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箔
《中药大辞典》银箔
拼音 | Yín Bó |
别名 | 银薄(《药性论》)。 |
出处 | 《本草蒙筌》 |
来源 | 为用自然银锤成的纸状薄片。 |
原形态 | 自然银,又名:生银(《开宝本草》)。
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或六方晶体,惟不多见。通常多成粒状、块状、鳞片状,有时亦成网状、丝状及树枝状等产出。颜色银白,表面常变为棕红黑或灰黑色。条痕银白色,或光亮之铅灰色。光泽金属状。不透明。断口锯齿状。硬度2.5~3。比重10.1~11.1。富延展性。有良好的传热及导电性。银在空气中不受氧化,然遇臭氧则生氧化银之薄层;易受硫化氢作用而变成黑色硫化银;不溶于盐酸,能溶于硝酸及热硫酸而生硝酸银及硫酸银。 产于热液矿脉内。矿脉氧化带也有存在。 |
性味 | 《海药本草》:"大寒,无毒。" |
归经 | 入心、肝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肺二经。" ②《本草汇言》:"入手少阴、足厥阴经。" |
功能主治 | 安神,镇惊。治惊痫,癫狂,心悸恍惚,夜不安寐。
①《药性论》:"主定志,去惊痫、小儿癫疾狂走之病。" ②《海药本草》:"主坚筋骨,镇心明目,风热癫疾,并入薄于丸、散服之。" ③《本草蒙筌》:"除谵语恍惚不睡,止热狂惊悸发痫,定志养神,镇心明目,安五藏,并用服之,功胜紫雪。" ④《本草述》:"主治与金箔不远,同能平肝。" ⑤《本草再新》:"舒肝气,定心志,滋肾水,行经络,利关节,破积消疽,治小儿惊痫、痘疮诸毒。" |
用法用量 | 内服:入丸、散。一般多作丸药挂衣。 |
复方 | ①治心虚惊悸,或因忧虑神气不安:茯神(去木)、人参、甘草(炙,锉)、龙齿各一两半,升麻、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银薄二百片,麦门冬(去心,焙)二两。上八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至二十丸,米饮下,早晚食后服。(《圣济总录》镇心丸)
②治小儿伏热潮发者:银箔十片,续随子一分(去皮,研),青黛一分,芦荟一分(研),胡黄连末一分,麝香一钱。上通研匀细,以糯米饭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粒至二粒,煎薄荷汤下,量儿大小加减。(《小儿医方妙选》银箔丹)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银箔
拼音 | Yín Bó |
英文名 | Native silver |
别名 | 银薄、银页、银泊 |
出处 | 出自《本草蒙筌》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用自然银锤成的纸状薄片。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ative Silver |
原形态 | 等轴晶系。晶体呈八面体或六方晶体,惟不多见。通常多成粒状、块状、鳞片状,有时亦成网状、丝状及树枝状等产出。颜色银白,表面常变为棕红黑或灰黑色。条痕银白色,或光亮之铅灰色。光泽金属状。不透明。断口锯齿状。硬度2.5-3。比重10.1-11.1。富延展性。有良好的传 热及导电性。银在空气中不受氧化,然遇臭氧则生氧化银之薄层;易受硫化氢作用而变成黑色硫化银;不溶于盐酸,能溶于硝酸及热硫酸而生硝酸银及硫酸银。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自然银多形成于低温热液矿床中。在含有机质的方解石脉内也常有自然银密集。此外,外生成因的自然银常见于硫化物矿床氧化带。 资源分布:产于辽宁、青海、浙江、广东、四川、云南等地。 |
性状 | 性状鉴别 本品通常呈正方形薄片状。长宽为93.3mm2,多夹于面积相同的薄纸层中。银白色。表面平坦,但具微细皱纹。金属光泽;不透明。质菲薄,易漂浮,并易皱折而破裂。气、味皆无。以张完整、色雪白、菲薄者为佳。 |
化学成分 | 主要成分为银(Ag)。 |
鉴别 | (1)取本品一小片,加硝酸约2ml,振摇,溶解,溶液无色。(检查银盐)(2)取上述溶液滴加稀盐酸,即发生白色凝乳状沉淀;分离,沉淀溶于氨试液,再加硝酸,沉淀复生成。(检查银盐) |
炮制 | 《纲目》:入药只用银箔,易细,若用水银、盐、消制者,反有毒矣。 |
性味 | 辛;平;大寒;无毒 |
归经 | 心;肝;肺经 |
功能主治 | 镇惊;安神;定痫。主心悸恍惚;惊痫癫狂;夜不安寐 |
用法用量 | 内服:入丸、散。一般多作丸药挂衣。 |
注意 | 勿炼粉入药服。 |
复方 | ①治心虚惊悸,或因忧虑神气不安:茯神(去木)、人参、甘草(炙,锉)、龙齿各一两半,升麻、枳壳(去瓤、麸炒)各一两,银薄二百片,麦门冬(去心,焙)二两。上八味捣罗为未,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至二十丸,米饮下,早晚食后服。(《圣济总录》镇心丸)②治小儿伏热潮发者:银箔十片,续随子一分(去皮,研),青黛一分,芦荟一分(研),胡黄连未一分,麝香一钱。上通研匀细,以糯米饭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一粒至二粒,煎薄荷汤下,量儿大小加减。(《小儿医方妙选》银箔丹) |
摘录 |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