,所以减干姜之燥热,寓有护阴之意。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是阴寒盛于里,阳气欲上脱,阴气欲下脱之危象,所以急当用大辛大热之剂通阳复脉,并加胆汁、人尿滋阴以和阳,是反佐之法。原文有“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方后还有“若无胆,亦可用”,可知重在人尿。这些都是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治精细之处,与通脉四逆汤之“无猪胆,以羊胆代之”之反佐法,皆有深意,须详加领悟。 |
功能主治 |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
用法用量 |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若“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加猪胆汁一合(5ml),人尿五合(25ml),名“白通加猪胆汁汤”。 |
摘录 | 《伤寒论》 |
《伤寒论》白通汤
功能主治 | 破阴回阳,宣通上下。治少阴病,下利,四肢厥逆,面赤脉微之戴阳证。 |
用法用量 | 上三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
摘录 | 《伤寒论》 |
《易简》白通汤
功能主治 | 伤寒发热,大便自利。 |
用法用量 | 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2盏,煎6分,去滓温服。 |
摘录 | 《易简》 |
《外台》卷二引《肘后方》白通汤
制法 | 上切。 |
功能主治 | 伤寒泄痢不已,口渴不得下食,虚而烦。 |
用法用量 | 以水3升,煮取1升2合,去滓,温分再服。 |
注意 | 忌海藻、菘菜、猪肉。 |
摘录 | 《外台》卷二引《肘后方》 |
《解围元薮》卷四白通汤
功能主治 | 风癞。 |
用法用量 | 每贴加土茯苓1两,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 |
摘录 | 《解围元薮》卷四 |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八卷 >> 白通汤
治少阴病,下痢脉微者,与白通汤。痢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脉微续者生。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删补名医方论》:卷(八) >> 白通汤
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元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脉微续者生。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用,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冯氏锦囊秘录》:方脉寒门合参 >> 白通汤
治少阴下利,脉微者,如服而不应,乃阴盛格拒阳药不能达于少阴,加人尿、猪胆汁为引,取其与阴相类。服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如脉不出加人参二两以助之,盖寒未有不极虚者。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泡)
水煎一钟服,服后更有葱熨脐上法,或艾炙关元、气海,内外协攻,务令一时之内,阴散阳回,或用酽醋拌炒麸皮,袋盛,热熨脐间亦妙。
《医方考》:伤寒门第二 >> 白通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炮) 附子(一枚,炮)
少阴下利者,此方主之。
少阴属肾,水脏也,得天地闭藏之令,主禁固二便,寒邪居之,则病而失其体矣,故下利。葱白,所以通阳气也;姜、附,所以散阴寒也。是方也,能散阴而通阳,故即葱白而名曰白通。
《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 白通汤
治少阴病下利脉微,恶寒蜷卧。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切一枚) 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两服。服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暴出”乃药力所迫,药力尽则气仍绝;“微续”乃正气自复,故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少阴肾脏本病方 >> 白通汤
葱白 干姜 附子
少阴下利,水土寒而阳气不升也。干姜附子以温水土,葱白以升达阳气而止利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