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脂
《中药大辞典》熊脂
拼音 | Xiónɡ Zhī |
别名 | 熊白(陶弘景),熊恤(《洞天奥旨》)。 |
出处 | 《本经》 |
来源 | 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脂肪油。以秋末冬初猎取者脂肪最为肥满。取出脂肪,熬炼去滓即得。 |
原形态 | 动物形态详"熊胆"条。 |
生境分部 | 产四川、云南、黑龙江、吉林等地。 |
性状 | 熊油色白微黄,略似猪油,寒冷时凝结成膏,热则化为液状。气微香。以纯净无滓、气香者为佳。 |
炮制 | 《雷公炮炙论》:"凡收得后,炼过,就器中安生椒,每一斤熊脂入生椒十四个,炼了,去脂革并椒,入瓶中收,任用。" |
性味 | 甘,温。
①《别录》:"微温,无毒。" ②《本经逢原》:"甘,温。" |
归经 | 《本草经疏》:"入足太阴,手阳阴、少阴三经。" |
功能主治 | 补虚损,强筋骨,润肌肤。治风痹不仁,筋脉挛急,虚损羸瘦,头癣,白秃,臁疮。
①《本经》:"主风痹不仁,筋急,五脏腹中积聚,寒热羸瘦,头疡白秃,面皯疱。" ②《别录》:"主食饮呕吐。" ③《日华子本草》:"治风,补虚损,杀劳虫,强心。" ④《四川中药志》:"补血杀虫,治肿胀积聚。外用涂臁疮。" |
用法用量 | 内服:熬炼后开水冲。外用:涂搽。 |
复方 | ①治白秃疮及发中生癣:熊白敷之。(《产乳集验方》)
②治数十年鹅掌风:熊油一两,瓦松三钱,轻粉一钱,樟脑一钱。各为末。先以甘草三钱,桂枝三钱煎汤洗之,烘干,以熊油调各末,搽而烘之,一日三次。(《洞天奥旨》熊脂膏) |
各家论述 | 《本草经疏》:"熊脂,其主风痹不仁筋急者,盖风为阳邪,熊(脂)气温,能通行经络;性润,能滋养肝脾,故主之也。滑泽而通行,故主五脏腹中积聚及食饮吐呕。甘而强力,故能主寒热羸瘦,甚言其补虚壮筋骨之功耳。" |
摘录 | 《中药大辞典》 |
《中华本草》熊脂
拼音 | Xiónɡ Zhī |
英文名 | Bear fat, Asiatic Black Bear fat, Brown Bear fat |
别名 | 熊白、熊油 |
出处 | 出自《神农本草经》;1. 陶弘景:(熊)脂即是熊白,是背上膏,寒月则有,夏月则无,其腹中肪及身中膏,煎取可作药,而不中啖。 |
来源 | 药材基源:为熊科动物黑熊和棕熊的脂肪油。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2.Ursus arctos Linnaeus. 采收和储藏:以秋末冬初猎取者脂肪最为肥满。取出脂肪,熬炼去滓即得。 |
原形态 | 1.黑熊,体形较大,长1.5-1.7m,体重约150kg。头部宽圆。吻部短而尖;鼻端裸露,眼小;耳较长且被有长毛,伸出头顶两侧。颈部短粗,两侧毛特别长。胸部有一倒人字形白斑。尾很短。毛较一致漆黑色,有光泽。四肢粗健,前后足均具5趾,前足腕垫宽大与掌垫相连,后足跖垫亦宽大且肥厚,前宽后窄,内侧中部无毛间隔。具爪。除其鼻面部棕色、下颌白色、倒人字白斑外,全身均为黑色并带有光泽。 2.棕熊,体形较大,长约2m,重200-300kg。头阔而圆,吻部较长鼻也较阔,其端裸出,略侧扁。耳小,能动,内外被毛。肩端隆起,腰粗壮,尾短。四肢粗壮,前后足均具5趾,前足的爪长于后足。爪侧扁而弯曲,呈暗褐色。全身为黑棕色,或近黑色以至很淡的银灰色、棕黄色或棕红色。成体胸部无白色斑纹。 |
生境分部 | 生态环境:1.栖息于混交林或阔叶林中。一般居于山上的石洞或大 树洞中,有冬眠习性,夏、冬季有垂直直适移现象。白天活动,视觉较差,善爬树,熊游泳力强。杂食性,但以植物为主。 2.栖息于广阔叶林、针叶林或混交林中有中。有冬眠习性,杂食以植物为主。 资源分布:1.分布极广泛东北、华北、西南、华南及陕西、甘肃、青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西藏等地均有分布。 2.分布于东北及甘肃、青海、新疆、四川、贵州、西藏等地。 |
性状 | 性状鉴别,色白微内,略似猪油,遇冷凝结成膏,热则熔化为液状。气微香。 |
炮制 | 《雷公炮炙论》:凡收得后,炼过,就器中安生椒,每一斥熊脂入生椒十四个,炼了,去脂革并椒,入瓶中收,任用。 |
性味 | 味甘;性温 |
归经 | 脾经 |
功能主治 | 补虚损;润肌肤;消积;杀虫。主虚损赢瘦;风痹不仁筋脉挛急;积聚;面疮;癣;白秃;臁疮 |
用法用量 | 内服:和花椒熬炼后开水冲服,10-20g。外用:适量,涂搽。 |
复方 | ①治白秃疮及发中生癣:熊白敷之。(《产乳集验方》)②治数十年鹅掌风:熊油一两,瓦松三钱,轻粉一钱,樟脑一钱。各为末。先以甘草三钱,桂枝三钱煎汤洗之,烘干,以熊油调各末,搽而烘之,一日三次。(《洞天奥旨》熊脂膏) |
各家论述 | 1.《本草经疏》:熊脂,其主风痹不仁筋急者,盖风为阳邪,熊(脂)气温,能通行经络;性润,能滋养肝脾,故主之也。滑泽而通行,故主五脏腹中积聚及食饮吐呕。甘而强力,故能主寒热羸瘦,甚言其补虚壮筋骨之功耳。 2.《本经》:主风痹不仁,筋急,五脏腹中积聚,寒热赢瘦,头疡白秃,面皯疱。 3.《别录》:主食饮呕吐。 4.《日华子本草》:治风,补虚损,杀劳虫,强心。 5.《四川中药志》:补血杀虫,治肿胀积聚。外用涂臁疮。 |
摘录 | 《中华本草》 |
《神农本草经》:兽 >> 熊脂
味微寒。
主风痹不仁,筋急五藏腹中积聚,寒热羸瘦,头疡,白秃,面皯疱。久服,强志不饥。轻身。生山谷。
《名医》曰:生雍州,十一月取。
案《说文》云:熊兽似豕,山居,冬蛰。
《本草经集注》:虫兽上品 >> 熊脂
味甘,微寒、微温、无毒。主治风痹不仁,筋急,五脏腹中积聚,寒热,羸瘦。头疡白秃,面 食饮呕吐。久服强志,不饥,轻身,长年。生雍州山谷。十一月取。
此脂即是熊白,是背上膏,寒月则有,夏月则无。其腹中肪及身中膏,煎取可作药,而不?
新修》一九一页,《大观》卷十六,《政和》三七○页)
《新修本草》:兽上 >> 熊脂
味甘,微寒、微温,无毒。主风痹不仁,筋急,五脏腹中积聚,寒热,羸瘦,头疡白秃,面 。食饮呕吐。久服强志,不饥,轻身,长年。生雍州山谷,十一月取。
此脂即是熊白,是背上膏,寒月则有,夏月则无。其腹中肪及身中膏,煎取可作药,而不中啖。今东西诸山林皆有之,自是非易得物耳。痼病患不可食熊肉,令终身不除愈也。
〔谨案毒。疗时气热盛变为黄胆、暑月久痢,疳KT ,心痛,住忤。脑,疗诸聋。血,疗小儿客忤。脂,长发令黑,悦泽人面;酒炼服之,瘥风痹。凡言膏者,皆脂消以后之名,背上不得言膏。左传义云膏肓者,乃是鬲盲文误有此名,陶言背膏,同于旧说也。
《本草蒙筌》:兽部 >> 熊脂
味甘,气微寒。一云微温。无毒。出雍洛河东,及怀卫山谷。形肥盛类豕,(状貌亦与豕同。)性轻捷过猿。暖日向高木攀援,见人反颠倒投下。寒冬入深穴藏蛰,充饥舐自掌为飧。其性恶盐,食之即死。寿经五百岁,能化狐狸。猎游欲得之,须发弩箭。但资治病,宜制精详。脂如玉在熊当心,一名熊白;(或云∶腹中肪,他处脂通共为是。)釜中炼去脂革滓,务如生椒。(雷公云∶每脂一斤,入生椒十四粒,炼毕,去净脂革滓并椒。)磁罐贮收,纸封待用。(腊月得者堪留。)去头疡白秃及面 ,主风痹不仁并筋挛急。肠胃积聚堪却,肢体羸瘦能肥。久服强志强心,且令不饥不老。但有痼疾,不宜食之,食则终身不能除矣。
胆味极苦,不附于肝。春头上夏移腹中,秋足左冬迁足右。依四时搜检,悬风际阴干。块凝明亮如胶,性恶地黄防己。遇卖者真伪为别,研试水优劣使知。取尘先封水皮,将末继投尘上。尘竟两边分裂,末则一线迅行。(如线不散。)此品极优,须研绝细。任为丸散,勿用煎汤。治男妇时气热蒸,变为黄胆;疗小儿风痰壅塞,发出惊痫。驱五疳杀虫,敷恶疮散毒。痔病久发不愈,涂之立见奇功。肉无毒味甘,腌腊可食。(如常法调和作之。)主积聚寒热痼疾,却筋骨麻痹风邪。掌乃珍馐 之难熟,得酒醋水三件同煮。久则 胀,大如皮球。主治之能,风寒堪御。血主小儿客忤,膏理历节风疼。脑髓作油茶头,亦去白秃风屑。
止头旋发落,除耳聋耳鸣。
(谟)按∶熊一身味之美者,积聚于掌。观其冬蛰不食,饥惟自舐,则可见矣。无怪世人贵重以为珍馐。孟子亦曰∶舍鱼而取熊掌。非美之极,肯此云乎?但所治病,仅御风寒,余别无一载者。悦口之易,却疾之难,于此亦可征也。
《冯氏锦囊秘录》:兽部 >> 熊脂
熊脂,诗云∶维熊维 ,男子之详,取其为阳兽,而强力壮毅也。味甘,气微温。
无毒。以甘温滋润之性,故为风痹筋挛之需。滑泽通行,故却胃肠积聚及食饮呕吐也。性润而疏风,甘温而强力,故主头疡白秃,羸瘦能肥也。其强志不饥,皆补虚强筋骨之功耳。胆味苦,寒,无毒,入足太阴。所以治黄胆热邪也。入手阳明,所以治久痢疳湿热也。入手少阴,所以治心痛疰忤热邪也。极苦而寒能入肝胆,除有余之热,故治赤目障翳及杀虫恶疮点痔。
熊脂,如玉在熊当心,一名熊白,加椒炼净,瓷罐封藏,主风痹不仁。筋挛,肠胃积聚堪却,肢本羸瘦能肥。头疡白秃,食饮吐呕,久服强志强心,且令不饥不老。胆味极苦,不附于肝,春头上。夏移腹中,秋足左,冬足右,根据时搜检,悬风阴干凝块,如胶性,恶地黄防己,真伪难别,研末试水便知,取尘先封水皮,将末继投尘上,尘竞两边分裂,末则一线直行。此品极优,任为丸散,勿用煎汤,治男妇时气热蒸,变为黄胆,小儿风痰壅塞,发作惊痫久痢、疳 心痛疰忤,驱五疳,杀虫,敷恶疮散毒,痔病久发不已,涂之之见奇功、赤目障翳,搽点甚效。掌乃珍馐,饥时舐自掌为餐,其性恶盐,食之即死,风寒堪御,益气强力,肉与脂同功,河间云∶熊肉振羸,是因其气有余以补不足者也。
《证类本草》:熊脂
(熊脂_图缺)
味甘,微寒、微温,无毒。主风痹不仁筋急,五脏腹中积聚,寒热羸瘦,头疡白秃,面 ,食饮吐呕。久服强志,不饥,轻身,长年。生雍州山谷。十一月取。
陶隐居云∶此脂即是熊白,是背上膏,寒月则有,夏月则无。其腹中肪及身中膏,煎取可作药,而不中啖。今东西诸山县皆有之,自是非易得物尔。痼疾不可食熊肉,令终身不除愈。
唐本注云∶熊胆,味苦,寒,无毒。疗时气热盛变为黄胆,暑月久痢,疳 ,心痛,疰忤。
脑,疗诸聋。血,疗小儿客忤。脂,长发令黑,悦泽人面;酒炼服之,瘥风痹。凡言肓者,皆脂消以后之名,背上不得言膏。《左传义》云∶膏肓者,乃是鬲肓,文误有此名。陶言背膏,同于旧说也。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熊胆,臣,恶防己、地黄。主小儿五疳,杀虫,治恶疥。又云熊脂,君。能治面上 及治疮。日华子云∶熊白,凉,无毒。治风,补虚损,杀劳虫。脂,强心。脑髓,去白秃风屑,疗头旋并发落。掌,食可御风寒,此是八珍之数。胆,治疳疮,耳鼻疮及诸疳疾。
图经曰∶熊脂并胆,出雍州山谷,今雍、洛、河东及怀、卫山中皆有之。熊形类犬豕,而性轻捷,好攀缘,上高木,见人则颠倒自投地而下。冬多入穴而藏蛰,始春而出。脂谓之熊白,十一月取之,须其背上者。寒月则有,夏月则无。其腹中肪及它处脂,煎炼亦可作药而不中啖。胆,阴干用。然亦多伪,欲试之,取粟颗许,滴水中,一道若线不散者为真。其足蹯,为食珍之贵,古人最重之,然 之难熟,多食之令人耐寒。脑髓作油摩头,可去白屑。有痼疾者不可食熊,令人终身不愈。熊恶盐,食之则死。
雷公云∶凡收得后,炼过,就器中安生椒,每一斤熊脂入生椒十四个,炼了,去脂革并椒,入瓶中收,任用。食疗熊脂,微寒,甘滑。冬中凝白时取之,作生,无以偕也。脂入拔白发膏中用,极良。脂与猪脂相和燃灯,烟入人目中,令失光明。缘熊脂烟损人眼光。肉,平,味甘,无毒。主风痹筋骨不仁。若腹中有积聚寒热者,食熊肉永不除瘥。其骨煮汤浴之,主历节风,亦主小儿客忤。胆,寒。主时气盛热,疳 ,小儿惊痫。十月勿食,伤神。小儿惊痫螈,熊胆两大豆许,和乳汁及竹沥服并得,去心中涎,良。圣惠方∶治小儿疳疮,虫蚀鼻。用熊胆半分,汤化调涂于鼻中。熊掌得酒、醋、水三件煮,熟即嗔大如皮球,食之耐风寒。
外台秘要疗蛔心痛。熊胆如大豆,和水服,大效。又方∶五十年痔不瘥。涂熊胆取瘥乃止,神效,一切方∶不及。千金翼疗发黄。熊脂涂发,梳之散头,入床底,伏地一食顷,即出,便尽黑,不过一升脂验。食医心镜疗香港脚,风痹不仁,五缓,筋急。熊肉半斤,于豉汁中和姜、椒、葱白、盐、酱作腌腊。空腹食之。又方∶主中风,心肺风热,手足不随及风痹不任,筋脉五缓,恍惚烦躁。熊肉一斤,切,如常法调和作腌腊。空腹食之。斗门方∶治水弩射人。
用熊胆涂之。更以雄黄同用酒磨服之,即愈。杨氏产乳疗白秃疮及发中生癣,取熊白敷之。抱朴子熊寿五百岁,能化为狐狸。
《本经逢原》:兽部 >> 熊脂
肉
甘温无毒。
《本经》主风痹不仁筋急,五脏腹中积聚,寒热羸瘦,头疡白秃,面上 。
发明 熊禀雄毅之性,故其脂可开风痹不仁等疾。可服,可摩,但不可作灯,烟气熏目,使人不能远视。《本经》所主不出风痹筋急之用。风为阳邪,熊为阳兽,其性温润,能通行经络,开通血气也。熊筋亦能壮筋强力,与虎骨之搜风壮骨无异。熊肉振羸,其气有余,痫病患食之终身不愈。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上品 >> 熊脂
味甘,微寒、微温,无毒。主风痹不仁筋急,五脏腹中积聚,寒热羸瘦,头疡白秃、面,食饮吐呕。《药性论》云∶胆∶臣。恶∶防己、地黄。主小儿五疳,杀虫,治恶疮。
熊脂∶君。治面上 及治疮。日华子云∶熊白,凉,无毒。治风,补虚损,杀劳虫。脂,强心、脑、髓,去白秃,风屑,疗头旋,疳疮,耳鼻疮。