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鳖金星
《全国中草药汇编》鱼鳖金星
拼音 | Yú Biē Jīn Xīnɡ |
别名 | 抱石莲、鱼鳖草、金丝鱼鳖草、山豆丬草、石瓜子、金龟藤、螺厣草 |
来源 | 水龙骨科骨牌蕨属植物抱石莲Lepidogrammitis drymoglossoides (Bak.)Ching,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
性味 | 甘、苦,寒。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祛风化痰,凉血祛瘀。用于小儿高热,肺结核,内、外伤出血,风湿关节痛,跌打损伤;外用治疔疮肿毒。 |
用法用量 | 0.5~1两;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患处。 |
摘录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辞典》鱼鳖金星
拼音 | Yú Biē Jīn Xīnɡ |
别名 | 瓜子金(《植物名实图考》),瓜子菜、瓜米菜(《贵州民间方药集》),金丝鱼鳖、鱼鳖草(《浙江中药手册》),石瓜米、石瓜子、金星草(《四川中药志》),肉石斛、岩瓜子草、擦不烂、瓜子莲(《湖南药物志》),抱石莲、山豆丬草、风不动、镜面草(《福建中草药》)。 |
出处 | 《纲目拾遗》 |
来源 | 为水龙骨科植物抱石莲的全草。 |
原形态 |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细弱,长而横走,疏被鳞片;鳞片淡棕色而薄,粗筛孔状,基部宽而有不整齐的分枝,上部钻形。叶有二型:营养叶倒卵圆形至矩圆状卵圆形,长1~2厘米,叶下疏被鳞片;孢子叶细长如舌形或匙形,长3~6厘米,宽不及1厘米,但常与营养叶同形;叶肉质,叶脉不明显。孢子囊群圆形,远离,上部常接合,沿中脉两旁成一行分布。 |
生境分部 | 生于山谷、溪边等阴湿的石壁上或树上。分布长江流域及华南各地。 |
性味 | 苦,凉。
①王安卿《采药志》:"性凉。" ②《四川中药志》:"性平,味苦微甜,无毒。" ③《浙江民间草药》:"性寒,味淡。"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利湿消瘀。治痄腮,咽喉肿痛,胆囊炎,痞块,臌胀,虚痨咳血,瘰疬,淋浊尿血,疔痈疮肿,跌打损伤。
①王安卿《采药志》:"治痰火毒行上部。" ②汪连仕《采药书》:"消痞块痰核,痄腮。" ③《纲目拾遗》:"治臌胀,瘰疬,火毒症。" ④《植物名实图考》:"治风损,煎酒冲白糖服。" ⑤《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消炎,驱风。蒸甜酒治产后寒。外用治跌打损伤,消伤肿。" ⑥《浙江中药手册):"治咽喉肿痛。" ⑦《江西民间草药》:"治乳痈末溃,咳嗽吐血,疔疮痈肿。" ⑧《四川中药志》:"补益精气,利水,除湿。治虚痨咳嗽,五淋白浊。"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5钱。 |
复方 | ①治咳嗽吐血,瘰疬:鱼鳖金星三钱。水煎服。(《江西中医药》(4):48,1957)
②治燥热便血、尿血:鲜抱石莲二至三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疔疮、痈肿:抱石莲三、四钱。水煎服。(《江西民间草药》) ④治乳岩:鱼鳖金星三钱。用酒煎服。(《江西中医药》(4):48,1957) ⑤治胆囊炎:鲜抱石莲二两,豆腐四两。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⑥治臌胀:鱼鳖草、仙鹤草各五钱,神仙对坐草、野芥菜各二钱。煎服。(《浙扛民间草药》)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鱼鳖金星
拼音 | Yú Biē Jīn Xīnɡ |
英文名 | Lepidogrammitis Herb, Drymoglossum-like Lepidogrammitis |
别名 | 瓜子金、肉石斛、岩瓜子草、擦不烂、瓜子莲、石瓜米、石瓜子、金星草、山豆丬草、风不动、镜面草、金丝鱼鳖、鱼鳖草、瓜子菜、瓜米菜、瓜米还阳、瓜子草、小肺筋、瓜米石豇豆、石钱草、龙肝子、石豆 |
出处 |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水龙骨科植物抱石莲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pidogrammitis drymoglossoides (Bak.)Ching[Polypidium drymoglossoides Bak.]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清除泥沙,洗净,晒干,亦可鲜用。 |
原形态 | 根茎纤细,长而横生,淡绿色,疏生顶部长钻形、下部近圆形并成星芒状的鳞片。叶远生,二型;营养叶短小,肉质,长圆形、近圆形或倒卵形,长1.5-3cm,宽1-1.5cm;孢子叶较长,倒披针形或舌形,有时也和营养叶同形,有短柄。孢子囊群圆形,背生于中脉两侧,通常分离,幼时有盾状隔丝覆盖。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附生于海拔200-1700m的山坡阴湿林中树干或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等地。 |
化学成分 | 全草含黄酮、生物碱、甾醇、氨基酸、糖等。 |
药理作用 |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白色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小鼠试验对眼镜蛇毒有一定抵抗作用。 |
性味 | 苦;平 |
归经 | 肝;胃;膀胱经 |
功能主治 | 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消瘀;止血。主小儿高热;痄腮;风火牙痛;痞块;臌胀;淋浊;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外伤出血;疔疮痈肿;瘰疬;跌打损伤;高血压;鼻炎;气管炎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 |
各家论述 | 1. 王安卿《采药志》:治痰火毒行上部。 2. 汪连仕《采药书》:消痞块痰核,痄腮。 3.《纲目拾遗》:治臌胀,瘰疬,火毒症。 4.《植物名实图考》:治风损,煎酒冲白糖服。 5.《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消炎,驱风。蒸甜酒治产后寒。外用治跌打损伤,消伤肿。 6.《浙江中药手册》;治咽喉肿痛。 7.《江西民间草药》:治乳痈未溃,咳嗽吐血,疔疮痈肿。 8.《四川中药志》:补益精气,利水,除湿,治虚痨咳嗽,五淋白浊。 |
摘录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