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黄
《全国中草药汇编》竹黄
拼音 | Zhú Huánɡ |
别名 | 淡竹黄、竹三七、血三七、竹参 |
来源 | 真菌类子囊菌纲肉座科竹黄属真菌竹黄Shiraia bambusicola Henn.,以子座入药。全年可采,晒干。 |
性味 | 淡,平。 |
功能主治 | 祛风除湿,活血舒经,止咳。用于风湿痹痛,四肢麻木,小儿百日咳,白带过多。有谓尚可治胃病。 |
用法用量 | 2~3钱。 |
注意 | 孕妇及高血压患者禁服;服药期间忌食萝卜、酸辣。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辞典》竹黄
拼音 | Zhú Huánɡ |
别名 | 天竺黄、竹膏(《开宝本草》),天竹黄(《本草衍义》),竹糖(《伪药条辨》)。 |
出处 | 《纲目》 |
来源 | 为禾本科植物青皮竹等因被寄生的竹黄蜂咬洞后,而于竹节间贮积的伤流液,经干涸凝结而成的块状物质。冬季采收,砍取竹秆,剖取竹黄,晾干。本品自然产出者很少,大多采用火烧竹林的方法,使竹受暴热后,竹沥溢在节间凝固而成,然后剖取晾干。 |
生境分部 | 主产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
性状 | 为不规则多角形的块状或片状物,表面乳白色、灰白色或灰蓝色相杂。质轻,松脆,易破碎。断面光亮,稍显粉性,触之有滑感。吸水力强,置水中有气泡产生,不溶于水。味甘有凉感,舐之粘舌。以干燥、块大、淡黄白色、光亮、吸水力强者为佳。 |
化学成分 | 含氢氧化钾1.1%,硅质9%等。 |
性味 | 甘,寒。
①《日华子本草》:"平。" ②《开宝本草》:"味甘,寒,无毒。" ③《本草正》:"味甘辛,性凉。" ④《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微寒,无毒。" |
归经 | 入心、肝、胆经。
①《玉楸药解》:"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经。" ②《本草再新》:"入心、肝二经。" |
功能主治 | 清热豁痰,凉心定惊。治热病神昏谵妄,中风痰迷不语,小儿惊风抽搐,癫痫。
①《蜀本草》:"制药毒发热。" ②《日华子本草》:"治中风痰壅,卒失音不语,小儿客忤及痫痰。" ③《开宝本草》:"主小儿惊风天吊,镇心明目,去诸风热,疗金疮止血,滋养五脏。" ④《本草衍义》:"凉心经,去风热。" ⑤《玉楸药解》:"清热解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 |
复方 | ①治伤风温疫,身热昏睡,气粗,风热痰塞壅嗽,惊风潮搐,中暑,亦治室女白带:天竺黄一两,雄黄(水飞)一钱,辰砂、麝香(各别研)半两,天南星四两(腊月酿牛胆中,阴干百日,如无,只将生者去皮脐,炒干用)。上为细末,煮甘草水和丸,皂子大,温水化下服之。百日小儿,每丸分作三、四服,五岁一、二丸,大人三、五丸。伏暑用盐少许,嚼一、二丸,新水送下;腊月中,雪水煮甘草和药尤佳。(《小儿药证直诀》抱龙丸)
②治小儿急惊风:青黛、轻粉各一钱,牵牛末五钱,天竺黄二钱。上为末,白面糊丸,如小豆大,(每)二十丸,薄荷汤下。(《小儿药证直诀》利惊丸) ③治鼻衄不止:天竺黄、芎藭各一分,防己半两。上三味捣研为散。每服一钱匕,新汲水凋下。肺损吐血用药二钱匕,生面一钱匕,水调下,并食后服。(《圣济总录》天竺黄散)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药大辞典》竹黄
拼音 | Zhú Huánɡ |
出处 | 浙江 |
来源 | 为肉座菌利真菌竹黄的子座。 |
原形态 | 子座肉质,渐变为木栓质,粉红色,呈不规则瘤状,初期平滑,后龟裂,1.5~4x1~2.5厘米;子囊壳近球形,埋生于子座内,直径480~580微米;子囊280~340x22~35微米;孢子单行排列,长方形至梭形,两端大多尖锐,42~92x13~35微米,无色或近无色,成堆时呈柿黄色。 |
生境分部 | 生于竹秆上。分布四川、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
功能主治 | 镇咳化痰。治中风,小儿惊风,胃气痛。 |
注意 | 灰指甲、鹅掌风等皮肤病患者忌服。 |
复方 | ①治胃气痛:竹黄一两,烧酒一斤,共浸泡三、五天。每日服二次,每次服一小酒盅。
②治小儿惊风,大人中风:竹黄,煎服效。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竹黄
拼音 | Zhú Huánɡ |
英文名 | Herb of tabasheer |
别名 | 淡竹黄、竹三七、血三七、竹参、赤团子、竹赤团子、竹赤斑菌、淡菊花、天竹花、淡竹花、竹花、竹茧 |
出处 | 出自浙江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肉座菌科真菌竹黄的子座及孢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hiraia bambusicola P.Henn. |
原形态 | 子座呈不规则瘤状,早期白色,后变成粉红色,初期表面平滑,后期有龟裂,肉质,渐变为木栓质,长1.5-4cm,宽1-2.5cm。子囊壳近球形,埋生于子座内,直径480-580μm.子囊长圆柱状,(280-340)μm×(22-35)μm;子囊孢子单行排列,长方形至梭形,两端大多尖锐,有纵横隔膜,(42-92)μm×(13-35)μm,无色或近无色,成堆时柿黄色。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箣竹属、刚竹属的竹竿上,多生长在将衰败或已衰败的竹林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
性状 | 1.性状鉴别 子座瘤状,略呈椭圆形或纺锤形,长1-4cm,直径1-2cm。背部隆起,有不规则的横沟,基部凹陷,常有竹的残留枝竿。表面粉红色,有细密纹理及针尖大小的灰色斑点。质疏松,易折断。横断面略呈扇形,外层粉红色,内层及基部色浅,可见竹的枝竿断面。气特异,味淡。 2.显微鉴别 子座横切面:表层为无色菌丝,其内侧为含有红色色素的菌丝层,并埋生单列或偶为2列的子囊壳。子囊壳椭圆形、类圆形或梨形,直径400-600μm,内有多数子囊和侧丝。子囊长250-350μm,直径20-30μm,顶端圆钝,基部具细长柄,含子囊孢子6-8个,单列。子囊孢子纺锤形,长30-60μm,直径13-25μm,两端略尖,有墙砖状的纵横分隔。侧丝线形,略长于子囊。红色菌丝层以内为由基部向四周放射排列的无色至浅红色菌丝。子座基部常见被菌丝包埋的竹枝竿,有时可见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形状与子囊孢子相似,长50-80μm,直径20-30μm。 粉末特征:粉红色。水装片可见菌丝多数粘结成团,直径4-7μm,横壁可见,分枝少,菌丝含细小油滴,遇苏丹Ⅲ试液显橙红色。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众多。 |
化学成分 | 从菌丝发酵液中分得两种多糖:SB-1和SB-2;前者由D-葡萄糖(D-glucose)、D-半乳糖(D-galactose)和L-阿拉伯糖(L-arabinose)按摩尔比0.37:1:0.07所组成, 后者由D-葡萄糖、D-半乳糖、D-甘露糖(D-mannose)和L-阿拉伯糖按摩尔比0.25:1:0.47:0.12所组成。又从水溶性成分中分得蛋白酶,淀酚酶,D-甘露醇(D-mannitol)和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丝氨酸(ser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胱氨酸(cystine),缬氨酸(valine),蛋氨酸(methio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赖氨酸(lys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酪氨酸(tyrosine)及微量半胱氨酸(cysteine)。从子座中分得:竹红菌素(hypocrellin)A、B、C,甘露醇,硬脂酸(stearic acid)。还分得:竹黄色素(shiraiachrome)A、B、C。 |
药理作用 | 1.对心血管系统 真菌竹黄水煎提取物能使离体蛙心收缩力减弱,心率变慢,1×10\-2g浓度作用更强烈。对离体兔耳血管有直接扩张作用,表现为灌流量增加,尤其是血管处于挛缩状态时此作用更明显。小鼠由背部皮下注入真菌竹黄水煎提取物3.0g/kg,对组胺所致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非常显着的抑制作用。静注0.5g/kg该提取物能降低麻醉兔血压,其机制可能与影响心排血量和使小动脉扩张,外周阻力减低有关。 2.对心血管及血浆复钙时间的影响 2×10\-1g浓度可显着延长血浆复钙时间,在血凝实验中,该药能延长凝血时间,可能与复钙时间延长有关。 3.镇痛抗炎作用 真菌竹黄水煎提取物2-3.1g/kg皮下注射,对小鼠醋酸刺激性疼痛有较好的镇痛作用。从竹黄中提取物的结晶物Ⅲ号(竹菌甲素),以100mg/kg灌胃,能显着提高小鼠热板法痛阈,其作用优于吲哚美辛(消炎痛),与杜冷丁(10mg/kg)相似;能显着降低醋酸所致扭体反应的次数,亦能显着降低蛋清所致的足跖肿用程度。 4.其他作用 真菌竹黄多糖SB1及SB2经药理初步试验,对肝炎具有一定疗效。 5.毒性 真菌竹黄水煎提取物15g/kg给小鼠灌胃,72h内小鼠活动自如,饮食正常,无不良反应;给雄性小鼠静注的LD50为6.471g/kg。 |
鉴别 | (1)本品遇碱变为翠绿色,滴加三氯化铁试液显紫红色。(检查竹红菌素A)(2)子座切面在紫外灯下观察,红色菌丝显亮红色荧光,如滴加稀碱液,即转为翠绿色,荧光消失。 (3)本品乙醇浸出液呈鲜红色,在465nm处有最大吸收峰,滴加FeCl3试液转为紫红色。 (4)取本品粗粉4g,加水2ml,温浸,滤壶,滤液作供试液;另取丙氨酸、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滤纸上,以正丁醇-冰醋酸-乙醇-水(4:1:1:2)展开,喷以0.2%茚三酮忆醇液,加热显色。供试液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 |
性味 | 味淡;辛;平 |
归经 | 肺;肝经 |
功能主治 | 化痰止咳;活血祛风;利湿。主咳嗽痰多;百日咳;带下;胃痛;风湿痹痛;小儿惊风;跌打损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酒浸敷。 |
注意 | 灰指甲、鹅掌风等皮肤病患者忌服。 |
摘录 | 《中华本草》 |
《本经逢原》:苞木部 >> 竹黄
甘寒无毒。
发明 竹黄出大竹之中,津气结成。其味功用与竹沥同,而无寒滑之害。凉心经,去风热,为小儿惊痫,风热痰涌失音,治痰清热之要药。以其生天竺国,故名天竺黄。今药肆多烧诸骨及葛粉杂入,不可不辨。
《本草乘雅半偈》:竹黄
(宋开宝)
【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主小儿惊风天吊,去诸风热,镇心明目,疗金疮,滋养五脏。
【核】曰∶竹黄,生天竺国,及南海镛竹中。一名天竹,其内有黄,如黄土,着竹成片。
竹亦有之,今大竹内往往亦得之矣。今人多烧诸骨,及葛粉伪造者宜辨也。
先人云∶植物之灵,凝结在中,故可入脏以治其结。性本空达,风火自平。
【 】曰∶竹具奇偶候节,已言乎 竹矣。六年而成 ,周甲而再易。若天以六为节,因名曰天竹。天竹者,巨竹也。津气钟而黄中作,复若地以五为制,五六相感,太过不及,于斯见矣。故主风木太过,致诸风热炽,惊风天吊,邪薄癫狂;风木不及,致肝窍盲瞽,失音不语,客忤痫 。黄中废矣,竹黄功力,使气适至而阳生,适应而扬声,揆度节制,无过不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