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白皮
《中药大辞典》榆白皮
拼音 | Yú Bái Pí |
出处 | 《药性论》·《本经》原作榆皮 |
来源 | 为榆科植物榆树的树皮或根皮的韧皮部。春季或8~9月间割下老枝条,立即剥取内皮晒干。 |
原形态 | 榆树(陶弘景),又名:粉(《诗经》),白榆(《毛诗传》),白枌(《尔雅》),零榆(《本经》),枌榆(《尔雅》郭璞注),榆钱树(《救荒本草》),钻天榆,钱榆、家榆。
落叶乔木,高达90米。树皮暗灰褐色,粗糙,有纵沟裂;小枝柔软,有毛,谈灰黄色。单叶互生;倒卵形、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8厘米,宽2~2.5厘米。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边缘通常单锯齿,上面暗绿色,无毛,下面幼时有短柔毛,老时仅脉腋有白色茸毛;叶柄长2~8毫米,有毛;托叶披针形,长1厘米,有毛。花先叶开放,簇生,有短梗;花萼4~5裂;雄蕊4~5,花药紫色;子房扁平,花柱2。翅果倒卵形或近圆形,光滑,先端有缺口。种子位于中央,与缺口相接,长1~1.5厘米。花期3~4月。果期4~6月。 本植物的叶(榆叶)、花(榆花)、果实或种子(榆荚仁)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
生境分部 | 生于河堤、田埂和路边;山麓、沙地上亦有生长。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
化学成分 | 含β-谷甾醇、植物甾醇、豆甾醇等多种甾醇类及鞣质、树胶、脂肪油。 |
性味 | 甘,平。
①《本经》:"味甘,平。" ②《别录》:"无毒。" ③《医林纂要》:"甘,寒。" |
归经 | ①《纲目》:"手足太阳、手阳明经。"
②《本草求真》:"入胃,大、小肠。" |
功能主治 | 利水,通淋,消肿。治小便不通,淋浊,水肿,痈疽发背,丹毒,疥癣。
①《本经》:"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 ②《别录》:"主肠胃邪热气,消肿,疗小儿头疮痂疕。" ③《药性论》:"主利五淋,治不眠,疗齁。焙杵为末,每日朝夜用水五合,末二钱,煎如胶服。" ④孟诜:"主暴患赤肿,以皮三两捣,和三年醋滓封之,日六、七易,亦治女人妒乳肿。" ⑤《日华子本草》:"通经脉。涎,敷癣。" ⑥《纲目》:"利窍,渗湿热,行津液,消痈肿。"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钱;或研末。外用:煎水洗、捣敷或研末调敷。 |
注意 | 胃气虚寒者慎服。 |
复方 | ①治小便出血,水道中涩痛:榆白皮(锉)三两,冬葵子一合,滑石二两,石韦(去毛)、瞿麦(用穗)、生干地黄各-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六分,去滓,入笔头灰半钱匕,搅匀,食前温服。(《圣济总录》榆白皮汤)
②治妊娠小便不利:葵子一升,榆白皮一把(切)。上二味,以水五升,煮五沸,服一升,日三。(《千金方》) ③治虚劳尿白浊:榆白皮,切,二斤,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五服。(《千金方》) ④治身体暴肿满:榆皮捣屑,随多少,杂米作粥食,小便利。(《备急方》) ⑤治堕胎后,下血不止:榆白皮(刮净,锉碎)、当归(切,焙)各半两。上二味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入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圣济总录》榆白皮煮散) ⑥治赤流肿丹毒:榆根白皮作末,鸡子白和敷之。(《千金方》) ⑦治风热肿毒,项生瘰疬:榆白皮(锉)、槐白皮(锉),赤小豆、大麦面、桑白皮(锉)、川朴硝、皂荚(去黑皮,涂酥炙微黄焦,去子),以上各半两。捣细罗为散,用鸡子清和如膏,旧布上摊可依肿大小贴之,干即易之。(《圣惠方》榆白皮散) ⑧治痈疽发背:榆根白皮,切,清水洗,捣极烂,和香油敷之,留头出气,燥则以苦茶频润,不粘更换新者,将愈,以桑叶捣烂随大小贴之,口合乃止。(《救急方》) ⑨治外伤性出血:榆树韧皮,放在75%的酒精中浸泡七天,取出阴干,研细末外用。(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⑩治火灼烂疮:榆白皮熟捣封之。(《千金髓方》) ⑾治烧、烫伤:榆树皮10克,太黄10克,酸枣树皮10克。用75%酒精浸泡48小时过滤,取滤液。用时清洁创面,用喷雾法向患部喷撒。(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⑿治小儿白秃疮:榆白皮捣末,醋和涂之。(《子母秘录》) |
各家论述 | 《纲目》:"榆皮、榆叶,性皆滑利下降,故人小便不通,五淋肿满,喘嗽不眠,经脉胎产诸证宜之。本草十剂云,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盖亦取其利窍,渗湿热,消留着有形之物尔。气盛而壅者宜之。若胃寒而虚者,久服渗利,恐泄真气。"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榆白皮
拼音 | Yú Bái Pí |
别名 | 榆皮、榆根白皮、榆树皮 |
出处 | 出自《药性论》;本经;1.陶弘景:(榆白皮) 即今榆树剥取皮,刮去上赤皮,亦可临时用之。 2.《纲目》:按王安石《字说》云:杨藩俞柔,故谓之榆;其粉则有分之之道,故谓之扮;其荚飘零,故曰零榆。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榆科植物榆树的树皮、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Ulmus pumila L.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收根皮;春季或8-9月间割下老枝条,立即剥取内皮晒干。 |
原形态 | 落叶乔木,树干端直,高达20m。树皮暗灰褐色,粗糙,有纵沟裂;小枝柔软,有毛,浅灰黄色。叶互生,纸质;叶柄长2-10m,有毛;托叶早落;叶片倒卵形、椭圆状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长2-8cm,宽1.2-2.5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楔形,上面暗绿色,无毛,下面幼时有短毛,老时仅脉腋有毛,边缘具单锯齿;侧脉明显,9-18对。花先叶开放,簇年成聚伞花序,生于去年枝的叶腋;花被针形,4-5裂;雄蕊与花被同数,花药紫色;子房扁平,1室,花柱2。翅果近圆形或倒卵形,长1-1.5cm,宽0.8-1.2cm,光滑,先端有缺口,种子位于翅果中央,与缺口相接;果柄长约2mm。花期3-4月,果期4-6月。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河堤、田埂和路边;山麓、沙地上亦有生长。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及西藏等地,长江以南多系栽培。 |
性状 | 性状鉴别 本品呈板片状或浅槽状,长短不一,厚3-7mm。外表面浅黄白色或灰白色,较平坦,皮孔横生,嫩皮较明显,有不规则的纵向浅裂纹,偶有残存的灰褐色粗灰;内表面黄棕色,具细密的纵棱纹。质柔韧,纤维性。气微,味稍淡,有粘性。 |
化学成分 | 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等多种甾醇类;及鞣质、树胶、脂肪油。 |
药理作用 | 抗菌作用 榆白皮制成的药粉50mg/ml对甲、乙型链球菌有抑菌作用,100mg/ml对白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伤寒杆菌有抑菌作用,200mg/ml对大肠杆菌、结核杆菌有抑菌作用。 |
性味 | 甘;性微寒 |
归经 | 肺;脾;膀胱经 |
功能主治 | 利水通淋;祛痰;消肿解毒。主小便不利;淋浊;带下;咳喘痰多;失眠;内外出血,难产胎死不下;痈疬;秃疮;疥癣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或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研末调敷。 |
注意 | 脾胃虚寒者慎服 |
复方 | ①治小便出血,水道中涩痛: 榆自皮(挫)三两,冬萎子一合,滑石二两,石韦(去毛)、翟麦(用穗)、生干地黄各一两。上六昧粗捣筛,每服五钱巴,水一盏半,煎至六分,去滓,八笔头灰半钱巴,搅匀,食前温服。 (《圣济总录》榆自皮汤)②治妊娠小便不利: 葵子一升,榆白皮一把(切)。上二味,以水五升,煮五沸,服升,日三。 (《千金方》)③治虚劳尿自浊: 榆白皮,切,二斤,水二斗,煮取五升,分五服。 (么千金方》)④治身体暴肿满: 榆皮捣屑,随多少,杂米作粥食,小便利。(《备急方》)⑤治堕胎后,下血不止: 榆白皮(刮净,挫酵)、当归(切、焙)各半两。上二味捣筛,每服三钱巴。水一盏,人生姜三片,同煎至七分,去滓,空心服。 (《圣济总录》榆自皮煮散)⑥治赤流肿丹毒t 榆根白皮作末,鸡子白和敷之。(《千金方》)⑦治风热肿毒,项生瘦疡: 榆自皮(挫)、槐白皮(挫)、赤小豆、大麦面、桑自皮(挫)、川朴硝、皂荚(去黑皮,涂酥炙微黄焦,去子),以上各半两。捣细罗为散,用鸡于渭和如冒,旧布上摊可依肿大小贴之,干即易之。 (《圣惠方》榆白皮散)⑧治痈疽发背: 榆根自皮,切,清水洗,捣极烂,和香油敷之,留头出气,燥则以苦茶频润,不粘更换新者,将愈,以桑叶捣烂随大小贴之,口合乃止。 (《救急方》)⑨治外伤性出血: 榆树韧皮,放在75露的酒精中浸泡七天,取出阴干,研细末外用。 (徐外阳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⑩治火灼烂疮: 榆白皮熟捣封之。 (《干金髓方》)(11)治烧、烫伤: 榆树皮10克,大黄10克,酸枣树皮10克。用75怒酒精浸泡48小时过滤,取滤液。用时清洁创面,用喷雾法向患部喷撤。 (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12)治小儿白秃疮: 榆自皮捣末,醋和涂之。 (《于母秘录》j |
各家论述 | 1.《纲目》:榆皮、榆叶,性皆滑利下降,故人小便不通,五淋肿满,喘嗽不眠,经脉胎产谐证宜之。本草十剂云,滑可去着,冬葵子、榆自皮之属,盖亦取其利窍,渗湿热, 消留着有形之物尔。气盛而壅者宜之。若胃寒而虚者,久服渗利,恐泄真气。 2.《本经》: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 3.《别录》:主肠胃邪热气,消肿。 4.《药性论》:主利五淋,治不眠。焙杵为末,每日朝夜用水五合,末二钱,煎如胶服。 5.孟说:主暴患赤肿,以皮三两捣,和三年醋滓封之,日六、七易,亦治女人妒乳肿。 6.《日华子本草》:通经脉。涎,敷癣。 7.《纲目》:利窍,渗湿热,行津液,消痈肿。 |
摘录 | 《中华本草》 |
《本草备要》:木部 >> 榆白皮
滑,利窍
甘滑下降。入大、小肠、膀胱经。行经脉、利诸窍,通二便,渗湿热,滑胎产(或胎死腹中,服汁可下),下有形留着之物。治五淋肿满(《备急方》∶捣屑作粥食,小便利差)喘咳不眠(嵇康《养生论》∶榆令人瞑),疗疥癣秃疮,消赤肿妒乳(乳痈汁不出,内结成肿,名妒乳。和陈醋滓调,日六七易效。《十剂》曰∶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
有赤白二种,去粗皮,取白用(采皮为面,荒年当粮可食。香剂以之调和,粘滑胜于胶漆)。
《本草求真》:滋水 >> 榆白皮
(乔木)润燥利窍滑肠赤榆皮
榆白皮(专入胃大小肠)。与冬葵子性皆滑利。味亦相同。故五淋肿满及胎产不下。皆宜服此以治。(诜曰。高昌人多捣白皮为末。和菜菹食甚美。令人能食。仙家长服。服丹石人亦服之。取利关节故也。)但榆有二种。曰赤曰白。白榆皮服能止喘除咳而使人睡。较之赤榆皮之除邪气。稍有不同。然其滑利则一。若脾胃虚寒。服之恐损真耳。(李时珍曰。本经所谓久服轻身不饥。苏颂所谓榆粉多食不损人者。恐非确论也。)
《本草从新》:乔木类 >> 榆白皮
滑、利窍、下有形滞物.
甘平滑利.入大小肠膀胱经.通二便.利诸窍.行经脉.渗湿热.滑胎产.(或胎死腹中、服汁亦可下.)下有形留着之物.治五淋肿满.(屑作粥食、小便利瘥.)嗽喘不眠.(嵇康养生论云∶榆令人瞑.)疗疥癣秃疮,消赤肿妒乳.(和陈醋滓封、日六七易效、十剂曰∶滑可去着、冬葵子、榆白皮之属是也.)有赤白二种.采皮为面.荒年当粮可食.香料用之.粘滑胜于胶漆.去粗皮取白.(小儿虫疮、榆皮末和猪脂、涂绵上复之、立瘥、火灼烂疮、榆皮嚼涂之.)
《得配本草》:木部(乔木类二十七种) >> 榆白皮
甘,平。滑利。入手足太阳经。利诸窍,通二便,下有形留着之物。治淋肿、喘咳、不眠。(火气下降则寐。)配归身,治堕胎下血。(火清血止。)调鸡子清,治五色丹毒。
初生荚仁作羹食,令人多睡。胃气虚寒者禁用。
《本草便读》:乔木类 >> 榆白皮
榆白皮(图缺)
皮能入肺.性粘滑导滞通肠.榆令人瞑.味甘平和脾消水.(榆白皮性极粘滑.故香作用之.胜于胶漆.其性甘平无毒.入脾胃.利二肠.滑胎导滞.无非皆取滑利之功.然下降之物.不可因稽康有榆令人瞑一语而服之.其意不过欲令人之心神.如此物胶粘之状方可耳.即观其合欢蠲忿.萱草忘忧.岂以二物服之.果能蠲忿忘忧乎.考榆白皮之性.甘平无毒.毕竟非攻伐之品.故古人有榆羹榆面等服食诸法.可以充饥.可以辟谷.然其滑降之性多.恐耗津液耳.)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上品 >> 榆白皮
味甘,平,无毒。主大小便不通,利水道,除邪气,肠胃邪热气,消肿,性滑利,儿头疮痂 。花∶主小儿痫,小便不利,伤热。《药性论》云∶滑。主利五淋,治不眠。日华子云∶通经脉。涎,敷癣。《别说》云∶为末,治妇人妊娠。临月,日三服方令产极易,产下立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