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药材 > 茵陈

茵陈

《中国药典》茵陈

拼音 Yīn Chén
英文名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别名 绵茵陈、茵陈蒿、白蒿、绒蒿、猴子毛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 6~10cm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时采割,除去杂质及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茵陈蒿”。
性状 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尖锐。气清香,味微苦。
茵陈蒿: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100cm,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总苞片3~4层,卵形,苞片3裂;外层雌花6~10个,可多达15个,内层两性花2~10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炮制 除去残根及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茵陈筛去灰屑。
性味 苦、辛,微寒。
归经 归脾、胃、肝、胆经。
功能主治 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潮。
备注 (1)用于湿热熏蒸而发生黄疸的病症,可单用一味,大剂量煎汤内服;亦可配合大黄、栀子等同用。若小便不利显著者,又可与泽泻、猪苓等配伍。本品退黄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湿热黄疸之外,对于因受寒湿或素体阳虚发生的阴黄病症,也可应用。但须配合温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药同用,以奏除阴寒而退黄疸的作用。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茵陈

拼音 Yīn Chén
英文名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别名 绵茵陈、白蒿、绒蒿、松毛艾
来源 为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状。茎直立,高0.5~1m,基部木质化,表面黄棕色,具纵条纹,多分枝;幼时全体有褐色丝状毛,成长后近无毛。叶1~3回羽头深裂,下部裂片较宽短,常被短绢毛;中部叶裂片细长如发,宽约1mm;上部叶羽头分裂,3裂或不裂,近无毛。头状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复总状;总苞片3~4层,无毛,外层卵形,内层椭圆形,中央绿色,边缘膜质;花黄色,管状,外层花3~5,雌性,能育,内层花两性5~7,不育。瘦果长圆形,长约0.8mm,无毛。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部 生于山坡、路边。全国各地均有分布。
化学成分 含6,7-二甲基七叶树内酯(6,7-dimethylsculetin)及挥发油,油中主要为a-蒎烯、茵陈二炔酮(capillin)茵陈烯块(capillene)、茵陈醇(capillanol)、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氯原酸等。
性味 性微寒,味辛、苦。
功能主治 清湿热,退黄疸。
备注 同属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dldst.et Kit. 的幼苗同作茵陈入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神农本草经》 >> 茵陈

(《御览》作茵蒿)
味苦平。
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久服轻身,益气耐老(《御览》作能老)。生邱陵阪岸上。
《吴普》曰:因尘,神农岐伯雷公苦无毒,黄帝辛无毒,生田中,叶如蓝,十一月采(《御览》)。
《名医》曰:白兔食之仙,生太山,五月及立秋采,阴干。
案《广雅》云:因尘,马先也;陶宏景云:仙经云,白蒿,白兔食之仙,而今茵陈乃云此,恐非耳;陈藏器云:茵陈,经冬不死,因旧苗而生,故名茵陈,后加蒿字也,据此,知旧作茵陈篙,非;又按《广雅》云:马先,疑即马新蒿,亦白蒿之类。


《中药炮制》第七章 植物类·全草类 >> 茵陈

『来源』本品为菊花植物滨蒿茵陈蒿的干燥幼苗。
『常用名』绵茵陈、茵陈蒿。
『产地』陕西、山西、湖北等地。
『采收季节』清明前采为佳。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筛净灰尘备用。
『用量』9~18克。
『贮存』装木箱内按紧加盖,防潮防尘。


《本草备要》草部 >> 茵陈

通,利湿热,治诸黄
苦燥湿,寒胜热。入足太阳(膀胱)经。发汗利水,以泄太阴、阳明(脾、胃)之湿热。
为治黄胆之君药(脾胃有湿热则发黄,黄者,脾之色也。热甚者,身如桔色,汗如柏汁。亦有寒湿发黄、身熏黄而色暗。大抵治以茵陈为主,阳黄加大黄、栀子,阴黄加附子、干姜,各随寒热治之)。又治伤寒时疾,狂热瘴疟,头痛头旋,女人瘕疝(皆湿热为病)。


《顾松园医镜》草部 >> 茵陈

〔苦寒,入脾、胃、肝、胆、膀胱五经。〕善祛湿热,总治诸疸。〔黄胆虽各有所因,然同为湿热所成。〕蓄血发黄者,非此所宜。。


《本草求真》泻湿 >> 茵陈

(隰草)治太阳阳明湿热
茵陈(专入膀胱胃)。味苦微寒。诸书皆言湿热伏于阳明。(胃)用此以入太阳膀胱发汗利水。俾太阳阳明湿热之邪。尽得于药而解矣!且治伤寒时疾狂热。瘴疟头痛头旋。女人疝瘕。亦是湿热为病。但黄原有阴阳寒热之分。阳黄者由热蕴于脾土。如苗值于大旱。则苗必燥而黄。是苗因燥而黄者也。太涝则苗必湿而黄。是苗因湿而黄者也。热为阳。寒为阴。故黄亦以阴阳分之。(阳黄身如橘色。汗如柏汁。寒黄黄而色晦。当细辨别。)是以仲景立有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治阳黄之症。又立茵陈附子汤。以治阴黄之症。茵陈治黄通剂。在人审其所因而酌治耳。若蓄血发黄。则治不在茵陈之列。以茵陈本属气分药也。于血则不能治矣。茵陈本有二种。叶细而青蒿者可用。若生子如铃。则为山茵陈矣。专于杀虫。及治口疮。


《本草新编》茵陈

茵陈,味苦、辛,气微寒,阴中微阳,无毒。入足太阳、少阳之经。专治瘅症发黄,非黄症,断不可用。果是真黄病,可用之为君。但黄症又不同,有阴黄、阳黄,有热黄、寒黄、燥黄,有血黄、气黄之殊,不可不辨。世人一见发黄,全不分别,俱用茵陈,无引经之品,共相佐使,所以有效有不效也,谨细陈之。阴黄之病,其湿不甚,黄色又不深,下体黄,上身不黄者也,夜间反觉不安,小便反涩,日间小便反利,转觉安宁。治法宜用茵陈为君,佐之茯苓、泽泻、薏苡仁之类,或加之五苓散又妙。茵陈可用至三钱至五钱,不可越五钱之外,连服数剂,黄可尽退也。阳黄之病,其湿又不太甚,但黄色如金,上身眼目尽黄,而下体乃不黄者是也,日间小便艰涩,或痛或不痛,夜则安然自利。治法宜用茵陈为君,而佐之升麻、桔梗、茯苓、天花粉,麻黄、黄芩之类,数服即愈,茵陈必须多加五、六钱也。热黄之病,口必大渴,然多饮反觉不快,一身上下俱黄,眼目反觉色淡,小便时急数疼痛,其溺必如黄汗,盖热结膀胱而不得出耳。法又用茵陈为君,大约必须五钱为止,佐之龙胆草、炒栀子、芍药、茯苓、猪苓、泽泻之类,则火热泻而黄又愈也,寒黄之病,一见水,则大吐不已,畏寒怕冷,腹中时痛,手按之始安,一身上下又黄,眼目自白,小便清长,夜间尤利,盖寒结于膀胱,命门无火以通,则水气流入于脾,而脾又寒虚,乃渗走于皮毛而为黄,其黄色必如秋葵之色者也。虽又用茵陈为君,但只可用至一钱,切戒多用,必须佐之白术、茯苓、山药、芡实、薏仁,少用附子数分以温补其命门之火,不须十剂,则全愈矣。湿黄之病,全是水湿之气也,虽黄症俱是水湿,而湿黄之水湿更甚,一身上下、眼目、手足尽黄,俱身必浮肿,按之如泥,又用茵陈四五钱,加入升麻、甘遂、牵牛、车前、泽泻之类,少升其气,使水尽从大、小便出,一剂水湿减去大半,而黄尽退矣,断不可服三剂。盖牵牛、甘遂性悍,多服恐伤人元气耳。燥黄之病,全非水湿,其外现之症,不过胸前之皮肉少黄,而一身上下、眼目不黄,此肺金燥极,黄发于胸前,乃假象也。然既已发黄,茵陈又不可全然不用,可用七、八分,加入麦冬、栀子、芍药、陈皮、天门冬、元参、天花粉、白芥子之类,久服自愈,肺经不燥,而胸黄自除也。血黄之症,上下一身、眼目俱黄,身必花热,胸必烦闷,腹必疼痛,此血瘀于腹中胸下,故变为发黄,伤寒症中,最多此病,论理可遵仲景夫子之方,照症分治。而余又酌定一方,以便世之采用。茵陈为君,加丹皮、牛膝、当归、栀子、川芎、大黄之品,一服而疼痛烦闷除,其黄必渐愈。苟或服药,仍然闷痛,必须加入水蛭一钱,其瘀血始解,发黄尽退也。气黄之病,身不发热,又无饱闷烦燥之状,但头面发黄如淡金之色,饮食知味少,若行动,便觉气怯不能动履,小便不数,大便反燥,然又不结,此气虚不能运此水湿之气,以成黄病者也。可用茵陈一二钱,加入人参、白术、黄 、茯苓、车前子,大剂煎饮,自然气旺,黄色全消矣。居言至此,虽不敢谓黄症治法全备,然分病既清,用药无误,要不能越此范围。愿人之临症之时,细察而分治之可耳或问子论黄病,实发天地之奇,黄病岂尽于此乎?曰∶更有一种,身不黄,足反黄,此湿热壅闭于中焦,乃脾胃之虚,不能化水也。又用茵陈加白术、茯苓、陈皮、甘草、白芥子、枳壳、槟榔、白芍之类治之,则水渐利而黄渐去。倘身黄,而手足反不黄者,乃不治之症也。


《本草从新》隰草类 >> 茵陈

通、利湿热、治诸黄.
苦燥湿,寒胜热.入足太阳经.(膀胱.)发汗利水.以泄太阴、阳明之湿热.(脾、胃.)
为治黄胆之君药.(脾胃有湿热则发黄、黄者脾之色、身如橘色、汗如 汁而色明者热多、熏黄而色暗者湿多、须五苓之类、佐助成功.)又治伤寒时疾.狂热瘴疟.头痛头旋.女人瘕疝.(皆湿热为病.)按黄胆须分阴黄、阳黄.阳黄宜茵陈.阴黄宜温补.若用茵陈.多致不救.


《本草便读》隰草类 >> 茵陈

茵陈(图缺)
下通水道.治湿热之黄瘅.上入阳明.味苦寒而无毒.兼能达表.专主分消.(茵陈.此草似青蒿而不香.叶背色白.经冬不死.至春则更因旧苗而生新苗.故有因陈之名.性味苦寒.能升能降.功专发汗利水.为治湿病黄瘅之要药.然苦寒中亦兼有微辛微香.其形质性味.与青蒿相似.但青蒿不能治湿.此则治湿为长.一切表里湿热.皆可治之.惟虚寒黄瘅小便自利者当禁之.)


《本草经解》茵陈

气平.微寒.味苦.无毒.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胆.久服轻身益气.耐老.面白悦.长年.茵陈气平微寒.禀天秋平冬寒金水之气.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风为阳邪.湿为阴邪.风湿在太阳.阳邪发热.阴邪发寒也.其主之者.气寒清热.味苦燥湿也.心为君火.火郁太阴.则肺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热与湿结矣.太阴乃湿土之经.所以蒸土色于皮毛而成黄胆也.其主之者.苦平可以清心肺.微寒可以解湿热也.久服则燥胜.所以身轻.平寒清肺.肺主气.所以益气.心主血.味苦清心.清则血充华面.所以耐老.而面白可悦也.心为十二官之主.心安十二官皆安.所以长年也.
【制方】
茵陈同川莲、干葛、黄柏、苡仁、北味.治酒疸.同二术、茯苓、泽泻、车前、木通、陈皮、神曲、红曲.治谷疸.同生地、石斛、木瓜、牛膝、黄柏.治女劳疸.


《本草分经》足阳明胃 >> 茵陈

见膀胱寒。


《本草撮要》草部 >> 茵陈

味苦.入足太阳阳明太阴经.功专去风湿寒热.得山栀疗热黄.得附子治阴黄.得车前治眼目湿热赤肿.凡湿热为病.推为上品.浸酒服.可以去湿.


《外科全生集》诸药法制及药性 >> 茵陈

治黄胆湿热,通关节,去滞热,利小便。


《药鉴》茵陈

气微寒,味苦辛,阴中微阳,入足太阳经药也。治风湿寒热黄胆,及遍身发黄,小便不利。仲景茵陈栀子大黄汤治湿黄也,栀子柏皮汤治燥黄也,此二药治阳黄也。又能治阴黄者,因


《药笼小品》茵陈

入膀胱。
发汗利水,泄脾胃湿热,为治阳黄之主药。
若阴黄宜温补,用茵陈大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