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白皮
《中药大辞典》梓白皮
拼音 | Zǐ Bái Pí |
出处 | 《本经》 |
来源 | 为紫葳科植物梓的根皮或树皮的韧皮部。根皮于春、夏两季挖采,洗去泥沙,将皮剥下,晒干。 |
原形态 | 梓(《本经》),又名:木王(《埤雅》),花楸、河楸、水桐、雷电木、木角豆、臭梧桐。
落叶乔木,高达10余米。树皮灰褐色,纵裂;幼枝常带紫色,光滑或少被柔毛。单叶对生或常3枚轮生,稀互生,具柄,阔卵形至近圆形,长14~24厘米,宽12~22厘米,稀更大,不分裂或掌状3泼裂,裂片先端渐尖,基部近心形,全缘,上面暗绿色,被短毛,下面淡绿色,沿叶脉疏生短柔毛,掌状脉5出,常带紫色,脉腋及叶片基部常具紫色斑点状的腺体,柄长9~17厘米,带暗紫色。圆锥花序顶生;花序轴及分枝披疏毛或无毛;花萼2裂,裂片阔卵形,绿色或紫色;花冠黄白色,具数行紫色斑点,2唇形,前唇2裂,后唇3裂,裂片边缘成。极不规则波状皱曲;雄蕊5,仅2枚完全发育;雄蕊1,子房上位,2室,花柱细长,柱头2裂。蒴果长圆柱形,长20~30厘米。熟时深褐色。种子扁平,长椭圆形,长约5毫米,两端簇生白色长软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 本植物的木材(梓木)、叶(梓叶)、果实(梓实)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
生境分部 | 生于低山河谷,湿润土堆。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
性状 | 梓根白皮呈块片状,大小不等。长约20~30厘米,宽2~3厘米,厚3~5毫米,皮片多呈卷曲状。外表栓皮棕褐色,皱缩,有小支根脱落的痕迹,但不具明显的皮孔,栓皮易脱落;内表面黄白色,平滑细致,有细小的网状纹理;断面不平整,有纤维(即皮层及韧皮部纤维),撕之不易成薄片。以皮块大、厚实、内色黄者为佳。 |
化学成分 | 根皮含异阿魏酸、谷甾醇、对-羟基苯甲酸。树皮含对-香豆酸、阿魏酸。 |
性味 | 苦,寒。
①《本经》:"味苦,寒。" ②《别录》"无毒。" |
归经 | 《长沙药解》:"入足少阳胆、足阳明胃经。"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杀虫。治时病发热,黄疸,反胃,皮肤瘙痒,疮疥。
①《本经》:"主热,去三虫。" ②《别录》:"疗目中疾。""主吐逆胃反,去三虫,小儿热疮,身头热烦,蚀疮,汤浴之,并封薄、散敷。" ③《日华子本草》:"煎汤洗小儿壮热,一切疮疥,皮肤瘙痒。" ④《纲目》:"治温病复感寒邪,变为胃啘,煮汁饮之。"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钱.外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浴。 |
复方 | ①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剖),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②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生梓木削去黑皮,细切里白一升,以水二升五合煎,去滓,一服八合,三服。(《补缺肘后方》) ③治肾脏炎浮肿:梓根白皮、梓实、玉蜀黍须。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
各家论述 | 《本经逢原》:"梓皮,能利太阳、阳明经湿热,仲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之,其治温病复伤寒饮,变为胃啘者,煮汁饮之,取其引寒饮湿邪下泄也。"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梓白皮
拼音 | Zǐ Bái Pí |
英文名 | Root-bark of Ovate Catalpa |
别名 | 梓皮、梓木白皮、梓树皮、梓根白皮、土杜促 |
出处 | 出自《神农本草经》。 1.《日华子本草》:梓树皮有数股,惟楸梓佳,余皆不堪。 2.《本草图经》:梓,今近道皆有之。《尔雅》云,椅、梓。郭理注云点口揪也。《诗·墉风》云,椅、桐、梓、漆。陆玑云,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梓实桐皮曰椅,大同而小别也。又一种鼠梓,一名核,亦楸之属也,江东人谓之虎梓。《诗·小雅》云,北山有坡。陆玑云,其枝叶木理如楸,山楸之异者,今人谓之苦楸是也。鼠李一名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紫葳科植物梓的根皮或树的韧皮部。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atalpa ouata G. Don[C.kaempferi Sieb.et Zucc.; C.henryi Dode]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晒干。 |
原形态 | 梓 乔木,高达15m。树冠伞形,主干通直,树皮灰褐色,纵裂;幼枝常带紫色,具稀疏柔毛。叶对生或近于对生,有时轮生;叶柄长6-18cm;叶片阔卵形,长宽近相等,长约2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全缘或浅波状,常3浅裂,两面均粗糙,微被柔毛或近无毛,侧脉4-6对,基部掌状脉5-7条。顶生圆锥花序,花序梗微被疏毛,长12-28cm;花萼2唇开裂,长6-8mm,绿色或紫色;花冠钟状,淡黄色,内面具2黄色条纹及紫色斑点,长约2.5cm,直径约2cm;能育雄蕊2,花丝插生于花冠筒上,退化雄蕊3;子房上位,棒形,柱头2裂。蒴果线形,下垂,长20-30cm,粗5-7mm。种子条椭圆形,长6-8mm,两端具有平展的毛花期5-6月,果期7-8月。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低山河谷,湿润土壤,多栽培于村庄附近及公路两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及以北地区。 |
栽培 | 生物学特征 适应性较强,喜温暖,也能耐寒。土壤以深厚、湿润、肥沃的夹沙土较好。可利用边角隙地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3-4月在整好的地上作1.3m宽的畦,在畦上开横沟,沟距33cm,深约7cm,插幅约10cm,施人畜粪水,把种子混合于草木灰内,每1hm2用种子15kg左右,匀撒沟里,上盖草木灰或细土1层,并盖草,至发芽时揭去。培育1年即可移栽。在冬季落叶后至早春发芽前挖起幼苗,将根部稍加修剪,在选好的地上,按行、株距各约2。3m开穴,每穴栽植1株,盖土压紧,浇水。 田间管理 种子发芽后,要注意扯草,苗高7-10cm时匀苗,每隔7-10cm,有苗1株,并行中耕除草、追肥1次,在6-7月再行中除1次。第2年春季中除、追肥1次。移栽后的3-5年内,拇年都要松穴除草3次,在春、夏、冬季进行。并自第3年起每年冬季要适当剪去侧枝,培育主干,以利生长。在封林以后,即可不加管理。 |
性状 | 性状鉴别 根皮呈块片状、卷曲状,大小不等,长约20-30cm,直径2-3cm,厚3-5mm。外表面栓皮易脱落,棕褐色,皱缩,有小支根痕;内表面黄白色,平滑细致,具细网状纹理。折断面不平整,纤维性,撕之不易成薄片。气微,味淡。 以皮块大、厚实、内面色黄者为佳。 |
化学成分 | 梓茎皮含羽扇豆醇(lupeol),三十烷酸(2-对-羟苯基乙基)酯[2-(4-hydroxyphe-nyl)ethyl triaconta-noate],9-甲氧基-α-拉杷醌(9-methoxy-α-lapachone),阿魏酸(ferulic acid),6-阿魏酰梓醇(6-feruloyl catalpol),梓果甙(catalposide),6-阿魏酰基蔗糖(6-feruloyl sucrose)[1],梓果甙(catalposide),6-阿魏酰基蔗糖(6-feruloyl sucrose)[1],α-拉杷醌(α-lapachone),9-羟基-α-拉杷酯(9-hydroxy-α-lapachone)[2],对0香豆酸(p-coumaric acid)[3]。 根皮含异阿魏酸(isoferul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a acid)和谷甾醇(sitosterol)[3]。 |
药理作用 | 梓实水溶性提取物及果皮、种子提取物,对小白鼠、家兔均有利尿作用,并使电解质的排出增加。从梓实中提出有利尿作用的甙。在大鼠利尿实验中,脱-对-羟基苯甲酰梓甙的作用强于梓甙,前者主要表现为钠利尿,后者为氯利尿。大白鼠尿酸性者,二种甙的利民作用减弱,尿碱性者利尿作用增强,两种甙对双侧肾上腺切除的大鼠均表现钠利尿。对大鼠碳酸酚酶无抑制作用,对循环系统几无影响,毒性弱,其利尿作用乃由于对肾小管的影响所致。 |
性味 | 味苦;性寒 |
归经 | 归胆;胃经 |
功能主治 | 清热利湿;降逆止吐;杀虫止痒。主湿热黄疸;胃逆呕吐;疮疥;湿疹;皮肤瘙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9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浴。 |
复方 | ①治伤寒瘀热在里,身发黄: 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杏仁四十个(去皮、尖),亦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剖),生梓白皮(切)一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②治伤寒及时气温病,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 生梓木削去黑皮,细切里白一升,以水二升五合煎,去滓,一服八合,三服。(《补缺肘后方》)③治肾脏炎浮肿: 梓根白皮、梓实、玉蜀黍须。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
各家论述 | 1.《本经逢原》:梓皮,能利太阳、阳明经湿热,仲景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之,其治温病复伤寒饮,变为胃YE者,煮汁饮之,取其引寒饮湿邪下泄也。 2.《本经》:主热,去三虫。 3.《别录》:疗目中疾。主吐逆胃反,去三虫,小儿热疮,身头热烦,蚀疮,汤浴之,并封薄、散敷。 4.《日华子本草》:煎汤洗小儿壮热,一切疮疥,皮肤瘙痒。 5.《纲目》:治温病复感寒邪,变为胃YE,煮汁饮之。 |
摘录 | 《中华本草》 |
《神农本草经》:木 >> 梓白皮
味苦寒。
主热,去三虫,叶捣传猪创,饲猪肥大三倍,生山谷。
《名医》曰:生河内。
案《说文》云:梓,楸也,或作榟,椅梓也,楸,梓也,槚,楸也。《尔雅》云:槐小叶曰榎.郭璞云:槐为楸楸,当细叶者为榎,又大而榎,楸。郭璞云:老乃皮粗,皵者为楸,又椅梓。郭璞云:即楸。《毛诗》云椅,桐梓漆,《传》云椅,梓属。陆玑云: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曰梓,梓实,桐皮,曰椅。
《本草经集注》:草木下品 >> 梓白皮
味苦,寒,无毒。主治热,去三虫,治目中患。花、叶∶捣敷猪疮,饲猪肥大易养三倍,生河内山谷。
此即梓树之皮。梓亦有三种,当用朴素不腐者,方药不复用。叶治手脚水烂。桐叶及此以?
政和》三五一页)
《新修本草》:卷第十四 >> 梓白皮
味苦,寒,无毒。主热,去三虫,疗目中患,华、叶捣敷猪疮,饲猪肥大易养三倍。生河此即梓树之皮。梓亦有三种,当用拌素不腐者,方药不复用。叶疗手脚水烂。桐叶及此以肥猪之法未见,其事应在商丘子《养猪经》中耳。
〔谨案〕此三树,花叶取以饲猪,并能肥大,且易养。今见《李氏本草》及《博物志》,但云饲猪使肥。今云敷猪疮并误讹也。《别录蚀疮,汤浴之。并封敷嫩叶,主烂疮也。
《医学入门》:治热门 >> 梓白皮
即梓树之皮。处处有之,似桐而叶小花紫色,即揪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味苦,寒。无毒。主热,去三虫,疗目中疾,及吐逆反胃,小儿热疮身头热烦蚀疮,汤浴之。叶捣敷手脚火烂疮;饲猪,肥三倍。一法∶立秋日太阳未升时,采叶煎膏,敷 疮瘰 。昔有人患发背,肠胃可窥,百方不瘥,一医者用此膏敷其外,用云母膏作小丸,服尽四两止,不累日,云母丸透出肤外,与膏药相着,其疮遂瘥。凡使勿误用椅树皮,椅皮梓实相反。
《证类本草》:梓白皮
(梓白皮_图缺)
味苦,寒,无毒。主热,去三虫,疗目中疾。
叶 捣敷猪疮,饲猪,肥大三倍。生河内山谷。
陶隐居云∶此即梓树之皮。梓亦有三种,当用拌素不腐者。叶疗手脚火烂疮。桐叶及此以肥猪之法末见,应在商丘子《养猪经》中。唐本注云∶此二树花、叶,取以饲猪,并能肥大且易养。今见《李氏本草》、《博物志》。但云饲猪使肥,今云敷猪疮,并讹矣。《别录》云∶皮主吐逆胃反,去三虫,小儿热疮,身头热烦蚀疮,汤浴之。并封敷嫩叶,主烂疮。臣禹锡等谨按尔雅云∶椅,梓。释曰∶别二名也。郭云即楸。《诗· 风》云∶椅、桐、梓、漆。陆机云∶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梓实桐皮曰椅,则大同而小别也。萧炳云∶树似桐而叶小,花紫。
日华子云∶煎汤洗小儿壮热,一切疮疥,皮肤瘙痒。梓树皮有数般,唯楸梓佳,余即不堪。
图经曰∶梓白皮,生河内山谷,今近道皆有之。木似桐而叶小,花紫。《尔雅》云∶椅,梓。郭璞注云∶即楸也。《诗·风》云∶椅、桐、梓、漆。陆机云∶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大同而小别也。又一种鼠梓,一名 ,亦楸之属也。江东人谓之虎梓。《诗·小雅》云∶北山有 。陆机云∶其枝、叶、木理如楸,山楸之异者。今人谓苦楸是也。鼠李,一名鼠梓,或云即此也。然鼠花之实都不相类,恐别一物而名同也。梓之入药,当用有子者为使。
楸、梓,宫寺及人家园亭多植之。崔元亮《集验方》疗毒肿不问即以旧帛裹之,日三易,当重重有毒瓦斯为水流在叶中,如冬月取干叶,盐水浸良久用之。或取根皮,锉烂捣,敷之,皆效。又疗上气咳嗽,腹满赢顿者。楸叶三斗,以水三斗,煮三十沸,去滓,煎堪丸如枣大。以竹筒纳下部中,立愈。《箧中方》楸叶一味为煎,疗瘰 疮神方∶秋分前后平旦,令人持囊袋,枝上旋摘叶,纳袋中。秤取十五斤,水一石,净釜中煎取三斗,又别换锅煎取七、八升,又换锅煎取二升,即成煎,纳不津器中。凡患者,先取麻油半合,蜡一分,酥一栗子许,同消如面脂。又取杏仁七粒,生姜钱,同入膏中搅令匀。先涂疮上,经二日来乃拭却,即以篦子匀涂楸煎满疮上,仍用软帛裹却。二日一度,拭却,更上新药。不过五、六上,已作头便生肌平复,未穴者即内消。瘥后须将慎半年以来。采叶及煎合时,禁孝子、妇女、僧人、鸡犬见之。
《本经逢原》:乔木部 >> 梓白皮
苦寒无毒。取根去外黑皮用。
《本经》治热毒,去三虫。
发明 梓皮苦寒,能利太阳、阳明经湿热,仲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之。其治温病复伤寒饮变为胃 者,煮汁饮之。取其引寒饮湿邪下泄也。
《得配本草》:木部(乔木类二十七种) >> 梓白皮
苦,寒。解热毒,去三虫,能引邪下泄。温病复感寒邪,变为胃 者,煮汁饮之。配连翘、赤小豆,治温热发黄。
《本草崇原》:梓白皮
气味苦寒,无毒。主治热毒,去三虫。
(梓为木中之王,其花色紫,其荚如箸,长近尺,冬后叶落而荚犹在树。李时珍曰∶梓木处处有之,有三种,木理白者为梓,赤者为楸、梓之美纹者为椅,楸之小者为 。)
梓楸同类,梓,从辛,楸,从秋,禀金气也。气味苦寒,禀水气也。禀水气,故主治热毒。
禀金气,故主杀三虫。阳明篇云∶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内用梓白皮,义可知矣。
《名医别录》:卷第三 >> 梓白皮
无毒.主治目中患.生河内.又,皮,主吐逆胃反,去三虫,小儿热疮,身头热烦,蚀疮.汤浴之,并封薄散敷.嫩叶,
《本经》原文∶梓白皮,味苦,寒.主热,去三虫.叶,捣敷猪疮,饲猪肥大三倍.生山谷.
《本草乘雅半偈》:梓白皮
(本经下品)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主热气,去三虫。
【核】曰∶梓,一名木王。生河内山谷,近道亦有,宫寺园亭,颇多植此。旧说椅即是梓,梓即是楸,楸即是 。盖楸之疏理而白色者为梓,梓实桐皮者为椅,其实两木,大类同,而小别异也。齐民要术称白皮有角者曰梓,或名角楸,又名子楸;黄色无子者曰柳楸,世呼荆黄楸云。然则是数者,又以有子为别耳,顾梓之子,荚细如箸,其长仅尺,冬后叶落,荚犹在树,总总然,荚中之子,各曰豫章。崔豹古今注云∶棘子曰枣,梓子曰豫章,桑子曰椹,柘子曰佳,鲁季孙植六 于蒲圃东门之外。子胥曰∶植吾墓。任 云∶山中有楸户,掌楸木者,可为什器也。盖梓有三∶木理白者梓,赤者楸,梓之美文者椅,楸之小者 。桐亦名椅,与此不同。入药则宜白色有子者,用皮则生者良。
【 】曰∶梓为百木长,室屋之间有此,余材不复震矣。亦有子道焉,昔者伯禽康叔见周公,三见而三笞,遂见商子,商子使观于南山之阳,见乔木而仰;又使观于北山之阴,见梓焉。晋然实而俯,商子曰,乔者,父道也;梓者,子道也。于是二子再见乎周公,入门而趋,登堂而跪,周公拂其首,劳而食之,则以能子道焉耳。杂五行书云∶舍西种梓,令子孙顺者,盖亦取此。诗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故古者见乔木,必下而趋,所以广孝也。桑者,母之所事,以供蚕缫;梓者,父之所植,以伐琴瑟,故见之而恭敬之心,惕然生焉,不必待于口泽手泽之所渐也。神农氏云∶梓皮苦寒,入药最良,盖苦性趋下,寒平热毒,顺之也,敬止也。本经主去三虫。别录疗小儿身头热烦,疮疡虫蚀者,顾置室屋之间,余材且不复震。风虫之属,宁不降心而退舍焉。梓之益利于人道者大矣。
《本草图经》:梓白皮
梓白皮(图缺),生河内山谷,今近道皆有之。木似桐而叶小,花紫。《尔雅》云∶椅,梓。郭璞注云∶即楸也。《诗· 风》云∶椅、桐、梓、漆。陆机云∶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为梓。梓实桐皮曰椅,大同而小别也。又一种鼠梓,一名 ,亦楸之属也。江东人胃之虎椅。《诗·小雅》云∶北山有 。陆机云∶其枝叶木理如楸,山楸之异者。今人谓之苦楸是也。鼠李一名鼠梓,或云即此也。然鼠李花之实,都不相类,恐别一物,而名同也。梓之入药,当用有子者为使。楸、梓,宫寺及人家园亭多植之。崔元亮《集验方》∶疗毒肿,不问硬软,取楸叶十重,薄肿上,即以旧帛裹之,日三易,当重重有毒瓦斯为水,流在叶中。如冬月取干叶,盐水浸良久用之。或取根皮,锉烂,捣傅之,皆效。又疗上气咳嗽,腹满羸顿者。楸叶三斗,以水三斗,煮三十沸,去滓,煎堪丸如枣大。以竹筒内下部中,立愈。《箧中方》∶楸叶一味为煎,疗瘰 疮神方。秋分前后,平旦,令人持囊袋,枝上旋摘叶,内袋中。秆取十五斤,水一石,净釜中煎取三斗,又别换锅煎取七、八升,又换锅煎取二升,即成煎,内不津器中。凡患者,先取麻油半合,蜡一分,酥一栗子许,同消如面脂。又取杏仁七粒,生姜少许,同研令细,米粉二钱,同入膏中搅令匀。先涂疮上,经二日来乃拭却,即以篦子匀涂楸煎满疮上,仍用软帛裹却,二日一度,拭却,更上新药。不过五、六上,已作头,便生肌平复。未穴者,即内消。瘥后须将慎半年以来。采叶及煎合时,禁孝子、妇女、僧人、鸡、犬见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