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余
《中药大辞典》血余
拼音 | Xuè Yú |
别名 | 发髭(《本经》),乱发(《金匮要略》)。 |
出处 | 《本草蒙筌》 |
来源 | 为人的头发。收集人发,用碱水洗去油垢,清水漂净后晒干。商品均加工成炭,称"血余炭"。制法:将净发置煅锅内,上面覆盖一锅,两锅接合处用黄泥封固,上压重物,用文武火煅至贴在盖锅底上的白纸显焦黄色为度,挡住火门,待凉后,取出,斫成小块。 |
性状 | 血余炭,呈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色乌黑而光亮,表面有多数小孔,如海绵状。质轻而脆,易碎,断面呈蜂窝状,互碰有清脆之声。用火烧之有焦发气。味苦。以色黑、发亮、质轻者为佳。 |
化学成分 | 主要成分是一种优角蛋白,含水分12~15%,灰分0.3%,脂肪3.4~5.8%,氮17.4%,硫5.00%。另含或多或少的黑色素。
灰分中含下述金属(按含率大小顺序):钙)钠)钾)锌)铜)铁)锰)砷。 人发炮炙成血余炭时,有机成分破坏炭化,其中的有机成分未详,无机成分已如上述。 |
性味 | 苦,温。
①《本经》:"苦,温。" ②《别录》:"小寒,无毒。" ③《饮片新参》:"苦,涩。" |
归经 | 入心、肝、肾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心经。" ②《本草经疏》:"入手足少阴经。" ③《长沙药解》:"入足太阳膀胱、足厥阴肝经。" |
功能主治 | 消瘀,止血。治吐血,鼻衄,齿龈出血,血痢,血淋,崩漏。
①《本经》:"主五癃,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疗小儿痫,大人痓。" ②《别录》:"合鸡子黄煎之消为水,疗小儿惊热。""主咳嗽,五淋,大小便不通,小儿惊痫。止血,鼻衄烧之吹内立已。" ③《药性论》:"能消瘀血。" ④《唐本草》:"疗转胞,小便不通,赤白利,哽噎,鼻衄,痈肿,狐尿刺,丁肿,骨疽,杂疮。" ⑤《日华子本草》:"止血闷血运,金疮伤风,血痢,入药烧灰,勿令绝过。煎膏长肉,消瘀血也。" |
用法用量 | 内服:研末,1.5~3钱;或入丸剂。外用:研末掺或调敷。 |
复方 | ①治咳嗽有血:发灰,入麝香少许,酒下。(朱氏《集验医方》)
②治鼻衄,眩冒欲死:烧乱发,细研。水服方寸匕,须臾更吹鼻中。(《梅师集验方》) ③治诸窍出血:头发、败棕、陈莲蓬(并烧灰)等分。每服三钱,木香汤下。(《圣惠方》) ④治齿缝出血:头发,入铫内炒存性,研,掺之。(《中藏经》) ⑤治肌衄,血从毛孔而出:胎发烧灰,罨之。(《证治要诀》) ⑥治溃疡病出血:血余炭、侧柏叶等量,共研粉。每日服三次,每次服三克。(北京《中草药制剂资料选编》) ⑦治泻血脏毒:血余半两(烧灰),鸡冠花根、柏叶各一两。上为末,临卧温酒调下二钱,来晨酒一盏投之。(《普济方》血余散) ⑧治妇人血淋及尿血涩痛:乱发一两,牛耳中毛半两。上二味同烧为灰,细研。每于食前,以温水调下半钱。(《圣惠方》) ⑨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气虚竭:烧乱发,酒和服方寸匕,日三。(《千金方》) ⑩治小便不利:滑石二分,乱发二分(烧),白鱼二分。上三味,杵为散,饮服半钱匕,日三服。(《金匮要略》滑石白鱼散) ⑾治妇人卒小便不通:乱发如拳大,烧灰,细研。以温酒调下二钱。(《圣惠方》) ⑿治石淋:发髲烧灰,水服之。(《肘后方》) ⒀治黄疸:烧乱发,服一钱匕,日三服。(《补缺肘后方》) ⒁治诸黄及阴吹:猪膏半斤,乱发(如鸡子大)三枚。上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金匮要略》猪膏发煎) ⒂治带状疱疹:血余炭三钱,雄黄三钱。共研细末。香油一两调敷患处。(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⒃治久疮不合:乱发、露蜂房、蛇蜕皮各烧灰存性。每味取一钱匕,酒调服。(《苏沈良方》) |
临床应用 | ①治疗各类出血
取血余炭2.5两,干藕片5两,加水适量,煎煮2次,每次1小时,将两次煎液合并过滤,文火浓缩至100毫升。一般用量每次10毫升,日服2次;重症每次15~20毫升,日服3~4次,必要时每4小时服1次,直至出血停止。遇有出血倾向,亦可先期服用预防出血。对于外伤出血,口鼻腔及齿龈出血,可配成软膏外用,或径将血余炭粉撒涂于患处。临床治疗各种出血(包括咯血、呕血、便血、尿血、阴道出血、口鼻腔齿龈出血及紫癜等)共100余例,均收到比较显着的效果。认为较仙鹤草素及维生素K等一般止血剂效果为佳。又有用血余炭1~3钱,加入鲜藕汁20~40毫升中口服,每日3次;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共25例,治愈23例。此外,用血余炭细末合等量马勃粉或适量乌梅炭蒸气消毒后涂于出血处治疗鼻衄,亦有效。 ②治疗烫伤 取血余炭研细和以适量凡士林调匀涂于创面。用时先将创面洗净,如有水泡,剪破后用消毒棉球拭干。涂药后用消毒纱布包扎。头面部每天涂1次,其它部位每隔2~3天1次。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血余
拼音 | Xuè Yú |
英文名 | Carbonized Human Hair |
别名 | 发髲、乱发、发灰子、头发、血余炭、人发灰 |
出处 | 出自《本草蒙筌》(《中药大辞典》)、《名医别录》(《中华药海》)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人科健康人之头发制成的炭化物。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rinis Carbonisatus 采收和储藏:将集到的头发,除去杂质,用碱水洗净污垢后,再用清水洗净,捞出晒干。然后放置于煅锅内,上面再覆盖上同样大小的锅,两锅之间的缝隙用黄泥封严,在上面锅底上贴上一张白纸,加热煅烧至白纸呈焦黄色,经冷却后取出即成。 |
性状 | 性状鉴别,本品呈不规则块状,大小不一。乌黑光亮,表面有多数细孔,如海绵状。质轻,质脆易断,断面蜂窝状。用火烧之有焦发气,味苦。 |
化学成分 | 主要成分是一种优角蛋白(eukeratin),含水分12%-15%,灰分0.3%,脂肪3.4%-5.8%,氮17.4%,硫5.00%。另含或多或少的黑色素(melanin)。 灰分中含下列金属(按含率大小顺序):钙>钠>钾>锌>铜>铁>锰>砷。 人发炮炙成血余炭时,有机成分破坏炭化,其中的有机成分未详,无机成分已如上述。 |
药理作用 | 1.抑菌作用:实验证明血余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及福氏痢疾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 2.凝血作用:血余炭有缩短出血时间和收缩粘膜毛细血管的作用。止血:血余炭水煎液或醇提液10g/kg腹腔注射,可缩短小鼠出血时间,而头发水煎液及醇提液同样剂量无止血作用;血余炭醇提液20g/kg或血余炭粗结晶25mg/kg腹腔注射,可缩短大鼠凝血时间;血余炭粗结晶12.5mg/kg静脉注射,可使大鼠血小板聚集。血余粗结晶8mg/kg静脉注射,可显着缩短家兔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对凝血酶原时间(PT)无影响,说明对内源性系统凝血功能有促进作用;10mg/kg静脉注射,对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促进作用,大鼠血浆cANP含量降低,cAMP/cGMP比值降低。血余炭粗结晶10mg/kg腹腔注射,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均有增强趋势,并显着的缩短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显着降低血小板环核苷酸的含量,其凝血作用与所含有机物有关。 |
毒性 | 毒性:血余炭水煎液灌胃及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90.9g/kg及26.18g/kg;血余炭醇提液灌胃及腹腔注射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109.27g/kg及22.67g/kg头发水煎液,醇提液灌胃及腹腔注射1000g/kg,小鼠均无死亡。 |
性味 | 味苦;涩;性平 |
归经 | 肝;胃;肾经 |
功能主治 | 止血;化瘀利尿生肌。主咳血;吐血;衄血;尿血;崩中漏下;小便淋痛;痈肿;溃疡;流火;烫伤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10g;研末,每次1.5-3g。外用:适量,研末掺中油调、熬膏涂敷。 |
注意 | 胃弱者慎服。 |
复方 | 1.猪膏发煎(《金匮要略》),主治小便不利。2.化血丹(《医学衷中参西录》),主治咳血,吐血而兼有瘀血者。3.五灰散(《沈氏尊生书》),主治崩漏下血。 |
各家论述 | 1.《本经》:主五癃,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疗小儿癎,大人庢。 2.《别录》:合鸡子黄煎之消为水,疗小儿惊热。主嗽,五淋,大小便不通,小儿惊癎。止血,鼻衄烧之吹内立已。 3.《药性论》:能消瘀血。 4.《唐本草》:疗转胞,小便不通,赤白利,哽噎,鼻衄,痈肿,狐尿刺,丁肿,骨疽,杂疮。5.《日华子本草》:止血闷血运,金疮伤风,血痢,入药烧灰,勿令绝过。煎膏长肉,消瘀血也。 6.《纲目》:发乃血余,故能治血病,补阴,疗惊癎,去心窍之血。 7.《本草思辨录》:发者血之余,血者水之类,此滑撄宁注《素问》语也。而《本经》发主五癃、关格不通、利小便水道,若移滑语作此疏,亦确不可易。仲圣猪膏发煎治黄疸与阴吹正喧,以猪膏润臊,乱发引入下焦血分,消瘀通关格、利水道。滑石白鱼散,乃利小便之重剂,病不专在气分,滑石利窍驱湿热,不辅以白鱼乱发血中之气药,则膀胱之水道犹不得利,凡仲圣用血余,与《本经》正如符节之合。后世因《本经》有自还神化一语,不得其解,遂附会其说,或谓补真阴,或谓益水精,曾是通关格之物而能有补益之实者耶?《别录》合鸡子黄煎之消为水,疗小儿惊热百病,鸡子甘温育阴,本治小儿虚热之妙品,血余得之,则变峻逐为宣鬯,而阴分积热以解,痰逆以平,以此法涂热疮,小儿及产妇亦俱宜。古方元精丹,则以血余配入首乌等一切补肾之药,为便后脱血之良方,此皆得制剂之道,而血余乃有功而无过,非血余之本能然也。鼻衄以血余烧灰,吹之立止,即齿血便血与诸窍出血,烧灰送服,亦无不止。 |
摘录 | 《中华本草》 |
《中医词典》x~y:(拼音X)第一篇 >> 血余
解剖组织名。即头发。发的荣枯与血气盛衰有密切关系,故有“发为血之余”的说法。发为中药,处方时多书写为血余,如血余炭。《本草纲目》乱发条:“发乃血余,故能治血病,补阴,疗惊痫,去心窍之血。”
《本草求真》:凉血 >> 血余
(人)逐瘀
血余(专入肝心。兼入肾)。味苦微温。据书载能补肾壮气。然总不如地茱参耆为补精补气之最耳。(素问曰。肾之华在发。王冰注云。肾主髓。脑者髓之海。发者脑之华。脑减则发素。滑寿注云。水出高源。故肾华在发。发者血之余。血者水之类也。今方家叫发为血余。盖本此也。叶世杰草木子云。精之荣以须。气之荣以眉。血之荣以发。类苑云。发属心。禀火气而上生。须属肾。禀水气而下生。眉属肝。禀木气而侧生。故男子肾气外行而有须。女子宦人则无须。而眉发不异也。)又载功能疗惊痫。理咳嗽。固崩带。止血晕血痢血淋。舌血鼻血。暨转胞不通。及涂疮疥。入膏敷毒。治皆有效。(时珍曰。发者血之余。埋之土中。千年不朽。煎之至枯。复有液出。误食入腹。变为瘕虫。 治服饵。令发不白。此正神化之应验也。)然总皆属通关开窍。散瘀生新之品。(子母秘录治小儿斑疹。用发灰饮。服二钱。治小儿两角生疮。用发灰三钱。饮汁服。)若胃虚用之。多有吐泻之弊。皂荚洗。 用。
《本草从新》:血余
一名血余.补阴.
苦平.入足少阴、厥阴.(肾、肝.)补阴消瘀、治诸血病.(能去心窍之血、故亦治惊痫.)
血痢血淋.舌血(茅根汤服.)鼻血.(吹鼻.)小儿惊热.(合鸡子黄、煎为汁服、鸡子能去风痰.)合诸药煎膏.凉血.去瘀长肉.胎发尤良.补衰涸.(经曰∶肾者精之藏、其华在发、髓之海、发者脑之华、脑髓减则发素、时珍曰∶发者血之余、埋之土中、千年不朽、以火 之、凝成血质、煎之至枯、复有液出、误吞入腹、化为症虫、 炼服食、使发不白、故本经有自还神化之称.)皂荚水洗净.入罐固 .存性.
《得配本草》:人部(十种) >> 血余
苦,微温。入手少阴、足厥阴经血分。消瘀(能去窍血。)生新,补阴甚捷。通关格,疗惊痫,除咳嗽,止诸血,托痈疽,长肌肉。介宾先生云∶壮肾益肺,阴中有阳,静中有动,为精气中最要之药。得鸡冠花、柏叶末,治便血。配爪甲灰,治无故遗血。佐鸡子黄,治惊热。
调茅根汁,治诸血。合莲房、败棕烧炭,止窍血。入猪膏煎化,治阴吹。香油煎化,入鸡子煮服,治广疮,并疗脓窠积年不愈。乱发头发,撩结口中,治胎衣不下。
二十来岁无疾病男子顶心头发,用皂角水洗净,苦参水浸一宿,去水,筑入瓷罐,黄坭将罐裹贮,文火 ,候开视成炭者佳。若未成炭,或已成灰,俱不入药用。
《本草择要纲目》:血余
(头上曰发.属足少阴阳明.耳前曰鬓.属手足少阳.目上曰眉.属手足阳明.唇上曰髭.属手阳明.颏下曰须.属足少阴阳明.两颊曰髯.属足少阳.其经气血盛则美而长.气多血少则美而短.气少血多.则少而恶.气血俱少.则其处不生.气血俱热.则黄而赤.气血俱衰.则白而落.
【气味】
苦微温无毒.
【主治】
咳嗽五淋大小便不通.小儿惊痫.止血.鼻衄烧灰吹之立已.烧灰疗转胞小便不通.赤白痢.哽噎.痈肿.疔肿骨疽杂疮.消瘀血.补阴甚捷.发乃血余.故能治血病.补阴.疗惊痫.去心窍之血.
《侣山堂类辩》:血余
肾藏精,其荣在发;心主血,发乃血之余也。夫血乃所生之精汁,奉心神而化赤,故曰血者神气也。
本经发 ,主五癃关格不通,疗小儿惊,大人痉,仍自还神化,谓血化之余荣,仍自还于神化也。血脉流通,精神交感,则关格通而惊痉自解。是以痘方用血余者,取其能导肾精中之毒瓦斯,归于心神,行于脉络,而又能败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