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鸦椿根
《中药大辞典》野鸦椿根
拼音 | Yě Yā Chūn Gēn |
出处 | 《中国药植志》 |
来源 | 为省沽油科植物野鸦椿的根或根皮。9~10月采挖,洗净切片,晒干。 |
原形态 | 植物形态详"野鸦椿子"条。 |
性味 | 《四川中药志》:"性微温,味苦,无毒。" |
功能主治 | 祛风除湿,健脾调营。治痢疾,泄泻,疝痛,崩漏,风湿疼痛,跌打损伤。
①《中国药植志》:"根的内皮可治痢治泻,又治各种炎症。" ②《四川中药志》:"治月经不调,膀胱疝气。" ③《福建中草药》:"祛风除湿。"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0.5~2两;或浸酒。外用:捣敷。 |
复方 | ①治泄泻、痢疾:野鸦椿根一至二两,水煎服。
②治妇女血崩:野鸦椿根四两,桂圆一两,水煎服。 ③治外伤肿痛:鲜野鸦椿根皮和酒捣烂,烘热敷患处。(①方以下出《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④治产褥热:野鸦椿根、白英各三钱,梵天花五钱,羊耳菊、蛇莓各二钱。用酒、水各半煎,加红糖一两冲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风湿腰痛,产后伤风:野鸦椿鲜根一至三两。水煎调酒服。(《福建中草药》) ⑥治偏头痛:野鸦椿根、鸡儿肠、金银花根、单叶铁线莲各五钱,黄酒煎服。 ⑦治关节或肌肉风痛:野鸦椿根三两,煎服。 ⑧治跌打损伤、筋骨痛:野鸦椿根五钱,水煎服。(⑥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野鸦椿根
拼音 | Yě Yā Chūn Gēn |
英文名 | root of Common Euscaphis |
别名 | 花臭木。 |
出处 | 出自《中国药植志》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省沽油科植物野鸦椿Euscaphis japonica (Thunb.) Dippel的根或根皮。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Euscaphis japonica (Thunb.) Dippel [Sambucus japonica Thunb.] 采收和储藏:9-10月采挖,洗净,切片,鲜用或晒干。或剥取要皮用。 |
原形态 | 野鸦椿 落叶小乔木或灌木,高2-8m。茎皮灰褐色,具纵纹。小枝及芽红紫色,枝叶揉破后发出恶臭气味。叶对生;小叶柄长1-2mm;小托叶线形,基部较宽,先端尖,有微柔毛;奇数羽状复叶,长(8-)12-32cm,叶轴淡绿色,小叶5-9,稀3-11,长卵形或椭圆形,稀为圆形,长4-9cm,宽2-4cm,先端渐尖,基部钝圆,边缘具疏短锯齿,齿尖有腺体,下面沿脉有白色小柔毛,主脉在上面明显,在背面突出;侧脉8-11,有微柔毛。花两性,圆锥花序顶生,花梗长达21cm,花多,较密集,黄白色,径4-5mm;萼片与花瓣均5,椭圆形,萼片宿成;花盘盘状,心皮3,分离;雄蕊5,花丝扁平;雌蕊3;子房卵形。蓇葖果,长1-2cm,每一花发育为1-3个,果皮软革质,紫红色,有纵脉纹。种子近圆形,假种皮肉质,黑色,有光泽。花期5-6月,果期8-9月。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山谷、河边的丛林或灌丛中,亦有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山西、台湾等地。 |
性味 | 苦;微辛;性平 |
归经 | 肝;脾;肾经 |
功能主治 | 祛风解表;消热利湿。主外感头痛;风湿腰痛;痢疾;泄泻;跌打损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 |
复方 | ①治泄泻、痢疾:野鸦椿根一至二两,水煎服。②冶妇女血崩:野鸦格根四两,柠圆一两,水煎服。③治外伤肿痛:鲜野鸦椿根皮和酒捣烂,烘热敷患处。(①方以下出《浙江天目山 植志》)④治产褥热:野鸦椿根、白英各三钱,梵天花五钱,羊耳菊、蛇莓各二钱。用酒、水各半煎,加红糖一两冲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⑤治风湿腰痛,产后伤风:野鸦椿鲜根一至三两。水煎调酒服。(《福建中草药》)⑥治偏头痛:野鸦椿根、鸡儿肠、金银花根、单叶铁线莲各五钱,黄酒煎服。⑦治关节或肌肉风痛:野鸦椿根三两,煎服。⑧治跌打损伤、筋骨痛:野鸦椿根五钱,水煎服。(⑥方以下出《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
各家论述 | 1.《中国药植志》:根的内皮可治痢治泻,又治各种炎症。 2.《四川中药志》:治月经不调,膀胱疝气。 3.《福建中草药》:祛风除湿。 |
摘录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