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茴香
《中华本草》岩茴香
拼音 | Yán Huí Xiānɡ |
英文名 | Ligusticum |
别名 | 细叶藁本、桂花三七、柏子三七 |
出处 | 始载于《东北植物检索表》。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伞形科植物石茴香的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gusticum tachiroei (Franch. Et Sav.) Hiroe et Constance[Seseli tachiroei Franch. Et Sav.; Tilingia tachiroei (Franch. Et Sav.) Kitaga.]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除去茎叶,洗净,切片晒干。 |
原形态 | 多年生草本,高15-35cm。根颈粗短,根圆锥形,常分叉。茎较细羽,上部分枝,基部被有残留叶鞘纤维。基生叶叶柄长6-7cm,基部略膨大成鞘;叶片轮廓卵形,三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线形,长5-15mm,宽0.5-1mm;茎上部叶与基生叶同形,无柄,裂片数减少,顶部叶常简化成叶鞘。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直径2-4cm,总苞片2-7,线状披针形,常早落;伞辐5-10,长1-1.5cm;小总苞片5-8,线状披针形,长5-7mm;萼齿显着,钻形;花瓣白色,长卵形至卵形,基部具爪;花柱基圆锥形,花柱向下反曲。分生果卵状长圆形,长3-4mm,宽1-2mm,主棱突出,每棱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有油管2,胚乳腹面平直。花期7-8月,果期8-9月。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200-2500m的河岸湿地、石砾荒原及岩石缝内。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北及吉林、辽宁、安徽、浙江、河南等地。 |
性状 | 性状鉴别 根呈圆锥形,粗大。表面棕褐色,顶端有残卵茎痕,有多数支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有形成层环。气郁香,味微苦而辛。 |
性味 | 味辛;性微温 |
功能主治 | 疏风发表;行气止痛;活血调经。主伤风感冒;头痛;胸痛;脘胀痛;风湿痹痛;月经不调;崩漏;跌打伤肿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或研粉。 |
各家论述 | 《新华本草纲要》:用于伤风感冒及跌打损伤。 |
摘录 | 《中华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